问题

为什么我想学习哲学,但所有人都让我去看哲学史,我不能去看某一个哲学家的名著吗?

回答
你当然可以!而且,说实话,直接啃哲学家的名著,往往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起点,也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以及为什么你的想法是完全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具探索精神的。

为什么大家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

这种建议背后通常有几个考量:

1. 理解背景和脉络: 哲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了解哲学史,就像是为一本书提供了一本详尽的导读,让你知道这些思想家是如何回应前人的观点,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思考。比如,理解康德的义务论,如果你不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启蒙时代思想的影响,或者休谟的经验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你可能会觉得康德的某些论证有些突兀。
2. 建立“地图”感: 哲学是一个广阔的海洋,里面有无数的岛屿(哲学家)和洋流(思想流派)。哲学史可以被看作是一张地图,它帮助你对这个领域的整体构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哪里有“山脉”(重要的思潮),哪里有“河流”(哲学分支),避免你在初次接触时迷失方向。
3. 减少阅读障碍: 有些哲学家的语言风格非常古老、晦涩,或者使用了当时特有的概念和论证方式。哲学史著作往往会“翻译”和解释这些复杂的思想,用更现代的语言重新阐述,降低了直接阅读原著的门槛。
4. “集锦效应”: 好的哲学史会挑选各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证,让你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不同的哲学“风味”,从而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

为什么你也可以,甚至应该,直接去看哲学家的名著?

你的想法完全站得住脚,而且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正是通过直接阅读原著而找到自己热爱哲学的道路的。原因如下:

1. 体验原汁原味的思想冲击: 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直接与伟大的头脑对话。阅读哲学家的原著,你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的锋芒、论证的严谨、甚至是情感的张力。这种“第一手”的体验是任何二手解读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就像你想品尝一道菜,直接吃它最原味的食材,远比看菜谱或者听别人形容来得真实。
2. 发现你真正感兴趣的火花: 哲学史就像一个自助餐,哲学家的名著则是一个个精心烹制的独立菜肴。你可能对某一个哲学家的某个具体问题特别好奇,比如柏拉图对“正义”的思考,或者尼采对“权力意志”的阐释。直接去读他们的作品,能让你立刻抓住那个让你心动的点,然后顺藤摸瓜,深入挖掘。为什么一定要先吃完一整桌的菜,才能知道你最喜欢哪一道?
3. 避免被“二手”框定: 哲学史的叙述本身就带有作者的理解和选择。虽然这是有益的,但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你对原著的看法。直接读原著,你可以形成自己的第一印象,自己的理解,甚至挑战那些既定的解读。你会问:“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我它说了什么。”
4. 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原著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你需要去理解他们的论证过程,去分析他们的概念,去思考他们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这个过程本身就在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你只看哲学史的总结,你可能就失去了直接与文本“过招”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独立思考的锻炼。
5. 路径的个性化: 学习从来不是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对很多人来说,一个特别能引起共鸣的哲学家,或者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哲学问题,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从那个点切入,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疑问,去探索相关的历史背景、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这是一种更符合个人认知习惯的学习方式。

那么,你该如何直接阅读哲学家的名著呢?

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并且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这里有一些建议,能让你的“名著之旅”更顺利:

选择你“有感觉”的哲学家或著作:
从你感兴趣的主题入手: 你对自由意志感到困惑吗?去读萨特的《自由选择的论证》或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你对道德和行为的准则感到好奇?可以看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你对现实的本质感到疑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或者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更侧重政治和正义,但也涉及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是经典。
从容易理解的著作开始: 有些哲学家的早期著作或者某些散文、对话录可能比他们的系统性巨著更容易入门。比如,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录,特别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就相对生动有趣。
听从“直觉”的召唤: 你可能在某本书的书名、某句引言、或者某个哲学家的生平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跟着这种感觉走,往往会带来惊喜。

准备好迎接挑战:
慢读与细读: 哲学著作不是快餐,需要你耐心去读,去体会每一个词语的精确含义,去理解每一个论证的步骤。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轻易跳过,可以反复阅读,甚至做笔记。
边读边思: 读到某一个观点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意思?我同意吗?为什么?它会引出什么新的问题?
借助一些辅助材料(但不是替代品): 在读原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实在无法理解的概念或背景,可以适当地查阅一些高质量的哲学词典或者一些简明的导读性文章(注意,是“导读”,不是“解读”)。但要记住,这些辅助材料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取代原著的思考。

不要害怕“不懂”: 哲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第一次读就能完全领会所有思想。即使是当时的学者,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重要的是你开始了这个过程,你的头脑开始被这些深刻的思想所激活。

总结一下:

哲学史就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旅游指南,告诉你各个景点的位置和特点。而哲学家的名著,则是你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指南有它的价值,但亲身经历才是最深刻的体验。

你完全可以,而且也很有可能,从直接阅读哲学家的名著开始,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哲学学习路径。去拥抱那种直接面对思想大师的激动和挑战吧,那才是哲学最迷人的魅力所在。祝你旅途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如果你能经常抽时间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那就已经进入哲学了。

至于读谁的作品,看不看哲学史,都不必强求。

如果这份热爱能始终如一,甚至越来越爱,那你必然日益精进。

user avatar
我们的教育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而客观标准只能建立在存量知识的基础之上,它的确不一定能促进增量知识,或者提高创造力,但是“不一定”并非“一定不”。你读了大量的书,不一定有创造力,可如果你不读书,肯定没有创造力。人类的知识创造是一个积累与飞跃相结合的过程,没有存量知识,一定不可能有知识的创造力。
牛顿、爱因斯坦等都说过他们是站在前人肩上之类的话,任何真知的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脱离源头,脱离前人去搞那种拍脑瓜的创造,基本上只能创造出“水变油”“永动机”。这样的伪创造、伪创新之所以可以盗名欺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少存量知识,才会上那些骗子的当。这样的事,现在还不断发生。
那么,知识怎么从存量中产生增量的?知识的创造机制本身就是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叫科学哲学。科学主要是理科的概念,如果把文科也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妨把它叫知识哲学。科学哲学有很多流派,波普流派强调证伪,库恩流派强调范式变革……这些观点不管我们同不同意,但有一点很清楚的:他们谁也不认为知识的创造(或者人的创造力)能够在课堂上教出来。如果物理、化学、生物不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创造力,那专门教一门知识创造法,或者创造力学如何?我对此不抱希望。
与科学创新相比,文学创造更能自由发挥,数学需要严格证明,文学连神话都可以编。既然文学更不受所谓存量知识的影响,文学创造也不是能教得出来的。曾经有人问鲁迅先生能不能把成为文学家的经验写成一本书,教大家如何成为文学家。鲁迅先生说,关于《小说作法》之类的书已经很多了,但他不知道哪个小说家是看了这些书学会创作的。
自然科学的创造性比小说创造受到更大的约束,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相信爱因斯坦肯定读过、考过经典物理学,但是绝对不会读过相对论创造学。读过、考过经典物理学的人,很少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想从相对论创造学中学做爱因斯坦,更是缘木求鱼。所以,埋怨今天的学校只教存量知识而不教人如何创造知识,虽没有说错,但是并没有意义。因为,学校根本没有办法教人怎么创造知识。
当然,我前面已经讲过,如今所教的“存量知识”究竟是真知,还是“存量谬误”,这是真正的问题。我还要说,有很多存量知识不是教得太多了,而是教得太少,甚至根本没有教
--秦晖: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

哲学就是一种,能够跳进去,又能跳出来的学问。

但是大部分人根本跳不进去,妄论跳出来。而很多搞哲学,却只跳进去,而跳不出来。甚至,仅仅跳入某一个门派,而对于其他的哲学,根本不关心。

实际上能够读哲学原著当然比读哲学史更好。因为如果你读了原著,还觉得有意思,那么读得懂读不懂无关紧要,关键是个兴趣至少没有被晦涩的语言所淹没,这比漫无目的读哲学史,实际上效果当然更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