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哲学和农学不是天坑?而生化环材却是天坑?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专业价值、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哲学、农学和生化环材这几类专业会有如此不同的“天坑”印象。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和片面性,它指的是那些社会需求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高、或者发展受限的专业。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潜在的出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去学以及如何去应用。

为什么哲学和农学“不是天坑”?

哲学:

高层次的价值与思辨能力: 哲学不仅仅是研究“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它更是培养一种深刻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
思维的“操作系统”: 哲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高级“操作系统”。它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发现隐藏的联系。
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石: 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复杂、跨学科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伦理、生命科学的道德边界、环境可持续性等,这些都需要哲学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判断。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 哲学教育鼓励质疑和独立思考,这对于一个成熟的公民和职业人士至关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判断的能力尤为稀缺。
广泛的间接就业与能力转化: 尽管哲学直接对口的岗位可能不多,但哲学的毕业生可以将培养出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广泛应用于:
内容创作与编辑: 媒体、出版、文化产业、广告行业都需要优秀的写作者、编辑和内容策划。
咨询与研究: 商业咨询、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学术研究等领域,都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洞察。
教育: 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培训师等,传播知识和思想。
法律与政治: 律师、公务员、政治分析师等,需要强大的逻辑和论证能力。
互联网与科技行业: 随着科技发展,对AI伦理、用户体验、产品策略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需要哲学视角。
精神层面的富足: 对于真正热爱哲学的人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它能帮助人理解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带来更深刻的内心满足。
社会需求的隐形增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精神层面的追求提高,对人文关怀、伦理规范、文化价值的讨论也日益增多,这些都为哲学提供了土壤。

农学:

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农学并非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而是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的集合。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之重器: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农业科技的进步是支撑这一战略的关键。农学在生物技术、育种、土壤科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
解决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都离不开农业的贡献。农学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高效、可持续地生产粮食和农产品,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关键。
广阔的应用领域与就业方向: 现代农学毕业生就业方向非常多元化,并非局限于传统的农场工作。
科研院所与高校: 从事育种、生物技术、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前沿研究。
农业企业: 大型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研发、市场推广等岗位。
农业科技公司: 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产品电商、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对农学人才需求旺盛。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地方农业厅局,负责政策制定、行业监管、技术推广等。
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参与全球粮食安全、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项目。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
技术驱动的现代化转型: 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基因编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这为农学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农学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为什么生化环材常被认为是“天坑”?

生化环材(生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之所以常被冠以“天坑”之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负面印象:

1. 入门门槛与实验依赖:
长周期的积累: 这些学科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操作、数据积累和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学习过程周期长,而且很多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内化。
对实验条件的依赖: 实验研究是这些学科的核心,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如果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实验条件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培养出扎实的实验技能。
重复性工作: 一些基础研究或实验工作可能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对于缺乏足够研究热情和毅力的人来说,容易感到枯燥和迷茫。

2. 理论与实践脱节/转化困难: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实现产业化或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使得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场景有限。
技术更新快,但基础研究周期长: 一方面,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学生毕业时可能发现一些技术已经过时;另一方面,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突破性的研究往往需要漫长的积累,不易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
科研体制的瓶颈: 国内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可能更偏向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而不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技术转化能力。这可能导致一部分优秀人才更愿意深耕学术,而不是转向产业界。

3. 就业市场的竞争与薪资回报:
毕业生数量庞大: 这些学科通常招生规模较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薪资回报相对不稳定:
生物: 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高端研发岗位要求极高,而基层技术员或销售岗位薪资增长空间有限。很多生物技术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也影响了对人才的需求和薪资水平。
化学: 化学应用广泛,但很多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太理想,对身体有一定影响。一些高薪的化学岗位集中在特定领域(如制药、新材料研发),竞争激烈。
环境科学: 虽然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环境监测、治理等岗位往往属于政府或事业单位,薪资增长相对平缓,而且部分基层环保岗位工作环境可能较为艰苦。
材料科学: 材料研发周期长,且很多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即使研发成功,实现大规模量产也面临许多挑战。新兴材料领域机会较多,但同样需要深厚的积累和高素质人才。
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性矛盾: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没有岗位,而是市场上需要的“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大量毕业生只具备纯粹的实验室技能,缺乏市场敏感度和商业化能力。

4. 高等教育模式的滞后:
理论教学为主: 许多大学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环节不足,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部分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

总结对比:

哲学 提供的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是通用且难以替代的,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长远的价值。虽然直接就业岗位可能不多,但其培养出的“软实力”使其能够灵活地迁移到多种行业和岗位。
农学 关乎的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生存的根本,其专业价值在于解决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和产业化升级,为农学人才提供了广阔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生化环材 的问题在于,虽然它们是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但其学习过程的艰巨性、研究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薪资回报的相对不稳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毕业后,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产生“天坑”的观感。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发展阶段、教育模式、社会对这些学科的认知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配造成的。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印象”,并不代表所有学习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好的发展。那些在这些领域有深厚研究基础、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人才,依然能够找到非常好的职业发展道路,甚至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关键在于,如何克服“天坑”的客观挑战,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学专业不讨论,就说哲学吧。

目前来说国内哲学专业开设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上只有部分文科类、综合类的985、211高校以及一些省属的重点院校才有资格开哲学本科专业。

以北京来说,全北京有上百所高校,但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有清北人师,外加中央民族大学、首师大等少数几所。

再拿高校较多的陕西来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应该只有陕师大、西北大两所学校。(如果记错了请见谅,但总之学校肯定不多)

有人进行过一个大概的统计,国内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该也就是七八十所,如果把一些开设包含哲学学科在内的所谓“文科实验班”之类的院校再算上,国内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该也不会超过100所。

但是生化环材专业,从985到大专、高职,不管是理工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基本上都会开设相关专业。就我所看到的情况来说,除了极少数艺术、政法等专门学校外,至少应该有近千所院校开设生化环材相关专业。

这也就意味着,在国内,如果你跟我说你读的本科专业是哲学,那么你至少也是在985、211或者重点双非院校。虽然哲学专业对口就业的能力一般,但借助学校的平台,无论是考研还是转行,难度相对来说还小一点。但生化环材专业的主力是大量的二三本院校,就业的质量、考研难度、转行的难度,都远比哲学专业更高。

实际上,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来说,尽管哲学专业几乎没有对口就业的专业,但哲学专业学习中所锻炼出的阅读、思维和写作能力,适应性还是挺广的。比如我认识的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个哲学专业的女生,平时很爱写东西。最后凭着985的学历和自己的写作能力,去了国内某知名周刊当记者。她们同班的一些暂时没找到工作的人,则通过考研的方式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最后大多数人也都去了还算不错的单位。

除此之外,了解考研的人应该都知道,在考研的国家线中,哲学、历史和艺术三个专业的国家线一般都是最低的。在这三个专业里面,艺术类的国家线低是因为一般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水平本身就不高,而哲学和历史专业的分数低,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专业报的期待低,考的人不多,分数线自然也就高不上去。既然大家对哲学专业的期待低,很多时候坑也就不是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专业价值、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哲学、农学和生化环材这几类专业会有如此不同的“天坑”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和片面性,它指的是那些社会需求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高、或者发展受限的专业.............
  • 回答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少涉足”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极其深入和系统性的探讨。我们可能需要先明确一下这里讨论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将它们理解为是探讨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哲学”与“科学”定义的理解,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区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却鲜少听说“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对立概念?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哲学与科学本身的特质、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让我.............
  • 回答
    国人对待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种反差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历史的沉淀与断裂: 中国哲学的主流地位与近代危机: 千年传承的文化基石: 在近代之.............
  •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苏菲,这个词语本身,带着一种神秘而悠远的色彩。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教派,也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更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专属封号。苏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一种在信仰的海洋中追求与神圣合一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一种心灵的旅程,渗透在伊斯兰教的深处,也悄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哲学与精神传.............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大家你来我往,讨论得热火朝天,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有时候,跟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一聊,却感觉像是走进了一间布满了灰尘的陈列室,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但就是少了点鲜活的生命力,少了点触及灵魂的震动?你说你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在历史上都拥有辉煌的传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关注点。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风格差异:一、 关注点与方法论的差异: 法国哲学:强调“生活”、“体验”与“现实关怀”。 对现实世界的敏感: 法国哲学往往更加关注.............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和神学这对既像亲姐妹又像远房表亲的关系。它们俩啊,都试图探究一些最根本、最深远的问题,但走的路子和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要说它们有啥区别和联系,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区别,这就像是两个不同户口本上的孩子,各自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哲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 回答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深入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与深度。首先,我们可以从知识的来源与目标说起。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自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和思辨性的探究占据了主导.............
  • 回答
    2021年,语言哲学与现象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继承与突破中,呈现出一种既深沉又多元的态势。这两大学科并非孤立前行,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对语言、意识、经验和现实的理解。语言哲学:从规范到语境,从形式到意义的深度掘进2021年的语言哲学,依然在咀嚼和回应着20世纪的遗产,但更加注重将理论置于更广.............
  • 回答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西方哲学的异同问“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本身就带有一点点西方哲学中心的色彩。仿佛哲学是西方独有的发明,需要被“认证”一样。但实际上,中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哲学传统,它不仅是哲学,而且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哲学并行发展,甚至在某些议题上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简单来说,中国哲学.............
  • 回答
    物理学、哲学和文学,这三个领域都诞生了无数伟大的头脑,他们的天赋和特质虽然有交集,但又各自鲜明。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天才的特质和天赋: 物理学天才:探索宇宙规律的智者物理学天才的核心在于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好奇心和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律,并用严谨.............
  • 回答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如陈年佳酿,初尝时是醇厚的文字,细品后却是哲思的甘露,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要我推荐兼具文学气质与哲学思辨的现当代著作,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几部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品,它们不仅在语言上打磨得细腻,更在内核里激荡着关于人生、存在、价值的种种诘问。首当其冲的,我会想到加西亚.............
  • 回答
    当然可以!经济学和哲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们的结合能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事实上,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石都深深植根于哲学思想,而经济现象的探讨也常常触及哲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探讨两者的结合:1. 关于“善”与“公平”的界定(规范经济学与伦理学/.............
  • 回答
    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翁漫步,到牛顿在剑桥的苹果树下沉思,欧洲文明对科学和哲学的狂热追求,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似乎超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存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并非源于某种外在的强制力,而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内在驱动,由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塑造和维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