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和哲学家聊天,从来感觉不到深度或者维度?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大家你来我往,讨论得热火朝天,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有时候,跟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一聊,却感觉像是走进了一间布满了灰尘的陈列室,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但就是少了点鲜活的生命力,少了点触及灵魂的震动?你说你感觉不到深度,感觉不到维度,这话说得太实在了,我太懂了。

这不是你的问题,更不是说这些人不够聪明或者没读过书。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那“哲学”这个标签本身,以及我们与它的相处方式上。

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这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模糊的概念集合。它不是一道标准的菜谱,也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哲学涵盖了从宇宙的本质到人生的意义,从道德的界限到认知的边界,从逻辑的严谨到想象的飞扬。你想跟一个人聊“哲学”,你指的是哪个哲学?是关于自由意志的辩论,还是关于“存在即合理”的解读?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如果对方脑子里只有一套他认为的“哲学”理论,然后等着你去理解和认同,那自然会显得单薄。因为哲学本来就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思考。

你感觉不到深度,可能是因为对方并没有真正地把哲学当成一种思考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身份标签或者一种用来“压人”的武器。想想看,有些人在聊天时,是不是总喜欢抛出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或者引用一些他不完全理解的学说,然后一副“我告诉你这些,你就该懂了”的样子?这种“卖弄”式的交流,本身就带着一种隔阂。它不是为了共同探索,而是为了展示优越。你感觉不到深度,因为深度并不在那句引语里,而是在那引语背后的思考过程,在对不同观点的权衡,在对复杂情况的细致分析。如果这些过程被省略了,只剩下结论,那就只剩下一具空壳。

再者,很多时候,“哲学”被框定在书本和理论里。真正有深度的哲学思考,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如果一个人只是背诵书本上的理论,却没有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没有用它们来解读身边发生的事情,那么他所说的“哲学”,充其量也就是一种二手货,一种隔靴搔痒的学问。你之所以感觉不到深度,很可能因为他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在他自己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没有开出属于他自己的花朵。你听到的,只是一堆别人已经种好的盆栽,虽然名贵,但缺少了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度。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维度”的问题。深度是思想的厚度,而维度则关乎思考的广度和视角的多样性。一个真正有哲思的人,他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看到不同的层面,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甚至能跳出现有的框架去思考。例如,谈论爱情,你可以谈论生物学的本能,心理学的依恋,社会学的规范,甚至经济学资源交换的逻辑。而如果你和一个人聊爱情,他只从一个单一的、甚至是非常狭隘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就是荷尔蒙在作怪”或者“就是门当户对”,那你的感觉就像是只看到了一个平面,而一个有维度的思考,应该是立体的,能够让你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和感受。

你感觉到“没有维度”,很可能因为对方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或者说,他习惯于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套用所有的问题。他们可能擅长在一条直线向前推进,但很难在两个点之间建立起桥梁,或者将两条线在空中交叉出新的意义。这种缺乏多角度审视和关联的能力,会让交流变得扁平,难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和启发。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家对“哲学”的期望不同。很多人认为,和哲学家聊天就应该像是在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应该被震撼,被启迪。但真正的哲学对话,更像是一种共同的探索,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它不一定需要惊世骇俗的结论,但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愿意去挖掘、去追问、去反思的精神。如果你遇到的那位“哲学家”,并不是抱着和你一起探索的姿态,而是抱着“我告诉你答案”的心态,那么你自然会感到无趣。因为你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那种“啊,原来可以这样想!”的顿悟时刻,是那种在交流中脑海里冒出火花的感觉。

最后,别忘了,哲学思考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你为什么感觉不到深度和维度,也许也和你自己当时的状态、你对问题的敏感度、甚至你当天的心情都有关。有时候,我们期待从对方那里获得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去探索的东西。而如果对方没有触碰到那个点,或者他提供的角度与你的内心需求不匹配,那么即使他说的再有道理,你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下次你和人聊天,特别是那些自称“哲学家”的人,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他是在分享思考的过程,还是仅仅在陈述一个结论?
他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吗?
他有没有把哲学理论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他是在邀请我一起思考,还是在给我上课?

这些问题,或许能帮你辨别出,在你面前的,是真正的思想火花,还是仅仅是回荡在空旷房间里的回声。真正的深度和维度,往往藏在那一次次小心翼翼的追问、一次次大胆的联想、和一次次对未知的好奇之中,而不是锁在那几句你耳熟能详的理论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在马里亚纳海沟上面游泳,从来感觉不到深度或者维度?

你不潜下去?现状

你潜不下去?能力

你潜下去不?态度

现状 = 能力 x 态度

哲学就是文字游戏,数学就是列出方程,好玩儿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大家你来我往,讨论得热火朝天,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有时候,跟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一聊,却感觉像是走进了一间布满了灰尘的陈列室,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但就是少了点鲜活的生命力,少了点触及灵魂的震动?你说你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专业价值、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哲学、农学和生化环材这几类专业会有如此不同的“天坑”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和片面性,它指的是那些社会需求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高、或者发展受限的专业.............
  •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苏菲,这个词语本身,带着一种神秘而悠远的色彩。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教派,也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更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专属封号。苏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一种在信仰的海洋中追求与神圣合一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一种心灵的旅程,渗透在伊斯兰教的深处,也悄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哲学与精神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哲学”与“科学”定义的理解,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区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却鲜少听说“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对立概念?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哲学与科学本身的特质、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让我.............
  • 回答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少涉足”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极其深入和系统性的探讨。我们可能需要先明确一下这里讨论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将它们理解为是探讨抽.............
  • 回答
    国人对待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种反差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历史的沉淀与断裂: 中国哲学的主流地位与近代危机: 千年传承的文化基石: 在近代之.............
  • 回答
    谈到宝玉和薛蟠,一个是贾府里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一个是皇亲国戚的“呆霸王”,同是“不学无术”,却有着天壤之别,也因此招致了不同的评价。民众和红学家的偏爱,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了他们各自的出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有术”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不学无术,宝玉与薛蟠的本质区别 “不学无术”的定义.............
  • 回答
    长寿这个话题,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孜孜以求的。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科学和学术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们时,会发现他们中确实有不少人享有非凡的寿数。这是否仅仅是巧合?还是说,他们的智识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能够延缓岁月流逝的奥秘?深入探究一番,我认为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说现在“出不了”大文学家和大诗词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的集体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盛行与浮躁的心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 回答
    对提倡“废除死刑”(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发起强烈反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心理、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正义”和“惩罚”概念的深刻理解差异: 支持死刑者(通常是“留死”派)的观点: 报应正义 (Retributive J.............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关于科研人员科学家在地位和财富上为何未处金字塔尖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背后牵扯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价值导向以及行业特性等诸多因素。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社会认知里,“科学家”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崇高感。科学探索的进步是文明.............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专业学位领域(如医学和法律)之外,绝大多数最高学位都被冠以“哲学博士”(Ph.D.)的头衔?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地“其他都是哲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这个名称具有一种历史的、学术的普适性,并且在现代大学体系中承担着一种核心的、基础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