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提倡「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的反击如此强烈?

回答
对提倡“废除死刑”(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发起强烈反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心理、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对“正义”和“惩罚”概念的深刻理解差异:

支持死刑者(通常是“留死”派)的观点:
报应正义 (Retributive Justice): 许多人认为,对于极其残忍、恶劣的罪行,剥夺罪犯的生命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最公正的回应。他们认为罪恶应该受到与罪恶相当的惩罚,这种惩罚的终极形式就是剥夺生命,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朴素正义观的体现。
威慑作用 (Deterrence): 尽管学界对此存在争议,但许多公众和部分法学家认为,死刑的存在能够对潜在的犯罪者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防止更多人犯罪。他们认为,如果连生命都无法让犯罪者畏惧,那么其他惩罚手段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社会安全和永久剥夺犯罪能力: 死刑可以确保罪犯永远无法再次危害社会,避免了假释、越狱等风险。

废死支持者(法学家等)的观点:
非人道和残忍性: 废死者认为,剥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残忍、不人道的行为,与文明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相悖。他们强调生命权是基本人权,不应被国家剥夺。
缺乏确凿的威慑证据: 大量研究表明,死刑的威慑作用并不比终身监禁更强,甚至可能更弱。废死者会引用这些研究来反驳“威慑”论。
惩罚的目的是改造而非报复: 废死者倾向于认为,刑罚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改造罪犯,使其重新融入社会,或者至少对其行为进行隔离和惩戒,而非单纯的报复。死刑剥夺了改造的可能性。

反击强烈的原因在于,双方在“正义”和“惩罚”的核心定义上存在根本性分歧,很难达成共识。 留死派认为废死派否定了最基本的报应和威慑,是对社会秩序和受害者尊严的漠视;废死派则认为留死派停留在原始的报复心理,未能实现现代法律文明的进步。

二、 对司法公正和误判风险的担忧:

留死派的担忧:
对无辜者的保护不足: 留死派可能会认为,废除死刑后,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罪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让无辜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在道义上感到不公平。他们认为死刑是防止罪犯再次作恶的最终手段。
对司法体系的信任: 尽管存在误判可能,但留死派可能认为,现代司法体系已经足够成熟和完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判,并且可以通过上诉等程序进行纠错。

废死支持者的核心论据:
司法误判的不可逆性: 这是废死最强有力的论据之一。任何司法系统都不是完美的,存在误判的可能性。一旦执行了死刑,如果日后发现是冤案,这种错误是绝对无法弥补的,对无辜者和司法公信力是毁灭性的打击。
程序正义的挑战: 废死者认为,要做到绝对公正的审判难度极大,而死刑的代价太高。他们会强调,即使是极其罕见的误判,其后果也是无法承受的。

反击强烈的原因是: 留死派可能认为,废死派过于强调个别的误判案例,而忽视了司法体系整体的纠错能力和对大多数罪犯的惩罚必要性。他们可能觉得,为了避免极小的误判风险,而放弃对绝大多数罪犯的严厉惩罚,是一种“因噎废食”。而废死者则认为,一旦出现误判执行死刑,其后果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了对社会安全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

三、 伦理、道德和宗教因素:

留死派的伦理和宗教观点:
某些宗教和文化传统: 在一些宗教(如旧约中的一些观念)或传统文化中,生命是神圣的,但对于触犯严重罪行者,剥夺生命也被视为一种对神的敬畏和对社会秩序的恢复。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一些人认为,对极端犯罪的容忍会动摇社会道德的根基,允许死刑是一种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公众良知的表达。

废死支持者的伦理和宗教观点:
生命权的神圣性: 许多宗教和伦理体系都强调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包括罪犯的生命。他们认为,只有造物主才有权剥夺生命。
宽恕与救赎: 许多宗教和伦理思想提倡宽恕、仁慈和救赎。废死者认为,死刑剥夺了罪犯忏悔、改造和获得救赎的机会。
人道主义: 废死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体现,强调对人的基本尊重,即使是罪犯。

反击强烈的原因在于: 伦理和宗教观点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涉及对生命、死亡、罪恶和救赎的终极理解。当双方的伦理和宗教信仰发生冲突时,争论往往会变得非常激烈和难以调和。留死派可能认为废死派不理解生命价值的极端严肃性,而废死派则认为留死派的观点是对人道主义和基本道德原则的背弃。

四、 社会心理和公众情绪:

公众对犯罪的恐惧和愤怒: 媒体对极端恶性案件的报道,往往会激起公众的恐惧、愤怒和报复情绪。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公众自然会倾向于支持最严厉的惩罚。
“感同身受”的共情缺失: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而言,他们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很难去同情罪犯。他们会认为,废除死刑是对他们苦难的漠视和不公。
对安全感的需求: 在犯罪率较高或社会不稳定时期,公众对安全感的需求会更加强烈,此时死刑作为一种“严厉打击”的象征,更容易获得支持。

反击强烈的原因是: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需要考虑公众情绪和社会接受度。当公众情绪普遍倾向于支持死刑时,任何试图废除死刑的提议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法学家和支持者如果过于强调理性分析而忽视公众的感受,就可能被视为脱离群众,不接地气,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反对。

五、 法律体系和政治考量:

法律传统的延续性: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废除死刑意味着对现有法律体系的重大改革,会触及许多既得利益和既有观念。
政治上的“强硬”形象: 在一些政治环境中,对犯罪“严厉打击”是政客赢得选票的常用策略。支持死刑可以被描绘成“强硬”和“负责任”的形象,而支持废死则可能被贴上“软弱”或“纵容犯罪”的标签。
国际影响和国内实践的矛盾: 随着国际社会废除死刑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但同时,国内强大的支持死刑的民意和政治力量又会阻碍改革。

反击强烈的原因是: 法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当它涉及到对传统观念和政治利益的挑战时。法学家和支持者在推动废死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辩论,还包括现实的政治阻力、法律惯性以及公众对国家权力行使的预期。

总结来说,对提倡“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的反击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

根本性的价值观冲突: 在正义、惩罚、生命权等核心概念上存在难以调和的差异。
对司法风险的认知差异: 误判的不可逆性与对社会安全的担忧之间的权衡。
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 这些因素往往触及个体最深层的信念。
强大的社会心理和公众情绪: 公众对犯罪的恐惧、愤怒和对安全感的需求。
复杂的法律体系和政治现实: 法律惯性、政治考量和民意基础。

因此,废死运动的推动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多层次的教育和沟通,才能逐渐改变公众的观念和动摇支持死刑的政治基础。而反对者则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利用公众情绪和传统观念来巩固其立场。这种激烈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在面对罪恶、惩罚和生命价值等根本性问题时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废死命题的提出从来不是基于纯粹的理论,其根源、本质就是 纯粹的阶级利益、专业利益诉求



但废死派们又不好直言

废死的目的,是确保精英阶级的权利和权力,战胜可能威胁精英阶级利益的公权力



所以才有:

死刑与人权,死刑与人道,死刑与犯罪率,死刑与人类发展趋势 ………

众多借口



如果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始终围着

死刑与X

转,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确实 远离了事物的本质



而在知乎这个平台,讨论任何问题当然追求 直击本质。

如果在其他平台或许不会也不必这样深入,可惜 这里是知乎

如果知乎的讨论也浮于表面,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70年来中华民族的高歌猛进,未来100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会发生,不会实现。




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无数其他人的利益,编了一个谎言。

你希望别人 围绕这个谎言本身 与你辩论,相互扯皮,相互撕逼。

但偏偏有人根据你的专业特点、阶级属性,贵专业与资本豪强的共生关系,精英集团与公权力的对抗关系,直言不讳 “ 你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你很不爽,希望别人抛开 “ 利益 ” 这事,与你 就事论事

在大多数平台,确有不少天真的吃瓜群众和你兴致勃勃,就事论事,不亦乐乎,扯皮撕逼。

但在知乎,早已看穿你心思的吃瓜群众2.0、3.0、4.0 们已经懒的,也不屑再从 “ 死刑与人权 ”、“ 死刑与人道 ”、“ 死刑与犯罪率 ”、“ 死刑与人类发展趋势 ” ……… 角度与你

徒费口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提倡“废除死刑”(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发起强烈反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心理、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正义”和“惩罚”概念的深刻理解差异: 支持死刑者(通常是“留死”派)的观点: 报应正义 (Retributive J.............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的边界、学界的态度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科学提倡证伪和假设,但对于“超自然”、“人体气功”、“通灵”、“中医”等问题,学界的态度确实存在分歧,有时表现为排斥或避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可证伪性与可重复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常遇到的一个微妙且复杂之处:一方面我们高举着“男女平等”的旗帜,追求在法律、权利、机会等各个层面上的公平,另一方面,在许多日常场景中,又会出现“女士优先”的现象。这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动态平衡和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计划经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市场经济则鼓励刺激消费、提前消费,这背后有着各自的经济逻辑和发展目标。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种差异。计划经济:效率优先与国家目标导向在计划经济的语境下,国家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和最终决定者。在这种模式下,强调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资源稀缺与.............
  • 回答
    古人提倡“少沐浴”并非简单地反对清洁,而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卫生条件以及对身体的认知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现代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古代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和详细的论述:1. 卫生条件与水源限制: 清洁水源的稀缺: 在古代,尤其是远离城市或.............
  • 回答
    “扩大内需”和“反消费主义”在表面上看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可以被理解为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目的上的策略,并且在更深层次上是相辅相成的,最终指向一个更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 1. 什么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中国.............
  • 回答
    关于“不提倡用路由器LAN口充当交换机”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少朋友在实际操作中这样做过,也可能成功用着,但从更严谨、更专业、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它的道理。这里我尽量从技术原理、用户体验和潜在风险几个方面,把话说得清楚一些,希望能解答大家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路由器(Router)和交换.............
  • 回答
    提倡多元文化,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构建社会,更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关键。要说清楚它为何如此重要,咱们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多元文化是文明进步的源泉。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大的飞跃,无论是科学技术的革新,还是思想艺术的繁荣,都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就好比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文化认同、商业驱动、历史演变以及国家层面的一些考量。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过洋节”和“过中国节日”被提倡或不提倡的出发点。关于“不提倡中国人过洋节”:这背后最核心的理由,我觉得是维护文化主体性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也触及到了我们生活中一些微妙的社会习惯和考量。其实,并非“不提倡”坐火车给老人让座,只是公交车上的让座现象更为普遍和被强调,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咱们一样样来捋一捋:1. 公交车与火车在“日常性”和“体验”上的差异: 公交车:日常通勤的“战场”。 想象一下早晚高峰期的公交车.............
  • 回答
    理解女权主义者提倡性解放而非“处男情结”,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对性别、权力和个人自主性的根本看法。这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某个概念,而是源于对历史、社会结构以及个人权利的深刻反思。什么是“处男情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处男情结”是什么。这个概念通常是指一种观念,认为女性在.............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科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究竟是“慢下来”好,还是“动起来”好?很多人会想到乌龟、鲸鱼这些寿命极长的动物,它们的新陈代谢确实相对缓慢,似乎给“减慢新陈代谢=长寿”这个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那么,为什么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时,我们又拼命鼓励大家去锻炼呢?这背后其实有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关于为什么我们不太常听到“冀鲁豫”这样一个说法,而是更熟悉“鲁豫”或者单独提及山东、河南、河北,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现代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山东和河南的人口确实是咱们国家的一方巨擘,都是破亿的大省。河北虽.............
  • 回答
    专制政体提倡平民禁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植于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需要。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社会控制:将资源导向国家目标,而非个人享乐 集中资源为国家服务: 专制政体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来支持其军事扩张、大型基建项目、官僚体系运作以及维系其权力结构.............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最近几年,我们确实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的需要。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
  • 回答
    在日本,关于“不提倡打包”这个说法,其实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并非绝对的禁止,而是有着其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复杂原因,导致了打包文化不如许多西方国家或我们熟悉的一些亚洲地区那样普遍和显眼。首先,从日本人的用餐习惯和对食物的态度来看,打包确实不是主流。 现场享用的重视: 日本人非常注重食物在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