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有什么风格差异?

回答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在历史上都拥有辉煌的传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关注点。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风格差异:

一、 关注点与方法论的差异:

法国哲学:强调“生活”、“体验”与“现实关怀”。
对现实世界的敏感: 法国哲学往往更加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社会处境以及政治现实。它热衷于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和自由。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遗产: 20世纪法国哲学受到现象学(如梅洛庞蒂)和存在主义(如萨特、加缪)的深刻影响,这使得其哲学充满了对“在世”(beingintheworld)的关注。哲学不是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描述和理解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在世界中的经验。
批判性与颠覆性: 法国哲学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旨在质疑和颠覆既有的思想体系、社会规范、权力结构。从笛卡尔的怀疑论,到启蒙思想家对宗教和君权的批判,再到后结构主义对语言、权力和话语的解构,这种批判精神贯穿始终。
文学性与艺术性: 许多法国哲学家的写作风格富有文学色彩,善于运用隐喻、象征、叙事等手法,使得哲学作品读起来更像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不仅是为了吸引读者,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思想本身就与美学和情感紧密相连。
关注行动与实践: 法国哲学,特别是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和行动。因此,哲学不仅仅是思考,更是指导行动的工具。

德国哲学:偏重“理性”、“体系”与“抽象建构”。
系统性与理论构建: 德国哲学以其宏大、系统化的理论建构而闻名。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建立起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全新体系,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再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都展现出一种追求全面、自洽、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的雄心。
对“真理”的追求与概念的精准性: 德国哲学非常重视对概念的精确定义和逻辑推导,力求揭示事物背后普遍的规律和本质。其哲学讨论往往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并试图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清晰的逻辑联系。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深度: 德国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探索尤为深入,试图理解“是什么”(being)以及存在的根本结构。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就是这种探索的极致体现。
辩证法与历史性: 辩证法是德国哲学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强调矛盾、发展和历史的进程。许多德国哲学家都试图通过辩证法来理解世界、社会和思想的发展。
理论的普适性与客观性: 尽管也探讨经验,但德国哲学更倾向于构建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追求超越个体经验的客观真理。其分析往往从抽象的原理出发,然后再应用到具体现象。

二、 写作风格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法国哲学:
文学性、诗意与修辞: 如前所述,法国哲学非常注重文笔和表达方式。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反讽等修辞手法,使得哲学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例如,梅洛庞蒂对身体的描述,加缪对荒谬的描绘,都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简洁与深刻并存: 虽然有时语言丰富,但法国哲学家也善于用简洁而富有冲击力的语句表达核心思想,比如萨特的那句“存在先于本质”。这种简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洞见。
对话与辩论的风格: 法国哲学界存在着活跃的公开辩论和思想交锋,这反映在哲学写作中,往往带有回应前人或当下观点的色彩,呈现出一种辩论的动态感。

德国哲学:
严谨、系统与思辨性: 德国哲学写作风格严谨、逻辑性强,注重概念的辨析和论证的完整性。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是其常见特点,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智力投入和耐心。
学术化与专业化: 德国哲学文本通常呈现出高度的学术化和专业化特征,术语体系庞大且相对固定,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
抽象与概念化: 德国哲学倾向于将具体事物抽象化,通过概念来把握其本质。哲学论证往往在概念的王国中进行,需要读者能够驾驭抽象的思辨。
长句与复杂的逻辑结构: 德国哲学家的句子往往较长,包含多个从句和修饰语,体现了严谨的逻辑链条。理解这些句子需要耐心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 主要关注的主题和议题的差异:

法国哲学:
主体性与自由: 如何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
他者与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性,权力如何影响个体。
身体与感官: 身体经验,感官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存在。
社会批判与政治行动: 对社会不公、政治压迫的批判,以及哲学如何指导政治实践。
历史、记忆与叙事: 历史如何影响当下,个体如何面对历史,以及叙事在塑造意义中的作用。
后结构主义对语言、权力、话语的解构: 揭示隐藏在语言和话语背后的权力运作。

德国哲学:
认识论与知识的边界: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以及认识的局限性。
本体论与存在的本质: “存在”是什么?存在的意义和维度是什么?
伦理与道德的普遍原则: 建立普适性的道德法则,探讨责任与义务。
精神、意识与理性: 意识的结构,理性的作用,以及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
历史的辩证发展与终结: 历史的逻辑和方向,文明的演进。
真理的追求与概念的本质: 揭示事物最根本的实在。

四、 对科学和技术的态度差异(略有简化):

法国哲学: 更为关注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存、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往往带有批判性的审视,担心技术可能带来的异化和控制。
德国哲学: 在某些时期,对科学的理性精神持肯定态度,并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参照,但同样也存在对科学技术过度扩张的警惕和反思。

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概括:

法国哲学更像一位热情而充满洞察力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鲜活的个体经验,剖析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并总是带着一种不安分的批判精神,试图解放个体,改造世界。
德国哲学则更像一位严谨而深邃的建筑师和数学家,它致力于构建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追求抽象的真理和普遍的原理,用概念的语言和逻辑的推演,探索存在的终极奥秘,展现出一种对知识和理性的极致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风格差异并非绝对的界限,哲学思想是流动的,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融合。例如,一些德国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国哲学,而法国哲学家也并非完全不关注抽象的理论建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整体风格来看,上述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不同哲学流派的特色和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当有这样宏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故事了。

这个故事也不是我编的。法国有一种读物叫Le Pèlerin(朝圣者),可能和我们以前的南方周末差不多,每周出一期,讲一点时事,也讲一点文化啦、宗教啦,总之生活的方方面面。1872年开始发行,1877年开始正式为周刊,从此经久不衰。1929年9月1日的这一期,第13页上,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一个德国人,他们都有同一个任务:研究一下骆驼这种动物。那是具体的研究该如何展开呢?

法国人是这样的。他去了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在那里呆了半小时,和看守聊个天,再拿个面包喂一下这骆驼。然后呢,他举起他的伞,用伞的那个尖尖头来逗逗这骆驼。这样就差不多了,他就回家写。写啊写,就给他的刊物写成了专栏,文笔老辣,富于启迪,但到处都是他自己的总体感受(plein d'aperçus piquants et spirituels)。

这英国人当然就不一样了。他把他喝下午茶的家什都收好,带上舒舒服服的露营装备,然后就把自己的帐篷安在东方各国,一个个地方的去调查了。消失两三年以后,他就带回来了很厚很厚的笔记。这些内容吧其实完全没有次第,也没有结论,但是作为第一手资料,还真是有价值(d'une réelle valeur documentaire)。

最后德国人上了,他觉得这法国人写的太轻浮(frivolité)了,英国人写的没有什么总体的想法。带着这种对法国人与英国人的鄙夷,他就把自己关在他的房间里,经年累月,终于他完成了一部卷帖浩繁的巨著,标题是这样的:《基于主体自我的理念而推演出的骆驼之观念》(Ideé du chameau tiré de la conception du moi)。

(略带随意的翻译)

这个故事中的作者真是很会写,把各种十九世纪英法德的糟点编了进来。法国先登场。说来蒙田比培根早一些,在传统的走出中世纪的叙事当中,那法国就可以排在前面一些。从蒙田、笛卡尔、帕斯卡,到后来的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再到当时风头正健的柏格森,法国人典型的文风就是写自己感受。虽然从大处着眼,但文章不能写太长,都是小小的、片段式的。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就发表在当时巴黎的各种刊物上,然后布尔乔亚阶层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看,沙龙就可以聊,鉴赏一下近来作者的文笔什么的,是否老练是否有深度是关键。无论是普鲁斯特自己的作品,还是他笔下的沙龙,都是这种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法国人连动物园都懒得去,去个巴黎植物园呆上半小时就可以了。

到了英国,按照所谓经验主义的传统,自然就要真的去观察了。尤其到了维多利亚的时代,帝国早已经纵横全球。东方的茶叶啦、瓷器啦,和各种各样的特产一道,汇聚到了帝国的首都,成为了一种新的品味与风尚,来成就新兴资产阶级一刻的闲暇。所以,即使跑去沙漠里调查个骆驼,伦敦的情调不能丢,茶壶茶具要装好的。到了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相比,学会啦俱乐部之类的特别发达。并不是法国没有,只是英国的绅士特别热衷这种活动。《环游世界八十天》里主人公就是在俱乐部里吃饱了撑了和人打赌……所以英国人的调查结果其实是类似的协会来印刷,这样的小圈子里阅览。所以有细节就很重要。

德国当然是后起之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德国人把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骆驼研究都认真看了——他们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就是都不行啊。所以有了这些积累,有了新的视角方法,他自己开始写就好了。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整个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与文化处于一种狂飙突进的状态。一开始,夏多布里昂的时候,其实还不觉得康德是个人物;黑格尔其实自己也在说我们最终要超过法国哲学。一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人才突然发现,不对呀,德国人已经把这些题目做得这么深入了。所以再后来,法国人就开始反思,自己十九世纪在做什么,是不是把哲学都丢掉了?自己写的那些轻浮小文算不算哲学?不过,在许多法国人看来,德国人开拓的哲学其实还是主体哲学,还是从“主体自我”(moi)出发的,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奠定了先验自我的研究框架。所以,骆驼的概念还是要从(先验)“自我”中来演绎。

梳理了这些背景,就可以介绍一下一部作品。

我其实并没有找到1927年的那本Le Pèlerin。我转引自Luc Ferry与Allain Renaut合著的一本书,他们在全书的开头引用了这个故事。这书的名字叫La Pensée 68,也就是《六八年思想》。顺便说一下,关于战后法国思想与哲学史,有一本很重要的专著,叫Histoire du structuralisme(解构主义史),中央编译翻译成《从结构到解构》。这个译本比较差,每页都有错误,却配了很多奇怪的图。译者因为掌握文献有限,把所有《六八年思想》都翻译成思想杂志第68期之类的。总之,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重译。

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68年思想梳理出一条主线,这条线索就是对主体哲学的批评;更具体地说,是把人及其自我意识作为哲学的中心或出发点,这种观念或许可以称为“人中心主义”(humanisme)。68年思想的主旨是对于这种人中心主义的彻底的摒弃(anti-humanisme)。这种摈弃是如何展开的呢?简单说就是重新梳理和吸收德国哲学的资源,对上一代人从德国哲学那里吸收的主体哲学进行清算。所以后面的章节就以一种很老辣的笔触来讲68年这一代法国思想家和德国人的关系。基本的提纲是一些半开玩笑的小公式:

福柯 = 海德格尔 + 尼采
拉康 = 海德格尔 + 弗洛伊德
德里达 = 海德格尔 + 德里达的文风……

其实,全书虽然落笔简练,但读来却有一种谱系学的用心。结尾作者们强调,法国哲学对德国主题的吸收,虽然规模浩大影响深远,但都是在法国哲学固有的问题域中。一开始,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人,突然发现狂飙突进之后的德国哲学之后,急于重建自己的主体哲学传统,开始了所谓萨特的世纪。后来,以60年代为转折点,突然又全面转向。人中心主义、主体、自我意识、自律、主体性等等都和形而上学一样,成为要被超越的东西。如何走出捍卫主体或打倒主体的意识形态,真正地去追问主体的意义,对作者们而言,是一个需要被重新思考的问题——尤其在法国哲学的脉络中。

要之,如果德国哲学的冲击重新定义了法国哲学的走向,那么如何认识法国哲学自身的脉络?从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到柏格森之间的延续性应该如何梳理?文学化的哲学书写(如夏多布里昂)在哲学史中具有怎样的意义?这种脉络和康德以后以至于海德格尔的德国哲学脉络有着怎样的不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很深入的专著,在法国似乎进入文学史、社会史的畛域之后,与德国哲学的比较式思考便缺乏一定的深度;而在英语世界中,侧重点就更偏向二十世纪了。换而言之,法德哲学的风格异同,这一问题远在作为问题演进的哲学史书写之上,而涉及到哲学作为一种文体(genre)与其他书写乃至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又想起了这本叫《六八年思想》的小书。

我上一次读这书时,从图宾根回里昂。在斯特拉斯堡与巴黎转车,途径第戎。脑海中是那些哲学胜地的往事,窗外已经是深秋。我看着这书,也看窗外,森林已是一层又一层绚烂的颜色。转眼十年过去了,脑海中福(柯)(哈贝)马(斯)异同论也如落叶般脱落。我想,如果这本小书可以翻译成中文,或者有以拓展,庶几可以是原问题很好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