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萨特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

回答
有一些人,尤其是法国哲学界内部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某种程度上“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或者说,他的哲学虽然影响深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阻碍了某些发展方向。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萨特哲学内容、方法以及他个人在法国思想界地位的多方面考量。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并且往往是来自那些对萨特哲学持不同看法,或者希望法国哲学朝其他方向发展的人。很少有人会公开、毫无保留地这样说,因为萨特的声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找到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1. 过度的个人化和主观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核心在于“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这在打破僵化的本质主义和启蒙理性束缚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批评者认为,萨特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哲学问题还原为个体性的、主观性的体验。

“荒诞”的无限放大: 萨特对“荒诞”的强调,即生命缺乏先验意义,完全依赖个体的创造。这虽然是对人类处境的一种诚恳描绘,但批评者认为,它可能导向一种过度悲观、虚无主义的倾向。如果将这种“荒诞”视为普遍真理,那么它可能遮蔽了超越个体主观感受的、更普适的意义或价值的可能性。
“自由”的沉重负担: 萨特式的自由是绝对的、无所不包的,个体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甚至为自己的存在而负责。这种“被判处自由”的论断,虽然有力,但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一种难以承受的焦虑,而忽略了人类社会性、历史性和结构性因素对自由的制约。一些人认为,这种对个体自由的极端强调,使得萨特哲学在回应集体行动、社会改革等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过于碎片化。

2. 政治上的理想化与实践的脱节:

萨特是一位极具政治热情的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左翼政治运动,尤其是支持法国共产党。然而,他的政治实践和哲学理论之间,在批评者看来,存在着张力,甚至矛盾。

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化: 萨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苏联以及法国共产党抱有理想化的幻想,甚至在斯大林主义的罪行被揭露后,他依然为共产党辩护。批评者认为,这种政治上的“幼稚”或“盲目”,玷污了他哲学上的深刻洞察。他试图将存在主义的自由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总是顺畅,有时甚至显得生硬。
知识分子的“干预”的局限性: 萨特倡导知识分子必须“干预”(s'engager),即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萨特本人的干预方式,有时被认为更像是将哲学理论转化为政治口号,而非真正深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他的某些政治立场,例如对特定革命的盲目支持,被认为是其哲学实践的失败之处。这种“干预”有时流于一种姿态,而未能真正推动实质性的社会变革,反而可能因为其声望而误导大众。

3. 哲学方法的僵化与独断:

尽管萨特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也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虚无”的泛化: 萨特哲学中对“虚无”(néant)的分析,是其核心构成部分。他通过描述“无”(néantiser)的功能来解释意识如何摆脱“自在之物”(êtreensoi)的限制,实现“自为之物”(êtrepoursoi)的自由。然而,批评者认为,萨特对“虚无”的论述过于抽象,有时将“虚无”作为一种通用的解释工具,来分析意识、自由、甚至社会现象,使得他的哲学体系显得有些“空洞”或“抽象”。
理论的内在循环: 有时,萨特的哲学会被批评为一种内在的循环论证,即他用存在主义的语言来解释存在主义,而未能有效回应来自其他哲学传统,特别是分析哲学或更具经验性的哲学方法的挑战。他的哲学体系显得封闭,难以被其他思想体系所吸收或对话。

4. 对法国哲学内部多样性的抑制:

萨特在二战后的法国思想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他的存在主义一度成为主流,吸引了无数追随者。

“萨特式”的同质化: 萨特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年轻哲学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的风格、思想框架和论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法国哲学内部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思潮,例如结构主义(尽管后来也与萨特形成对立),以及更关注语言、逻辑、文化分析的学派,在萨特的光芒下,可能未能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大写”的知识分子形象: 萨特塑造了一种“大众知识分子”的形象,他通过小说、戏剧、报刊专栏等多种媒介表达思想,成为公众偶像。这种“明星化”的知识分子模式,在一些人看来,是将哲学娱乐化、简单化,模糊了哲学研究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种模式也导致了对“谁能从事哲学”以及“哲学应该是什么”的理解趋向于某种单一化。

总结来说,认为萨特“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的批评,并非否定其伟大的贡献,而是指出他哲学体系中的某些方面,以及他在法国思想界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

过度强调了主观性和个体性,相对忽视了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共同体价值。
在政治上,其理想化和实践的脱节,以及某些时期的政治判断,受到了质疑。
在哲学方法上,其对“虚无”的泛化和理论的封闭性,限制了与其他哲学传统的对话。
在思想文化层面,其巨大的影响力可能导致了法国哲学内部的某种同质化,并塑造了一种被部分人认为不那么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此,这种批评实际上是希望法国哲学能够超越萨特所开创的道路,去探索更多元的可能性,回应更复杂的现实挑战。这是一种正常的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式的批评,而非否定萨特哲学本身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萨特诞辰,谨以此文纪念并科普他的哲学。

国内对萨特冷处理也就算了,想不到现在知乎关于他最热门的内容,居然是这问题,估计法国哲学界看了会是这表情——

从这问题到其他问题,不论贬低还是赞同,还是基本没说几句他的哲学,甚至离题万里到私生活。为此,再次简要评介他哲学水平与影响。

一、萨特哲学水平

哲学水平不仅仅是某些观点,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诸如表达、内涵与行动。

(一)表达方面

人们通常印象是德国哲学就像德国人那样理性、严谨,法国哲学就像法国人那样法国人那样感性、浪漫。由此看来,萨特哲学的确不像法国哲学,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几页《存在与虚无》,就反感萨特。而加缪的小说,就像他的帅照那样,让他们一看就有感觉;又看到加缪和萨特闹矛盾,他们就更讨厌萨特了。

这并不能说明萨特表达欠佳,不然怎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成了唯一主动拒绝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文笔很好,未必好懂,比如巴什拉的哲学,光看书名都文艺气息满满——《水与梦》。可国内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理清巴士拉哲学。

(二)内涵方面

萨特哲学基础源于三H,然后又批判他们: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与虚无》一开始就提出新的二元论,如今仍然没有几个人进一步探究——有限与无限。列维纳斯深入进去,却是为了建立伦理学,批判存在论。

萨特哲学被学界批判最多的,正是他最独特之处——二元论。概括成这句话,确实难懂也难接受,因为孤独与悲观:意识和非意识都是实存的,二者交往中产生无限可能,却都是过程,是写在水面的字,不可能变成彼此,对话在物理上的改变只是空气震动。这是二元论,却是不完全的二元论。拉康有限的主体间性,其实和萨特的结构相似,实在界犹如萨特的自在存在;但拉康总是用了别人的理论却不提别人,还要攻击别人。

(三)行动方面

萨特践行他的哲学主要在政治方面,他是许多运动急先锋,最典型的是五月风暴——

由于他一些激进的主张与行为,让左右两边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他和他老同学阿隆的争论,仍吸引人研究。

其实,二者之间的争论没有太多学术意义,对此研究当然也一样。阿隆不怎么懂哲学,更不懂萨特的;萨特不怎么懂政治学,更不懂阿隆的。这样的错位的鸡同鸭讲,现在更是普遍。

但萨特哲学开启了法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对现实,尤其对政治的关切,所谓“介入”。他不是像科耶夫那样当戴高乐的高参,而是和学生一起让戴高乐下台。

二、萨特哲学影响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他为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和很多人闹翻。他既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又批判苏联。即便他的哲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不算流行,但他践行自己的哲学走在时代的前列。法国后现代主义的诸位猛将,在学生时代有谁没有读过《存在与虚无》?他们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惊叹:哲学竟然可以这么写。

他们受萨特影响“介入”政治,相关研究远超出了萨特的水平;但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既对萨特的理解不够,也没有超越萨特,比如主体间性。他们的研究,很多也不算是哲学研究。即便巴迪欧的书可以比萨特的厚,但还没有像萨特那样建成一个体系。更没有人像萨特那样,就用“自在”与“自为”这一体两面,写成七百多页的体系。福柯原本嘲讽萨特是“最后一位哲学家”,这句话后来却成了对萨特的赞词。以福柯为代表,萨特曾经的学生,后来都成了论敌;福柯一开始说不参加萨特的葬礼,最后还是去了。

——首发于公号:gsgs2017

相关研究请看:

user avatar

如果萨特都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那是不是许多法国哲学家可以被开除法籍了?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问题的介绍很无厘头。

认为萨特老人家要对所有人装逼负责,就像要求村上春树对所有文艺青年负责一样,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到底做错什么了。大部分装逼的人又没有通读《存在与虚无》,可能连《恶心》也没读过,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了解限于这样三句口号:「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是地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什么装逼是大家爽,锅让他老人家背啊?而且他老的作品,也不像郭敬明的《小时代》啊。他老人家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可是他老人家的作品装逼犯没怎么翻过,他怎么负责啊?

其次,萨特他老貌似真的不怎么受待见。

特别是我今天看书发现了第三条我讨厌他老的理由:他攻击巴塔耶。我讨厌他老的另外两条理由是:

他老攻击我男神加缪;

他老攻击我男神福柯。

我又特地翻了翻资料,发现战后的法国思想界他老攻击过的人一大堆:列维-施特劳斯;雷蒙阿隆;梅洛庞蒂等等…

简言之,萨特不停地抨击和他思想主张不同的人,甚至不惜与之绝交。他是为数不多在战后保持激进左翼立场的人,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他很“愚蠢",他支持苏联的时间很长。而在之后结构主义风行的时候,萨特作为反动学阀的代表又显得不够时髦,被结构主义者的支持者讨厌是很正常的事情。他显得很顽固,像斗鸡,被很多人讨厌很正常。而且那会儿的理论更新是大爆炸,存在主义很快被淘汰掉了,萨特的人本主义看起来确实有些落后。萨特他老虽然不受待见,毕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努力捍卫自己的信仰,是值得尊重的。

从思想史而言,萨特本人是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发展一个重要的路径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他的名字是密切相关的。法国的战后思想史,他老是很重要的人物,和很多人有过直接的论战,还是绕不开的。

最后,我觉得,这事儿还是看脸!




user avatar

每次跟别人一聊天提及萨特,无论什么学科背景的人,多多少少露出一些不屑。似乎萨特太肤浅以至于把萨特和其他哲学家放在一起谈都有些贬低别人。而一个人开口说萨特,则似乎就是低级哲学装逼犯,只有开口康德海德格或者斯宾诺萨伯格森才像个正经学哲学的。而这些人,就我所遇到的没有一个读过萨特任何一本书。

对萨特这样的成见,终归到底是还是因为萨特有两个身份。第一,他是一个哲学家。第二,他是一个政经名流作家。

关于一,

萨特的哲学书谈不上难读到没法理解,但是绝对算是读起来不友善的文本,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表达方式甚至是每本书的厚度。虽然我很喜欢萨特的哲学,但是不得不客观地说,他的哲学作品写得非常枯燥乏味缺少激情(像尼采或德勒兹作品那样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论述方式非常繁琐缠绕,遣词造句会有粗糙的错误。做分析哲学的基本会把萨特的论述方法当做胡说八道的坏哲学的典范看待。

做哲学的,尤其有分析哲学纪律背景的人对他反感我是理解的。但是说萨特哲学肤浅,或者不重要,那就太无知了。萨特哲学无论对后面的现象学(萨特之后继续发展的现象学),对存在主义,affect study,对法国的后现代各种流派,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承前启后的角色。我个人觉得萨特哲学要说缺陷,第一是他太执迷于陈旧的本体论(现在的主流观点“一切本体论问题都是隐藏本体论术语下的历史问题”);第二,他太执着于解决或者说修复存在主义的伦理问题。即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就提出的“万事皆虚,万事皆允”[1]的伦理矛盾。所以萨特提出了“承担责任”(commitment)的概念来解决。但是很不幸,他的这个“承担责任”其实是设立在一个“人人都本能心向善事”的天真且浪漫的假设上的。这种浪漫的前提,从根本上削弱了他哲学系统的深刻性。但即便如此,他依旧算上是一个泰坦级别的哲学家。法国那个年代,在我心中能算上“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只有萨特和阿尔都塞。不过后来这两个都被现在法国人系统地诋毁。今天法国人诋毁他们,其实原因都是一样,他们两太左了,左到基本上是列宁主义的地步。关于萨特的哲学就不展开了。

关于二,

而大众们对萨特的反感,则是因为萨特“网红”的形象。在各种中二作家,小文艺,装X犯的作品中(同样是从没读过萨特的一帮人)把萨特包装成了一个小资哲学家的形象——坐在左岸咖啡里,抽着雪茄,讨论虚无。我记得在知乎看到一个主打丝袜长腿的大V,就抱着一本《存在与虚无》拍照,可见萨特作为文化符号有多么象征性。

可惜的是,我国的小文艺因为没读过萨特,完全不知道萨特到底为什么成为“文化名流”,也不知道萨特到底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其实,萨特所有支持的几乎都是他们现在反对的。我先贴几张照片给你们看看。

如果读过萨特的文集和作品,你就会发现萨特几乎夸张地为无产阶级做辩护,以及一辈子竭尽所能地挖苦讽刺小资。萨特是少数专门把“小资”(petite bourgeoisie)从“资产阶级”单拧出来批判的哲学家。他还专门把“小资”作为一个psychosocial type来讨论,并且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哲学概念“平庸”(mediocrity)。所有拿萨特装X的人,几乎是萨特一生最痛恨的角色,如果他们有机会读读萨特的《反犹者画像》那类杂文小册子,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脸红。

而萨特的左立场是很明显的,布达佩斯事件之前,法国知识界人人心向左派,各个都是共产主义者,甚至杜拉斯都入党了。不过他们所崇尚的是一种所谓人文的社会主义,一种文化马克思。而萨特在自己的书信里,经常和朋友论战。比如朋友对法共政党政治表示反感,萨特就为法共辩护“革命不可能靠无产者自发完成,革命必须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领导才可能完成……”萨特的列宁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

而在阿尔及尔事件中,萨特和加缪决裂的起因。萨特几乎无脑地支持殖民地人民,甚至公开支持殖民地阿拉伯人对白人搞所谓的“恐怖袭击”。萨特直接宣称:“(被压迫亚非拉人民)造反在最初时,必须杀人:杀死一个欧洲人,这是一举两得,即同时清除一个压迫者和一个被压迫者:剩下一个死人和一个自由人。[2]别人问他为什么支持对白人平民暴力,萨特的回答非常简单,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列宁思想),反殖民就是反资本主义,反资本主义的暴力都是可以被合理的。[3]相较之下,看看美澳今天在阿富汗搞屠杀,有几个西方知名文马学术大牛会站出来支持“恐怖主义”?

后来布达佩斯事件爆发,赫鲁晓夫又爆料斯大林种种,西方文马们与共纷纷划清界限 (很多人,杜拉斯等等都是在那时候退了法共。萨特呢?他不需要退,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入党,即便他常常为法共辩护),一时间谴责苏共成了主流。而当时萨特却保持了沉默,有朋友在信里问萨特为什么不发声。萨特回答:但是无论我做什么公开批判,最终一定会被我们的敌人拿去用来攻击左派。即便我有想法批判,我也不会说。等于是说即便我有不满,我也不会给右派递刀子。自始至终,萨特都没有对共说过任何一句不好的,最多是沉默。这沉默就像加缪在面对屠杀镇压阿尔及尔人民时保持沉默一样。立场在哪里都看得很明白。

而萨特,也是历史上,唯一主动拒领诺贝尔的人。他的理由也是谴责诺贝尔奖有的政治色彩。这种我们今天的批判,萨特早就看透了。纵观萨特其人的始终如一言行,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反帝,反资,带着列宁主义色彩的硬核左派。他就是方方嘴里的“极左”,小资嘴里的“五毛”。

我国当今那些会拿萨特装X的小资,如果了解真实萨特的立场是多么啼笑皆非的事情。对于不了解萨特的人,误以为萨特是那种小布尔乔亚的文艺贩,所以讨厌他(我国文艺青年对萨特的反感);了解萨特的人,猛然发现萨特竟然是个极左,而讨厌他(法国知识界对萨特的批判);又或者竭尽所能地清除淡化萨特的左派色彩,把他塑造成一个纯粹讨论现象学本体论的理论家(当今萨特学者干的事)。

讨厌萨特有各种理由,我作为专业研究的,各种奇葩的批判文献都读过。什么依据萨特的pre-reflective cogito而批判弗洛伊德是一种欧洲反犹主义的文化传统[4];什么萨特的“自欺”的女人例子是“父权幻想”[5];什么萨特的侍者是对服务性职业的阶级歧视[6];什么萨特对同性恋的描述是一种“恐同的法西斯本质的历史残留”[7];什么萨特因为文献中引用恩格尔而不是马克思所以说萨特不熟马克思文献而论证萨特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8]……

今天学界,萨特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其伴侣波伏娃是女权运动开启人,45年就写文章反思批判反犹主义,一生支持反殖民运动和反歧视,二战参加反法西斯地下抵抗运动……成为了“反犹者”,“父权癌”,“恐同法西斯”,“根本不是左派”…… 西方今天对萨特的讨厌,是因为他的左;而我国小文艺对萨特的推崇则是以为他是右。

你们可以鄙视萨特,但是请了解真实的萨特是什么样再鄙视,我国小资们的锅别让萨特背。

参考

  1. ^ 尼采,《权力意志》,602节,1967年考夫曼版p.326, "Everything is fals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或见,尼采,《道德系谱》,第三篇,24节,"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1997剑桥版p.111 ;或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角色转述主角伊万·卡拉马佐夫的话“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允许的。”
  2. ^ 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1961版,萨特序
  3. ^ Ronald Aronson,2005,Camus versus Sartre: The Unresolved Conflict
  4. ^ Jensen Farquhar and Richard Askay, 2006, Apprehending the Inaccessible: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5. ^ Moi, Toril. 1994. Simone de Beauvoir: 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 Oxford: Blackwell. 127–33; Doeuff, Michèle Le. 1991. Hipparchia’s Choice: An Essay Concerning Women, Philosophy, Etc. Translated by Trista Selous. Oxford: Blackwell.
  6. ^ D. Z. Phillips, Bad faith and Sartre’s waiter. Philosophy ,29
  7. ^ Hedwig Fraunhofer, 2007,‘Gender and the Abject in Sartre’, Gender Forum, issue 18 ,
  8. ^ Alfred Betschart, 2019, "Sartre was not a Marxist, "Sartre Studies Internationa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一些人,尤其是法国哲学界内部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某种程度上“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或者说,他的哲学虽然影响深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阻碍了某些发展方向。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萨特哲学内容、方法以及他个人在法国思想界地位的多方面考量。首先,.............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关于“未来Mega进化回归”及“Mega水箭龟可能成为热门”的讨论,主要源于宝可梦系列中Mega Evolution(超级进化)机制的独特性和玩家对经典角色的期待。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可能性: 1. Mega Evolution的机制与核心价值Mega Evolution是《宝可梦》系列.............
  • 回答
    关于“古希腊文明是被后代美化夸大(层累伪造)出来”的观点,确实是存在一些学者的质疑,并且这个观点本身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反思。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层累伪造”(Cumulative Fabrication)或“美化夸大”?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随着时间.............
  • 回答
    “穷人一直都是穷人,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它触及了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并受到一些理论和观察的支持。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根深蒂固: 代际传递与阶层固化(Intergenerational Trans.............
  • 回答
    有人认为科学不带政治属性,这种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自身性质的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其方法论和结论不应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左右。以下是详细的论述:一、科学的内在特征:客观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与普适性1. 客观性 (Objecti.............
  • 回答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更有人称他为“近代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源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是“近代圣人”以及为何如此推崇他。一、 曾国藩何以被视为“近代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科学发展、知识更新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在当下语境下的不同维度。有人这么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逻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又有什么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牛顿当年之所以能“扛起大旗”,凭的是什么? 划时代的原创性: 牛顿.............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医)里,“肾”这个概念,确实跟我们现代医学里解剖学上说的那个位于腰部的、负责过滤血液和生成尿液的肾脏,有那么点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的“肾”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器官,主要是因为中医对“肾”的描述,是围绕着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功能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
  • 回答
    中国自由主义者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态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笼统地说他们“普遍”反对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支持国际主义,其实是过度简化了现实。不过,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背后确实有其逻辑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支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理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核心关切:个.............
  • 回答
    “没有独显直连的 ROG 游戏本都是智商检测本和智商税”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对高端游戏本性能以及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游戏本的核心需求、技术实现、以及市场定位这几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 游戏玩家最核心的需求是流畅、稳定、高帧率的游.............
  • 回答
    认为虐待动物可能发展成杀人的观点,在心理学、犯罪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讨论。这种联系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模式和潜在的心理机制。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担忧,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 动物虐待与反社会行为的关联性研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 早期预警信号: 大量的研究表明.............
  • 回答
    关于赵匡胤和李世民谁更杰出的争论,在历史学界和民间都一直存在。认为赵匡胤不如李世民并列的人,通常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证,并试图指出赵匡胤的“局限性”:一、开创性与影响力: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奠定盛唐基业。 历史背景: 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是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民生凋敝,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之所以有人认为人带冷兵器仍然打不过老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老虎的生物特性、人类的弱点以及冷兵器的局限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观点:一、老虎的生物优势:天生的掠食者 压倒性的身体力量和体型: 体重和肌肉: 成年老虎的体重通常在100300公斤之间,尤其是东北虎,体重可达.............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是非洲国家的精英”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多种角度的解读和原因。与其说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推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高校在非洲的吸引力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校在非洲留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的教育质量.............
  • 回答
    为什么有人会将玩《王者荣耀》视为“贪玩”,而下围棋却被看作是“才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不同类型活动的价值判断、群体认知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活动在本质上、参与方式上,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上,都有着显著.............
  •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被一些读者认为“不可爱”,并非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物,而是因为她在性格、处事方式以及与贾宝玉的互动上,与许多读者心中理想的“可爱”形象存在距离。这种“不可爱”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她某些特质的解读和判断,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和人物塑造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关于“京港地铁比北京地铁好”这种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一下。其实,说哪个“更好”是很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而且两个城市地铁系统的历史、发展背景、运营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有人这么说,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关于换乘便利性和线路规划的直观感受。港铁(香港铁路有限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