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薛宝钗不可爱?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被一些读者认为“不可爱”,并非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物,而是因为她在性格、处事方式以及与贾宝玉的互动上,与许多读者心中理想的“可爱”形象存在距离。这种“不可爱”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她某些特质的解读和判断,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和人物塑造的考量。

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过于成熟稳重,缺乏少女的“娇憨”和“灵动”

在那个时代,或者在我们现代的审美中,“可爱”往往与年轻、活泼、略带笨拙或撒娇的少女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宝钗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端庄”、“稳重”、“大方”、“识大体”,这些词语虽然褒义,却也暗示着一种早熟和世故。

端庄得体,滴水不漏: 宝钗的言行举止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她总是表现得体、周到,对长辈恭敬,对晚辈关怀,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这种近乎完美的表现,反而让她显得有些“假”,缺乏了年轻女孩偶尔会犯的无伤大雅的错误,或者表现出某种孩子气的天真。她的“会做人”在一些读者看来,更像是一种精于算计的“城府”,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亲和。
谈吐大方,不露锋芒,却也少了几分真性情: 宝钗说话总是说得滴水不漏,即使是说一些看似玩笑的话,也藏着她的观察和考量。比如她劝宝玉读书、关心仕途经济,虽然是“好意”,但在宝玉那里和在部分读者那里就变成了“不理解”,甚至被认为是扫兴的。与林黛玉的“口无遮拦”、“率真尖刻”相比,宝钗的“圆融”反而让一些读者觉得她藏着真实的想法,缺少了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坦率。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反面: 宝钗的美,是一种健康、饱满、端庄的美,被形容为“艳冠群芳”、“如花解语”。但这种美,与林黛玉那种“病如西子胜三分”、“风流才情”的灵动相比,缺乏了一种脆弱感和病态美,而这种脆弱感和病态美,在许多读者(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看来,更容易激发保护欲和同情心,从而产生“可爱”的情感。宝钗的健康和强大,反而让她显得“坚不可摧”,不容易让人产生那种想要呵护的冲动。

二、功利心和世俗观念的象征,与“情”的追求相悖

在《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中,薛宝钗常常被视为一种与贾宝玉追求的“情”和“真”相对立的存在。

仕途经济的拥护者: 宝钗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典范,她劝宝玉读书做官,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与宝玉“混迹于脂粉堆中”、“不务正业”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认同宝玉“叛逆”精神的读者看来,宝钗的这种劝诫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一种“压抑”和“束缚”。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和对男性成功的期待,而宝玉代表的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的对立,使得宝钗的形象在许多追求精神契合的读者心中,难以产生共鸣。
“金玉良缘”的代表: 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虽然在世俗眼中是门当户对的理想结合,但在许多读者心中,它象征着一种功利和现实的安排,是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纯粹情感的扼杀。宝钗作为“金玉良缘”的另一方,自然也就沾染上了这种“扫兴”的色彩。读者对黛玉的偏爱,也间接导致了对宝钗的疏远。
情感上的“冷静”与“理智”: 在处理与宝玉的关系上,宝钗展现出的是一种克制和理智。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吃醋而哭闹,也不会因为宝玉的一个眼神而心神不宁。她的关怀更多的是一种长辈式的、贤妻式的照顾,而不是一种热烈、缠绵的爱情。这种“冷静”在追求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的读者看来,就显得缺乏“激情”,甚至有些“冷漠”。

三、对黛玉的“压制”和“疏离”,加剧了读者的反感

由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极具人气和艺术魅力的角色,读者对黛玉的喜爱往往伴随着对她命运的同情和对压迫她的人的厌恶。宝钗在与黛玉的对比和互动中,也因此承受了不少读者的负面评价。

“埋汰”和“挖苦”的解读: 尽管宝钗从未直接恶意攻击过黛玉,但在一些读者眼中,她的一些话语,比如“宝姐姐你听了这话,心里很受用”等,都被解读为一种 subtle 的讽刺和挖苦,是对黛玉敏感多疑的嘲笑。虽然这种解读有其道理,但更多的是站在黛玉的立场上进行的推测。
“抢男人”的嫌疑(虽然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 在对宝黛爱情的强烈认同下,一些读者会将宝钗视为“第三者”或者“情敌”,认为她对宝玉的追求是为了“金玉良缘”的世俗利益,从而挤压了宝黛的爱情空间。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虽然忽略了宝钗自身的性格和命运,但却是很多普通读者产生反感的原因之一。
缺乏纯粹的“姐妹情”: 尽管宝钗也和黛玉保持着表面的姐妹情谊,但在读者眼中,这种情谊并不如宝钗对湘云那样显得更亲近和自然。在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中,宝钗往往被置于一个略显“外围”或“别有用心”的位置。

四、作为“封建道德”的代表,承担了作者的批判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时,有意无意地将她塑造成了那个时代“贤德”女性的典型,而这种典型,在作者的批判性视角下,也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反思。

“罕将心事付瑶琴”的隐喻: 宝钗的冷静和理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女性压抑自我、迎合社会的要求的一种写照。她的“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虽然让她得以在复杂的贾府生存,却也牺牲了部分的真我。这种压抑和牺牲,让一些读者觉得她不够鲜活,甚至带着一种悲剧的色彩,但这种悲剧不是黛玉那种“情深不寿”的悲剧,而是“顺应命运”的悲剧,这种悲剧的感染力相对较弱。
“冷美人”的特质: 宝钗的美,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工艺精湛,价值连城,但却缺乏一种温度,一种能让人亲近和依靠的暖意。她的“冷美人”特质,虽然令人赞叹,却也让人望而却步,难以产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总结来说,薛宝钗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不可爱”,并非她没有优点,而是她身上的某些特质——过度的成熟稳重、明显的世俗功利心、以及在宝黛爱情中的相对“被动”或“对立”的地位——使得她难以符合许多读者对“可爱”的定义。 “可爱”往往意味着一种天真、直率、略带笨拙或脆弱,能激发保护欲和共鸣的情感,而宝钗的“无可挑剔”和“理性克制”,反而让她与这种“可爱”的标签渐行渐远。她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她的智慧、成熟和对世事的洞察,这些特质在某些读者眼中,更偏向于“欣赏”和“敬佩”,而非“喜爱”和“亲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宝钗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的复杂性、多面性和与主角宝玉、黛玉的对照性,才使得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激起了无数读者的讨论和思考。读者对宝钗的“不可爱”的判断,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以及对理想化爱情的追求的一种折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宝钗的主要个性特点不是可爱,而是善解人意,见识高深。

一般说可爱的,都是撒撒娇,卖卖萌的。

而你要知道别人是善解人意,见识高明,你要自己先知道什么行为有问题。

宝钗高明在哪里,都不知道,自然觉得她不可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被一些读者认为“不可爱”,并非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物,而是因为她在性格、处事方式以及与贾宝玉的互动上,与许多读者心中理想的“可爱”形象存在距离。这种“不可爱”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她某些特质的解读和判断,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和人物塑造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理学和哲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论点——概率的本质。你提出的观点很有意思,认为宇宙中不存在真正的概率事件,概率只是我们无知的表现。这是一种决定论的视角,在历史上也曾是主流思想。我们不妨来深入探讨一下,并看看它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概念有什么冲突与联系。首先,咱们说说你提出的“概率源于无知”这.............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关于“未来Mega进化回归”及“Mega水箭龟可能成为热门”的讨论,主要源于宝可梦系列中Mega Evolution(超级进化)机制的独特性和玩家对经典角色的期待。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可能性: 1. Mega Evolution的机制与核心价值Mega Evolution是《宝可梦》系列.............
  • 回答
    关于“古希腊文明是被后代美化夸大(层累伪造)出来”的观点,确实是存在一些学者的质疑,并且这个观点本身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反思。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层累伪造”(Cumulative Fabrication)或“美化夸大”?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随着时间.............
  • 回答
    “穷人一直都是穷人,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它触及了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并受到一些理论和观察的支持。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根深蒂固: 代际传递与阶层固化(Intergenerational Trans.............
  • 回答
    有人认为科学不带政治属性,这种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自身性质的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其方法论和结论不应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左右。以下是详细的论述:一、科学的内在特征:客观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与普适性1. 客观性 (Objecti.............
  • 回答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更有人称他为“近代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源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是“近代圣人”以及为何如此推崇他。一、 曾国藩何以被视为“近代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科学发展、知识更新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在当下语境下的不同维度。有人这么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逻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又有什么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牛顿当年之所以能“扛起大旗”,凭的是什么? 划时代的原创性: 牛顿.............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医)里,“肾”这个概念,确实跟我们现代医学里解剖学上说的那个位于腰部的、负责过滤血液和生成尿液的肾脏,有那么点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的“肾”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器官,主要是因为中医对“肾”的描述,是围绕着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功能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
  • 回答
    中国自由主义者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态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笼统地说他们“普遍”反对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支持国际主义,其实是过度简化了现实。不过,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背后确实有其逻辑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支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理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核心关切:个.............
  • 回答
    “没有独显直连的 ROG 游戏本都是智商检测本和智商税”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对高端游戏本性能以及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游戏本的核心需求、技术实现、以及市场定位这几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 游戏玩家最核心的需求是流畅、稳定、高帧率的游.............
  • 回答
    认为虐待动物可能发展成杀人的观点,在心理学、犯罪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讨论。这种联系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模式和潜在的心理机制。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担忧,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 动物虐待与反社会行为的关联性研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 早期预警信号: 大量的研究表明.............
  • 回答
    关于赵匡胤和李世民谁更杰出的争论,在历史学界和民间都一直存在。认为赵匡胤不如李世民并列的人,通常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证,并试图指出赵匡胤的“局限性”:一、开创性与影响力: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奠定盛唐基业。 历史背景: 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是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民生凋敝,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之所以有人认为人带冷兵器仍然打不过老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老虎的生物特性、人类的弱点以及冷兵器的局限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观点:一、老虎的生物优势:天生的掠食者 压倒性的身体力量和体型: 体重和肌肉: 成年老虎的体重通常在100300公斤之间,尤其是东北虎,体重可达.............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是非洲国家的精英”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多种角度的解读和原因。与其说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推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高校在非洲的吸引力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校在非洲留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的教育质量.............
  • 回答
    为什么有人会将玩《王者荣耀》视为“贪玩”,而下围棋却被看作是“才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不同类型活动的价值判断、群体认知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活动在本质上、参与方式上,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上,都有着显著.............
  • 回答
    关于“京港地铁比北京地铁好”这种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一下。其实,说哪个“更好”是很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而且两个城市地铁系统的历史、发展背景、运营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有人这么说,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关于换乘便利性和线路规划的直观感受。港铁(香港铁路有限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