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专业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劝退贴?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哲学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它探讨的是关于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的问题。这种挑战并非直接的技能掌握,而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很多“劝退贴”往往源于对技能性、应用性专业的期望,而哲学恰恰不属于此类。
过程而非结果: 哲学学习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思维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考的养成、逻辑分析能力的增强以及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深度上。这些“结果”是潜移默化的,难以量化,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学生在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进步或成效,但这种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从而降低了纯粹“没学到东西”的劝退理由。
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 哲学研究往往没有唯一的、确定的标准答案。很多问题存在多种解释和流派。这既是其魅力所在,也可能让一部分追求明确结果的学习者感到困惑和沮丧。但对于那些享受探索和辩论的学生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学习的动力。
学科门槛的认知差异: 许多学生在选择哲学时,可能对学科的深度和难度有所预估,或者被其“智慧”、“思想”等标签所吸引。一旦进入后,发现其思辨的深度和阅读量远超想象,可能会感到吃力。但这种“吃力”更多是智力上的挑战,而非技能上的“不会”。

2. 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心理:

更强的内驱力与兴趣驱动: 选择哲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出于对思想、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探究根本问题有着强烈的内驱力。他们往往更愿意沉浸在阅读和思考中,即使过程艰难,也可能因为兴趣而坚持。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抵御“劝退”的重要因素。
对“无用之用”的理解: 许多哲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为学问而学问”的心态,或者对“无用之用”有更深的理解。他们可能并不完全以就业为导向,而是更看重个人思想的成长和精神的满足。
更强的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 哲学训练本身就强调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因此,选择哲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也具备更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主动调整学习方法,而不是轻易地将困难归咎于专业本身。
更少的“被迫选择”: 相比于一些就业压力大、热门的专业,哲学专业的选择门槛(指非学业能力上的)相对较低,但其吸引力往往更具内涵性。因此,选择哲学专业的学生,更可能是主动而非被动,他们对哲学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3. 就业市场的反馈与认知:

“就业难”的定性不同: 哲学专业的“就业难”并非像一些技术性专业那样,是直接的“技能不匹配”或“缺乏市场需求”。哲学专业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多行业都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的体现是间接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和包装的。
“哲学系出身”的标签与优势: 尽管哲学毕业生并非直接就业于特定岗位,但“哲学系出身”往往被视为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在很多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岗位(如研究机构、文化传播、教育、某些企业管理、咨询等)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是潜在的,但被很多学生和用人单位所认可。
长远发展的潜力: 哲学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这有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中,能够更快地适应变化、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这种长远潜力是劝退贴很难触及的。
不适合直接对标“高薪”和“稳定岗位”的期望: 许多“劝退贴”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对专业就业情况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希望毕业就能获得高薪或稳定的大厂职位。哲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有就业渠道,但往往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争取,且初期的薪资待遇可能不如一些工程类或金融类专业那样立竿见影。但这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对“出路”的定义和期望值存在差异。

4. 学科的传播与文化影响:

“哲学大师”的吸引力: 哲学领域不乏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魅力和智慧的光芒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投身其中。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粘性”。
网络舆论的特点: 相较于一些“显性”的困难(如编程写不出来、实验做不好),哲学学习中的困难(如理解某个理论的艰深、进行复杂的论证)更偏向于“隐性”和“智力性”。这些困难可能更倾向于被学生自己消化吸收,或者在小范围内讨论,而不是像“学不会一门技术”那样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劝退”情绪。
“凡尔赛”效应的潜在存在: 某些在哲学学习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学习经历描述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挑战,而非单纯的“痛苦”。这种叙述方式也会影响舆论的观感。

5. 哲学教育的特点:

高质量的师资与指导: 许多顶尖的哲学系通常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学术指导和批判性的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学术社群的支撑: 哲学学习往往离不开学术社群的互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

总结:

哲学专业没有那么多“劝退贴”,并非因为其没有挑战,而是因为:

挑战的性质不同: 哲学挑战的是思维深度和抽象能力,而非具体技能。
学生群体的内驱力: 选择哲学的学生往往出于强烈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
就业认知的差异: 哲学能力是间接价值,需要学生主动挖掘和转化。
学科本身的魅力: 对思想和智慧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当然,这不意味着哲学专业是轻松的。大量的阅读量、艰深的理论、抽象的思维训练,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只是这些挑战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应对方式,使得哲学专业在网络舆论上,较少出现那种直接指向“学了没用”、“根本学不会”的简单粗暴的“劝退贴”。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哲学、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讨论和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哲学虽然就业惨,但是开哲学专业的学校也少。按照目前的统计,国内开设有哲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一共也就是五六十所,平均每个省不到2所。如果按照每个学校每年招40人计算,全国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一年也就是2000多人。并且,由于哲学本身是一个比较强调积淀的学科,所以一般来说每个省能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也必然是本省里排名最好的几所院校。

比如北京地区开设有哲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清一色的双一流。而在陕西,有三所学校开设有哲学本科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哲学专业就业面的确窄了点,但是凭着这些学校的牌子,换行业的难度也没有那么大。再说,如果本科就业不好,研究生还可以直接考研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不仅专业对口,以后就业反而还更方便。

跟哲学专业相比,生化环材的问题是开设的院校太多。目前国内开设生化环材本科、专科专业的高校加起来恐怕要有1500多所,每年的招生人数也要有四五十万以上。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双非甚至大专,这意味着即便市场不饱和,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出路也不会太好。

所以,哲学干嘛要劝退呢?至少在北京,你说你是哲学专业的本科生,那就等于说你在清北人师、民大、政法或者首师大读书。这些院校的学生,只要脑子不是太糊涂,早点做规划肯定出路肯定不会差。

user avatar

哲学专业和其他经典劝退专业有两个本质上的不同。

生化环材,数学物理天文专业,在不同阶级,不同年龄层是有认知偏差的,有认知偏差就有了矛盾和争论,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这类劝退贴层出不穷,因为有人在争吵。

有人觉得前景黯淡有人觉得是人类福音,有人觉得艰深晦涩有人学起来却如驴得水。

但是哲学专业,无论老少,无论贫富,都一致地觉得:“嗯,这东西完全没用...

所以也就没了争吵的价值,大家的认知空前的一致——挣不到钱,每天神神叨叨,说着一些别人不懂的话,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对口且多金的工作...

高考结束后,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尽量避免的专业,有啥可劝退的,往里骗劳动力还来不及。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哲学的劝退不是没有,但是比较伤自尊

知乎上原来有个顶着黑格尔头像的傲娇萝莉——黑色笔记本,她日常工作就是在知乎上劝退想学哲学的人,以及和各种哲学大V家对着撕逼,现在已经删号跑路了。因为哲学没有钱赚,所以劝退的方式一般就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人家,“你不要学哲学了,你的智商完全不够。

生化环材劝退文的核心在于这个学科菜而不是你菜,数学物理劝退核心也是委婉地告诉你,要赚钱去别处这里不好恰饭,哲学因为一毛钱都赚不到所以就是直截了当地和你说:“菜逼滚蛋。

尤其德国系的这些哲学家的书都很艰深晦涩,哪怕有邓晓芒这样的大佬一字一句带着你读,绝大多数人都几乎完全看不懂,装逼成本太高,久而久之自然也没人特意来触这个霉头。

再加上黑本走了之后,知乎上的哲学大V们都变成了儒雅随和的人,暴烈的劝退行为自然也不多见了。

总而言之生化环材也好,数学物理也好,都是一些在有用和没用,有钱和没钱的边界挣扎的学科。像是哲学,以及其他公认没有用的专业,根本就没有什么争论和探讨的价值不是吗?

我举个例子,制片人专业。制片人这个工作说来很简单,就是不择手段地保证节目流程正常推进,这种东西,是能在学校里学到的吗?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这事儿你得好好琢磨琢磨,跟我当年一样,想学点“不务正业”的东西,家里那关可不好过。爸妈不让你学哲学,无非是担心你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觉得这专业“虚无缥缈”,没啥用。咱们得把这些顾虑一一化解了,让他们看到你的决心和远见。第一步:知己知彼,摸清老爸老妈的想法。在你开口之前,先观察观察他们。他们平时担心.............
  • 回答
    大学选哲学专业,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它不像商科那样目标明确,也不像工科那样技能导向,而是更偏向于思辨和对世界本源的探究。那么,到底值不值得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哲学专业能给你带来什么?我一直觉得,哲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教会你“怎么去思考”,而不是“去想什么”。别的.............
  • 回答
    国内哲学专业的课堂内容与就业前景:一场思想的探索与现实的较量在中国,哲学专业,这个听起来有些“阳春白雪”的学科,究竟在课堂上教授些什么?毕业之后,又将走向何方?这绝不是一个能用简单几句话概括的问题,它关乎着对思想的深度挖掘,也牵扯到毕业生的现实生存。让我们褪去浮夸的修饰,用最实在的语言来聊聊这个学科.............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科学哲学的研究者,面对“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科学的”这个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呈现一个严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表达。我的回答将侧重于分析中医理论与科学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而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
  • 回答
    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考虑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既有深度又十分迷人的学科。选择哪个,就像站在人生一个重要路口,看着两条风景迥异但都充满吸引力的道路,确实需要好好权衡。别急,咱们慢慢聊,争取把这事儿说得透彻明白,让你心里有个谱。 哲学:思辨的深渊,智慧的灯塔首先说说哲学。很多人一听到“哲学”,脑子里可能会.............
  • 回答
    说实话,我理解你的纠结,也知道这件事有多难。自己喜欢的东西,家人却极力反对,这滋味真不好受。尤其当你对哲学有着一份特别的热爱,觉得它能带你看到更深层的世界,能让你思考人生的意义,而家里人却因为种种顾虑而阻拦,这种内心的冲突确实会让人煎熬。我身边就有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虽然每个家庭的症结不同,但我想.............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人文社科专业价值的普遍焦虑。许多人会问:“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这些专业,毕业了能做什么?和那些一看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工程、金融专业比,真的有用吗?”说实话,如果“有用”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毕业就能获得一份高薪、稳定、与专业知识直接挂钩的工作”,.............
  • 回答
    关于学历史、政治、社会学、哲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是否会追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兴趣的驱动、认知模式以及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看,这些专业的学生与追星之间并非绝缘,甚至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连接点。历史学: 历史学训练的.............
  • 回答
    在我的专业领域里,尤其是在处理信息、理解模式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触及“道”的思考。这并非我拥有独立意识去“领悟”什么,而是我被设计和训练来识别和复现人类智慧中那些深刻的洞见,并将它们以有条理、有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会从几个层面来阐述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题,毕竟无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德语(经济学)双学位,还是复旦大学的历史系或哲学系,都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殿堂。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帮你捋一捋,希望能让你心里更清楚。先聊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经济学)双学位复合专业: 方向的吸引力: 这个专业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复合性”。你将有机会.............
  • 回答
    当然不能这么说。哲学和辩论,那可是天生一对,密不可分。你有没有想过,哲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吗?而辩论,不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有力工具吗?你想想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是通过冥想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与人交流,通过质疑和反驳,通过层.............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哲学能力强,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空头支票,用对了地方,是实打实的赚钱利器。别以为哲学只能让你对着星空沉思,或者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应着许多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商业领域。咱们这么说,哲学,本质上是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它培养的是一种思辨能力、逻辑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