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界鄙视“民哲”,是否是在变相禁止尚未也尚无意向受哲学专业训练的人群阅读哲学类书籍?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

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昧性,甚至有些贬义。它通常指那些不具备专业哲学训练背景,却对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并试图通过阅读、思考甚至著述来表达自己哲学观点的人。这里的“民”字,可以理解为“大众”、“业余”,但潜台词往往是缺乏学院派的严谨、系统和批判性。

哲学界之所以对“民哲”存在“鄙视”或至少是“保留意见”,主要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专业训练的必要性: 哲学并非易事。它建立在一套极其复杂、严谨的逻辑体系、概念框架和历史传承之上。一个合格的哲学家,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理解不同哲学流派的演变和论证方式,学习如何进行精密的文本分析和概念辨析。这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而“民哲”往往由于缺乏这种训练,容易出现对概念的误读、逻辑的跳跃、论证的薄弱,以及对哲学史的片面理解。他们可能拾起某个哲学家的某个观点,进行一番个人化的演绎,但却忽略了这个观点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和其背后所依托的复杂论证。

“玩弄概念”与“偷换概念”: 哲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和使用。训练有素的哲学家深知概念的边界和潜在的歧义,他们会小心翼翼地运用概念,避免含糊不清或偷换概念。而“民哲”在缺乏训练的情况下,容易在概念上“随心所欲”,把抽象的哲学概念当成个人情感或日常感悟的载体,从而导致观点看似深刻,实则空洞无物,甚至出现逻辑谬误。

对原创性的误解: 哲学追求的是思想的原创性,但这种原创性必须建立在对已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之上。很多“民哲”误以为只要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者对某个现有观念进行大胆质疑,就是原创。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创往往是对现有思想体系的深刻洞察,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精微调整或突破,而不是凭空臆想。他们可能只是在重复前人已经讨论过但他们未曾了解的观点,或者他们的“原创”缺乏逻辑支撑和概念清晰性,因此难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学术声誉与研究的严谨性: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学术界需要依赖严谨的论证、可检验的逻辑和对前人研究的清晰回应来构建知识体系。当哲学研究被“民哲”的非系统性、非批判性的观点淹没时,会稀释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价值。因此,哲学界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哲学实践保持警惕,是为了维护学科自身的严谨性和学术声誉。

那么,这种“鄙视”是在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吗?

我认为,“禁止”一词过于强烈,但“设置门槛”或“制造心理隔阂”倒是存在的。

不是直接禁止,而是间接影响: 哲学界并没有出台任何法律或规定来阻止任何人阅读哲学书籍。图书馆、书店里的哲学著作随处可见。但是,当哲学专业人士,特别是那些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公开批评或嘲讽“民哲”的观点时,这种态度会被广泛传播。对于一个对哲学充满好奇但缺乏了解的普通人来说,看到这种“鄙视”的态度,很可能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哲学太难了,我根本不懂,我还是别看了,看了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反而可能被笑话。”这确实会劝退一部分本来可能通过阅读开启哲学之旅的人。

“专业门槛”的误读: 哲学界强调专业训练,是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和学科的健康发展。但这很容易被误读为“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格思考哲学问题”或者“哲学是给少数精英准备的”。实际上,哲学家的工作是梳理、发展和传播哲学思想,而普通人通过阅读哲学书籍进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和探索,是哲学思想得以普及和滋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如果哲学界传达的信息过于强调“专业性”和“理论性”的不可逾越,就可能让人觉得哲学是高高在上的、与自己无关的,从而阻碍了大众的接触。

“正确”的阅读方式的暗示: 哲学界对“民哲”的批评,也隐含着一种对“如何阅读哲学”的期待。他们希望读者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辨析概念的运用,并将之与哲学史上的其他观点进行比较。如果普通读者仅仅是把哲学书籍当作心灵鸡汤或者人生指南来阅读,而不去深入分析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语境,那么确实难以获得真正的哲学启迪,也容易被一些看似深刻实则肤浅的解读所误导。这种对“正确阅读方式”的期待,如果表达得不当,也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民哲”的存在和价值。

思想的火花: 历史上,也有不少非专业出身但却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可能不够系统,但有时也能触及一些核心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对于“民哲”,关键在于其思考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能经受住一定的检验,而不是仅仅看其出身。

哲学普及的桥梁: 一些有热情且善于沟通的“民哲”,有时反而能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给大众,成为专业哲学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当然,这种翻译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底,避免曲解。

总结来说,哲学界对“民哲”的“鄙视”,更多的是一种对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的维护,以及对非系统性、非批判性思考方式的担忧。这种态度并非旨在直接禁止任何人阅读哲学书籍,因为阅读永远是自由的。

但是,这种态度确实可能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心理门槛,让一些对哲学感兴趣的普通人因为担心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专业,或者害怕被“专业的”人士嘲笑而不敢轻易尝试。

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哲学界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也能更积极地引导大众如何正确地接触和理解哲学,认识到哲学思考的乐趣和价值,并鼓励健康的、基于阅读和思考的探索,而不是仅仅通过批评“民哲”来标榜自身的优越性。毕竟,哲学最终的目的是关乎人类的生活和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不应该只是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专利,而应该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群,并引发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所以,与其说是“变相禁止”,不如说是“无意间设置了心理障碍”,或者说是一种“维护学术边界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可能限制了哲学在更广泛人群中的传播”。真正的哲学学习,从来不排斥任何一个愿意思考的人,但过程的严谨性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平衡这种严谨性与大众的接触,是哲学界需要持续思考和改进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之前有个骗财骗色的玩意,自称融汇贯通了各种宗教哲学理论创造了一套“猫学”,妈的这个名字就够让人脚趾抠地的了。

还有个给人列书单随手列二十四史的,他也自称读过两遍二十四史,号称自己学贯中西古今,然后在知乎通过发明新概念术语批判键政网友。

哲学的确需要一些专业训练,问题是,这世界上哪一门知识是他妈不需要专业训练的?就算是祖传老中医,他也得有几本医书吧?

医学生的教材没有买不到的,但你敢让自学的给你看病吗?

中央号召全民阅读,哪里有禁止你读书的意思。问题是,你别读了点二手皮毛就跑出来要自创绝世武功啊。

其实你自创的也没啥,只要别搞邪教,别像什么猫学骗财骗色权当学习的过程也挺好。

当然难免要丢一些人,但是怕丢人你还学什么哲学呢?

user avatar

哲学是一门还挺严肃的学科,有些东西就算你受过训练也不一定能学的会,没受过训练就去直接看书也就只能放文学作品看了。

这就好像加减法都不学就直接去学微积分,不能说完全不行吧,起码对于绝大多数智慧程度普通的人是不行的。

那既然确定了读不懂,就别浪费时间了。

哲学方面除了专业书籍也有挺多面向普通大众的,看看这些面向大众的哲学书籍也挺好的,你又不研究哲学,没必要非得看专业书籍。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民哲:

除了不是科班出身,其他方面——比如对哲学的热爱、对学科范式的尊重、纯粹的求知欲乃至自知之明——都跟专业学者没什么两样。

如果民哲都是这样,那相信我,绝对不会有人剥夺民哲研习哲学的权利的。

然而实际上大家口中的民哲:

读完一本二道贩子写的哲普书,第二天就出来宣称:

黑格尔就是个傻逼,他讲的根本不对。大家快来拜读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 天人合一/三界/绝对神/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修仙用语 的理论体系[1]啊。

所以你觉得该不该鄙视呢?

参考

  1. ^ 至于这些神鬼难测的体系究竟讲了什么,诸位可自行发掘知乎哲学版块。尤其一些拿自己照片当头像、自称“先生”“道长”、简介里满是书名号、热爱在无关回答下自说自话的人士,找他们绝对没错。
user avatar

如果维特根斯坦是民哲,他的《哲学研究》一定会被嫌弃。

一本关于日常语言的随笔,竟大言不惭为《哲学研究》。写作的风格和内容都偏离了学院派的传统,每一段都很浅显,连贯起来却不知所云。动不动打比方、举例子,还都是些奇奇怪怪、挺幼稚的例子。这哪里像一个哲学巨匠的写作,说句难听的话,明明就是一个写作能力欠奉的作者在自说自话。

奈何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界的泰斗,没人有资格去嫌弃他。只能乖乖去读他的书,揣度研究,最后定性其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

原来不知所云的写作,有他哲学的初衷;原来奇奇怪怪的例子,包含了哲学的深意;原来脱离哲学论理传统的打比方、举例子,才是他所坚持的哲学方向。

看似凌乱的随笔,实则是一本天书。

严格来讲,维特根斯坦不是院哲,他是地地道道的民哲。

他数学功底不错,却没正经上过哲学系。拜师罗素门下,不是虚心求教,更多时候在教育罗素。他看过几本哲学书,却没有受过系统性的训练。他匆匆完成了早期哲学工作,隐居当小学教员。他直接跳到博士学位,论文是早年的著作。博士答辩现场,是对哲学界的羞辱。他在剑桥成了哲学之王,却鄙视哲学,千方百计怂恿学生放弃哲学专业。

康德之前没有院哲,哲学家是一种社会身份,不是学术身份。康德之后,很重要的一些哲学家同样是在野的。

我很反对一种说法——康德之后的哲学只能在学院里。

尼采在学院里,但人家是古典语言专业,并且早早离开了学院。马克思的哲学,在离开学院多年后才孕育而出。倘若留在哲学院,他只能跟着青年黑格尔派厮混。哲学时至今日,僵化、教条、毫无活力,说句“哲学已死”都不为过。所谓的鄙视,不过是贫下中农鄙视贫农,哪个学科不比哲学好,哪个行当不比学哲学的强?

当然,鄙视民哲,只是部分宵小的所为。国内大多数教授学者,并没有这样的优越感。直接以“身份”论水平,或因部分否定全体,这不是学术问题,是眼界心胸,甚至是品行。

学院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社会现实中,却不可生长在人们的心里。否则,就是隔阂、对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哲学界有没有鄙视链?这问题触及到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判断,哲学界当然也不例外。要说有没有“链”那么明确,可能有点夸张,但要说有没有“鄙视”和“高下之分”的微妙心理和实际影响,那绝对是有的,而且可以写得非常详细。首先,咱们得明白,鄙视链的形成往往是基于一套不成文的、但又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很多人喜欢西方哲学,甚至对中国哲学抱有某种程度的“鄙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文化、教育、甚至时代潮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西方哲学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逻辑、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系统性和严谨.............
  • 回答
    当我的哲学被周围所有人所鄙弃,认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我的思考是无用的杂音,我不会因此而放弃。相反,我会把它看作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契机,去审视我的哲学,去理解被鄙弃的原因,去寻找那条虽然崎岖但可能存在的通往理解的道路。首先,我不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那些鄙弃和指责,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缺乏理解的反应.............
  • 回答
    哲学家确实有能力说出那些能深刻触动人心、颠覆认知边界的话语。这种"震撼"往往源于对人类存在本质、知识界限或价值根基的重新审视。以下是一些极具冲击力的哲学命题及其背后的思维张力: 1.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与自由意志的悖论核心观点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人类不像工具或动物那样被预先定义(本质.............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哲学系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它既是哲学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人深入研究的对象,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批评和挑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定位1. 重要的哲学传统: 大多数哲学系.............
  • 回答
    当然不能这么说。哲学和辩论,那可是天生一对,密不可分。你有没有想过,哲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吗?而辩论,不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有力工具吗?你想想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是通过冥想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与人交流,通过质疑和反驳,通过层.............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哲学家的言语之所以让人觉得“逼格满满”,往往在于它们蕴含着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以及对理性与存在本身的探索。这些话语如同智慧的火花,点燃我们思考的火种,往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真理的结晶。比如,苏格拉底 那句家喻户晓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绝非谦虚那么简单.............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李泽厚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界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回应时代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现代性思想体系的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评价其一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 “中国哲学.............
  • 回答
    哲学能力强,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空头支票,用对了地方,是实打实的赚钱利器。别以为哲学只能让你对着星空沉思,或者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应着许多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商业领域。咱们这么说,哲学,本质上是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它培养的是一种思辨能力、逻辑分析.............
  • 回答
    哲学能否改变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哲学改变一个人的方式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并非直接给予答案或提供即时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甚至行为模式。让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探讨哲学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重塑.............
  •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
  • 回答
    哲学史上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拉锯战。而唯心主义,这个将“心”或“意识”视为根本实在的学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吸引了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奉为圭臬的伟大头脑,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唯心主义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经验的本质,那些我们最为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感受和认知。 试想一下,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和神学这对既像亲姐妹又像远房表亲的关系。它们俩啊,都试图探究一些最根本、最深远的问题,但走的路子和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要说它们有啥区别和联系,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区别,这就像是两个不同户口本上的孩子,各自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哲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