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西方哲学,鄙视中国哲学?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很多人喜欢西方哲学,甚至对中国哲学抱有某种程度的“鄙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文化、教育、甚至时代潮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

首先,得承认,西方哲学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逻辑、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认识论体系,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等,都构建了一套相当庞大且自洽的思想框架。这些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被翻译、研究、传播,并且在现代科学和学术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想想看,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 从古希腊对自然世界的理性观察和思辨,到启蒙运动后对知识来源、方法论的探索,再到科学革命时期对客观实在、因果律的强调,这些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当我们学习物理学、数学、逻辑学时,很多底层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都源于西方哲学。所以,当人们接触到这些“先进”的知识体系时,自然会觉得西方哲学更有力量,更“有用”。

其次,教育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西方哲学的内容是必修课的一部分,比如哲学史、逻辑学、西方思想史等等。这些课程通常会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相比之下,中国哲学虽然也有介绍,但往往显得比较零散,或者侧重于某个时期、某个流派,不够全面系统。而且,很多时候,对于中国哲学概念的解读,也可能受到了西方哲学范式的影响,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或者局限。

再者,“实用主义”和“科学化”的倾向。 很多人,尤其是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人,会更偏爱那些能够被验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被量化分析的思想。西方哲学中,尤其是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分支,更侧重于逻辑分析、概念辨析和问题解决。而中国哲学,很多时候更侧重于“道”、“德”、“仁爱”等概念的体悟、修身养性、以及对社会伦理的探讨。在很多追求“效率”和“成果”的语境下,那些听起来“玄乎”的中国哲学概念,可能就显得不那么“接地气”,不那么“有用”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哲学更“擅长”自我批判和革新。 从苏格拉底的诘问开始,西方哲学就充满了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每个时代都有哲学家站出来批判前人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这种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使得西方哲学能够保持活力,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和知识需求。而中国哲学,在很多时候,更强调传承和发展经典,对某些核心思想的坚持比较多,相对而言,自我批判和颠覆性的力量可能稍显不足。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偶然性”和“翻译的障碍”。 很多中国哲学思想在传播到西方,再传回国内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文化差异的问题,或者被特定群体选择性地解读,导致其原貌有所失真,甚至被简化。反过来,西方哲学因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经过了无数次的翻译、注释和解读,形成了庞大而成熟的学术产业链。

还有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原因,是“语境”的问题。 西方哲学很多时候是在围绕“个体”、“理性”、“自由”、“权利”等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在现代社会中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中国哲学,更关注“群体”、“关系”、“和谐”、“责任”等,这些概念在一些追求个体解放的语境下,可能显得不够“前卫”。

那么,说“鄙视”就有些过分了,但“不理解”或者“低估”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否定,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一种对知识价值判断的倾向性。 很多人是因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或者被某个领域的成功所“迷惑”,而忽略了中国哲学同样具有深刻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

举个例子,西方哲学对“逻辑”的强调,使得我们能够构建出严密的科学体系。但中国哲学对“情理”、“道义”的重视,也塑造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基础。当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定后者时,就陷入了一种片面的认知。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育需要更加均衡和深入地介绍中国哲学。 不仅仅是介绍几个哲学家,更要展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
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哲学研究和解读。 用更现代、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中国哲学的智慧呈现出来。
我们自己也要有开放的心态。 不要因为西方哲学的影响力就妄自菲薄,也不要因为对中国哲学不了解就轻易否定。试着去理解,去比较,去发现其价值。

总而言之,人们偏爱西方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系统的逻辑、科学的联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显性影响力。而对中国哲学“鄙视”的态度,更多的是源于教育的偏向、认知的局限,以及对知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侧重。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有什么哲学?

user avatar

体系感,在学术界很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架势、有框架、有仪式,不能什么都只言片语,语录起居,那不像话。

user avatar

这里先声明一下,答主同时学习中国哲学和西方心理学,不仅没有厚此薄彼的想法,而且对两个学科都十分喜爱。同时这两个学科对西方哲学的素养要求也都比较高,所以答主也对西方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和后分析派哲学有一些涉猎。学得不如专业课精,但也算是能稍微说上几句了。

所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对答主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答主这里不站队,仅回答问题。

=====分割线=====

从学术本身角度看,首先看都不看就开始喷的都是耍流氓。不管是民科还是大哲学家如康德,在对事物缺乏了解的前提下就开始否定,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语境下都是绝对不成立的。

再说“中国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这看起来是个学术问题,但其实不一定是。

这里就不赘述哲学的各种定义了。这本身在西方也是一个撕了几千年的问题。学术圈内的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撕x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论点一旦落在笔尖口头并被外人所知,那么它就不再属于哲学家和学术圈了。它属于全世界的人,从贩夫走卒到政治家殖民者。

而一个定义一经产生,那么几乎是必然的,一系列基于此定义的评估标准也随之而来。有了“什么是哲学”,也就有了“好哲学”和“坏哲学”。而因为哲学这个学科在西方语境下(在全球化的当代可能也已经不限于西方语境)与智慧直接挂钩,好哲学坏哲学也就很容易被泛化为“好智慧”和“坏智慧”,而使用该“智慧”的人也就变成了“智慧之人”和“不智慧之人”。而此类评估的后果,是学术圈完全无法掌控的。

一个例子是康德的人类学著作。康德在其人类学著作中提到了“抽象性思考”,将其当作哲学的定义(之一?答主对康德著作了解不全面,不敢断言),并认为只有西方人具备这种思考能力。相应的,非西方人种的智慧就显得低级。而康德的时代正好也是西方的殖民时代,此类思想很方便地被殖民者用作了妖魔化被殖民者的工具。注意这里是“此类”思想,因为康德之后很多康德学派的哲学家也有过类似思想。作为学者,康德和后继者们可能并没有驱使政治家进行殖民的能量。当代学者认为资本经济才是背后的驱使力量。但是他们对哲学的定义(的一部分)的确有着蝴蝶效应一般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伤害了非西方的被殖民者的。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所有认为西方哲学才是哲学的人都被思想殖民了。我想说的是,当任何哲学的定义经过写作、印刷、提炼、总结,经过悠悠众口到达我们的认知时,它就已经变成了与偏见、歧视、权利息息相关的政治问题。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使自己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免于伤害他人,免于用自己的权力剥削和排斥他人,但这很难。因此,“中国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重要却也不重要。我们要问自己的是,当我们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哲学来描述某种思想,是基于什么样的语境,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回到答主的问题,有人“喜欢”西方哲学,并不喜欢中国哲学。归根结底这跟哲学的定义没有任何关系,就好比水果的定义不会影响你更喜欢香蕉还是番茄。这是一个与人的大脑息息相关的心理学问题。我接下来将用“哲学”代指中西方的思想,因为我本人确实倾向于哲学的宽泛定义。

如果要解释这个心理学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简单,那就是强者崇拜和过度简化的归因。

这种逻辑为:西方强大,我喜欢西方。西方强大是因为西方哲学强大,中国目前发展壮大也是因为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所以我喜欢西方哲学。

但是中国社会依然是和西方社会不一样的。在中国社会中被施用的西方哲学,与西方社会的西方哲学是不同的。没有西方哲学,西方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没有中国哲学,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不同于现在的样子不等于更好,也不等于更差。重点是,这样的归因是没有意义的。

我说上文归因无意义的原因留到下文一起说。我在这里先谈第二个喜欢西方哲学而排斥中国哲学的原因,那就是习得关联。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学说,可能与很多负面信息相关联。说白了就是……你爸爸压迫你还说你不孝顺,于是你迁怒于几千年前就去世了的孔夫子,谁叫他说人要孝顺呢。而这个时候你用你在学校习得的逻辑吵赢了爸爸,于是你觉得真爽啊,还是西方人的逻辑实用。

实际上,孔夫子没有让你爸爸压迫你,康德也没有让你去怼你爸爸。

但孔夫子和你爸爸的压迫行为有关系吗?康德和你的逻辑有关系吗?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重要的是,任何社会问题都是由内在的和外在的一系列偶然事件相加推导而成的。上文提到的归因问题是如此,这里的关联问题也是如此。

孔子很厉害,康德也很厉害,无论这个厉害是褒义还是贬义词。但是他们都死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为你和你爸爸吵架这件事直接负责。同样的,他们与你和你爸爸的关系的真正关联也是成谜的。就算乍一看相关联,也说不清楚哲学因素和其他因素(你爸爸的童年,你的童年,你的年龄,你和你爸爸的激素周期等等等等)相比,哪一个和手头的问题更相关。

同样的,有人认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思想家就是中国在19-20世纪受苦受难的根源。这真是太往他们脸上贴金了。

确乎,已经习得的关联不可能几句话就抹掉。各种教科书告诉我们,“孔老二”是错的,封建社会是黑暗的,而封建背景下的“中国哲学”是有罪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固然会学到很多负面的关联,对中国哲学产生恶感。

但就如我之前所说,若说哲学有罪,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们也有罪。很多西方哲学也有黑历史。而中国哲学,也曾经有过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制止其发展的是在那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偶然事件,而不是在那之前就已经化为白骨的奠基者。

人们习得的归因也好关联也罢,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不是错的。他们只是把自己接触到的一两个单独的因素奉为真理,并认为自己可以使用“真理”去diss别人。

说白了还是学得太少。

user avatar

西方哲学有唯心主义的,也有与之对立的唯物主义,都是对的都应该好好学习。中国哲学,有儒家的,也有与之对立的墨家,都是封建糟粕,都应该摒弃。--------- 这就是不懂方法论,把科学当宗教来拜的五四运动。------ 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后脑勺被铁棒砸,他的疼痛是心里作用,其实不存在,太伟大了,这就是西方哲学。闯红灯被压死,太好了,终于摒弃了欲速则不达的儒家糟粕,万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