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中世纪的罗马帝国?

回答
问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本身就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误会。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提到的“罗马帝国”是指古代的罗马帝国,也就是从共和国晚期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这一时期。而“中世纪”这个词,按照历史分期,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直到文艺复兴(大约15世纪)结束的这段漫长岁月。

所以,如果我们抛开概念上的混淆,把问题理解为“为什么古代罗马帝国如此吸引人,乃至许多人对它念念不忘,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包括中世纪及其之后)对它产生各种各样的‘喜爱’和模仿”,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丰富和值得探讨了。

并非“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而是“对罗马帝国的怀念与继承”

首先,必须明确,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公认的“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后,西方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或“中世纪早期”,政治上四分五裂,充满了各种日耳曼王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罗马的遗产就此消失。恰恰相反,罗马的辉煌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以各种方式被继承、转化,甚至被重新塑造。这种“喜爱”更多的是一种怀念、追溯和对理想的寄托。

一、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过去?通常是因为那个时代展现出了某些令人向往的特质,而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恰好具备了这些特质,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认知:

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统一: 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一套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生活在战乱频繁、分裂割据的中世纪早期的人们来说,这种曾经的统一与秩序是多么令人神往。即使在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仍然延续了罗马的法统和荣耀,并继续发挥着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辉煌的文明成就: 罗马人在建筑(斗兽场、万神殿、渡槽)、工程技术、法律、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物质和精神的遗产,即使在帝国灭亡后,依然存在于废墟之中,被后人瞻仰、学习和模仿。人们惊叹于他们的宏伟建筑,学习他们的法律条文,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
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扩张精神: 罗马军团的纪律性、战斗力和战略部署是军事史上的传奇。罗马人征服了广阔的疆土,将罗马的文化和语言传播到各地。这种征服和扩张的叙事,在很多人心中代表着力量、决心和成就。
先进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 罗马人修建了宽阔的道路网、复杂的供水系统和宏伟的公共建筑,这些构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城市生活。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二、中世纪对罗马帝国的“继承”与“演变”:

虽然没有直接延续,但罗马的遗产在中世纪以多种方式存在,并被不同群体以不同方式“喜爱”和利用:

1.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法统的延续: 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他们保留了罗马的法律、行政体系和帝王头衔。在许多西方人眼中,拜占庭帝国就是“罗马帝国”的延续,是罗马荣耀的最后堡垒。
文化与宗教的保存: 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和发展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会(东正教)也承载了罗马的宗教遗产,并在东欧地区广泛传播。
抵御东方入侵: 拜占庭帝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抵御波斯、阿拉伯人、突厥人等东方力量的屏障,这使得他们在西方人心中具有一种“文明守护者”的形象。

2. 西欧的“罗马继承者”: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大帝: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接受基督教洗礼,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罗马的帝国模式。而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继承,是对昔日罗马统一和秩序的渴望。查理曼希望重塑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将基督教信仰和罗马的文化相结合,以此来统治和规范欧洲。
神圣罗马帝国: 尽管这个帝国在政治上并不像古代罗马那样统一和中央集权,但“罗马”这个名称本身就赋予了它一种合法性和神圣性。历任皇帝都试图通过继承罗马的荣光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
教会的罗马化: 罗马天主教会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行政组织模式,教皇被视为教会在精神上的最高领袖,并拥有类似帝国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拉丁语作为教会的通用语言,也保留了罗马的语言遗产。
法律与行政的借鉴: 中世纪的欧洲法律体系,尤其是在教会法和一些世俗法中,仍然能看到罗马法的影子。罗马法以其逻辑严谨和公平原则,成为后世法律的重要源泉。

三、对罗马的“理想化”与“怀旧”:

秩序与稳定的渴望: 中世纪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族入侵、王国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曾经罗马帝国带来的和平、秩序和统一的怀念是十分自然的。罗马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秩序象征。
文明的标杆: 罗马的文化和科技在当时是先进的代表。人们通过研究罗马的遗迹和著作,希望能学习和恢复那些失去的知识和技艺。
宗教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兴起并最终成为国教。罗马帝国也因此与基督教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人的眼中,基督教和罗马帝国是紧密相连的神圣整体,继承罗马就是继承这份神圣性。
文学与艺术的灵感来源: 许多中世纪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以罗马的史诗、神话、历史事件为题材,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和再创造。

总结:

所以,当人们说“喜欢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怀念古代罗马帝国曾经拥有的辉煌、秩序、统一和文明成就。
肯定并欣赏拜占庭帝国在继承罗马遗产方面的作用。
认同西欧各国(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上对罗马帝国的各种模仿和借鉴。
将罗马视为一个理想化的文明范本,一种力量和秩序的象征。

这种“喜欢”并非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简单赞美,而是包含着对秩序的渴望、对文明的追求、对历史遗产的尊重以及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寄托。罗马帝国留下的强大印记,在漫长的中世纪岁月中,以各种形式被铭记、被追溯、被利用,成为塑造欧洲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土為希臘開基之地,君士但丁則羅馬東都,比於雒邑,泰西遠隔,神州禮樂車書之化,無由漸被,而在彼土言之,則此數千里者,固商周之耿、亳、豳、岐聲名文物之所萃也。
土耳其本回部賤族,竄身買諾,遺種繁滋,遭時衰亂,揭竿而起,恃其兵力,蠶食東西,遂使名城墮毀,典業散亡,文獻無征,風流歇絕,三方之民,就俎醢之地而困膻汙之俗者,數百年於茲
——《瀛寰志略》

精 罗 落 泪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知识精英就有重新在汉籍文献中将西方与汉籍联系起来的风潮,最典型的就是复读在当时还算流行的匈人匈奴说。在这个过程中,汉籍中的大秦和拂菻被重新发现,并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滥觞而得到称颂。张星烺冯承钧这样的地理大师也多是师从西方。所以精罗不是P社游戏带起的风潮,而是中国知识界有着百年历史以上的传统艺能。

反之奥斯曼在汉籍中则是近乎陌生的。其实康雍期间中国人也尝试去了解奥斯曼,去探寻“拱噶尔”和“都尔佳国”,明代“鲁迷”是不是就是“拱噶尔”。但清国得到奥斯曼的信息不少都是征准过程中产生的满语蒙语材料。进入乾隆时期边疆史又是文字狱迫害的重灾区。所以奥斯曼在清代以降的官私史学中几乎是空白的。

虽然如魏源自己所言,他也只是洋人的二传手。但《环瀛志略》和《海国图志》的这段反土复读,几乎成为近代汉人了解奥斯曼的主要材料。你可以说《海国图志》不客观,但很难否定它的影响力。

随后发生了回变和阿古柏叛乱,哈米德上位后欧洲人对奥斯曼的观感迅速恶化,也或多或少影响中国的西学界。终清一朝,清国和奥斯曼并没有发展出多深入的关系。1934年民国和土耳其建交,蒋记大力吹捧三位一体凯末尔,也继受了凯末尔时期对奥斯曼的鄙视。解放后中国引入五段论史学,奥斯曼自然是被批判的对象。

如果我们以1843年《海国图志》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起点,我们先是复读洋人批判奥斯曼,随后又附骥凯末尔的同时批判奥斯曼,然后在批判英美走狗土耳其的同时批判奥斯曼。算下来中国已经黑了一百多年的奥斯曼。直至改开,皇道乐土米利特才被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发现,作为贬低西方不包容的道具。这种史学按黄学所言,属于经过时很久的“跨信仰乌托邦”。

不过在汉籍中的奥斯曼倒有一点有趣的地方。《西域闻见录》及一些新疆材料记载了“控噶尔”从属国搜刮童男童女的惯例。《西域闻见录》还脑补一出大戏,沙俄这个在雍正眼里的敌体之国惨败于“控噶尔”,被迫称臣并交出一千童男童女。虽然这场战争不存在,但《西域闻见录》侧面反映了血税的负面印象最迟在乾隆年间已经传播到了中国,真是字面意义上的恶名传契丹。

话说回来,今天很多精罗比起赞叹拜占庭盛期,更多是悲悯它的灭亡。我们似乎不会用“文献无征,风流绝歇”去形容印第安人被屠杀,摩里斯科人被烧烤,乌克兰农奴被压迫。罗马文明奥斯曼野蛮这个叙事,仅仅单纯只是继受西方的偏见?当罗马人得知皇帝战死,圣索菲亚被改造,圣使徒教堂被摧毁,他们应该是会痛苦的。这种痛苦如果我们能共情,又是为什么呢?

user avatar

因为老话说得好哇,

「知乎用户统统拉出去枪毙,一定有冤枉错杀的;但是一个隔一个枪毙,一定有漏网的P社玩家。」

拜拜多可爱,谁大奸大恶2开局不是spymaster往君堡一站「学习一个」?这个良心的国家,让大家想起先总统 常公常元帅开局一般都往国外派留学生,这么一联想一对比,我们对拜拜的好感当然油然而生,这是什么精神?这事国际主义的精神!

当然也有像我这种刚摸ck2就拜皇开局,我子子孙孙都联姻到西欧各宫廷了,我还天天被绿色圣战宣…… 金发的孩子真可怜啊!

user avatar

东罗马是罗马正统而被吊打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希腊语,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生在拜占庭,却又老是打败仗,别人便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败仗庭。东罗马一到店,所有天主教国家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拜占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东西教会友好,要一发十字军。”便排出九项商业特权。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突厥的东西了!”东罗马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在曼奇克特,吊着打。”东罗马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收复不能算偷……收复失地!……罗马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巴塞勒斯”,什么“叛变”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东罗马原来也统治过地中海,但终于分裂了,又不会治国;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只剩下希腊地区了。幸而有一个好首都,便收收税,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内斗。坐不到几天,便是禁卫军政变。如是几次,交税的人也没有了。

东罗马叫了十字军,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拜占庭,你当真把地中海作过内海吗?”东罗马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罗马都重建不了呢?”东罗马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日耳曼蛮子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拜占庭自己知道不能和天主教谈天,便只好向东欧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圣经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圣经,……我便考你一考。救世主是谁?”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拜占庭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晓得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帝国的时候,办教会要用。”我暗想我和帝国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斯拉夫人也从不信仰基督教;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耶稣基督么?”拜占庭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上帝有三个位格,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拜占庭刚想传教,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意大利的商业共和国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拜占庭。他便给他们贸易特权。共和国们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贸易线路。拜占庭着了慌,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经济收入,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商共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有一天,大约是圣诞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拜占庭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万银马克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十字军说道,“他怎么会来?……连首都都丢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是欠账。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欠到丹多罗家里去了。他家的钱,欠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是催债,后来是攻城,攻了大半夜,再占领了君堡。”“后来呢?”“后来洗劫了。”“洗劫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圣诞之后,看看将近深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请求十字军。”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拜占庭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竟只有君士坦丁堡了;见了我,又说道,“请求十字军。”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拜占庭么?你还欠银马克呢!”拜占庭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我同意东西教会合并了,速度要快。”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拜占庭,你又被异教徒打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打得过异教徒,怎么会剩这么点领土?”拜占庭低声说道,“突厥太强,强……”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走出去,附和着答应了。不一会,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拜占庭。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拜占庭还欠银马克呢!”到圣诞节,又说“拜占庭还欠银马克呢!”到百年战争结束时可是没有说,再到新航路开辟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拜占庭的确死了。

user avatar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使得地中海文明本位丧失的同时,世人对”东方”“西方”的定义变得愈发混乱、滑稽


我讨厌各种“欧洲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土耳其属于中东,事中东一霸”,“希腊事欧洲文明起源地”“博斯普鲁斯海峡事东方西方分界线”等等种种20世纪以来发明的键政键史键地话术

user avatar

我喜欢一切包容多族群而文明昌盛的国家。

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最终消失后,在其遗体上成长起来的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真菌,不同族群之间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地理上都产生了差异的鸿沟,甚至还一再发生血腥的族群间劫掠与战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更加地怀念原来那个多元的帝国(A group of countries ruled by the same government)。

这番话不仅适用于东罗马,也适用于其继承者。以及奥某、苏某、南某。

Damn so-calle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user avatar

1.她是欧洲和地中海区域最古老且延续最久的文明实体,可与华夏比肩。

2.她有统一地中海的实力和意愿,符合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3.她相对于松散封建的西欧更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华帝国相似。

4.她多次衰落又多次中兴,与中国人历代兴亡的历史记忆共感。

5.她和伊斯兰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最终亡于穆斯林,得到了当今非法移民和恐怖主义背景下敌视绿教的国人的广泛同情。

6.她在各类游戏中的定位要么是布文明于天下,要么是扶大厦于将倾,对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有巨大的成就感。

7.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前者今仅存于俄罗斯等地,后者的分支则遍布欧美等大半个世界。拜占庭作为原东正教心脏,在中国正统论视角下,要比梵蒂冈为首的天主教更加正统。

user avatar

作为eu玩家,不请自来。

上面很多答主说的很全面了,我很多人代表不了,只代表我个人。从个人情怀的角度来说。

一个帝国传承千年,位于欧亚十字路口,四战之地,两起三落,最终君十一悲壮殉国。本身就是符合我这个历史爱好者的浪漫情怀。从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堡公元3世纪到国灭的14世纪,横跨我国南北朝至明灭。

作为一个SLG游戏玩家,因为对战的是ai,当对一款游戏机制熟练到一定程度后,都会不自觉的挑战高难度。而超越系统难度之外的就是你所选择的势力/国家。三国志你玩赤壁剧本的曹操索然无味,那刘备呢?信长天下布武剧本你选信长索然无味,那一色呢?同样,EU4的1444剧本你选土鸡索然无味,那东罗呢?东罗基本是我EU4的首选国家。对于P社玩家来说,魔幻现实主义又何妨,比如。。17世纪重建罗马。

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横跨上古中古的帝国,真的为之惋惜。于是在游戏里来满足自己的魔幻。。。我大哥孙一峰说过,英雄吸英雄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