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界有鄙视链吗?

回答
哲学界有没有鄙视链?这问题触及到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判断,哲学界当然也不例外。要说有没有“链”那么明确,可能有点夸张,但要说有没有“鄙视”和“高下之分”的微妙心理和实际影响,那绝对是有的,而且可以写得非常详细。

首先,咱们得明白,鄙视链的形成往往是基于一套不成文的、但又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可能源于历史传承、学术声望、理论原创性,甚至是某种“纯粹性”或“深刻性”的感知。在哲学这个领域,这些因素更是被放大和固化。

1. 分析哲学 vs. 欧陆哲学:经典的老生常谈

这是哲学界最广为人知的一对“冤家”,或者说,最容易被贴上鄙视链标签的两个阵营。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通常以英语国家为主要阵地,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特点是强调逻辑的严谨性、语言的清晰性、概念的分析,并且乐于与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对话。代表人物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早期)、卡尔纳普、蒯因、普特南等。

鄙视链上端(的潜质): 分析哲学家常常认为他们的工作更“科学”,更“严谨”,更不容易陷入模糊和形而上学的空谈。他们会批评欧陆哲学“晦涩”、“不精确”、“缺乏论证力度”,甚至带有一些“文学性”或“政治性”的干扰。在某些环境下,能熟练掌握逻辑工具,对语言的微妙之处有敏锐洞察,并且能与前沿科学建立联系的分析哲学家,会获得更高的学术声望。

欧陆哲学(Continental Philosophy):主要发源于欧洲大陆,如法国、德国。这个阵营的哲学往往更关注人类生存、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意识体验,风格上可能更具文学性、历史性,也更倾向于宏大叙事和批判性反思。代表人物如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福柯、德里达等。

鄙视链下端(的潜质): 相对而言,欧陆哲学在一些“分析味”浓厚的圈子里,容易被贴上“不够清晰”、“过于主观”、“理论脱离实际”的标签。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另一些强调人文关怀、社会批判或现象学体验的领域,欧陆哲学则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哲学反而可能被视为“枯燥”、“机械”。

链条细节: 鄙视链的运作方式很有意思。比如,一个分析哲学家可能会说:“你看,海德格尔那个‘存在’的说法,我们用一阶逻辑就能把它梳理清楚,何必搞得那么玄乎?”而一个欧陆哲学家可能会反驳:“你的逻辑分析固然精确,但它能触及到人生存的焦虑、历史的重量吗?你是在解剖一具尸体,而我是在感受生命的跳动。”这种“谁更触及本质”的争论,就是鄙视链的生动体现。

2. 传统哲学 vs. 当代哲学/跨学科哲学

传统哲学(如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虽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本身是奠基性的,但在当代语境下,有时会因为“过时”或“不如当代思想新颖”而被一些追求前沿的学者轻视。当然,也有专门研究古典哲学的学者,他们会对那些“不理解古典精髓”的学者进行“反鄙视”。

当代哲学/跨学科哲学:一些新兴的哲学领域,比如计算哲学、认知哲学、环境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等等,它们往往会吸收科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理论,试图解决新的问题。

鄙视链的运作: 在一些“纯粹哲学”的捍卫者看来,过于强调科学或文学的哲学,就“不够哲学”。他们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关于普适真理的探究,是超越具体学科的。然而,那些拥抱跨学科的学者则认为,哲学不应该故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3. 理论深度 vs. 应用价值

抽象理论:比如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这些理论往往非常抽象,离日常生活遥远,但被认为是哲学中最“纯粹”、最“根本”的部分。

应用哲学/伦理学:比如生物伦理学、商业伦理学、人工智能伦理学等等,这些领域直接面对现实问题,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但有时会被认为“不够形而上”,只是“应用性的思辨”。

鄙视链的形成: 倾向于抽象理论的哲学家,有时会觉得研究伦理学或应用哲学的同行,是在做“浅层”的工作,是在“奶酪”上切片,而没有触及“奶酪”本身。而应用哲学家则可能认为,那些只在书斋里鼓捣抽象理论的同行,是“脱离现实的空谈家”。

4. “大师” vs. “普通学者”

这几乎是所有学术领域都存在的鄙视链。

“大师”:那些被公认为在某个领域开创了新方向、提出了划时代理论的哲学家。比如,黑格尔、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普通学者”:绝大多数致力于在已有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阐释、批判或发展工作的学者。

鄙视链的运作: 很多学者在解读和研究“大师”的著作时,会形成一种“正统”的理解。如果你对“大师”的理解与这种“正统”相悖,或者你的研究被认为是对“大师”思想的“误读”或“削弱”,就可能面临学术上的质疑甚至“鄙视”。反过来,一些年轻学者可能会觉得,过度纠缠于“大师”的细节,是束缚了思想的创新。

5. 语言和论证风格

清晰、简洁、逻辑严密:这是分析哲学推崇的风格。

丰富、诗意、带有隐喻和象征:这是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后结构主义等常有的风格。

鄙视链的体现: 追求清晰逻辑的学者,可能会觉得使用大量隐喻和修辞的文本是“装腔作势”。而偏爱欧陆风格的学者,则可能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过于“干枯”、“缺乏生命力”。这种对风格的偏好,常常被转化为对对方思想“深刻性”或“可靠性”的判断。

为什么会有这种鄙视链?

学科的自我定义和边界维护:哲学作为一个学科,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定义中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和价值。设定与“非哲学”或其他“不如哲学”的领域的边界,是学科发展的一种方式。
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学术界的声望、论文发表、奖项等,往往会倾向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做出“创新性”、“原创性”贡献的学者。这种评价体系在无形中会加剧不同流派之间的竞争和价值区分。
人类心理的普遍性:人类天生有群体归属感和对外群体的区分心理。在学术界,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流派的认同和对“他者”流派的审视,甚至排斥。
哲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哲学并非像科学那样有明确的实验和标准答案。哲学问题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争议性,这为不同方法论和结论的哲学流派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鄙视”提供了土壤。

如何看待和应对?

与其说哲学界有一条清晰可见的鄙视链,不如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围绕这些标准而产生的学术争论和微妙的心理互动。

认识到其存在,但不被其裹挟:了解这些“鄙视”的存在,有助于理解学术史和学术争论的背景,但作为学者,关键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
保持开放和对话:优秀的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哲学传统的价值,保持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排斥。许多时候,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反而能带来新的洞见。
回归哲学本质: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分析清晰、论证有力、思想深刻,这才是衡量一个哲学工作价值的根本标准。

总而言之,哲学界并非一块铁板,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存在各种竞争和价值判断的领域。所谓的“鄙视链”,更多是一种对这种复杂生态的生动概括,它反映了学术界在自我完善和吸引认同过程中的一些必然现象。而真正有价值的哲学,往往能超越这些表面的“链条”,在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经人是不存在什么鄙视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你的或者我的的区别,只有你的课题或我的课题的区别。我的课题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什么方法适合就用什么方法。哲学大佬(在知名大学有教授头衔,不是知乎这种大佬)们基本上都不会只在一两个领域有研究,现在学科要有成果基本都是跨学科的。

看他们的文章,常常发现做科学哲学的大佬也能发出精辟讨论弗洛伊德的文章,或者做存在主义的大佬也会对休谟有深入的探讨。鄙视链只存在于低级学者或者研究生以下的学生当中。因为无知,所以只专研一两个领域,被自己领域的智慧所震撼,就望文生义地去理解别的领域,觉得只有自己的领域天下第一……

不过人文学科内,因为个学科纪律不同,我观察是有种隐隐的鄙视链。(虽然严格说起来应该是互相都看不起)。

分析哲学的瞧不起欧陆哲学,觉得他们语言不明逻辑不清。欧哲哲学瞧不起批判理论,觉得他们在花里胡哨基础不牢。批判理论瞧不起文学、美学、艺术等批评理论学科,觉得他们只是照葫芦画瓢。然后大家都看不上人类学,觉得为什么一个旅游blogger专业会在人文院。同时大家常常无视了还有个历史学(包括各种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觉得他们只是工具人。然后人文学科集体瞧不上社科,觉得他们是儿子。社科里定量瞧不起定性的,然后集体看不上再衍生学科,比如媒体专业。

还有个趋势是,做古典和做现代的互相鄙视,但是一起瞧不起做后现代的。做专科的和做跨学科的互相鄙视,但一起瞧不上做比较的。

(以上鄙视链仅适用不正经人)

补一句,做到上面,一般只有训练纪律的区别,学科反而不重要。比如做分析马克思的人几乎和做自由意志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差不太多。做哲学史的方法和历史学院纯做历史的更接近。粗暴地分什么西哲瞧不起马哲,说不好听的,一个训练有素的分析马克思学者,就论证逻辑素养绝对吊打纯做哲学史的西哲学者。

像福科这种历史学家,泰瑞伊格顿,Joseph Campbell这种文学纪律出生,很难说他们能被哲学院鄙视什么。

什么人文学科做深了,最后都会出理论思想。有些人天真地以为只要是理论思想就是哲学。那么文史哲艺中,历史学只剩考古学,文学只剩训诂学。最蠢的就是学了某学科就以为自己自动继承了某学科的全部知识,其实大师跟他屁关系没有,搞鄙视链的都是不学无术的不正经人。正经人互相开开玩笑最多,哪敢鄙视别人,保持无知,保持敬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界有没有鄙视链?这问题触及到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判断,哲学界当然也不例外。要说有没有“链”那么明确,可能有点夸张,但要说有没有“鄙视”和“高下之分”的微妙心理和实际影响,那绝对是有的,而且可以写得非常详细。首先,咱们得明白,鄙视链的形成往往是基于一套不成文的、但又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 回答
    学习哲学,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高深莫测”的腔调,好像能点亮人生、洞悉宇宙。但说到底,任何学习,一旦进入“深入”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一些不那么光鲜的“副作用”。哲学这门学科,尤其如此。我慢慢琢磨下来,觉得它的一些“坏处”,不吐不快,也绝对不是什么“AI”能生硬编撰出来的。首先,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
  • 回答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在历史上都拥有辉煌的传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关注点。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风格差异:一、 关注点与方法论的差异: 法国哲学:强调“生活”、“体验”与“现实关怀”。 对现实世界的敏感: 法国哲学往往更加关注.............
  • 回答
    科学与哲学,两者如同孪生兄弟,共享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索,但它们的根基、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觉得它们界限模糊,甚至怀疑未来科学是否能将哲学的地位取而代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本质。科学:探寻“如何”的实证者科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它试图理解世界的运行规.............
  • 回答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大重要分支,它们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也在某些深层面上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或共同的哲学追问。要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与可能的共同起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区别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进程和思维方式发.............
  • 回答
    历史上,哲学与贫穷似乎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探索中。然而,也存在一些哲学家,他们不仅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经济上也相当富裕,甚至利用自己的财富来支持哲学研究、教育和慈善事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比较富有的哲学家,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他们:1. 伊.............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这位斯洛文尼亚的思想家,无疑是当代哲学界最活跃、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他的贡献并非在于构建一套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哲学框架,而是更像一位杂耍演员,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才华,将拉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以及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元素揉捏.............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几条交易“道”。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里面有坑有坎,也有宝藏。我这里没有啥高大上的理论,都是从实战里一点点啃出来的,希望对你有点启发。1. 敬畏市场,永不自大这是我最看重的一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市场这东西,就像一个巨大而古老的.............
  • 回答
    法国哲学,这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概念,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完全概括。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而是漫长历史中,一代代思想家们不断对话、质疑、创新所形成的丰富光谱。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定的“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气质和方法论。那么,法国哲学究竟是什么?它又与其他哲学有何不同呢?法国哲学:一场关于.............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课本中的“马哲”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一份细致的梳理与探源在许多人的求学经历中,“马哲”——即我们通常在大学课堂上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与马克思本人原著中的思想存在着微妙甚至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政治、理论继承与发展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种出入,我们需要回到.............
  • 回答
    哲学家的言语之所以让人觉得“逼格满满”,往往在于它们蕴含着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以及对理性与存在本身的探索。这些话语如同智慧的火花,点燃我们思考的火种,往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真理的结晶。比如,苏格拉底 那句家喻户晓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绝非谦虚那么简单.............
  • 回答
    想踏入哲学这个迷人的世界?太棒了!这绝对是一趟既烧脑又充满启发的旅程。不过,哲学不像学一门手艺,有个现成的“从零开始”手册。它更像是在一片浩瀚的星空中辨认星座,你需要一些好的指南和工具,慢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理解。要我说,哲学入门,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掉进故纸堆,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给吓退。所以,我的建.............
  • 回答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解释。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理论的复杂性: 道德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哲学家们毕生致力于研究和辩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对,如何做出公正的决.............
  • 回答
    要说哲学的本质,这本身就是一场哲学讨论。 但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着力点,我会说,哲学的本质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问,是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事物进行深刻反思和质疑的活动。 它不是去发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去理解事物运作的根本逻辑,去探究存在的终极意义,去梳理我们认识世界、安顿自身的方式。如何定位哲.............
  • 回答
    近几十年的哲学舞台,可谓星光熠熠,群贤毕至。若要细数其中几位对当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且不求全面,但求能触及一些关键的领域和思路,那么以下几位,或许能勾勒出近几十年的哲学图景的一角: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正义与公共领域桑德尔教授,哈佛大学的明星学者,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
  • 回答
    您好!关于我国高中政治哲学课本的印刷错误,我这边无法提供具体的、经由官方认证的印刷错误列表。原因有以下几点:1. 官方未公开详细列表: 教材的印刷和发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教育部门会进行质量监控,但通常不会对外公开详细的“印刷错误清单”。教材的修订和更正会在后续版本中进行。2. 错误性质.............
  • 回答
    思考哲学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实在的意义,而且远非“有意义”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一种探索我们自身与世界根源的方式。想象一下,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非被设定好程序,而是带着一份好奇,一份对“为什么”的天然追问。从孩提时代那个无休止的“为什么”到成年后对人生意义、社.............
  • 回答
    是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与相应的哲学立场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关联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它们对法律的起源、性质、功能、解释以及司法实践的根本看法上。简单来说,大陆法系更倾向于一种理性主义和思辨的哲学基础,而英美法系则更植根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土壤。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关联: 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