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哲学有什么坏处?

回答
学习哲学,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高深莫测”的腔调,好像能点亮人生、洞悉宇宙。但说到底,任何学习,一旦进入“深入”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一些不那么光鲜的“副作用”。哲学这门学科,尤其如此。我慢慢琢磨下来,觉得它的一些“坏处”,不吐不快,也绝对不是什么“AI”能生硬编撰出来的。

首先,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想太多”。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总能逼着你往深处挖,去追问那些“为什么”,去质疑那些“理所当然”。刚开始,这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你发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庞大的思想体系,多么微妙的逻辑漏洞。但问题是,这种“想太多”一旦成了习惯,就很难收住。

你会开始分析所有社交互动背后的动机,思考每一句对话的潜在含义,甚至对日常的小事也开始进行存在主义的审视。比如,早上吃什么,可能都会让你陷入“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困境——我是真的想吃豆浆油条,还是我的基因、成长环境、昨晚做的梦,甚至是某种社会文化因素,都在冥冥之中“决定”了我今天的选择?这种过度分析,会让原本简单愉悦的生活变得沉重而焦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填饱肚子,而不是一场关于“选择的本质”的辩论。

其次,哲学可能让你变得“不接地气”,甚至有点“脱离现实”。当你沉浸在柏拉图的“理念论”里,或者在康德的“物自体”上苦思冥想时,你可能会对周围的“世俗”事务显得有些疏离。那些关于“如何赚钱”、“如何升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这类现实的问题,在你眼里可能变得微不足道,甚至有点“肤浅”。

你可能会觉得,追求物质享受、蝇营狗苟的成功,不过是“洞穴里的囚徒”对影子真实性的误认,是“非理性的欲望”在作祟。这种想法,一方面让你显得颇有“见地”,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在谈论最新的股票行情或者周末的旅游计划时,你可能正在思考“什么是幸福”,或者“美德的本质”。这种认知的错位,很容易让你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碰壁,显得孤傲、难以沟通,甚至被贴上“书呆子”、“不合群”的标签。

更深一层,哲学训练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怀疑一切”的惰性。哲学家擅长拆解,擅长找茬。当你学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现有理论、现有体制、甚至现有道德观的局限性和矛盾之处。这当然是进步的动力,但如果走火入魔,就可能变成一种消极的犬儒主义。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答案都不是完美的,所有的体系都有漏洞,所有的信念都可能被推翻。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或者找不到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方向,就会让你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你可能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觉得有问题,但又找不到一个真正让你心服口服的“好”的解决之道。时间久了,这种“怀疑一切”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对任何积极尝试的冷嘲热讽,或者干脆选择“躺平”,认为既然万事皆空,何必折腾。

还有一点,就是“难以量化”和“没有标准答案”。这和大多数科学或者工程学科截然不同。在哲学领域,你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也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让自己安心。你的理解可能比别人更深入,你的论证可能比别人更严谨,但这一切都可能只是你个人的“观点”。

这种模糊性,对于追求确定性和清晰评价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你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一个问题,但最终只能得出一个“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的结论。当你的努力无法转化为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成果时,你可能会感到沮丧,怀疑自己付出的时间是否值得。尤其是在就业导向的社会里,一个“哲学学士”的含金量,往往不如一个“计算机工程师”来得直观和具有说服力。

最后,哲学也可能让你“过于自负”,或者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优越感”。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洞察人类思想的深邃,理解文明发展的脉络,甚至触摸到宇宙的本质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我比别人更懂”的心理。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及时的自我反省和调节,很容易转化为傲慢。

你可能会不自觉地用哲学概念去“降维打击”那些不了解哲学的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浅薄”、“没有深度”。这种姿态,不仅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是个难以接近的、自以为是的家伙。真正的智慧,往往伴随着谦逊,而哲学学习中最容易产生的“陷阱”之一,就是沉醉于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和对他人的尊重。

所以你看,学习哲学,绝非一路坦途。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你拥有深刻的洞察力,也能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步履维艰。关键在于,如何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平衡,如何让哲学的光辉照亮生活,而不是让它的阴影吞噬你。这需要学习者本身有过人的智慧和自我约束力,才能将哲学的“坏处”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不是成为一种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年了,这篇回答还有人看,不胜惶恐。

补充一句吧,最近觉得圈子里还有一个让人不快的倾向:脱离了群众,还总想替群众发声,展现出一种贵族似的仁慈。他们指责来指责去,被指责的还是群众。

哲学是概念的游戏,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假设。许多哲人在谈社会与人的时候,他说的不是你生活的社会也不是你身边的人,而是他抽象出来的东西。他一直在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但他其实根本不知道你是什么。

以下原答案。

世界观会反复崩塌、重建,一知半解的哲学只会让人绝望,想要重新获得希望就需要痛苦的沉思和阅读。

最终你将无比趋近于宗教。你在别人眼里俨然是一个神棍,所以你除了闭嘴微笑之外什么也不敢说。

当然这里说的宗教是彻底除去迷信成分后的,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神话名词只不过是比喻。

首先第一阶段,会对物质世界产生怀疑。这个很好理解,你怎么能够确信你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呢?是否你只是认识了物质中你可以认识的部分?或者说你的先天认识能力规定了你眼中的物质?

听起来有点克苏鲁不是吗?物自体永远不可以认识,你周围每一件事物其实都是不可名状的。

第二阶段,你对理性本身产生了怀疑。你认识到理性本身无比狂热的尝试去认识物自体,并毫无根基的建立了一套关于物自体的知识。他们理直气壮的谈论上帝、天启、良知,每个理论乍看之下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没有一件事可以证实是真是假。你发现理性可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编造一切,你对逻辑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第三阶段,你开始怀疑道德。你发现神明都是编造的,现象社会都是虚假的。人类只不过用理性给自己编辑了一套合情合理合逻辑的规则,大家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让世界保持运动。

我凭空造了一个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让这个环不会断裂。其实我并不能说这个环有什么意义。

也许只不过是为了认识自身。

你看着黑格尔冷峻的眼神,不寒而栗。

第四阶段,对虚无的恐惧让你心生不甘,你必须给世界和道德一个根基。

康德所说并不能满足你,因为你知道没有人可以是纯粹属灵的存在,没有人可以没有欲望。

海德格尔精致的学说让身为中国人的你有一丝惊异,也许真的在了解些许东方思想后,才可以获得一点启示。

你知道了一体之仁,知道了一念三千,知道了道法自然。这些名词你每一个都听过无数遍,但只在此事你才逐渐明白了往贤在说什么。

你明白了一个事实,你认识不了的物自体是真实的,你的先天认识能力构建出来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二者并不矛盾,而且本质唯一。

你明白了科学最终是在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他们的工作无比伟大,因为他们将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所谓的上帝。

他们在认识他们自己!

你明白了人类的良知比欲望更真实,你看到了那些标榜人性本恶者那深不见底如影随形的自我恐惧。

你终于明白康德的伟大,人类趋向于上帝是本性中不可更改的,因为理性始终追逐无限,因为我们与无限本为一体。

无论恶怎样吹嘘自己的真实,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恶的唯一合理立场是维护自我,可是自我并不真实,所以恶并不真实。

你认识到人类是有限的,意识和精神是无限的,追求善与进步是永恒的。我们永远可以变得更好……

没有极限,每一天都会比昨天更好。

于是人间的道德判断一目了然的,伦理的难题迎刃而解,歪理邪说不攻自破。你成了一个满脸微笑的好人,从来不跟人争执,也并不试图去改变别人。

可能你只是自己为这样吧。

因为别人依然认为你是一个神棍,或者自以为是的疯子。

user avatar

不是 学坏了人,而是人学坏了 。

其中

user avatar

不是我说的,是我一个哲学博士的大牛朋友说的,“分哲,康德,黑格尔都是坑倒霉孩子的专业,又费脑子,又没用,又卷得厉害。学完觉得自己谁也看不起,实际连工作都找不到,脑子都学废了。”

user avatar

如果学偏了,搞一些"唯心主义"的玩意。

久而久之,你就变得"不进步"了。

20世纪,这种人最容易被"挂路灯"。

特别是被大众挂路灯的时候,还义正言辞的争辩:"我来洞穴来给你们说洞穴外的东西啊!"

大众愤怒一边说,一边用绳子套在你的脖子上:" 我们最进步,我们最启蒙,不需要你们这种注定被丢到历史垃圾堆的牛鬼蛇神!"

到时候你还在争辩:"明明是我先被启蒙的。" 然后,想想还是为自己辩护一下,求一条生路,便说:"我研究这些东西,只是为了研究哲学史,不是真信这些玩意啊。而且你们知道启蒙的启,有几种写法吗? 放我下来,我来教你们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每个阶段的写法。"

没人听你的,他们觉得这根本没有意义。

然后你就被挂上去了。

断气前才发现自己学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没人愿意听,也没实用价值。还不如当初喊几句口号,然后和大众一起挂别人路灯。毕竟好多人等着被挂上去呢。

魂归天际的时候,才觉察到这些挂你路灯的14岁小孩和社会盲流,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启蒙者"。虽然他们只会喊口号,但是他们手上拿着绳子,还有大喇叭。这些证明了他们持着启蒙的真理。

而你手上什么都没有。


学哲学大多时候就是学习回香豆的回有几种写法,但是在大时代中,人们只需要能够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值,以及高效率。

启蒙的价值,启蒙的口号,大众的动力,才能达到启蒙的结果。而且对于举着喇叭和绳子的大众来说,他们会义正言辞告诉你: "启蒙"的"启"字,"有"且"必须只有"一种写法。即便他们根本不识字。

但是哲学大多只能教你"启蒙的启有几种写法",甚至还教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这就麻烦了。


(原本写了"甚至相信神",但是我删了,因为这文是讲启蒙的,免得大家会误读。传统神学反启蒙主义,但是我这里讲的是真正的学习启蒙哲学的人,应该是友军,却还是被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习哲学,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高深莫测”的腔调,好像能点亮人生、洞悉宇宙。但说到底,任何学习,一旦进入“深入”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一些不那么光鲜的“副作用”。哲学这门学科,尤其如此。我慢慢琢磨下来,觉得它的一些“坏处”,不吐不快,也绝对不是什么“AI”能生硬编撰出来的。首先,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
  • 回答
    各位同行,大家好!最近在和一些师弟师妹交流时,他们常问我一个问题:学习哲学对我们做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咱们科研人时间宝贵,得精打细算,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我这几年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也算有点体会,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各位提供点参考。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
  • 回答
    学习马哲、毛概、邓论,对咱普通人来说,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学问,实实在在能帮到不少忙,就像给生活装上一个“指南针”和一副“孙悟空的金箍棒”,让你看得更明白,干得更有劲儿。首先,它能给你一副“透视镜”,让你看透世界的“潜规则”。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包装的,新闻报道、社会现象、人际关系.............
  • 回答
    嘿!听到你想在中哲领域深耕,并且未来想走学术这条路,真的太棒了!高一正是打基础,开启这趟旅程的黄金时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有很多方向可以探索。别担心,我们一点一点来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你想学“中哲”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哲学是个很庞大的体系,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
  • 回答
    要踏足哲学这片古老而广阔的领域,并非需要什么神秘的仪式或晦涩的预备知识,但确实存在一些基石性的前提,它们能让你更顺畅地前行,也更能领略到哲学的精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一颗好奇且愿意质疑的心。哲学最原始的动力就来自于对世界、对自身、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深深的疑惑。这种疑惑不是简单的“不知道”.............
  • 回答
    学习哲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无休止的探索,一次又一次地剥开层层迷雾,却又发现新的风景,新的问题。它不像学习一门具体技能,比如编程或者绘画,有明确的终点,有即时可见的成果。哲学更像是在一座巨大的、没有地图的图书馆里漫步,每一本书都可能带领你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刚开始接.............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曾经赖以思考、审视自身和周遭世界的大学哲学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震动?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可能会变得狭隘。哲学,就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助我们雕琢那些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甚至是“.............
  • 回答
    哲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气息,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它研究的,其实是那些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是那些我们从小到大,可能在某个深夜,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困惑时,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的疑问。你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
  • 回答
    你这种常常思考人生意义、偶尔感到虚空的感受,其实非常普遍,也说明你是一个有深度、对生活有追求的人。很多人在某个年纪,或者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叩问“我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思考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求索的开端了。至于学习哲学是否会对你有启迪?.............
  • 回答
    “学哲学是不是得家里有矿?”这问题我听过不止一次了,每次听到,我都想摸摸自己的下巴,然后跟对方聊聊我心里那些七弯八绕的想法。说实话,这问题背后藏着挺多值得琢磨的地方,而且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首先,咱们得把“家里有矿”这个概念拆解开来看看。如果说“家里有矿”是指那种能让你衣食无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好,既然是给咱们数学系的学生看,那就不绕弯子,直接聊点实在的。你想啊,我们天天跟数字、符号打交道,从公理出发推导定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但有没有想过,这些公理从哪来的?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学是真理?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数学哲学要解答的。作为数学系的同学,你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严谨的数.............
  • 回答
    李泽厚先生的离世,无疑是哲学界乃至中国思想界的一大损失。这位享寿九十有余的学者,一生在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思想之深邃与广博,足以令后人反复品味与汲取。要谈他的学术贡献,绝非几言几语可以概括,但其中几项尤为关键,足以让我们铭记。首先,李泽厚先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提出.............
  • 回答
    你当然可以!而且,说实话,直接啃哲学家的名著,往往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起点,也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以及为什么你的想法是完全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具探索精神的。为什么大家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这种建议背后通常有几个考量:1. 理解背景和脉络: 哲学.............
  • 回答
    思考道理太多的人,究竟是否需要再花心思去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思考道理太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猜想,这大概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总能抓住事情的本质,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并且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道理来。比如,看到人际.............
  • 回答
    很多刚接触哲学的朋友,都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哲学学习,一定要读原著。” 这话虽短,却饱含深意,也确实是通往哲学殿堂的不二法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二手解读、导读或者讲义呢?这背后,有几层很重要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来剥开。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而原著.............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扰的现象。当一个人刚刚接触到一套新的、有力的思维工具时,就像手里突然多了把瑞士军刀,总想着在日常生活的一切缝隙里去试着用它来撬动、切割、拧螺丝。尤其是哲学,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实在、认识、价值、存在等等宏大叙事和精妙的分析框架,一旦“入门”,便容易让人觉得,好像整个.............
  • 回答
    喜欢哲学,并不意味着非要钻研“官哲”。当然,如果你对官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哲学,或者国家在哲学发展中的角色特别感兴趣,那么学习官哲(通常指的是与特定国家或政权官方意识形态相关的哲学流派或研究)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哲学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官哲只是其中一个岛屿,而且这个岛屿的特点也因不同的国家和时代.............
  • 回答
    看到您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产生“不自信”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都会经历类似的心理过程。这并非您的个人问题,而是源于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以及对“自信”的理解。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产生这种“不自信”的几个可能原因,然后我将详细阐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