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学习为什么必须要看原著?

回答
很多刚接触哲学的朋友,都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哲学学习,一定要读原著。” 这话虽短,却饱含深意,也确实是通往哲学殿堂的不二法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二手解读、导读或者讲义呢?这背后,有几层很重要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来剥开。

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而原著是这种原创性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 思想家们在撰写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面对着具体的思想挑战,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逻辑建构和语言表达来构建自己的哲学大厦。这些原初的思考,是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知识的肺腑之言。

举个例子,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你面对的不是别人对康德的转述,而是康德本人如何一步步梳理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如何通过先验范畴来解释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他的术语,如“物自体”、“范畴表”、“先验综合判断”,每一个都有其精心设计的意义和用法。这些精密的建构,如果只是通过别人的概括来理解,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可能知道他谈了“理性批判”,但你可能永远无法体会他“批判”的力度和角度,以及这个“批判”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意味着什么。

其次,哲学是一种高度依赖语言的思辨活动。 哲学家们往往会创造新的词汇,赋予旧词新的含义,或者以非常精确的方式使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他们新颖的观念。这些语言的使用方式,本身就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我们在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时,他反复探讨的“语言游戏”这个概念,他的论证方式就是通过分析日常语言的用法来暴露哲学问题的根源。如果只是看别人说“维特根斯坦谈了语言游戏”,你可能觉得这是个挺时髦的理论。但只有读他的原文,你才能跟随他一起,通过那些看似简单却充满力量的例子,感受语言是如何制造出哲学困境的,以及如何通过对语言用法的细致考察来“治愈”这些困境。他那种“向前走,再向后走”的论证方式,那种“像我一样,现在就去看看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的邀请,都蕴含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选择中。这些,二手资料很难完全捕捉。

第三,哲学思想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原著提供了完整的思想图景。 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不是孤立的论点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体系。为了理解一个核心概念,你可能需要追溯它在不同章节、不同著作中的发展和演变,看到它与其他概念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比如,我们想理解尼采的“权力意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是贯穿他后期大部分著作的核心概念,涉及到对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批判、对人类动机的心理学洞察、对艺术和道德的本体论解释等等。如果你只看某本导论中对“权力意志”的解释,你很可能只得到一个孤立的、被简化了的观点。但如果你阅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或《善恶的彼岸》,你会看到“权力意志”是如何在诗意的语言中、在极具冲击力的论断中,被反复阐释和强化的,你会感受到它在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分量和作用。你甚至会发现,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呈现出更丰富的面向。

第四,阅读原著能够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手解读固然可以帮助我们入门,但过度依赖它们,容易让我们变成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思考者。当你直接面对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哲学文本时,你会不得不去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去检验他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去思考他的结论是否可以接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当你读柏拉图的对话录时,你看到的不是老师直接告诉你柏拉图的“理念论”,而是苏格拉底和别人就某个问题展开的辩论。你需要自己去判断,谁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提出某个反驳,以及对话的最终结论是什么。这种参与到思想生成过程中的体验,比单纯听别人讲故事要深刻得多。你会被迫去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这种自我追问,是哲学学习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哲学原著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和思想遗产。 许多哲学家的文笔本身就极具魅力,他们的思考方式、表达风格,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这些原著,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精华。仅仅停留在别人的转述上,就像只看电影海报而不看电影本身,你会错过太多精彩。

总而言之,哲学学习之所以必须回归原著,是因为原著是思想的源头活水,是概念的精确载体,是完整思想的展现,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更是我们与伟大思想家直接对话的桥梁。虽然初读原著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你跨过这道门槛,你将收获的是一种更深刻、更独立、更具生命力的哲学理解。这是一种值得付出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没有比叔本华在他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自序中说得更明白的了。以下是其原文:

康德的学说(可以扩展为一切哲学学说),除了在他自己的著作里,到任何地方去寻找都是白费劲;而康德的著作自始至终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即令是他错了的地方,失败了的地方,也是如此。凡对于真正的哲学家说来有效的,由于康德的独创性,对于他则是充类至极的有效;就是说人们只能在他们本人的著作中, 而不能从别人的报道中认识他们。这是因为这些卓越人物的思想不能忍受庸俗头脑又加以筛滤。这些思想出生在巨人高阔、饱满的天庭后面,那下面放着光芒耀人的眼睛;可是一经误移入庸才们狭窄的、压紧了的,厚厚的脑盖骨内的斗室之中,矮檐之下,从那儿投射出迟钝的,意在个人目的的鼠目寸光,这些思想就丧失了一切力量和生命,和它们的本来面目也不相象了。 是的,人们可以说,这种头脑的作用和哈哈镜的作用一样,在那里面一切都变了形,走了样;一切所具有的匀称的美都失去了,现出来的只是一副鬼脸。 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每一个这样真正的哲学家,他的主要篇章对他的学说所提供的洞见常什百倍于庸俗头脑在转述这些学说时所作拖沓渺视的报告,何况这些庸才们多半还是深深局限于当时的时髦哲学或个人情意之中。

以上引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言。

我原预定在这里提示一下应该怎样读这本书,才能在可能的情况之下加以理解。要由这本书来传达的只是一个单一的思想,可是,尽管我费尽心力,除了用这全本的书以外,还是不能发现什么捷径来传达这一思想。我认为这一思想就是人们在哲学的名义之下长期以来所寻求的东西。正是因为寻求了好久而找不到,所以有历史素养的人们,虽有普林尼早就给他们讲过 “直至成为事实之前,多少事不都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吗?” (《自然史》,7.1.)仍然以为这是干脆不能发现的东西了,犹如不能发现点石成金,医治百病的仙丹一样。

上述这一待传达的思想,按人们所从考察它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就分别出现为人们曾称之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的那些东西。诚然,如果这思想就是我所认为的那东西,如上面所交代的,那么,它也就必然是这一切。一个思想的系统总得有一个结构上的关联,也就是这样一种关联:其中总有一部分[在下面]托住另一部分,但后者并不反过来又托住前者;而是基层托住上层,却不为上层所托起;上层的顶峰则只被托住,却不托起什么。与此相反,一个单一的思想,不管它的内容是如何广泛,都必须保有最完整的统一性。即令是为了传达的方便,让它分成若干部分,这些部分间的关联仍必须是有机的,亦即这样一种关联:其中每一部分都同样涵蕴着全体,正如全体涵蕴着各个部分一样;没有哪一部分是首,也没有哪一部分是尾。整个思想通过各个部分而显明,而不预先理解全部,也不能彻底了解任何最细微的部分。可是,尽管一本书就内容说和有机体是那么相象,但在形式上一本书总得以第一行开始,以最后一行结尾;在这方面就很不和有机体相象了。结果是形式和内容在这儿就处于矛盾的地位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深入本书所表达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将这本书阅读两遍之外,别无良策可以奉告,并且还必须以很大的耐性来读第一遍。这种耐性也只能从一种自愿培养起来的信心中获得:要相信卷首以卷尾为前提,几乎同卷尾以卷首为前提是一样的;相信书中每一较前面的部分以较后面的部分为前提,几乎和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要说“几乎是”,因为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并且,只要有可能便把比较最不需要由后面来说明的部分放置在前那样的事,以及凡是对于容易理解和明晰有点儿帮助的东西,都已忠实地、谨严地做到了。是的,在这方面要不是读者在阅读中不只是想到每处当前所说,而且同时还想到由此可能产生的推论这也是很自然的,从而除了本书和这时代的意见,估计还有和读者的意见,实际上相反的那些矛盾之外,还可能加上那么多预料得到,想象得到的其他矛盾,假如读者不是这样,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达到如下的情况,即原来只是误会也必然要表现为激烈的反对了。于是人们更不认识这是误会了,因为艰苦得来的论述之清晰,措词的明确,虽已使当前所谈的东西所有的直接含义无可怀疑,然而总不能同时说出这当前所谈的和其余一切一切的关系。因此,在读第一遍时,如已说过的,是需要耐性的。这是从一种信心中汲取的耐性, 即深信在读第二遍时,对于许多东西,甚至对于所有一切的东西,都会用一种完全不同于前此的眼光来了解。此外,对于一个很艰深的题材要求其可以充分理解乃至不甚费力便可以理解,这种认真的努力使间或在书中这儿那儿发现重复,是具有理由的。整个有机的而不是链条式的结构也使间或要两次涉及同一个段落有其必要。也正是这一结构和所有一切部分间的紧密关联不容许我采取我平日极为重视的划分章节的办法,因而不得不将就把全书分为四篇,有如一个思想的四种观点一般。在每一篇中,都应留意不要因必须处理的细节而忽视这些细节所属的主要思想以及论述的全部程序。这便说出了对于不太乐意 (对哲学家不乐意,因为读者自己便是一位哲学家)的读者要提出的第一项不可缺少的要求。

以上引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

user avatar

首先,哲学学习不一定要看原著。

我们要知道,原著和论文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说,欧陆哲学,偏向于让人们去读原著。而英美哲学不是。这是由于学术工业导致的差异。

因为哲学是先于科学出现的,所以哲学家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以发论文为主,而是以长篇大论的论证为主。并且西方传统学术,是长篇大论的讲座,这两点之间导致了,哲学家习惯于写那种长篇大论的论著,而不是论文。比如说黑格尔那些著作大部分反而是讲课的讲演录。

而这种论著,几乎百分百就要牵扯到哲学史,他是依赖于哲学史,阐发新意。

但是英美哲学不是这样,从弗雷格开始,弗雷格本身是一个数学家,它的哲学术语实际上都是很不严格,更不必说所谓天才之维特根斯坦,所以他们就不太重视哲学史,而是强调问题的论证。

并且,由于英美哲学出现的时间,已经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候,学术开始逐步地完成了工业化设置,于是人们就会倾向于去写论文,而不是写论著。

并且分析哲学,往往倾向于效法科学,由于科学面对的是经验。科学的原意就是分科之学,这种观点在古典哲学家那里是非常鄙夷的。就是分科,意味着你对总体性就没有进行反思的能力。

但是它的好处是很明显,就是它能够针对一个细小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分析哲学效法科学缔造的学术工业,形成了以小问题为轴心的论文体系,所以越是小问题,反而越不依赖于哲学史。

从最终在学术界沉淀下来的作品来看,英美哲学往往是以“命题”为单位的,比如“休谟问题”、“罗素悖论”、“亨普尔的覆盖律模型”、“塔斯基的真理定义”、“蒯因—迪昂论题”、“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普特南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查尔默斯的难问题”……一位位分析哲学家的贡献,以这样一个一个命题的式样沉淀到学者们的共识平台。

比如康德一整部《纯粹理性批判》,分析哲学家就读出一句“存在不是谓词”的命题来,就津津乐道,仿佛给了康德莫大荣誉。至于什么康德的思想内核是自由云云,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关心的东西。

比如说德国古典哲学所说的自由,跟英美哲学所说的自由意志,压根就不是一个概念。

这样的模式,是典型的自然科学模式,就好比,学术不需要懂什么牛顿当年怎么想的,他跟当时的学术背景什么关系,也不需要懂,当时的形而上学基础给牛顿提供了什么研究策略。

它只需要知道,牛顿有三个定律,并且你把这个东西搞得炉火纯青,就算是弄懂牛顿了。

所以,那个时候社会节奏慢,可以长篇大论慢慢地打磨,读者也能仔细看。现在社会节奏快,作者和读者都很难耐下性子慢慢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刚接触哲学的朋友,都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哲学学习,一定要读原著。” 这话虽短,却饱含深意,也确实是通往哲学殿堂的不二法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二手解读、导读或者讲义呢?这背后,有几层很重要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来剥开。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而原著.............
  • 回答
    你当然可以!而且,说实话,直接啃哲学家的名著,往往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起点,也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以及为什么你的想法是完全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具探索精神的。为什么大家会建议你先看哲学史?这种建议背后通常有几个考量:1. 理解背景和脉络: 哲学.............
  • 回答
    学哲学,这是一个看似抽象,实则深刻的问题。它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明确的技能,也不是为了掌握一套可以直接解决眼前琐事的工具,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思想、生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自身根基性的探索。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答案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你会发现它对我们生活和认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初期,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拥有哲学学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教育制度、学术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时代的大背景:动荡与求索民国初年,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向共和的巨变.............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学习哲学,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高深莫测”的腔调,好像能点亮人生、洞悉宇宙。但说到底,任何学习,一旦进入“深入”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一些不那么光鲜的“副作用”。哲学这门学科,尤其如此。我慢慢琢磨下来,觉得它的一些“坏处”,不吐不快,也绝对不是什么“AI”能生硬编撰出来的。首先,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
  • 回答
    要踏足哲学这片古老而广阔的领域,并非需要什么神秘的仪式或晦涩的预备知识,但确实存在一些基石性的前提,它们能让你更顺畅地前行,也更能领略到哲学的精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一颗好奇且愿意质疑的心。哲学最原始的动力就来自于对世界、对自身、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深深的疑惑。这种疑惑不是简单的“不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各位同行,大家好!最近在和一些师弟师妹交流时,他们常问我一个问题:学习哲学对我们做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咱们科研人时间宝贵,得精打细算,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我这几年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也算有点体会,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各位提供点参考。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
  • 回答
    在中国,学院派学者对“民哲”(民间哲学)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看不上”甚至“看不起”的现象。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根植于学术体系、价值判断以及历史演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一、 学术的“正规性”与“民间性”的鸿沟首先,最直接的冲突.............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曾经赖以思考、审视自身和周遭世界的大学哲学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震动?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可能会变得狭隘。哲学,就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助我们雕琢那些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甚至是“.............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哲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气息,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它研究的,其实是那些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是那些我们从小到大,可能在某个深夜,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困惑时,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的疑问。你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
  • 回答
    学习马哲、毛概、邓论,对咱普通人来说,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学问,实实在在能帮到不少忙,就像给生活装上一个“指南针”和一副“孙悟空的金箍棒”,让你看得更明白,干得更有劲儿。首先,它能给你一副“透视镜”,让你看透世界的“潜规则”。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包装的,新闻报道、社会现象、人际关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发展轨迹的独特之处。说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神学、哲学、科学,或许有些绝对,但如果要深入探讨其与西方文明在这三个领域发展轨迹的差异,确实能看到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三个学科在西方文明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