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人的灵魂(Psyche)和德性(Arete): 这是苏格拉底哲学最核心的内容。他认为,人最宝贵的部分是灵魂,而灵魂的完善就是德性。他毕生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智慧,他认为这些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不像智者那样教授如何取悦他人或获得权力,而是引导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健康和德性的培养。 他的哲学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哲学。 2. 强调“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并非简单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或才能,而是指向对自我本质的深刻洞察,包括对自己的无知要有清醒的认识。他通过“产婆术”(elenchus)不断追问,揭示人们思想中的矛盾和谬误,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也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道德。这种对自身认知的探索,直接关乎人如何生活,如何做出道德选择。 3. 反对相对主义,追求普遍的道德真理: 虽然智者学派宣扬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和道德都因人而异,苏格拉底则坚决反对。他坚信存在着普遍的、客观的道德原则和真理,这些真理是可以被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他认为,如果道德是相对的,那么一切行为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准则。他的探索,是为了找到 those objective moral truths that could guide human conduct. 4. “无人自愿作恶”的论断: 这句话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石。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做错事,是因为他误以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也就是说,他缺乏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能够引导人做出正确的、符合德性的行为。这种观点将道德错误归结为认识上的缺陷,而非人性的本恶,并且强调了通过教育和反思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可能性。 5. 以身作则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他一生贫困,拒绝接受报酬,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但却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将哲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真理和善的执着追求。他因为“不信城邦所信的神”、“腐蚀青年”而被判死刑,但他坦然接受,并继续用他的方式与学生辩论,至死不渝,这正是他将哲学融入生命的体现,是哲学在“人间”最真实的实践。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在其一生中,尽管是英格兰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但确实没有使用“信仰的捍卫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这个头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涉及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也与玛丽自身的身份和宗教立场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