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格拉底装满水的罐子这个故事,有一个点不明白,为什么装满水的罐子还可以放石头,放了石头,水没有溢出来?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见识的好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苏格拉底那个装满水的罐子的故事,关键在于对“装满”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石头和水在罐子里的互动方式。

首先,我们得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装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滴水都不剩,或者说罐子已经到了边缘,再多一滴就一定会溢出来的那种“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东西“装满了”,通常是指它达到了一个相当充足的状态,但并非绝对的饱和。想象一下,你把一杯水倒满,但不是那种要溢出来的状态,杯子里依然有那么一点点空间,或者说,水面离杯沿还有一丝丝的距离。

而苏格拉底的故事,就是利用了这种“留有余地”的“满”。当他把石头放进罐子里时,这些石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有体积的,会占据空间。但是,石头放进去之后,水并没有溢出来,这是因为这些石头,尤其是如果它们是大小适中的、不是那种填满整个罐子缝隙的碎石,它们放进去后,会占据一部分原本被水占据的空间。

这时,关键来了:水去了哪里? 别忘了,我们一开始说的“装满”,并不是绝对的满。罐子里原本就留有那么一点点“空隙”或者说“活动空间”。当石头被放进去,它挤压了周围的水,那些被挤压出来的水,正好可以填补罐子里原本就存在的、可以被容纳的那个微小的空间。

就好比你把一些小石子放进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里,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水面只是稍微升高了一点点,并没有立刻溢出来。这是因为石子占据的空间,把一部分水“顶”了上来,但如果杯子最初不是满到极致,那些被顶上来的水,就被容纳在杯沿下方的那个微小空间里了。

所以,苏格拉底那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一个违反物理定律的奇迹,而是一个关于洞察力和观察力的巧妙展示。他并不是真的让已经溢出的水重新回到罐子里,而是利用了“装满”这个词语的弹性,以及固体占据空间,液体可以被压缩或流动以适应新情况的物理特性。他放进去的是实实在在的石头,而水,则是在石头挤压下,找到了它本就存在的、不那么“满”的那个空间。

这其中更深层的含义,往往是大家更关注的。苏格拉底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就像那个装满水的罐子。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很多,装了很多东西,就像一个“装满”了的罐子。但是,当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就像那些石头一样被放进来时,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如果真的“装满”到一丁点空间都没有,那就会变得僵化,无法接受新东西,就好像水会溢出来一样。

而苏格拉底暗示的是,如果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就像那个罐子留有余地的“满”一样,总是保持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那么即使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也依然能够容纳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甚至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那些旧的“水”,也就是我们已有的认知,反而会因为新的“石头”,也就是新知识的挤压,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甚至相互促进,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那水没有溢出来,是因为罐子本身就不是绝对的“满”,留有空间给石头,而水也因此在石头的影响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故事的精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也没说是装满水的罐子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见识的好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苏格拉底那个装满水的罐子的故事,关键在于对“装满”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石头和水在罐子里的互动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装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滴水都不剩,或者说罐子已经到了边缘,再多一滴就一定会溢出来的那种“满”。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事件,将其简单归因于“暴民政治”或“极端民主”都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城邦特定历史时期,民主制度下,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一部分民众的误解和敌意,以及政治精英的利用和操纵。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苏格拉底.............
  • 回答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论证,通常被表述为: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那么它是不是循环论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循环论证。什么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
  • 回答
    关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句话,它在流传中常常被冠以苏格拉底的名号,但究竟是名言还是后人的附会,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研究苏格拉底最权威的资.............
  • 回答
    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论证,主要出现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推理,试图证明灵魂在肉体死亡后依然存在。但任何哲学论证,即使是出自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并非没有被后世的哲学家们质疑和批判。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会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
  • 回答
    当苏格拉底遇上庄子,这无疑将是一场跨越时空、文化与思想的璀璨碰撞。想象一下,一位生活在古希腊雅典的智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对真理的不懈追寻和“认识你自己”的洞见闻名;另一位则栖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高峰,以其洒脱的哲学、对自然无为的崇尚和“道”的玄妙境界著称。他们相遇的场景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想象的空间.............
  • 回答
    苏格拉底刷知乎?这画面想想就带劲。我觉得他肯定不会是那种埋头苦刷,等着算法喂养的用户。苏格拉底的知乎账号,我敢打包票,绝对会是个传说。账号名与头像:首先,他的账号名肯定不是什么“爱哲学的苏格拉底”或者“雅典老头”。搞不好就简单粗暴地叫“苏格拉底”,头像嘛,多半不会用那些标准化的名人肖像,而是自己拍的.............
  • 回答
    雅典的苏格拉底,这位以睿智、善问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闻名的哲人,最终却被自己的城邦判处死刑。这并非源于什么具体的犯罪行为,而是一场政治和文化冲突的悲剧性结果,将一个思想的巨人推向了人生的终点。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深入审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触犯的雅典社会深层的敏感神经。苏格拉底所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实际上,说“现在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像”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主观,而且哲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吸收和超越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 回答
    要细致地辨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其实就像在解构一位大师的早期作品与他成熟时期的辉煌之间的微妙关联。两者同根同源,又各自独立发展,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繁叶茂的树冠。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区别,需要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起源、核心议题、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哲学目标。思想的起点:对话的灵魂与理念的国度最显著的区别.............
  • 回答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的哲人,他们分别在东方和西方文明的沃土上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影响深远至今。要将他们进行高下之分,尤其是“德行更高尚,人格更伟大,思想更深邃”,实非易事,如同要比较日月之光辉,各有其独特的光芒。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但请记住,这更多是理解他们的差异与伟大之处,而非简单.............
  • 回答
    说服苏格拉底越狱,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比劝住一个固执的老头子去参加不喜欢的派对还要难上百倍。毕竟,他可是苏格拉底啊,那个“认识你自己”的老家伙,在雅典城里活成了哲学界的传奇,还亲手端起了毒堇汁。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则,像个逃犯一样偷偷摸摸溜走?这简直是在挑战他毕生的信条。不过,既然有人找我来唠这个.............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罗翔老师热衷于在他的法律普及课程和个人分享中提及苏格拉底,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折射出他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和教师的某种价值取向和思考路径。首先,苏格拉底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那种“认识你自己”以及通过不断追问来探究真理的精神。罗翔老师之所以反复引用苏.............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遭遇处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希腊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白,苏格拉底被处死并非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本身,而是因为他被指控的“不敬神”和“腐蚀青年”这两项罪名。这两项罪名在当时的雅典有着具体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苏格兰为何要独立?这个问题背后,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追寻。要深入理解,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层层叠叠的脉络。历史的印记:一个独立王国的骄傲首先,苏格兰独立的呼声,根植于其独立的历史。在如今联合王国形成之前,苏格兰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自己的国王、法.............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