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不是循环论证?

回答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论证,通常被表述为: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那么它是不是循环论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循环论证。

什么是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又称“乞题”(Begging the Question)或“套套逻辑”(Tautology,虽然技术上套套逻辑是一个更狭窄的概念),是指在论证过程中,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或者论证的前提和结论实际上是在重复同一个观点,只是用不同的措辞表达。换句话说,它没有提供独立于结论之外的证据来支持结论,而是假设了结论的真实性来证明结论的真实性。

一个典型的循环论证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我说的都是真话。
我现在说的就是这句。
所以,我说的都是真话。

这里的结论(“我说的都是真话”)在第一个前提(“我说的都是真话”)中已经被预设了,论证并没有提供任何独立证据证明“我说的都是真话”是正确的。

回到“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回到“苏格拉底会死”这个例子。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

1.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前提是关于“人”这个类别的普遍性陈述。它断言,构成“人”这个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会死”这个属性。
2.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前提将“苏格拉底”这个特定的个体归类到“人”这个集合之中。
3.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结论是将大前提中的普遍属性“会死”应用到被小前提确认为属于“人”的个体“苏格拉底”身上。

为什么它不是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的根本问题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独立的证明力。结论并没有从前提中“生出来”,而是被预先塞了进去。

然而,在“苏格拉底会死”的论证中,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并不是在循环论证“苏格拉底会死”的结论。相反,这个大前提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命周期和必然性的经验观察和普遍认知。它基于我们对人类死亡的反复观察和理解,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命运。

这个大前提本身并不是为了证明苏格拉底会死而特意设计的。它是对人类群体共性的陈述。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是将苏格拉底纳入到这个普遍规律适用的范畴。

因此,结论“苏格拉底会死”是从这两个独立的(或者说,至少是前一个前提并非直接为证明苏格拉底会死而产生的)陈述中逻辑推导出来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大前提提供了一个普遍的规则或事实:{所有 X 都具有 Y 属性}。在这里,X 是“人”,Y 是“会死”。
小前提说明了一个个体属于某个类别:{Z 是 X}。在这里,Z 是“苏格拉底”,X 是“人”。
结论则将普遍规则应用到具体个体:{所以,Z 具有 Y 属性}。在这里,苏格拉底具有“会死”的属性。

这个推理过程是有效的演绎推理,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属于第一格的AAA式三段论)。它并不是在说“因为苏格拉底会死,所以我才说苏格拉底会死”;而是在说“因为所有人都符合‘会死’这个规律,而苏格拉底是人,所以他自然也符合这个规律”。

潜在的混淆点

为什么有人可能会觉得它看起来像循环论证?可能是因为:

1. 大前提的普适性似乎“理所当然”: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很少质疑“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前提。它看起来如此明显,以至于让人觉得它可能包含了结论。然而,“理所当然”并不等同于“循环论证”。一个真理之所以被接受,可能因为它是不证自明的(比如公理),也可能是基于大量的经验证据,并且在逻辑上自洽。
2. 过于简单的例子:这个三段论非常简单直接,不像更复杂的论证那样容易看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区别。

但从逻辑结构上看,“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前提是一个关于人类普遍性的陈述,它不是在假设苏格拉底会死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一个更广泛的命题,而“苏格拉底会死”是这个更广泛命题在特定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总结

“苏格拉底会死”的经典三段论,基于“所有人都会死”和“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前提,逻辑上推导出“苏格拉底会死”。它不是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的特点是前提依赖于结论,或者说结论被包含在前提中。而在这个例子中,“所有人都会死”作为一个普遍命题,它的真实性并不依赖于苏格拉底是否会死来证明。它是一个对人类群体共性的陈述,而苏格拉底被归类到这个群体中,从而逻辑地获得了“会死”这个属性。这是一个有效的演绎推理,而不是一种逻辑谬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疑问和这个三段论的成立与否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演绎推理

其结论成立依据的是三段论没有程序错误

而三段论本身则是一个一般到个别的判断过程

所以

演绎的程序就是,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真,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真,结论——(苏格拉底会死)真。所以,这个演绎的程序关键在于真值传递链,而不是对前提两个命题是否为真的判断过程。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狗,这样两个前提,就推不出“苏格拉底会死”的必然结论,因为谓词不周延。

演绎推理是一个思维程序,遵守这个程序,才能确保真值传递到结论,从一般普遍的真判断获得个别特殊的真判断,而不是获取描述经验事实的真判断的唯一或必然方法。

那么,这是一个循环论证么?不是,关键在于小前提。因为小前提使判断的谓词周延,这个并不是必然的,但却是保障三段论成立的要件。就像前面说的,苏格拉底是人,这是一个需要赋值的判断,你之所以会认为循环了,恰恰是因为在你的观念中已经默认了苏格拉底必然是人,而从判断的机械性角度说,是没有这个默认值的,需要被赋值。这就是演绎推理的特点,这是一个真值产生的逻辑链条,而不是形成认知的思维和经验过程。

这是第一个层次,即默认“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判断的真,而完全不管这个判断是如何获得的,那么从一般到特殊的标准演绎推理就是这样的。

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则是“所有人都会死”这个认知是如何获得的。这是认识论问题,不是逻辑学问题。即我们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逻辑学,但要比逻辑学复杂也模糊的多。牵扯的学科领域也更加驳杂,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文化学,神经经生理学等等许多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探讨这个问题,远不是一个逻辑学(比如你说的要包括苏格拉底的死才能形成这样的判断云云,这可以类比为归纳)所能涵盖并清晰解释的。

总之,仅仅从演绎推理角度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没有问题,也不是循环论证

user avatar

先考虑一个例子,把问题中的“苏格拉底”换成“周杰伦”,于是该三段论就变成了:

1、所有人都会死。

2、周杰伦是人。

3、周杰伦会死。

这个论证的形式和问题中的论证形式完全一致,那这是循环论证吗?周杰伦现在还活着,因此前提1的得出不可能依赖于3,所以这个论证并不是循环论证。但是与这个论证形式完全一样的题主所说的论证,为什么好像是循环论证呢?

首先明确,什么是循环论证?论证,就是从一系列前提,经过推理规则的推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循环论证指的是,前提的得出需要用结论来推导,而不是“前提为真依赖于结论为真”。(实际上后者等价于“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那么,“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前提需要依赖于“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结论才能得出吗?

并不是。事实上我们得出“所有人都会死”这样一个形如的全称命题,如

@罗心澄

所说,有两种方式,外延的方式和内涵的方式。

所谓 外延 的方式,就是去把所有的x都检查一遍,看看是不是所有x都具有P性质。对应到这个问题,就是去把每个人都检查一遍,看看是不是会死。

所谓 内涵 的方式,就是通过“人”的内在属性来得出“所有人都会死”。比如,生物学理论表明,人作为一个生物,有balabala等等性质,那就决定了人肯定是会死的,所以前提1成立,所以才能得出周杰伦和苏格拉底也会死。这里前提1的得出没有用到3,而是通过生物学知识得出的,所以这样就不算是循环论证。

事实上,如果我们是在谈论无穷多的事物的性质,那我们根本就没法用外延的方式得到,原因很简单,有无穷多个x等着你去检验,永远也检验不完的。因此在论域中有无穷多个个体的情况下,要得出全称命题,只能用内涵的方式。题主所说的三段论中,“人”就是一个无穷的论域,我们不可能去把每个人都检查一遍看看会不会死,只能用内涵的方式,认为人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了人一定会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根本不管前提真还是假,也不知道怎么去得出前提,就直接先假设前提是对的,这叫“约定”,后面还会涉及)

这个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我们无从得知当年亚里士多德老爷子为什么会认为前提1是真的,不知道他如何得出前提的,那再讨论这个究竟算不算循环论证也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这个问题提问的形式不太好,“三段论是否是循环论证”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要知道,三段论仅仅是一种论证的形式,而循环论证不仅涉及到论证的形式,还涉及到具体论证前提的得出的方式,而这是不包含在形式里的。更直白一点,论证形式只有有效无效之分,只关心真前提能不能保证推出真结论,不管什么循环不循环。不能说“某一类论证形式”是“循环论证”,而应该说“某一个具体论证”是“循环论证”。形式逻辑里从来没有“循环论证”这样的词语,只有涉及具体论证的非形式逻辑才会说某个论证是“循环论证”。

不过,虽然循环论证不是某一类论证形式的特点而是某一个具体论证的特点,但循环论证和论证形式还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在具体的循环论证中所用到的论证形式,都是演绎有效的,也就是说,循环论证的论证形式是不会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循环论证的形式都是演绎推理,但演绎推理的实例不一定是循环论证,是不是循环论证还得依赖于具体情况。

我认为题主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此,题主所说的 “三段论的第一句就是不完备的,需要第三句成立第一句才能成立” 揭示的不是“三段论的循环性”,而是演绎逻辑一个很重要的致命问题:从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推不出任何新东西,结论一定是已经蕴含在前提中了。说的更简洁一点就是,前提是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前提为真依赖于结论为真。这是很显然的,如果A能演绎推出B,那么如果B不真A肯定也就不真(这不就是逆否吗...)

之所以这一点看起来是循环论证,是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循环论证使用的论证形式都是演绎有效的,所以演绎逻辑的这个“推不出新东西,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的毛病循环论证也有,而且循环论证表现得更明显、更彻底,因此才容易把这个当成是循环论证特有的毛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演绎推理推不出任何新东西,那我们用演绎推理还有什么意义?如题主的三段论中,我们都知道了“所有人都会死”,也知道“苏格拉底是人”,那推出“苏格拉底会死”这样的结论有任何意义吗?

下面先我们考虑一个高考题:

在证明第一问的时候,我们其实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发现,第一问要求证的结论实际上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一个性质(简记为P),其实只要已经规定了SA=SB=SC,那整个图形就已经被限制为具有P性质了,不管我们证不证明它,它都有P性质。也就是说,证明第一问并没有使我们得到任何关于这个图形的新知识,P性质,实际上已经蕴含在条件“SA=SB=SC”里面了。

如果我们是改卷老师,看到学生对第一问的证明,我们能对他说 “你这个证明完全是循环论证,你用SA=SB=SC这个条件来推出P是不对的,SA=SB=SC的成立是依赖于P的成立的,如果P不真,那就不可能有SA=SB=SC,所以必须先有P真才会有SA=SB=SC” 吗?

显然不能。为什么?

因为循环论证不是说“前提真依赖于结论真”(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而是“前提的得出用到了结论来推导”。而学生并没有用P来推导SA=SB=SC。实际上学生此时是把SA=SB=SC作为一个约定好的真命题来使用。

那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这个证明虽然是对的,但没有任何意义,你没说出任何新东西,这个P性质本身就已经蕴含在前提里了” 吗?

当然也不能。为什么?

只要反问一句自己,如果不给出一个这样的证明,只是给出SA=SB=SC这个条件,那能一眼看出P性质成立吗?确实没说出任何新东西,但进行这个证明的意义在于,它把隐藏在SA=SB=SC这个条件内的性质P给挖掘出来了,说简洁一点就是:用演绎推理把那些隐性为真(不容易被发现)的命题显性化,让它们暴露给人看。这个意义是认知上的意义,如果没有进行这样的推理,人永远都不知道这个图形还会有P性质。

最后,回到题主的三段论,这个简单的三段论确实没有推出新东西,从1,2到3的推理没有超出1和2已经规定的范围,前提的成立确实依赖于3的成立。但这都不能说明这个论证是循环论证,这只是由于这个论证是演绎论证而已。要知道它是不是循环论证,我们必须知道前提是如何得出的。

如果觉得以上不清楚,评论中我的回复内容应该更清楚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他朋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用错了“循环论证”这个词。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三段论并不是循环论证,而是一个演绎论证。循环论证的前提就是结论的某种翻版形式。在依靠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中,前提明显或者隐蔽地使用到了结论。比如:

1.张三是个盗贼。

因此,2.张三是个小偷。

这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别人本来指望你给出一些人证物证,来支持“张三是小偷”这个有争议的结论,结果你给出的证据不过是这个结论的翻版罢了。

一个更复杂的循环论证是这样的:

甲: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乙:怎么知道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甲:因为圣经是上帝写的,而且上帝不会说谎也不会犯错。
乙:怎么知道圣经是上帝写的,而且上帝不会说谎也不会犯错的?
甲:因为圣经这么写。

演绎论证并不等同于循环论证,大多数演绎论证的前提并不是结论的某种翻版形式。不过,演绎论证的前提蕴涵结论,结论被前提蕴涵,因此演绎论证可以必然得出结论。因此,演绎论证可以让你知道一组前提的逻辑后承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个演绎论证不是循环论证,但你依然觉得苏格拉底会死这个三段论好像哪里不对劲。你在怀疑这个三段论的实用性。你在想,这个三段论到底有什么用?它真的能说服别人吗?

1、所有人都会死。

2、苏格拉底是人。

3、苏格拉底会死。

论证的目标是为了让别人相信这个论证的结论。论证之所以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因为给出了可信度更高的理由来支持可信度相对较低的结论。

在上述论证中,结论是3,“苏格拉底会死”。有人对这个结论有所质疑。这人可能会想,苏格拉底真的会死吗?苏格拉底说不定能永生呢?苏格拉底这么聪明,神灵会不会赐予他永生的赐福呢?

面对这个人的质疑,我们就可以给出给出1和2这两个理由,来支持3这个结论。我们说,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个人。因此,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

论证之所以能发挥出这种支持结论的功能,就是因为理由要比结论更可信才行。

但你现在认为,1这个理由比3这个结论更不可信,更可疑。你很怀疑1和2加在一起,是否真的能说服那个怀疑者相信3这个结论。

那个怀疑者在听了1和2之后,可以继续想,真的是所有人都会死吗?虽然我看到过很多人都死了,也听说过很多人都死了,但这只能说明有些人会死,不能说明所有人都会死啊?我怎么知道所有人都会死呢?而且,我怎么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人呢?说不定苏格拉底是个人形的魔鬼或者人形的神灵,而魔鬼和神灵可以不死呢?

面对这种怀疑者,我们给出1和2这两个理由,其实无法让其相信3这个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论证就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

怎样才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呢?

就是要给出一个被说服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的1和2,然后通过有效的论证方式,用1和2来支持一个可信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的3。这样一来,被说服者就会认为3更可信了,至少比没有说出1和2之前更可信了。

现在假设我们想要说服的不是极端怀疑论者,而是一个知识和经验都比较有限的幼儿。我想要说服他相信,他自己将来有一天会死去。于是我这么说:

1.所有人都会死。

2.你是人。

因此,3.你会死。

那个幼儿在听到我说这番话之前,他可能不知道3这个结论。他也可能听说过3这个结论,但他不太愿意相信这个结论,于是就没有仔细推敲过这个结论是否为真。

我们假定0是完全不可信,1是完全可信。那个幼儿原先认为‘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大概是0.6。

现在他听我说了1、2、3这三句话,虽然他没有为我花十八万,但他却陷入某种思考之中。我的一番话,将他从某种舒适的梦境中敲醒了过来。

我希望他认为3的可信度是1,或者十分接近1,比如是0.99。而他原本只认为3的可信度是0.6。我给出了一番论证,打算让他调高3的可信度。他不太乐意调高3的可信度,但他也因此被迫去思考我给出的论证究竟有什么问题。

他知道我给出的1、2、3这个论证是演绎有效的。于是他就要去试图质疑1和2这两个理由的至少一个。

他不太能质疑2这个理由。他相信自己是个人。

他可以质疑1这个理由。他可以问我:你怎么知道所有人都会死?我觉得‘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不高,说不定还不到0.6呢。因此,我就不用调高‘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

听了这个幼儿的质疑,我可以承认,‘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命题也许并不真。毕竟,我确实没有调查过世界上的所有人。医学会不断发展,未来说不定会有永生技术,一些人说不定真的可以永生不死。

于是我可以换一个论证来试图说服这个孩子,我说:

1.已知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死。

2.你很可能是这绝大多数人当中的一员。

因此,3.你很可能会死。

这个孩子听了这个新的论证,可能会觉得,这个论证似乎很有道理。他没有特殊的理由认为自己不是绝大多数人类的一员。他流的血是红色而不是蓝色的。他的眼睛是两个而不是三个。他并不觉得自己格外特殊。

他也知道,虽然无法确信所有人都会死。但我们目前可以合理的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死。因为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会死的人,没有发现任何不会死的人。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按休谟的说法,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他作为人类的一员,也有这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当人类发现大量的a都有X特点,且没有发现任何反例时,人类会自然而然地猜想,很可能所有a都有X特点。

因此,他虽然不情愿,还是调高了‘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将其从0.6调整到非常接近1。

这就是我说的,演绎论证让你知道一组前提的逻辑后承是什么。演绎论证并不能确保让你相信结论。因为你不一定相信演绎论证的前提。

但演绎论证能做到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相信前提,那么你就不得不相信结论。如果你不相信结论,那么你就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前提究竟错在哪里?如果你发现前提好像没错,前提好像很可信,那么即便你原先不愿意相信结论,现在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相信结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论证,通常被表述为: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那么它是不是循环论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循环论证。什么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
  • 回答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事件,将其简单归因于“暴民政治”或“极端民主”都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城邦特定历史时期,民主制度下,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一部分民众的误解和敌意,以及政治精英的利用和操纵。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苏格拉底.............
  • 回答
    当苏格拉底遇上庄子,这无疑将是一场跨越时空、文化与思想的璀璨碰撞。想象一下,一位生活在古希腊雅典的智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对真理的不懈追寻和“认识你自己”的洞见闻名;另一位则栖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高峰,以其洒脱的哲学、对自然无为的崇尚和“道”的玄妙境界著称。他们相遇的场景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想象的空间.............
  • 回答
    苏格拉底刷知乎?这画面想想就带劲。我觉得他肯定不会是那种埋头苦刷,等着算法喂养的用户。苏格拉底的知乎账号,我敢打包票,绝对会是个传说。账号名与头像:首先,他的账号名肯定不是什么“爱哲学的苏格拉底”或者“雅典老头”。搞不好就简单粗暴地叫“苏格拉底”,头像嘛,多半不会用那些标准化的名人肖像,而是自己拍的.............
  • 回答
    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关于“欧洲,苏格兰很快会回来”的表态,以及2021年是否会成为苏格兰脱离英联邦的关键年份,这是一个牵动着苏格兰政治格局乃至英国未来走向的复杂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其背后的历史、政治现实以及潜在的驱动因素。首席大臣斯特金的.............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对英国和欧洲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英国的影响: 政治层面: “大不列颠”解体与身份认同危机: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苏格兰的独立将直接导致这个名称的终结。这将是.............
  • 回答
    英国无协议脱欧可能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对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独立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议题。很多人担心,一旦英国以“硬脱欧”的方式离开欧盟,那种强行撕裂经济和政治联系的做法,很可能会成为压垮其国内统一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联合王国四分五裂。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和潜在的动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句话,它在流传中常常被冠以苏格拉底的名号,但究竟是名言还是后人的附会,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研究苏格拉底最权威的资.............
  • 回答
    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论证,主要出现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推理,试图证明灵魂在肉体死亡后依然存在。但任何哲学论证,即使是出自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并非没有被后世的哲学家们质疑和批判。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会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见识的好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苏格拉底那个装满水的罐子的故事,关键在于对“装满”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石头和水在罐子里的互动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装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滴水都不剩,或者说罐子已经到了边缘,再多一滴就一定会溢出来的那种“满”。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雅典的苏格拉底,这位以睿智、善问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闻名的哲人,最终却被自己的城邦判处死刑。这并非源于什么具体的犯罪行为,而是一场政治和文化冲突的悲剧性结果,将一个思想的巨人推向了人生的终点。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深入审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触犯的雅典社会深层的敏感神经。苏格拉底所处的.............
  • 回答
    要细致地辨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其实就像在解构一位大师的早期作品与他成熟时期的辉煌之间的微妙关联。两者同根同源,又各自独立发展,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繁叶茂的树冠。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区别,需要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起源、核心议题、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哲学目标。思想的起点:对话的灵魂与理念的国度最显著的区别.............
  • 回答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的哲人,他们分别在东方和西方文明的沃土上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影响深远至今。要将他们进行高下之分,尤其是“德行更高尚,人格更伟大,思想更深邃”,实非易事,如同要比较日月之光辉,各有其独特的光芒。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但请记住,这更多是理解他们的差异与伟大之处,而非简单.............
  • 回答
    说服苏格拉底越狱,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比劝住一个固执的老头子去参加不喜欢的派对还要难上百倍。毕竟,他可是苏格拉底啊,那个“认识你自己”的老家伙,在雅典城里活成了哲学界的传奇,还亲手端起了毒堇汁。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则,像个逃犯一样偷偷摸摸溜走?这简直是在挑战他毕生的信条。不过,既然有人找我来唠这个.............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实际上,说“现在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像”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主观,而且哲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吸收和超越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 回答
    罗翔老师热衷于在他的法律普及课程和个人分享中提及苏格拉底,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折射出他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和教师的某种价值取向和思考路径。首先,苏格拉底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那种“认识你自己”以及通过不断追问来探究真理的精神。罗翔老师之所以反复引用苏.............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遭遇处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希腊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白,苏格拉底被处死并非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本身,而是因为他被指控的“不敬神”和“腐蚀青年”这两项罪名。这两项罪名在当时的雅典有着具体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