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格拉底说「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是名言还是谣言?

回答
关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句话,它在流传中常常被冠以苏格拉底的名号,但究竟是名言还是后人的附会,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研究苏格拉底最权威的资料。

那么,这句话在柏拉图等人的著作里出现过吗?经过查证,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以及其他古希腊哲学文献中,找不到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原句及其思想核心完全吻合的记载。

这句话的意境和哲学内涵,大概可以解读为一种谦逊、敬畏,认识到人与天地万物相比是渺小的,需要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这种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确实有体现,但表达方式却不是这样直白的比喻。

举个例子,苏格拉底强调的是“认识你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智慧的开端。这种“无知之知”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谦逊,不自大,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自然而然会流露出一种谦卑。

再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等作品中,探讨了人的德行,包括节制和敬畏。 敬畏宇宙的秩序,敬畏神灵,敬畏真理,这些都是古希腊人普遍的价值观念。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会和苏格拉底联系在一起呢? 这很可能是一种后人的加工和转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被不断解读和传播,人们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阐释他关于谦逊、认识局限性的思想,可能会用一些更具象、更贴近大众理解的比喻来概括。

“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种说法,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谦逊美德的倡导。 在中国,许多古语都蕴含着类似的哲理,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这些朴素的智慧很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并非苏格拉底的原话。 在现存的可靠史料中,找不到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
从精神内涵上看,这句话所传达的谦逊、敬畏的哲学思想,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但这种相通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境界上的契合,而非直接的言论引用。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或近现代某位思想家、文人,在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后,或者在传播苏格拉底思想时,为了方便理解和传播,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概括了其精神内核,并将其与苏格拉底这位以智慧和谦逊著称的哲学家联系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是苏格拉底的直接名言。

为什么会有这种“谣言”产生呢?

1. 思想的契合性: 如前所述,这句话的哲学意蕴与苏格拉底的一些核心思想确实有共通之处,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2. 名人效应: 将一句有道理的话安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头上,往往能增加其说服力和传播力。人们乐于相信智者之言,也乐于将智慧的光环加诸于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
3. 文化融合与转译: 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的转译和再创造是普遍现象。这句话可能就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4. 口耳相传的失真: 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细节很容易被省略、改变,甚至添油加醋,最终形成一种新的说法。

总而言之,“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更倾向于是一个带有苏格拉底哲学精神色彩的、后人总结或引申出的格言,而非苏格拉底本人的原话。 它与其说是谣言,不如说是一种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形象化解读和民间传播,其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做人处事的道理,而不在于其来源的绝对准确性。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不妨把它当作一句充满智慧的劝诫,提醒我们保持谦卑和敬畏,这才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但是这个问题显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我们首先需要问的是,什么才是衡量一句话是否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标准?是一手材料么?是考古发现么?我们什么时候证明过柏拉图、色诺芬所记述的苏格拉底言辞真的是苏格拉底所说?但是大家现在不都将它们归于苏格拉底的名下了么?这一事实提示我们,要判断什么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们所要凭靠的不是一手材料,也不是考古发现,而是,这一句话是否真正符合了苏格拉底本人的思考,换句话说,这句话,即“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是否像苏格拉底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了苏格拉底?

当代苏格拉底研究中重新复兴的一个趋势是,将苏格拉底的言辞放到其具体发生的场景中来理解。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像Bernard Williams那样紧紧分析地重构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够的,相反,对话的场景、对话的对象、对话的情节在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教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照你所说,这段对话出现的场景是:公务员考试试题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公务员是什么?是offices。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他们都属于政治家的一种。如果我们考虑到苏格拉底大部分的对话对象都不是哲学家而是政治家,那么我们就不会轻易放过“公务员考试试题”这一重要的提示。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某种意义上,色诺芬比柏拉图更接近苏格拉底的教诲,而色诺芬恰恰是一个政治家。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探寻的问题是“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一问题首要地、普遍地与人类政治生活相关,它必须发源于政治生活的意见之中,并通过辩证法上升为一种对智慧的无尽追寻。一旦我们考虑到哲学与政治的这种复杂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出现在“公务员(政治家)考试”之中并非偶然,而是苏格拉底的某种有意之举。

接着,既然它出现在公务员(政治家)的考题以及中学生(高贵青年)的作文题中,这意味着,苏格拉底此时的听众是政治家(statesman)和高贵青年(noble youth),而不是哲学学生。因此,苏格拉底在这里表达的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这也就解释了何以这句话看起来与我们以往接触的苏格拉底言辞有些不同。苏格拉底在这里显然是在教导立法者(公务员)和潜在的立法者(中学生),所以,我们在解读这句话时,必须要考虑到苏格拉底的面向的这些听众。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本身的意涵。“天地之间高三尺”,乍看起来像是某种中国的俚语,其实它表达了某种对于整全(the whole)的理解。苏格拉底暗示,在天地这一宇宙大全中,存在着某种尺度(三尺),这一尺度规定了各种存在物的高低等级(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这里,苏格拉底说的是“高三尺”,而不是“宽三尺”,或者“深三尺”。试比较《中庸》、《易传》)。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在“天地人”三个要素中,恰恰省略了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将人的存在地位隐藏起来?我们拿到不是一向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吗?难道苏格拉底是在故意反讽(正如克尔凯格尔所说的)我们对他的刻板理解(stereotype)?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就可以来解读下半句话“人要低头”。在这里,一直不在场的“人”,终于对我们敞开了。“人要低头”,意味着某种谦卑的姿态。可是人为什么要谦卑呢?启蒙以来的思想家们难道不是会告诉我们认识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物吗?苏格拉底难道是想与整个启蒙传统决裂?苏格拉底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人不低头,就会“戳破苍穹”。人,作为理性存在,本身就有某种追求高贵与永恒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培养了人的狂妄与僭越,使得他们忽略了人作为有缺陷的存在者,与神(天)之间存在者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事实暗示了,人除了“智慧”“勇敢”等德性之外,必须具有“审慎”这一德性。事实上,苏格拉底恰恰追随了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所表达的教诲:人的僭越与狂妄最终会带来自身的毁灭.因此,人要低头!

这里,我们还需要考虑,苏格拉底的这番话是针对(潜在的)立法者(公务员与中学生)所说,他无疑是在提醒他们:理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须有其限度。作为政治家,必须看到哲学与政治之间永恒的张力,这意味着,立法者不能试图通过无限制地运用理性试图取消这一张力,相反,他们必须克制自己“德性”的骄傲,始终保持审慎的美德,恪守政治生活本身的限度

苏格拉底的这种主张并不奇怪。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思考从天上拉向了人间。这恰恰意味着,苏格拉底意识到了哲学(沉思永恒)与政治生活(审慎的场域)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张力。而这一教诲,正是亚里斯多芬在《云》中试图传达给他的。

综上,我相信这段对话出自苏格拉底之口。事实上,是否“真的”(让我们暂且满足于实证主义者幼稚的理解)出自于苏格拉底之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像苏格拉底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了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凭靠“公务员”的眼光,重新认识了苏格拉底。

参考文献:

Strong Ox, Gong Wuyuan's Socratic Discourse, Oxford, 201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句话,它在流传中常常被冠以苏格拉底的名号,但究竟是名言还是后人的附会,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研究苏格拉底最权威的资.............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事件,将其简单归因于“暴民政治”或“极端民主”都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城邦特定历史时期,民主制度下,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一部分民众的误解和敌意,以及政治精英的利用和操纵。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苏格拉底.............
  • 回答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论证,通常被表述为: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那么它是不是循环论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循环论证。什么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
  • 回答
    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论证,主要出现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推理,试图证明灵魂在肉体死亡后依然存在。但任何哲学论证,即使是出自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并非没有被后世的哲学家们质疑和批判。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会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见识的好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苏格拉底那个装满水的罐子的故事,关键在于对“装满”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石头和水在罐子里的互动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装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滴水都不剩,或者说罐子已经到了边缘,再多一滴就一定会溢出来的那种“满”。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当苏格拉底遇上庄子,这无疑将是一场跨越时空、文化与思想的璀璨碰撞。想象一下,一位生活在古希腊雅典的智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对真理的不懈追寻和“认识你自己”的洞见闻名;另一位则栖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高峰,以其洒脱的哲学、对自然无为的崇尚和“道”的玄妙境界著称。他们相遇的场景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想象的空间.............
  • 回答
    苏格拉底刷知乎?这画面想想就带劲。我觉得他肯定不会是那种埋头苦刷,等着算法喂养的用户。苏格拉底的知乎账号,我敢打包票,绝对会是个传说。账号名与头像:首先,他的账号名肯定不是什么“爱哲学的苏格拉底”或者“雅典老头”。搞不好就简单粗暴地叫“苏格拉底”,头像嘛,多半不会用那些标准化的名人肖像,而是自己拍的.............
  • 回答
    雅典的苏格拉底,这位以睿智、善问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闻名的哲人,最终却被自己的城邦判处死刑。这并非源于什么具体的犯罪行为,而是一场政治和文化冲突的悲剧性结果,将一个思想的巨人推向了人生的终点。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深入审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触犯的雅典社会深层的敏感神经。苏格拉底所处的.............
  • 回答
    要细致地辨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其实就像在解构一位大师的早期作品与他成熟时期的辉煌之间的微妙关联。两者同根同源,又各自独立发展,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繁叶茂的树冠。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区别,需要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起源、核心议题、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哲学目标。思想的起点:对话的灵魂与理念的国度最显著的区别.............
  • 回答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的哲人,他们分别在东方和西方文明的沃土上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影响深远至今。要将他们进行高下之分,尤其是“德行更高尚,人格更伟大,思想更深邃”,实非易事,如同要比较日月之光辉,各有其独特的光芒。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但请记住,这更多是理解他们的差异与伟大之处,而非简单.............
  • 回答
    说服苏格拉底越狱,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比劝住一个固执的老头子去参加不喜欢的派对还要难上百倍。毕竟,他可是苏格拉底啊,那个“认识你自己”的老家伙,在雅典城里活成了哲学界的传奇,还亲手端起了毒堇汁。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则,像个逃犯一样偷偷摸摸溜走?这简直是在挑战他毕生的信条。不过,既然有人找我来唠这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实际上,说“现在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像”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主观,而且哲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吸收和超越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 回答
    罗翔老师热衷于在他的法律普及课程和个人分享中提及苏格拉底,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折射出他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和教师的某种价值取向和思考路径。首先,苏格拉底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那种“认识你自己”以及通过不断追问来探究真理的精神。罗翔老师之所以反复引用苏.............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遭遇处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希腊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白,苏格拉底被处死并非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本身,而是因为他被指控的“不敬神”和“腐蚀青年”这两项罪名。这两项罪名在当时的雅典有着具体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苏格兰为何要独立?这个问题背后,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追寻。要深入理解,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层层叠叠的脉络。历史的印记:一个独立王国的骄傲首先,苏格兰独立的呼声,根植于其独立的历史。在如今联合王国形成之前,苏格兰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自己的国王、法.............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