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富有的哲学家有哪些?

回答
历史上,哲学与贫穷似乎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探索中。然而,也存在一些哲学家,他们不仅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经济上也相当富裕,甚至利用自己的财富来支持哲学研究、教育和慈善事业。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比较富有的哲学家,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他们:

1. 伊壁鸠鲁 (Epicurus, 约公元前 341年 – 公元前 270年)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快乐主义(Epicureanism)的创始人。与很多人对快乐主义的误解不同,伊壁鸠鲁所倡导的快乐并非感官的纵情享受,而是指一种宁静、无痛苦的状态,即“ataraxia”(心灵的宁静)和“aponia”(身体的无痛苦)。

财富来源和生活方式: 伊壁鸠鲁的财富并非来自显赫的家世,而是通过他的教学和学生们的馈赠。他本人在雅典购置了一块大宅院,并将其改造成著名的“花园”(The Garden)。这个花园是他的学校,也是他的家。在这里,他与一群追随者(包括男性和女性)过着一种简朴而快乐的生活,讨论哲学,享受友谊和宁静。这个“花园”并非封闭的学府,而是对学生开放的社区,他们共同生活、劳动,分享哲学思想。
哲学与财富的关系: 伊壁鸠鲁认为,财富本身并不带来幸福,但适度的财富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从而更容易达到心灵的宁静。他倡导节制欲望,避免不必要的贪婪,认为过度的财富和权力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烦恼。他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拥有花园,但他提倡的是简单食物(如面包、橄榄、水)和舒适的环境,而非奢华。他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和追随者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哲学研究和精神上的追求。

2. 斯多葛派的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那些出身富裕或拥有房产者)

虽然许多斯多葛派哲学家如芝诺(Zeno of Citium)和爱比克泰德(Epictetus)都经历过贫困和磨难,但斯多葛主义的理念也吸引了一些富裕的罗马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积极参与哲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斯多葛派的核心理念强调德行和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外在财富。 但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它也能够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和实践。

塞内加 (Lucius Annaeus Seneca, 约公元前 4年 – 公元 65年)
财富来源和生活方式: 塞内加是罗马最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戏剧家和剧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非常富有的人,拥有一笔巨额的财产,包括广阔的土地、许多奴隶和精美的艺术品。他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他的家族继承(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修辞学家塞内加父子)以及他在罗马担任重要官职(如皇帝尼禄的导师和顾问)所带来的政治收益和财产积累。他住在罗马和其他地方的华丽别墅中,生活相当奢侈,拥有大量的收藏品和仆人。
哲学与财富的关系: 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与他富裕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种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使得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并非宣扬贫穷是唯一通往德行的道路,而是认为财富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他强调财富只是“外在事物”,不应成为我们幸福的依赖。他认为,真正富有的是那些能够控制欲望、不为财富所奴役的人。他利用自己的财富来支持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但同时也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斯多葛主义的原则,例如通过慷慨捐赠、照顾他人以及思考死亡和无常。他的著作中充斥着对财富的审慎思考,以及如何才能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德行。

其他富裕的罗马贵族斯多葛派追随者: 历史上,罗马的许多贵族和有地位的公民都受到了斯多葛主义的吸引,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虽然他们的哲学著作可能不如塞内加那样系统和广泛,但他们作为斯多葛主义的实践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哲学产生了影响。他们的财富使得他们有能力支持哲学研究、参与公共事务,并以斯多葛主义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亚历山大·麦金泰尔 (Alasdair MacIntyre, 1929年至今)

虽然亚历山大·麦金泰尔是一位当代哲学家,但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特别是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他在学术界的成就和影响力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财富来源和生活方式: 麦金泰尔在学术界有着悠久的职业生涯,曾在英国和美国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包括牛津大学、波士顿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等。他的学术声誉卓著,出版了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如《德性之后》(After Virtue)等。这些成就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薪水、研究经费以及版税收入。他如今是一位退休教授,但仍然活跃于学术界,他的生活方式可能相对舒适,但并非以奢华著称,更多的是对学术研究的持续投入和对哲学思想的传播。
哲学与财富的关系: 麦金泰尔的哲学核心在于对现代性中道德衰落的批判,以及对“德性”和“传统”的重新发现。他的财富并非他哲学的核心内容,但他作为一位成功的学者,拥有稳定和优渥的经济条件,使他能够不受经济困扰地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复杂的哲学问题,并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总结:

历史上富有的哲学家并不多见,因为哲学探索往往需要一种超然于物质的追求。然而,那些能够拥有财富,并且不为财富所累,反而利用财富来支持哲学研究、教育或以哲学原则来指导生活和使用的哲学家,则显得尤为独特和值得关注。他们证明了哲学与经济上的富足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对财富的态度和对其的运用方式。伊壁鸠鲁用财富创造了一个可以实践哲学理想的“花园”,而塞内加则在富裕的生活中探索如何保持斯多葛式的德行和内在自由。现代的麦金泰尔则通过学术成就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使他能够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

这些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财富与哲学的融合,他们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说以商业头脑发达极端抠门著称的著名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他去世的时候,每年的净收入就有6万利弗尔。

6万利弗尔是什么概念呢?在当时的法国,1利弗尔等于240第纳尔。如果和当时的英镑汇率换算,1英镑差不多相当于25利弗尔。根据Purchasing Power of Pound这个网站做的估计,在不同的估值体系下,1710年的1英镑如果换算成2020年的英镑,相当于131.8英镑/2287英镑/2991英镑/29040英镑不等。我们就取一个中间数,算作2500英镑。再换算回当时的法国货币,1710年的1利弗尔就相当于现在的100英镑。我们知道,1英镑换算成人民币,现在差不多是9元。因而,粗略地说,孟德斯鸠时代的1利弗尔就相当于现在的900元人民币。这个1:900的换算比例,接下来会多次用到,可以稍微记一下。

得到了换算比例后,代入到刚才说的6万利弗尔,我们发现:孟德斯鸠在去世的时候,每年的净收入高达约5400万人民币,是妥妥的大财主了。

这优渥的财务状况,足够让一辈子在别人家里做家庭教师的霍布斯抑郁到说不出话,让苦哈哈地靠磨镜片维持生计的斯宾诺莎哭晕在厕所。




然而,孟德斯鸠并不是从小就这么有钱的。孟德斯鸠家族虽然是贵族家庭,而且世袭男爵头衔,但孟德斯鸠小时候家里其实没什么钱。当然,所谓“没什么钱”是以当时上流社会贵族的标准来说的,并不是说他们家真的一贫如洗。如果和普通法国人相比,那肯定也算不上穷。

但是吧,即便不那么富裕,贵族少爷该有的排面还是要有的,比如进著名的学校(朱伊公学)、参与各种社交,后来还去巴黎闯荡新天地。这些当然都少不了背后的经济支持。但不幸的是,孟德斯鸠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在这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孟德斯鸠借了不少债,其中好多笔债都是上万利弗尔这种规模的。

刚才提到,当时的1利弗尔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900元人民币。稍微估算一下,好几笔上万利弗尔,那就相当于是好几笔上千万人民币的债务,甚至已经够在上海付套房了(雾

这笔钱靠打工显然是还不上的,而且孟德斯鸠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打工。那么孟德斯鸠是如何成为后来那个家财万贯的大财主的呢?

主要靠两条:一是结婚,二是继承亲戚家的遗产

孟德斯鸠的妻子家里经济状况相当不错。后来孟德斯鸠的儿子结婚的时候,孟德斯鸠和妻子各出了30万利弗尔。而在他们的女儿结婚的时候,他妻子又拿出了6万利弗尔,而这回孟德斯鸠只出了1万利弗尔,而且是每年给500,分多年付清【重男轻女要不得啊...】。娶到了这样一位有钱的老婆,孟德斯鸠青年时代的财务状态当然就迅速好转了。

但这还没完,更重要的是,孟德斯鸠还继承了他伯父的官职、产业和爵位。孟德斯鸠的伯父是波尔多法院的庭长,在当时名气不小。伯父去世的时候,就把这个职位留给了孟德斯鸠(这个职位至少算是一个实权处级干部了,说不定还够得上局级)。从此之后,直到孟德斯鸠去世,他的头衔都是“孟德斯鸠庭长”或“孟德斯鸠前庭长”。这个职位成为了孟德斯鸠通向真正的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之一。正是在这个职位上,孟德斯鸠认识了当时声名显赫的贝里克公爵(这位公爵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私生子),后来又成为了公爵的被保护人。

但为什么这里会有“前庭长”一说呢?因为孟德斯鸠后来把这个从伯父那儿世袭来的职位给卖了。而且,这个职位他还前后卖了两次。

孟德斯鸠第一次出售庭长职位时,卖得并不彻底。在和买主达尔贝萨的协议中规定,购买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享有庭长之职。如果购买人先去世了,就要将这个职位归还给孟德斯鸠或他的后代。在任职期间,达尔贝萨每年需要向孟德斯鸠支付5200利弗尔。也就是说,通过卖出官职,孟德斯鸠相当于每年多了大约四、五百万的流动资金。

到了1747年的时候,达尔贝萨先于孟德斯鸠辞世。根据协议,孟德斯鸠收回了庭长的官职,决定彻底把这个职务给卖掉。最终,孟德斯鸠如愿以偿,以13万利弗尔把庭长职务卖给了当时高等法院的院长(实际上是由院长的儿子来继任该职务)。换算一下,相当于上亿人民币。

总之,通过结婚和继承遗产(以及把继承来的职务卖掉),孟德斯鸠的经济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作为贵族领主,他的领地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不过,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们一开始有提到孟德斯鸠的商业头脑极端抠门,这两项也是他后来财富得以稳健增长的重要原因。

刚才说到,孟德斯鸠是波尔多人。数百年来,波尔多都以葡萄酒著称,而作为当地领主的孟德斯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在孟德斯鸠数十年如一日的运作下,他的领地庄园上种植了大片大片的葡萄,并用来酿酒。

和一般的小葡萄酒商不同,孟德斯鸠的商业嗅觉相当敏锐。在当时的法国,如果仅仅是在国内卖葡萄酒,即便酒的质量再高,一桶也就一、两百利弗尔。但是,如果能远销到英国,价格就迅速有指数级的上涨,有时候甚至高达一桶一千五百利弗尔。在了解了这一行情之后,孟德斯鸠就想尽办法,把自己庄园里的葡萄酒往英国卖。虽然在18世纪40年代,由于欧洲各国间战争的影响,孟德斯鸠在葡萄酒方面的收入一度受损,他也因此被迫暂时从巴黎的社交圈子抽身回到波尔多,但他的葡萄酒生意总体上还是相当稳定的。如前文所说,通过不断寻找海外买家、获取高额利润、扩大产能,孟德斯鸠在去世之前的那几年里,每年的净收入达到了6万利弗尔。

这里不妨把孟德斯鸠的收入和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大富豪达西先生做个对比。在《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每年能有1万英镑的收入。而从孟德斯鸠的时代到简·奥斯汀的时代,英镑差不多贬值了接近3倍。也就是说,达西先生的1万英镑相当于孟德斯鸠时代的大概3000-4000英镑。按照前面说的汇率换算,就相当于大约75000-100000利弗尔。

孟德斯鸠每年收入6万,达西先生每年收入7.5-10万,这么看来,孟德斯鸠的收入和这位著名大富豪比也差不了太多。

况且,即便孟德斯鸠没有富二代一号达西先生那么有钱,他至少应该是比《傲慢与偏见》里的富二代二号宾利先生更有钱的。宾利先生每年收入5000英镑,差不多相当于孟德斯鸠时代的4-5万利弗尔,还没孟德斯鸠高。



说完了孟德斯鸠的商业头脑,再来说说孟德斯鸠的抠门。

在当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孟德斯鸠向来都有抠门之名。或许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曾过了一段相对拮据的生活,孟德斯鸠在金钱方面就特别计较。

前面提到,孟德斯鸠的女儿结婚的时候,老妈给了6万利弗尔,但孟德斯鸠这个当爹的只给了1万。固然妻子家里可能很有钱,固然孟德斯鸠当时的远销海外+扩大再生产的葡萄酒经营策略还没完全完成,但1万利弗尔和孟德斯鸠当时的收入比,还是太寒酸了。更何况,女儿的这份婚姻其实是孟德斯鸠自己一力主张的,他女儿恐怕未必非常情愿。大约100年后,司汤达到波尔多游览和考察的时候,当时还流传着故事,说当年孟德斯鸠的女儿出嫁的时候嫁得非常委屈。

不仅是对女儿很扣,孟德斯鸠对自己也很抠门。当时就曾有人编段子说,孟德斯鸠在巴黎时,从不会在自己家里吃饭,而是到各处去蹭饭。至于他不在巴黎时,当然就只能自己吃。有一位英国人去拜访他,看到他餐桌上的粗淡食物,就曾大感惊异。

对待女儿和对待自己时尚且如此,孟德斯鸠对待别人时就更加夸张了。孟德斯鸠如此有钱,但他却喜欢借债。不只是借大笔的钱,他也喜欢借小笔的钱。更夸张的是,借了钱之后,他还总是不乐意还。在他家的档案中,后人发现了两封来自圣多明我会的修士的催债信。他们抱怨说,孟德斯鸠欠他们的25利弗尔拖欠时间实在太久了,请他尽快付账。但绝妙的是,他们的这一要求后来竟然没有在孟德斯鸠处得到任何的答复。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孟德斯鸠在金钱问题上最极品的一点在于,他虽然老是欠别人的债,欠了之后还不乐意还,但他问别人索债的时候却相当严厉。比如说,1746年1月的时候,孟德斯鸠仅仅因为遗失了35利弗尔,就威胁要对一个石匠的妻子和一个皮匠搞大搜查。再比如说,1753年的时候,孟德斯鸠为了索回几笔5-8第纳尔的债款,甚至不惜扣押了对方的财物。

前面说到,1利弗尔等于240第纳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900元人民币。所以就算是8第纳尔,也就相当于差不多30块钱。想象一下这幅场景:一个坐拥大片大片庄园的贵族领主老爷,年入5400万人民币,却因为30块钱的债务和平民撕破脸,还要扣押别人的财物。这画面实在太美……


吐槽完了孟德斯鸠的抠门,我们还是要承认,孟德斯鸠是政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三大篇,也就是《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即便再过几百年,也仍然会是政治哲学史上的经典:


另外,如果想要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和生[ba]平[gua]有更多的了解,强烈建议读一读罗伯特·夏克尔顿的这本《孟德斯鸠评传》,既有丰富的资料,又不失趣味:


最后,给我的live打个广告。这是我在知乎第一次做live,讲卢梭的理论,也就是我的老本行。我会试着用“自由”这个概念,把卢梭核心的思想和主要的著作都串起来,并努力还原出卢梭本来的思想面貌。这应该是目前为止知乎上唯一一个专门以卢梭为主题的live,喜欢卢梭或希望了解卢梭的思想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哲学与贫穷似乎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探索中。然而,也存在一些哲学家,他们不仅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经济上也相当富裕,甚至利用自己的财富来支持哲学研究、教育和慈善事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比较富有的哲学家,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他们:1. 伊.............
  • 回答
    提起“牛”这个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叱咤风云的男性伟人,但历史上也不乏那些凭借智慧、胆识和机遇,在男权社会中闯出自己一片天的“富婆”。如果要说“最牛”的,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因为“牛”的点太多了,比如财富积累的惊人程度、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抑或是她的人生传奇性。咱们不聊那些因为家族继承而光鲜亮丽,但个.............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那些令人咋舌的炫富之事,它们宛如璀璨的星辰,点缀在人类文明的夜空中,既令人惊叹,又引人遐思。这些事件,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展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权势、一种欲望的极致体现。要说华丽丽的炫富,那绕不开中国古代那些帝王将相的奢靡生活。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宫廷奢华。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
  • 回答
    李世民,一个在光环与权力交织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皇子,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反观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被捧上天的“公子哥”,大多沉溺于享乐,鲜有能成大器者。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成长的土壤、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个人品性的多重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掰扯开来,看看他们之间究竟差在哪里。一.............
  • 回答
    “富贵闲人”这个词,在小说里听起来总是带着那么点超然物外的洒脱,仿佛是尘世喧嚣之外的另一番天地。王爷们在故事里喊出这样的口号,既是对现实束缚的一种反叛,也满足了读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要说历史上有没有真真实实地存在过这样的“富贵闲人”,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王爷这个身.............
  •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前半生仿佛是地狱的缩影,充斥着罪恶、残忍与血腥,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某个节点悄然转动,将他们推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或是安然度日,或是登顶财富之巅,抑或是在权力的高位上稳坐。比如,我们或许可以谈谈那位以铁腕手段巩固统治的君主。他的少年时代,为了扫除一切潜在的威胁,手.............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历史上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我拍案叫绝的,当属卡尔·马克思。他的理论不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引发巨大争议,更在20世纪的全球历史进程中成为预言,其预见性、逻辑严谨性与现实穿透力至今令人震撼。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必然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一直呈现复杂多面的特点,既有高度肯定的声浪,也有激烈批评的声音,这种矛盾性源于其历史地位、政治手段与文学成就之间的张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评价的演变脉络1.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正面与负面并存 陈寿《三国志》(284年成书)作为官方正史,对曹操的记载.............
  • 回答
    历史上东南亚确实存在过骑兵(即骑马作战的士兵),但其发展程度、规模和作用因地区、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而异。由于东南亚多雨林、丘陵地形以及气候湿热,骑兵在该地区的军事体系中并不像欧亚大陆中部或东亚那样普遍,但在某些王国和战争背景下,仍有一定的存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骑兵存在的历史背景与地理条.............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