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是什么样的?志愿军面对了哪些困难?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
1. 战争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在朝鲜半岛南部登陆,试图将战线推进至三八线。中国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方)请求,于10月19日出兵朝鲜,以“联合国军”为敌,打响抗美援朝战争。

2. 战役目标
志愿军:切断联合国军退路,迫使其在朝鲜半岛北部陷入困境,为后续反攻创造条件。
联合国军:通过“圣诞节前夺取汉城”计划,争取在圣诞节前完成战略反攻,但因志愿军阻击被迫撤退。

3. 战略意义
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也是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首次大规模作战。此役后,联合国军被迫放弃“圣诞节前夺取汉城”的计划,志愿军则在零下40℃的严寒中完成对美军第10军的包围,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



二、志愿军面临的困难
1. 极端自然环境
严寒天气: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零下40℃,志愿军面临冻伤、冻毙的风险。
冰雪地形:湖面结冰、山地陡峭,志愿军在行军和作战中需克服冰雪障碍,机动性受限。
物资短缺:志愿军棉衣、防寒装备严重不足,士兵多穿着单薄的军装,导致大量冻伤。

2. 后勤补给困难
补给线长且脆弱:志愿军后勤线横跨中国东北至朝鲜,需通过铁路、公路和步行运输,易受敌军空袭和敌后破坏。
物资运输受限:美军空袭频繁,志愿军运输队多次被击落,补给延迟严重。
粮食与弹药不足:志愿军在战役中面临粮食短缺,部分部队因缺乏补给被迫“以战养战”。

3. 敌军优势与战术
空中优势:美军拥有大量B29轰炸机和F86战斗机,志愿军防空能力薄弱,多次被轰炸。
机械化优势:美军第10军装备重型坦克、装甲车,志愿军步兵和轻武器难以抗衡。
战术机动性:美军第1陆战师(“北极熊团”)在长津湖地区穿插突围,志愿军多次被分割包围。

4.iates
士气与伤亡:志愿军在严寒中连续作战,伤亡惨重,部分部队因缺粮、冻伤而战斗力下降。
指挥与协同:志愿军第9兵团兵力分散,各部队协同不足,部分战斗因指挥失误导致损失。

5. 心理与心理压力
敌军心理战:美军通过广播、空袭制造恐慌,志愿军需在敌军心理压力下坚持战斗。
战场孤立感: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孤立无援,需在敌军包围中完成战略目标。



三、战役过程与关键节点
1. 战役阶段
第一阶段(11月27日12月1日):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阻击美军,切断其退路,但因敌军空袭和补给不足,部队损失惨重。
第二阶段(12月1日12月4日):志愿军发起总攻,围歼美军第7师和第1陆战师,但因天气恶化和敌军突围,战斗异常激烈。
第三阶段(12月4日12月24日):志愿军与敌军在零下40℃的严寒中展开肉搏战,最终美军被迫撤退,志愿军取得胜利。

2. 关键战斗
“血战长津湖”:志愿军第20军在长津湖北岸与美军第1陆战师激战,美军“北极熊团”在新兴里被围歼。
“零下40℃的冰封”:志愿军在零下40℃的极寒中坚守阵地,部分士兵因冻伤无法行动,但依然坚持战斗。
“穿插迂回”:志愿军第27军、第20军通过穿插战术切断敌军退路,但因敌军突围,战斗异常激烈。

3. 战役结果
志愿军胜利:美军第10军被迫撤退,志愿军成功切断敌军退路,为后续反攻创造条件。
美军损失惨重:美军第1陆战师损失近2000人,第7师损失约1.5万人,成为二战后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最大规模损失。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1. 志愿军的英勇与牺牲
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顽强意志,许多士兵在冻伤、缺粮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典范。
部分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如“冰雕连”(20军59师177团2连),其战士在零下40℃中保持战斗姿势,成为历史传奇。

2. 对战争的影响
长津湖战役后,联合国军被迫放弃“圣诞节前夺取汉城”的计划,志愿军则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战略优势。
此役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逐步转入反攻,最终迫使美军在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

3. 历史意义
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经典战例,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与牺牲精神。
这场战役也促使美军重新评估战争策略,成为朝鲜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五、总结
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的最艰难、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志愿军在极寒天气、后勤不足、敌军优势等多重困难下,凭借顽强意志和战术灵活,成功阻击并重创联合国军,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志愿军的英勇精神,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坚定立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命题太大,不知道从何答起,只能从与电影对比出来不同的真实答起吧。

先声明,以下主要内容来自于我十年前在天涯论坛看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连载的内容,大部分是出自于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的回忆。

因为之前根据自己的记忆吐槽长津湖最后冲锋的战术错误被删了回答,我要在这里先声明一下。

志愿军在交战前面对的最大困难是高寒山区穿行,南方单薄棉衣不足,大量冻伤,甚至是直接被冻死。

这种可怕而漫长的寒冷煎熬,比兄弟连里面在巴斯托涅被德军围困的时候可怕太多了。你看兄弟连那一集,开头就是老兵告诉你们,每天在美国舒适温暖的家里睡觉的时候,都要感慨一句“感谢上帝,这里不是巴斯托涅”

可见那种长期低温的折磨是多么考验人的意志力。

接下来是作战部分。


补给困难,因为补给困难,志愿军的炮弹补给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在攻击北极熊团的时候,志愿军仅仅只发动了五分钟的炮火急袭射击。(电影里的炮火急袭只有几秒钟)

而早在二战期间,苏德英美等国的进攻前炮火准备,就长达30分钟-3个小时!!!!!!

例如苏军,炮火急袭通常持续10-15分钟,然后是浅纵深,远纵深,等速直瞄,标尺查验,等等射击套路,最后再伴随喀秋莎三十分钟散点覆盖射击。

然后步兵冲击之后,炮兵阵地再转为单层,或双层徐进弹幕掩护。

尽可能将所有冲击士兵都置于徐进弹幕掩护之下。

志愿军,只有迫击炮点射击掩护。火力准备只有非常可怜的五分钟。

剩下的炮弹还要留着随军突击,然后对个别永备,半永备土木火力点实施近距离直瞄射击。

志愿军第80师,师属炮兵团第五班班长孔庆三,为了对美军土木火力点实施近距离直瞄射击,在全班合力把九二步兵炮推进到极为接近的射击角度之后。因为右侧缺乏射击支撑基座,以人肉+铁锹为火炮进行辅助支撑。

从而成功炮击击破美军土木火力点,他本人被后坐力直接当场震死。

后追授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

我们的每一枚炮弹都非常宝贵,所以75炮,92步兵炮都跟随壕堑破袭,大量实施抵近射击。危险系数极高。

也正因为如此,我军各级指战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智慧,进攻点通常在很好的侦查美军火力配系之后,选在离其重火力单位最远端实施突破。

火力急袭之后,夜袭小分队突入防区破口。打开缺口之后,大队人马和炮兵快速跟进,进入敌纵深展开。


真实长津湖与电影另一大区别在于,真实的志愿军作战并不特别惧怕美军空袭。

例如打击北极熊团一战中,美军空袭多次误伤美军士兵自身,而志愿军战士抵进攻击和以夜袭为主,美军飞机基本上发挥乏力。

志愿军战士最可怕的敌人,是自走高射炮战车。

北极熊团被围攻的三个夜晚里,多次挽救北极熊团战线的,都是那几辆双联装40mm自走高射炮装甲车和四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

可以说,志愿军的大部分伤亡,都出自美军炮兵和自走高射炮。

40mm每一发炮弹的威力都相当于电影里易烊千玺投掷出的空爆手榴弹。而该战车每分钟可以击发200+发。

12.7毫米高射机枪也足以轻松撕碎人的肉体。

战斗过程中,志愿军曾有一百多人不幸暴露在村道路中直面美军防空连火力,几乎是转瞬之间就阵亡了八十余人。

除了炮兵之外,对志愿军士兵杀伤最大的,完全是美国装甲兵。不明白电影为何给美军战机如此大的戏份。

为了对付美军的谢尔曼长76和谢尔曼105,志愿军使出了挖路障,挖壕沟,然后以敢死队炸履带的形式从道路两侧进行伏击。

其中既有三人成功炸毁四辆主战坦克的神奇战绩,也有三十人损失二十八人才炸毁两条履带的记录。

尤其是谢尔曼105榴散弹炮,专门对付步兵,面对这种怪物(尽管在欧洲战场,它只是动物园和动物园杀手们眼里的一盘小豆芽菜),几乎没有反装甲力量的步兵去冲击它。直面它可怕的105毫米榴散弹炮和两挺备弹数千发的机枪。

我真是无法想象需要怎样的勇气。

长津湖还有一个特别要提及的特点,即后加入战斗的志愿军往往面临更加残酷的考验。以预备队和长纵队行军后队形式晚加入战斗的志愿军部队,面临双重劣势。

第一,美军已经反应过来,志愿军失去了突袭和夜间抵进优势。

第二,后加入战斗的志愿军部队往往还不了解美国人的凶猛火力水平。

所以长津湖时期的围攻美军的战斗,最剧烈最短时间内发生的战斗伤亡,普遍发生在增援部队和师属预备队层面。

他们刚到战场,求战心切,美军已有防备,而他们对美军火力,尤其是各种装甲战车的机动火力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说实在的,对付美军的装甲部队,绝对不是电影里那样开着医疗车,搞个人跑酷能够对付得了的。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无数代价,想了各种办法,仍然在钢铁怪物面前付出了大量年轻的生命。

最后再补充一句,也是电影里没有的,在入朝后,志愿军战士们目睹了大量朝鲜民众流离失所,村庄被毁,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的暴行,极大的激起了志愿军战士的作战决心。

user avatar

很艰难和电影里的两码事,最大的困难没有重火力和天气寒冷,只能夜袭,而夜袭也很难取得成果,这有一段美军记录:

当天晚上,“公牛”费舍尔中尉提前地部署好了他的连队,中国人全力进攻工兵连队,营部和工兵连的阵地堆满中国人。工兵连的防御阵地是在一座面向北方小山丘的山顶上,俯瞰着一片绵延约一千码的相当平坦的平原,朝向一个大山丘。

自动武器覆盖了进入该阵地的主要途径。前方的死角被 60 毫米迫击炮照射、81 毫米迫击炮把稍远的地方火力覆盖。尽管我们中没有现成的带刺铁丝网和钢柱,但工兵连队在他们指定的部分临敌面建造一个低矮的带刺铁丝网围栏。装有 C-4 和白磷手榴弹的 5 加仑汽油罐被埋在铁丝网外的雪中。装有石头的锡罐挂在低矮的围栏上,作为发出声音的人,当有人在铁丝网中时向哨兵发出警报。机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在前线被分配了最后的火力保护线,每个步枪手都被分配了一个清晰观察区和火力区。

连长强调无论发生什么事,每个人都不能他的洞(散兵坑)里出来。费舍尔中尉的命令说:“如果敌人越过你,留在你的洞里,射击后面的混蛋。”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下着小雪,中国人对工兵连的右边和我占据的位置进行了一次轻微的探测攻击。探测攻击位于路障的右侧。大约在晚上 11 点,口粮罐在工兵连前面的带刺铁丝网上嘎嘎作响,远处响起了号角。

不久之后,前延海军陆战队开始投掷手榴弹,中国人则用土豆捣碎机(长柄手榴弹)回应。哨声成片的响起,那是中国人进攻的信号。我们需要照明,由于极冷,前期的一些照明弹失败了。总算有些起作用的闪光,数百名中国人从漆黑的雪夜中出现。他们已经爬过山谷,到达我们散兵坑的 75 码范围内,黑夜里只有罐子嘎嘎作响的声音提醒了我们。

第一波中国人跑上前扔手榴弹,很多人被铁丝网缠住了。由于严寒,许多中国手榴弹没有爆炸。在一次袭击后,不止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在他的洞底发现了无用的手榴弹。第一波之后是中国人发射自动武器和步枪。在照明弹下,我们前面的整个山谷看起来都充满了中国人的波浪。工兵连发射了更多的照明弹;并且发射了红色或绿色信号弹,过了一会,工兵连发射最后一道火线的信号FPL。(仅当位置有被超越的危险时才会触发 FPL。)

中国人被低矮的带刺铁丝网减速,被机枪和自动步枪的击中。他们在这场狂热的火力中失去了许多人,但继续向前。海军陆战队步枪兵在散兵坑边缘清扫着袭击者。工兵开始引爆埋藏的汽油罐,给中国人造成更多的伤亡。仍然在黑暗中,在耀斑和曳光弹的诡异光芒下,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士兵向前推进。前面的人扔手榴弹,我们的火舌将他们挡下来。但而下一波接踵而至,他们在冲锋时开火步枪和扔手雷。一些中国人拿起了前一波阵亡者的武器。袭击是连续的,似乎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实际上我认为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小时内结束。晚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清扫一小群渗透者上。

第二天早上,中国人的进攻结束后,几百名中国人的尸体躺在工兵连的阵地内和周围。海军陆战队留在他们的浅洞里,在他们跑过的时候转身向后方射击。许多人在他们的洞底部或散兵坑的小栏杆上发现了未爆炸的 ChiCom 手榴弹。我相信 连部在今晚的行动中损失了三四个 KIA 和五六个 WIA——考虑到火力和战斗的近距离,伤亡非常轻。

这段时间我们都非常寒冷和悲惨,我以前觉得我们的装备对于我们所处条件来说非常差,直到我们看着面前的中国死者。他们都没有鞋包或袜子。许多人只穿步鞋,还有一些人的脚裹着破布。他们全都冻僵了,脚肿得发黑。简直不敢相信,那些人竟然还能走路,更别提攻击我们的阵地了。

在此期间的某个时候,一艘在我们面前扫荡山谷的海盗船被轻武器击中。飞行员在我们的队伍前方大约一千码处倾斜并坠毁。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我们中的许多人离开了我们的洞,跑到了飞机上。在去飞机的路上,有一条冰雪覆盖的小溪要穿过。想象它会被冻结成固体;我从岸边跳到冰上。冰破了,我掉进了没到腰部的水中。因为天气很冷,我很快就冲出去了。当我到达飞机时,我的腰部以下是结冰的。我的衣服冻得很快,我几乎感觉不到寒冷。在第一个到达飞机的人中,我惊讶地看到一名技术中士或军士长是飞行员。他站在他的飞机旁,肩上扛着降落伞,抽着烟。我说了一句很蠢的话:“看吧,山上到处都是中国人”。他说:我刚飞过他们.....

在我的洞附近,一台推土机铲掉了一些泥土,用来安放炮位。白天,我们会捡柴生火。我们还在散兵坑里生火来解冻地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再挖几英寸。当我们的洞在燃烧时,我们会站在这堆泥土后面,试图解冻 C 口粮。我们四五个人正在吹着微风看着火,突然我们意识到我们中间有一个陌生人。一名中国士兵站在我们中间试图取暖。从我们的惊讶中恢复过来,我们给了他一支烟,后来有人护送他到 S-2(情报部门)。

"MEMOIRS OF A CHOSIN VETERAN"

一些战斗的图片:

user avatar

旧答重发:


志愿军取得了胜利,达成了作战目标。

美军侥幸逃脱,从此再也没能够重返38线!

因气温变化因素,志愿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通过这次战役,美军无比牛X的陆战一师被打得一路南逃。

- 美军最牛X的部队险些被歼,全体美军乃至联合国军都惊吓过度,此战后基本全部撤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达成了击退联合国军目标。

注意:志愿军从来都是说“保家卫国”,从来没有想过要彻底打垮美军。(最多也就说过要把美军赶下海,赶出朝鲜半岛,并不是全歼)

所以,志愿军的最高目标是:把美军赶到38线以南,以达成当初向美国提出警告的目标:美军不能跨过38线。

而出师朝鲜的最高目标是:跨过38线向南进军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


长津湖战役后不到1周,38线以北基本就没有了美军或联合国军的踪迹了。

长津湖战役时间: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可以看出,长津湖战役的1周前后,朝鲜战争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志愿军由当初的反击战,已经形成了进攻的态势

(这个时候在联合国军中(除了美军)已经开始出现与中国议和的声音,美国也没有明确反对。沈志华说当时的美国不反对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席位,甚至同意不插手中国解放台湾。这都说明长津湖战役的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可惜后面的跨过38线后的四次战役因补给线过长打得不好,五次战役又打成僵持。美军也是一支善于调整和学习的队伍,新换上来的主帅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七天攻势和火力不足的特点。这些都是后话。)


然而,志愿军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主要是严寒的气候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原话是这样的“酷寒的气候导致其付出了较战斗伤亡更多的非战斗减员”。其实我很想知道非战斗减员意味着什么?是牺牲了,还是冻伤了,退伍回家了?)


为什么说美军是侥幸逃脱?美军逃脱的原因,主要是1950年的酷寒天来得太早(一般最冷的天都是在“三九”严寒,也就是冬至后的第20天,那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也就是说酷寒天提前了1个半月),当年正好是50年里最冷的一年(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重要战役)_百度百科。志愿军兵贵神速,为了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保暖的装备没有及时至位(其实也是精心计算过的,是无法料到酷寒提前一个半月)。大雪过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再加上不能生火(免得被美国空军发现),卡车白天不敢出动,晚上又不敢打灯,后勤补给的困难太大。(其实老美也被冻了一个够呛,当然,跟志愿军这边比还是好多了)

另一个原因是志愿军被老蒋坑了。因为解放战争期间,没觉得国军的美式装备有多厉害,轻而易举就缴获了、打赢了。然而,真实的美军是武装到牙齿的,飞机、坦克、大炮、机枪、军舰的数量高出国军不知道几个数量级。

总之,宋时轮指挥的9兵团并不是在和美陆战一师单独作战,而是在和以陆战一师为突出部的整个美军作战。美国的补给甚至能从日本基地直接空运到最前线。


所以说,这一次,中国胜在出奇不意,输在天时。美国利用其强大的国力,克服了天时障碍。


另:美国对于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数字是一笔糊涂帐。请不要在评论区发那些数字。没有意义。以免误导。

user avatar

——1950年11月29日,在新兴里经受了志愿军一夜围攻的美军,发现了十几名志愿军重伤员,天亮后来不及撤退,躺在雪地上奄奄一息。残忍的美军将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重伤员摆成一排,浇上汽油点火焚烧,伤员的惨叫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就在同一天,在西线的清川江左岸,40余名志愿军因负伤落入美军手中,被直接集体枪杀。3天后,在真兴里地区,又有31名志愿军战俘被美军屠杀。

——第五次战役期间,位于华川地区的一家志愿军医院来不及撤退被美军包围。对已经没有作战能力的伤员和医护人员,美军用机枪扫射和放火焚烧等方式,惨无人道地将数百名伤员和医护人员全部杀害。

——在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两名志愿军重伤员被美军俘虏后,美军士兵为了取乐,竟用装甲车将他们活活碾死。

影视剧中对志愿军的刻画已经比较真实了。

但是对美军的刻画那是相当的不真实。



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中朝军队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都有官兵成为对方的战俘。中朝军队按照国际公约对待战俘,但美军对待中朝军队战俘则是另外一个样子。除了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毒打战俘等手段外,美军还搞出许多“高招”折磨志愿军战俘。比如,美军让叛徒挖战俘的心脏和割战俘的肉,并让战俘们分而食之;把消防水龙头插进战俘的肛门,一桶桶凉水把他们的肚子涨得溜圆,慢慢地,战俘们连叫的力气也没有了;还用高分贝噪音、强光束照射、超强微波刺激等“高科技刑罚”残酷折磨战俘。


美军还有一种酷刑刺笼,就是把大铁丝网分成很多小圈,每个小圈长1.5米,高1。5米,宽1米,朝里的铁刺被磨得尖尖的。关进去的战俘,站不能直腰,躺不能伸腿,靠又不能靠,只能缩成一团呆在中间,常常被扎得满身是血。能活着从刺笼里出来的战俘,大都是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有的人出来后长达十多天不能动,有的终身残废。


美军对志愿军战俘强制实施“遣返志愿甄别”,强行将志愿军战俘划分为“愿回大陆”和“要去台湾”两部分并加以分别关押。美军和变节者们采用了一切手段阻止被俘人员表达回归祖国意愿,他们用坦克机枪扫射愿回祖国的志愿军战俘。1952年4月间,美军把坦克开进釜山第一、第三伤病战俘收容所,造成战俘伤亡达300余人。1952年10月1日,美军动用11辆坦克和两个营的士兵向志愿军战俘扫射,造成近200名战俘伤亡。


美军还派一些神父、牧师来“传教”,给志愿军战俘“洗脑”,在他们身上刺上“反共”等字,使他们远离“共产主义魔鬼”。对不屈服的战俘实施罚爬、罚跪、吊打、往肛门里灌辣椒水,甚至裸体塞进装了玻璃渣的汽油桶里在地上乱滚等残酷刑罚。

摘自:《世界知识》2004年11期,作者:何奇松,原题:《美国虐俘虐囚历史片断》


顺便说一句,我对马润的了解,估计是不会像冰雕连敬礼的。要么补枪要么趁机放诡雷。

user avatar

简单点概括就是:中国人让美国人见识了什么叫做世界最强轻步兵。 美国人也让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做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互相都涨了不少见识。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user avatar

看完了,泪崩

但我还是要说真正的历史上,比电影里残酷很多。

说到长津湖,很多人都会想到另一场战役,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一样是血腥,一样是在严寒中。

红军保家卫国,十分英勇,但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更加英勇。

因为苏联是个强大的工业国,而中国是一个刚刚结束百年战乱的农业国,能造茶碗茶壶,可是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制造。

美国人有没有向冰雕连敬礼我不知道。

但是当时参加过二战的许多苏联红军老兵看到长津湖的故事的时候,真的是无比感动。

已经有一些老兵向慈父申请,准备在后勤保障和战斗经验上面协助志愿军。

朱可夫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崔可夫陆军上将等红军重要将领都佩服志愿军战士。

零下40度的天气,爬冰卧雪,咬牙坚持,就为了等待进攻的时机。

枪弹不足,需要节省子弹,枪管冻住,很难拉开。

没有足够的食物,把雪烧化就着炒面吃。

总有神神污蔑抗美援朝甚至是抗日战争,TG是游而不击。

他们光会说胜利者书写历史,却不说TG为何胜利。

再来几次,TG都是吊打KMt。

日本一个入门级工业国,几个月打到KMT首都。

TG带着一支农业国军队,不少还是原KMt士兵,将以美国英国法国世界等前十的大佬组成的军队赶回到三八线。

长津湖之战,一些情节没有拍出来。

美军的增援部队被志愿军拦住,处在包围之中的美军排雷工兵被志愿军打,

最后,美军把韩国人赶到地雷上去趟地雷。

质疑美军不会这么做的,欢迎和我杠。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把韩国人赶到地雷上踩地雷那都不是新鲜事。

联合国军也不会想不到,被称为伙头军的炊事班,能在老班长的指挥下,三次冲破封锁线,抢了敌人武装押送的运输卡车。

他们也不会想到,本来只是劳军演出的文工团,在团长的指挥下,坚守阵地,挡住敌人的数次进攻。

今天很多神神YYGq“我能说的只有感恩”,我就特别恼火。

中国有社会问题吗?有,是个国家就有。

但是指出社会问题并且认为能改正,这很正常。

指出社会问题,但是认为这是你国问题的,那就是XX。

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大书特书、对外国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那就是彻底的XX。

可以这么说,抗美援朝战争,让很多人知道一点,但是很多人不认可。

那就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和工业化,武器纯国产之后,美国几乎不可能和中国正面交锋。

美国还是世界第一不假,中国有差距也是事实。

但是2000年左右,中国只有几艘老旧的现代级。

但是2020年,短短20年,这是中国的飞机


这是中国的军舰



这些武器都是中国纯国产。

包括被黑的最多的芯片和控制系统。

纯国产

不是北洋海军那种买办货。

真正的北洋水师,是海上自卫队。

美国总说中国不足为惧,软弱无能,可是他不知道

中国一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别的不说,就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能找出一两个能干的皇帝

可是美国呢,虽然还是世界第一,他以后未必能找得出一个比川普更厉害的总统。

何况,中国的英雄代代不绝。



长津湖的烈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证了当年明月说过的一段话:

很多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他们突然发现,中国汉奸不少,但是英雄辈出。官员可以贪生怕死,也可以组织军队抗敌。

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也无论什么样的绝境,从来没有把中国真正征服。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问题和无数劣根性的地方,也是一个伟大的地方。

它的潜力和伟大,统计学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因为这一切,坚韧、勇敢,不屈不挠,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每个人的血液里。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伟大天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长津湖》续作《水门桥》官宣定档,这消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作为第一部的忠实观众,我早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电影会如何展现那场惊心动魄的水门桥战役了。提到“还原真实历史细节”,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这场战役的片段和故事,希望电影能够把它们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首先,我最期待的就是 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严.............
  • 回答
    关于水门桥的战斗,历史的真相远比电影和故事描绘得要惨烈得多,它是一场在绝境中爆发的、几乎可以载入人类军事史册的殊死搏斗。电影《金刚川》中的艺术加工我们暂且不论,单就历史事实而言,那场发生在朝鲜战争中,尤其是在1952年末到1953年初的战役,其残酷性和重要性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我们得先明白“水门桥”.............
  • 回答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虽然我们难以像解读兵法一样找到他关于“相人之术”的系统性论述,但从他一生招揽和任用人才的种种事迹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拥有非凡的、充满智慧的相人之术。他的相人,不是简单的看面相,而是包含了一套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识人、用人、留人哲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刘备的相人之.............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称为“租界”的地儿。别被“租”这个字给忽悠了,它可不是咱们日常生活中那种小打小闹的租房,背后的故事可复杂得多,也黑暗得多。租界,说白了,就是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按照外国人的规矩办事,甚至拥有一块“国中之国”的区域。 这事儿得从哪说起呢?主要还得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的中国,国.............
  • 回答
    说到秦桧,那可真是一个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卖国贼”、“奸臣”,是岳飞那般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的对立面。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印象中的要复杂得多,秦桧也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坏人”符号。咱们就得从头说起。秦桧,字会之,出生在北宋末年。他可不是那种出身草莽、没读过书的泥腿.............
  • 回答
    历史上,苏秦并非有三个亲兄弟,而是苏氏家族出了几位杰出的游说之士,其中以苏秦最为出名。人们常说的“苏秦三兄弟”其实是对苏秦与其两位叔父,或是泛指苏秦家族中与他同期的、同样在纵横之道上有所建树的几位人物的概括,但严格来说,并非同胞兄弟。我们主要来聊聊那位名震战国、力排众议、以“连横”之术合纵六国的苏秦.............
  • 回答
    历史上真实的马超“逆战”曹操,是一场波澜壮阔、充满戏剧性的战役,更是影响了三国鼎立格局的重要事件。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多方势力角逐、利益纠葛的集中体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场真实的“逆战”。背景:西北望烟尘,群雄逐鹿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操在北方逐渐巩固了权力,意图统一中国.............
  • 回答
    宋江,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尤其是经过《水浒传》这部文学巨著的渲染,更是成为绿林好汉的代名词,一个替天行道的传奇人物。然而,历史上的宋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领导的起义,又真实地发生了些什么?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洪流?要探究真实的宋江和宋江起义,我们得抛开小说家的想象,深入到宋朝.............
  • 回答
    说起王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怕不是那个在诸葛亮嘴炮下肝吐血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但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可不是那么好“喷”的。他是个十足的实干派,官运亨通,也是个有眼光、有远见的士族代表。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被演义“歪曲”了的王朗。王朗,字景兴,出生在东海郡(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南部沿海一带)。这.............
  • 回答
    要说“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近现代才被创造出来用于概括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它并非古代某个时期统一的特定服饰形制。古代的汉族人,根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场合,穿着的服饰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我们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追溯各个朝.............
  • 回答
    要说真实的关羽,得先把他从那浓墨重彩的《三国演义》里稍微抽离出来,看看那个更接近历史本来的他。首先,关羽确实是刘备起兵时最早的追随者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是那种凭空出现、一夜成名的传奇人物,而是从一开始就跟着刘备,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天下。他的地位在刘备集团中一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刘备最核心的将领。.............
  • 回答
    历史上的澎湖海战,是一场被硝烟和涛声包裹的壮烈史诗,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对决,更是两个时代、两种理念的碰撞。这场海战发生在17世纪的东南海上,它的名字——澎湖,至今仍回荡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以及那些为了信仰和家园而拼搏的英魂。事情要从明朝末年说起。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 回答
    .......
  • 回答
    历史上隐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或许没有被广泛传颂,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相对不那么耳熟能详的真实感人故事,并尽量详细地呈现:1.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和他的“金手”(17世纪,德国)故事梗概: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是一位德国的钟表匠,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工匠。他的儿子.............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并非只是后方默默奉献的形象,她们同样凭借智慧、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虽然相较于男性,有记载的女性军事统帅数量不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光辉在历史中闪耀。以下是一些真实可考,并且事迹相对详尽的女将和女性军事统帅: 1. 圣女贞德(Joan.............
  • 回答
    “祸从口出”这句古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鲜活而惨痛的例证。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语,却能引发滔天巨浪,改变命运,甚至动摇王朝。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什么高深的政治理论,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因为一句话,就跌入了万丈深渊。就说当年秦朝的李斯吧。这位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的文坛大家,在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让我想起我上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影楼甲”,再对比一下那些真家伙,确实是两个世界的产物。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打着“影楼甲”旗号的东西,跟真正的历史盔甲比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可以说是不如人家好看。首先,得明白“影楼甲”是干嘛的。它主要是为拍照、拍视频,或者一些表.............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兵器以其惊人的尺寸和骇人的威力,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并非现代人脑洞大开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过,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匠人巧手锻造,成为战士手中令人敬畏的巨兽。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令人咋舌的巨型近战冷兵器。一、巨斧:山峦般的威慑力说起巨型冷兵器,巨斧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