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的巨型近战冷兵器?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兵器以其惊人的尺寸和骇人的威力,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并非现代人脑洞大开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过,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匠人巧手锻造,成为战士手中令人敬畏的巨兽。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令人咋舌的巨型近战冷兵器。

一、巨斧:山峦般的威慑力

说起巨型冷兵器,巨斧无疑是绕不开的重头戏。虽然我们印象中常见的战斧多是单手或双手持握,但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体型庞大到需要多人协作才能挥舞的巨斧。

维京战斧的极限延伸: 维京人以其勇猛和对斧头的热爱闻名遐迩,他们使用的战斧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大型战斧已经相当可观。但要说巨型,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更具象化的描述。虽然很难找到明确的、被普遍公认的“双手巨斧”在考古学上实物证据,但从历史绘画、传说以及少量出土的加大型斧头来看,其尺寸已经远超普通人的想象。例如,一些北欧萨迦中描绘的战士,手持的战斧甚至可以“像一扇门一样宽大”。当然,这其中可能夹杂着文学的夸张,但足以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远超常规尺寸的战斧,用于冲破敌阵,或者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武器,增加战士的威慑力。想象一下,一个身披熊皮的狂战士,挥舞着一面比人头还大的斧刃,那种视觉冲击力足以让敌人肝胆俱裂。

近现代的“巨型战斧”尝试: 到了近代,虽然火器逐渐取代冷兵器成为战场主力,但一些追求极致威力的尝试仍然存在。一些民间或者非主流的兵器爱好者会制作尺寸夸张的双手斧,虽然更多是作为展示品或仪式用具,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巨型”力量的追求。这些斧头往往刃部宽大厚重,斧柄长达一人身高甚至更长,重量更是达到几十公斤,仅凭一人之力挥舞已属不易,其破坏力可想而知。它们在历史上或许不是大规模列装的制式武器,但作为一种兵器概念的极端体现,也值得提及。

二、巨剑:斩断一切的霸主

巨剑,听名字就带着一股子霸气。而历史上存在的巨型近战冷兵器中,巨剑绝对是绕不开的明星。

苏格兰“克莱莫尔”(Claymore)的放大版: 虽然标准的克莱莫尔是双手巨剑的代表,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比普通克莱莫尔更为夸张的尺寸。这些巨剑通常刃长超过一米,甚至达到1.2到1.5米,剑身宽厚,重量也随之飙升,往往需要近90公斤以上的力量才能勉强挥动。它们并非普通士兵的标配,而是为身材魁梧、力量过人的勇士量身打造。这些巨剑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在密集阵型中制造突破口,或者在单挑中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想象一下,在战场混乱中,一把一人多高的巨剑横扫而出,任何挡在它面前的盾牌和盔甲都会被轻易撕裂,那种场面绝对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极端尺寸的剑,其“巨型”程度已经超出了“实战”的范畴,更偏向于礼仪性或纪念性。但我们所说的“巨型近战冷兵器”,通常是指那些确实能够被投入实战,或者至少是为实战设计的、尺寸远超常态的武器。

欧洲中世纪的“巨型双手剑”: 在欧洲中世纪的战场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克莱莫尔,还有一些被统称为“巨型双手剑”(Greatsword)的兵器。它们的尺寸差异很大,但一些尤为巨大的例子,如德国著名的“Zweihänder”或意大利的“Spadone”,其长度可以达到1.5米到1.8米,甚至更长。这些剑的重量也很惊人,通常在2.5公斤到5公斤之间,有些甚至能达到7公斤以上。它们被设计用来对抗重装骑兵,或者在步兵方阵中开路。手持巨剑的士兵,通常被训练成专门的“剑客”(Pikemen或Landsknechts的特种兵种),他们能在长矛阵的缝隙中发挥巨大的破坏力,撕碎敌人的盾牌和盔甲。

三、长柄巨兵器:延伸的杀戮范围

如果说巨剑和巨斧是力量的象征,那么长柄巨兵器则将这种力量与更远的触及范围相结合,创造出更为恐怖的杀伤力。

巨型长柄刀/戟/矛: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我们对“巨型”兵器的直观印象可能不如西方那样突出,但从一些记载和绘画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例如,一些描绘战场场景的画像中,出现的长柄兵器,其尺寸远超寻常。一些大号的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其刃部长度和柄长都非常可观。虽然很多时候这些描绘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为特定场合或特定勇士打造的巨型长柄兵器。这些兵器可能需要多人协力才能灵活运用,但在特定的冲锋或者阵地防御中,其杀伤力是毁灭性的。想想看,一把近乎一人多高的长柄刀,带着巨大的惯性横扫而出,足以将一片敌军搅得支离破碎。

欧洲的“死亡之镰”(Scythe): 这种兵器虽然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但其原型确实是来源于农业工具改造的战争武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将农用镰刀加长加重,变成一种大型长柄武器的例子。这些“巨型镰刀”的尺寸往往非常惊人,镰刃可以达到一个人高,总长度更是超过两米。它们挥舞起来的弧度大,破坏力强,尤其擅长对付密集人群。虽然很多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带有奇幻色彩,但其作为一种极端武器的出现,无疑是对冷兵器尺寸极限的一种探索。

四、特殊的巨型兵器:怪异而致命

除了以上这些相对“主流”的巨型冷兵器,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更为奇特,尺寸也同样惊人的兵器。

巨型流星锤/链锤: 流星锤和链锤本身就以其威力著称,而历史上也出现过尺寸巨大的版本。这些武器的锤头可能比普通尺寸大上数倍,重量也随之剧增。它们被设计用来摧毁盾牌,或者在远处击穿盔甲。由于其不规则的挥舞方式和巨大的动能,使用者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力量才能驾驭,并且要小心不伤及自身。

为何会产生巨型冷兵器?

巨型冷兵器的出现,并非仅仅是追求“大就是美”,而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和军事背景:

1. 象征意义与威慑力: 巨大的兵器本身就带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威慑力,能够极大地提升士兵的士气,同时震慑敌人。在古代战争中,士气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2. 特定战术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巨型兵器被设计来应对特定的战场环境或敌方战术。例如,用于突破密集阵型的巨剑,或者用于对抗重装甲的巨型战斧。
3. 个体勇士的专属: 这些巨型兵器往往不是制式装备,而是为那些身材高大、力量过人的勇士量身打造,成为他们的标志性武器,进一步凸显其勇猛形象。
4. 技术进步的推动: 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锻造出更大、更坚固的兵器成为可能。虽然巨型兵器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极高,但其出现也反映了当时冶金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总而言之,历史上那些真实存在的巨型近战冷兵器,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们以惊人的尺寸和破坏力,在战场上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篇章,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在战场上追求极致的勇气和智慧。下次当你看到影视作品中那些夸张的巨型兵器时,不妨回想一下,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些与之相似,甚至更加震撼的真实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相当有实用性的:翼骑兵枪

看起来像仪仗队?

提名的理由只有一个 这家伙够长(4.5m) 够灵巧(4-6kg)

翼骑兵:骑枪下面人人平等识得唔识得啊

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武器游戏里面出场不多呢

因为实在太影响平衡性了

在历史中 6000波兰军 靠着翼骑兵 干翻了瑞典人2万人 (1610)

在1653年的大洪水时代 600翼骑兵击溃了几倍的瑞典骑兵 差点阵斩瑞典国王

1683年 靠着翼骑兵 波兰击败了围困维也纳的土耳其人

想玩这玩意吗?了解一下 骑马与砍杀 火与剑

user avatar

谢邀


我说个别人没说过的,我觉得战象应该算巨型近战兵器

user avatar

葡萄牙巨剑

在一场战斗中一名叫Pedro Homem的劍士身穿板甲以Montante(伊比利亞巨劍)鎮守在其中一艘葡萄牙小戰艦上。當時該艦已經被明朝水軍包圍並進行登船戰中,而Pedro Homem親自鎮守在甲板上戰鬥,被评价为非常难对付,后被炮弹杀死。

Wikipedia上有相关资料,很可惜不是英语的。

user avatar

真正的长柄战锤


真正的双手大剑

所以基本可以看到,只要是历史上的武器都不可能特大,不会超过10斤……所以游戏里那些极为沉重的巨型兵器是不存在的,也就没有什么表现一说

user avatar

卧槽,卧槽。


终于可以祭出国姓爷部队的斩马刀了。


这是郑军中装备最普遍的冷兵器了,也是在收复台湾时给荷兰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样也对他们造成不小杀伤的存在。


所以提起斩马刀那时的荷兰人都会虎躯一震。


国姓爷的部队装备大量斩马刀,最初的目的就是跟清朝骑兵对抗,后来他们就带着斩马刀去收台了。


然后荷兰人在斩马刀上吃了大亏。


不少兵士双手拿着装在长柄上的大刀。”(《被遗忘的福摩萨》)


用长柄刀的那些士兵,即像我们的枪骑兵一样,是用以阻挡敌军冲阵,保持自己队伍行列整齐的。”(《被遗忘的福摩萨》)


中国人(郑军)所用的武器是大刀,是固定在木柄上的,像钺那样的大刀,用双手来握着使。”(《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

他们的大刀闪亮如银,看起来相当古典,好像古罗马人的样子。”(《梅氏日记》)

在北线尾之战中,荷军贝德尔部200多名火枪手,就是被装备战马刀的郑军砍的全军覆没的。

敌兵也不顾炮火轰击,用大刀向我们乱砍过来。”(《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

中国人(郑军)趁势猛攻,见人便砍,毫不留情。”(《被遗忘的福摩萨》)

让荷兰人看到斩马刀就发怵,就是北线尾歼灭战给他们打出阴影了,贝德尔部被砍的全军覆没。

上尉贝德尔本人也被砍杀,这应该是攻台期间,郑军斩获军衔最大的荷兰将领了。

郑成功在成军后不久,就开始给士兵装备斩马刀了。

吊(调)各处乡勇训练铳器,配执铜百子花钎铳,设斩马刀、不空归木棍。”(《从征实录》)


所以这个“不空归木棍”是啥?棒槌?“不空归”,出手就能打中敌人?求解。


郑军麾下较为精锐,相对来说名气比较大的“铁人军”,主要配备的武器也是斩马刀。


而且是一个人配备两把斩马刀,开战后要能够左右开弓的使用。


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刀)各二。”(《从征实录》)


我一开始看《三国演义》,关兴出场的武器是祖传斩马刀,我还以为斩马刀跟青龙偃月刀相似。

后面看了实物图后才发现,其实跟偃月刀的差距略大,主要是刀柄比偃月刀短。

但比普通的单手刀要长,刀身也要宽厚一些,正常情况下双手握住使用的。

在郑成功家族的成员郑大郁编撰的《经国雄略》中,提到了他们郑家军配备的各式武器,其中就有斩马刀,有图有真相。

先说形制:


斩马刀,一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陆通用之器也。”


再说用途:

斩马刀,刀名‘斩马’,以其有披(劈)砍之妙用在也,形颇似半月,而以之横截马脚,如风扫折枝。用以攻击(骑兵)者,所宜也。


最后上图:

请忽略旁边的“凤嘴刀”,两把刀挨的太紧了,实在没办法分开截。

上面形制上说斩马刀“柄长四尺,刃长三尺”,可我看图画里的斩马刀,明显是刃比柄长好多啊。


这是郑大郁的描述有问题,还是他画的图不太严谨?


不过这本书最牛的是什么?让人看了就跟武功秘籍一样,里面有详细的斩马刀图解用法。

一招一式都配的有图,简直是爱了爱了,可惜现成的武林秘籍放在面前,我却一招也学不会。

而且都是郑家军的实战训练技法,除了斩马刀的用法以外,还有枪法(长枪,不是火枪)、镗钯、狼筅、藤牌等技术。

最牛的还有拳法和腿法。

不过看着还是狼筅比较实用。

user avatar

中世纪佣兵时代骑士武器的精华:骑枪

从公元前开始,主流重骑兵的主要武器就是骑枪了。在12世纪之前,骑枪枪杆主要是硬木枪杆,长度相对后世骑枪来说较短,大约在2~3.5米。到了13世纪,出现了前细后粗的矛杆,手握处刻有手握槽柄。这种长矛由于矛杆前端比后面细许多,使长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手柄处,易于骑士控制和掌握平衡。槽柄使骑士在冲刺时长矛不易脱手。到佣兵时代,为了对付逐渐兴起的步兵方阵,骑枪进一步加长,往往可达5~6米。但是骑枪过长却会使重心过于靠前,从而导致难以拿稳,极大地影响了冲锋。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将骑枪的杆加工成一个锥形,在省力的同时平衡了重量。下马作战时,还可以截去一段使之成为短矛。

骑枪的枪头往往带有插槽,再用钉子固定住。为了防止刺进人体后无法拔出,枪头后面加上了枪翼。

佣兵时代,一杆骑枪的结构通常分为枪头(Head)、枪翼(Lugs)、铁口(Socket)、枪柄(Shaft)、枪墩(Buff)。

被骑枪刺中的步兵,会像巨大的抛射体一样被抛进空中,撞倒他的数名伙伴并在阵形中制造缺口(而被子弹打中的人只会瘫倒或踉跄一下)。要达成这种效果,骑兵并不需要处于慢跑的状态;他只需要从静止状态开始前冲两三米就能办到。

和手半剑一样,随着佣兵时代的来临,骑兵的骑枪也因同时代铠甲的发展而受到了挑战。当时,即便是端正长骑枪也很难击穿做工合格的板甲,多半只是从板甲光滑的表面滑过去,或者把自己的枪杆撞碎裂,却无法给对方造成什么致命伤害。于是,骑枪也衍生出了很多格斗技巧来应对板甲

14世纪手握骑枪的骑士


由于借助马力的关系,骑士不需要用其他手段加强穿刺力,只需要击中正确的位置。当时,一个技艺高超的骑士,可以在战马对冲的高速运动中刺中对手的咽喉部位。

当然,不是每个骑士都有这么高超的技艺。第二个技巧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和手半剑的配重球砸击一样——倒过来用。上文介绍过,由于骑枪后半部比较大,重心就靠前,和真正的战锤很相似,这一击无法杀死对手,但可以让其暂时失去作战能力。

还有一种技艺显然很违反骑士精神,做法就是攻击对方的战马。但是不可否认,它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相当实用的技巧。

枪攻击技巧


总体上说,佣兵时代前期,重装骑兵的骑枪冲锋依然是雷霆万钧的。这种力量在1512年月11日的拉文纳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16世纪40年代德意志黑衫骑士(Reiter)的崛起,骑枪与手枪之争贯穿了整个16世纪下半叶。16世纪末期最优秀的西班牙军事理论家当属博纳迪诺·门多萨(Bernardino Mendoza),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写于1592年的《1567—1577年间尼德兰战争史》(Comentario de lo sucecido en los Paises Bajos desde el a o 1567hasta el de 1577)和写于1595年的《战争理论及实践》(Theórica y práctica de la guerra)。同时,门多萨也是久经沙场的将军,圣地亚哥骑士团的骑士。他曾在阿尔瓦公爵麾下与尼德兰人作战。他坚持认为骑枪是比火枪更有用的骑兵武器。他说,一个100~120人的枪骑兵连,如果能够分成数个小队从多方向同时向敌人发动冲锋,那么他们可以击败一支为数400~500人的装备火枪的骑兵,当然如果有一定数量使用火枪的骑兵在侧翼支援枪骑兵的话就更好了。门多萨还指出,之所以当时有这么多人青睐火枪,是因为火枪骑兵对人员和马匹的素质要求较低,因此更便宜,更容易组建。至于骑兵应采用的队形,他认为指挥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队形的深浅宽窄,但纵深与正面之比不宜大于1∶3。

无论是战场上的表现也罢,理论上的争执也罢,都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和经济的剧变才是决定战争胜负和武器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装枪骑兵的主要来源是骑士阶层,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枪骑兵都是骑士,但是“穷文富武”的道理古今中外皆宜。骑士主要为贵族子弟,又自侍从时代起便练武,并不缺乏练武的时间和金钱。到了中世纪晚期,侍从的装备甚至可以赶上真正的骑士,所缺的仅仅是个头衔而已。但是众所周知,中世纪的骑士阶层起源自查理·马特的采邑体制,即王向贵族分封土地而贵族为王而战。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传统的封建采邑经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很多骑士为了生计甚至抛弃贵族的尊严,当起了强盗。而随着骑士阶层的瓦解,贵族子弟更多地转入中下层军官,手持骑枪的骑士也慢慢退出了西欧的历史舞台。就像《皇帝的刺刀》所述:“骑兵自身也经历了一场转变,他们放弃了使用骑兵矛,或者说是冷兵器。重骑兵为手枪骑兵所取代,后者的主要武器是转燧或是火绳手枪。他们的战术是半旋转——一个骑兵团向预先选定的目标行进,每排骑兵冲上前去,击发手枪,射击步兵团或骑兵团,接着撤走,重新装填弹药,下一排骑兵冲上前去进行射击。”

德意志黑衫骑士


相比当时西欧的同行,波兰依旧保持着枪骑兵的传统。因为东欧受到的文艺复兴大浪潮冲击较之西欧为少,所以采邑体制依旧稳固,依旧能够给国家提供优质出色的枪骑兵。他们中的佼佼者自然是有着“17世纪最强骑兵”美誉的翼骑兵。杰兹·迪奥多萨克(Jerzy Teodorczak)是这样描写翼骑兵的战术的:翼骑兵横排成两或三行,第一排是出身贵族的伙伴骑兵,他们手持骑枪,侍从骑兵则大部分带着火枪排在后面。

骑枪毫无疑问是翼骑兵的标志。翼骑兵的骑枪兼具东西方特色,有些骑枪柄部按照西欧风格加粗,有些则没有。


翼骑兵的骑枪一般为4.5千克左右,虽然很轻,但是携带在马上还是显得很不方便,所以翼骑兵的马鞍侧面(通常是右边)挂有一个带有长皮带的桶装套子。

在慢走的时候,骑枪往往竖着或者靠在骑兵肩上,骑枪柄部靠近马镫附近;在小跑步时,骑枪向前倾斜,骑枪柄部向后远离马镫的位置;在疾驰时,骑枪端平或者夹在腋下与身体呈水平线。

不过,不论是1656 年华沙城下波兰翼骑兵对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的决死突击,还是1683 年维也纳城下波兰翼骑兵击败奥斯曼大军的伟大功绩,都只是翼骑兵或者说枪骑兵在欧洲最后的辉煌。

翼骑兵的一枝独秀无法改变波兰急剧直下的国力,也改变不了枪骑兵终究是过时兵种的现实。虽然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近代骑兵的序列里重新出现了枪骑兵的身影,但他们已经和佣兵时代手持骑枪的骑士没有直接关系了。

翼骑兵冲击

近代枪骑兵

user avatar

大太刀

狭义上的大太刀指的是刃长150公分以上,而刃长90公分左右则被称为野太刀(来源wiki),在拵上也有区别。但因为这个区分似乎是江户时代才出现的,所以广义上也可以混为一谈。

许多人认为大太刀的价值仅存在于奉纳与仪仗,事实上在南北朝,大太刀常便被炫耀臂力和男子气概的武士带上战场。直到战争密度变大的安图桃山时代,这种华而不实的武器才开始逐渐变少。

有着"平成武士"美号的修心流居合术宗家町井勋(英信流五段)认为大太刀比起斩击,更多时候是像欧洲骑枪比武那样夹在腋下骑马冲向敌人,在避开敌人武器的同时,以切先刺穿对手。

因此在一骑讨没落、足轻战术成为主流以后,杀伤的作用被便宜的长枪更好地完成了。哪怕是彰显武将个性的战国时代,仍以大太刀夸耀实力的武士也变得屈指可数。


熱田神宮寶物:真柄大太刀(室町时代)

刃长221.5cm 反3.4cm 身重4.5kg

传说真柄十郎左卫门是一位身高210的筋肉猛男,曾在姊川的战场上鬼神一般挥舞这口大太刀然后战死。

江户开始的大太刀锻冶更多是为奉纳之用,刀工从神社拜领翻修时换下的铁钉,与新铁一并锻打,成品作为供品归还神社。余铁多的时候,刀工会多从神社请一些作数把刀,最终选择满意的作为"真打"交还神社,其余的"影打"深埋地下不得流通;有时也会以大量余铁打造大太刀。由于刃长夸张,供奉为主的大太刀通常是分段打成再重新接合,绝大多数未能到达武用刀剑的强度。


野太刀与长卷

大太刀的尺寸过于长大,因此有步战需求时会选择稍短的野太刀。将太刀绪在胸前打结以携带。

绝大多数的剑术流派始于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多为打刀与太刀用的素肌剑术,这个时期的武士严流(就是演义中的佐佐木小次郎)是少数以擅长野太刀出名的武术家。

现存野太刀相关技法中也有在步战中以革卷包裹刀身、当做短矛精准刺击盔甲空档的半手技术,类似欧洲的着甲剑术或Zweihänder战斗方式。


或许出于这种技法,又开发了刀柄刀刃差不多长的战道具长卷和柄没有这么长的中卷。由于存在巴型的刀头,被分在薙刀类目下。

user avatar

唐代陌刀:如墙而进,人马俱碎


陌刀是流行于唐军中的一种双刃长刀。关于它的形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几种辞书已有简单介绍; 关于其在唐代的具体运用,李锦绣《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①一文已作了初步探 讨。但陌刀的起源与刀制演变一直没有弄清,因此人们对其形制、名称的认识与解说不无错乱,盛 中唐以来,它已渗入社会生活不少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军事用途,这些都值得探讨。


《旧唐书》卷五六《阚 传》称其“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刀(百衲本作拍刃,《新唐书》 作拍刀) ,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所记为杜伏威起事前的史事。隋大业九年(公元 613 年)杜 伏威举事,当时农民军大治器械,其中最有杀伤力的兵器是陌刀,以善使陌刀而更加神勇。《独异志》载,死后,无继者,则此“巨刀”至迟诞生于隋末。


陌刀十分锋利,追击或砍杀敌人时“白刃霜飞,红血星流”⑥,或如《奉天录》卷一所云“白刃如雪, 排次如鳞”,很骇人的。这种锋利性,借助于狭长的刀身、双刃的刀制,以及长达一丈、重达 50 斤的 沉雄的刀势,其砍杀效果益佳。《旧唐书》卷五六《阚 传》、卷一★九《李嗣业传》载,作战时,二人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俱碎,令敌气索。《新唐书》卷一九三《张兴传》载,兴为 饶阳裨将,“举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由此可见当日中原血 战中陌刀大显神威的生动情景。


① 《唐代制度史略论稿》第 259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⑥ 《太白阴经》卷七《捷书露布篇》。


《唐陌刀源流与历史作用》——李德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