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回答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官,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要详细讲述这些人物,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政绩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下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好官”,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1. 郭子仪 (唐朝名将,文臣也表现杰出)

虽然郭子仪以“再造唐朝”的军事功绩闻名,但他的品德和对百姓的关怀同样值得称道。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腥风血雨中,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在内政上注重民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治军严明,秋毫无犯: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郭子仪严令部队不得扰民。他深知战乱对百姓的伤害,因此将保护百姓视为己任。士兵在经过百姓的村庄时,必须遵守纪律,不得随意拿取百姓的财物或侵犯他们的权益。这种“秋毫无犯”的军纪,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尤为难得,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郭子仪在镇守地方时,非常关注民生疾苦。他会亲自了解百姓的收成、税赋以及生活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例如,他会减免因灾荒而无法缴纳赋税的百姓的赋税,或者组织军队帮助百姓进行生产,恢复农业。他甚至会在战后,积极处理战乱遗留下的各种问题,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
不居功自傲,保持谦逊: 即使立下赫赫战功,郭子仪也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他深知国家能够安定,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配合,以及其他将士的共同努力。这种不居功自傲的品德,让他更加受到敬重。
晚年清廉,淡泊名利: 在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被封为太尉、中书令,权倾朝野。但他晚年却表现得异常清廉,家中没有多少积蓄。他曾经上书请求皇帝收回赐予他的土地和奴婢,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不愿给国家和百姓增加负担的高尚情操。

详细事迹举例: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军队往往需要粮草支援。郭子仪在保证军需的同时,会尽量使用国家储备,而不是强行征发百姓的粮草。如果实在需要从百姓那里征集,他会按照市价支付,甚至高于市价,让百姓不会因为支援军队而贫困。在某次战役结束后,他发现有些士兵强占了百姓的房屋,立刻下令将房屋归还,并对士兵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尊重和爱护。



2. 陆謇之 (北魏时期官员)

陆謇之是北魏时期一位杰出的地方官,他以勤政爱民、清廉高效而著称,尤其在治理水患和减轻百姓负担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治理水患,造福万民: 陆謇之在担任高唐太守时,当地经常遭受水患之苦。他深入调查水患的原因,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修建堤坝。他亲自带领民夫进行劳动,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他的努力,高唐地区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农田得以保全,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轻徭薄赋,减轻民负: 在税赋和徭役方面,陆謇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百姓一定的减免。他反对横征暴敛,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他深知百姓的辛劳,因此会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清正廉洁,不贪不占: 陆謇之在任期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他不收受贿赂,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的生活简朴,家徒四壁,但他的品德却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关心民生,体察民情: 他会定期巡视辖区,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对于因灾害或疾病导致贫困的家庭,他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就像一位慈父,关心着每一个百姓的福祉。

详细事迹举例:

在治理高唐水患时,陆謇之不仅组织百姓修建堤坝,还创新性地利用当地的优势,在河道中种植芦苇,以增强堤坝的稳定性,并为百姓提供新的生计。当他发现当地百姓因为赋税过重而难以生存时,他不仅向上级反应情况,还积极寻找开源节流的方法,为百姓争取减税的机会。有一次,他家人生病需要购买药物,而家中并没有多余的钱财,他宁愿去借贷,也不愿动用公款或向百姓索取。



3. 包拯 (北宋名臣)

包拯(包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他那“黑脸”的形象,象征着公正无私、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包拯在任开封府尹期间,以其公正严明的执法而闻名。他对待案件不分亲疏远近,不畏惧权贵势力,力求查明真相,还百姓一个公道。即使是皇亲国戚,一旦触犯法律,他也毫不留情地依法处置。
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包拯一生清廉,生活简朴。他以身作则,要求自己的家人也要遵纪守法,不准利用他的权势谋取私利。他甚至告诫自己的子孙,如果他们不能为官清廉,就不能入他的祠堂。
体恤民情,关注民生: 包拯深知百姓的疾苦,在处理政务时,总是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会关注民间的冤屈,查处贪官污吏,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都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善于断案,明察秋毫: 包拯在断案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他能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揭露案件背后的真相,使许多蒙冤的百姓得以昭雪。他的许多著名断案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详细事迹举例:

“乌盆记”是包拯一个广为人知的断案故事。一个叫张通的樵夫,杀死了一个恶霸李二,并将尸体藏在乌盆里。后来,李二的家人报官,认为张通是凶手。包拯在审理此案时,发现张通极力否认。他通过巧妙的问话和对现场的勘察,最终在一个乌盆里发现了李二的尸骨。他不仅严惩了凶手,还对李二的恶行进行了揭露,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另一起著名的“铡美案”,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甚广,它象征着包拯不畏皇权、执法如山的形象。



4. 於谦 (明朝名臣)

於谦是明朝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石灰布衣”的精神和在“京师保卫战”中的卓越功勋而载入史册,同时也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力挽狂澜,京师保卫战: 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损失惨重,也先率领瓦剌大军直逼京师。当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许多官员主张南迁避敌。而於谦力排众议,力主固守京师,并亲自组织指挥这场保卫战。他筹集军粮,整顿军备,鼓舞士气,最终以劣势兵力击退了瓦剌大军,保卫了京师的安危。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敬佩。
治国有方,体恤民情: 在担任兵部尚书期间,於谦不仅负责军事,也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他关注民生,推行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例如,他曾建议减少矿税和盐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注重发展生产,鼓励农业生产,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
清正廉洁,不畏强权: 於谦一生清廉,即使在权倾朝野之时,也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他反对党争,不结党营私,专注于为国家效力。在“石亨之变”后,他虽然被冤枉下狱,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权贵妥协,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
以民为重,鞠躬尽瘁: 於谦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以“石灰布衣”自比,意味着他始终保持着普通百姓的初心,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诗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मिळते玉石皆 Wū Ruò,且留清白在人间。”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民奉献的决心和高尚的品德。

详细事迹举例:

在京师保卫战期间,由於谦的领导有方,军民同心,最终击退了瓦剌军队。他为了筹集军粮,甚至动用了国库的储备,并且为了稳定人心,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将那些主张南迁的官员绳之以法。在战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继续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努力。即使在他被陷害入狱后,朝廷依然无法找到他贪污腐败的证据,这足以证明他一生清廉。



需要强调的是:

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评价历史人物,难免会受到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在古代社会,官员的权力体系和生存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
“好官”的定义是多元的: 有些官员可能在军事上有卓越贡献,有些在治理水患方面成就突出,有些在执法公正方面令人称道。他们的“为人民服务”可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史书的记述也可能存在偏颇: 史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可能受到作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这些仅仅是历史上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官员中的几个代表,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为百姓做了实事的官员。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提醒着我们为官者的责任和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2002年朱永德到织金当代县长,当时那里人均年收入1300元,整个县城就一条路。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朱永德因收受扶贫款被调,结果当地却万人挽留。普通人挽留也就罢了,可社会上最贫穷、最需要扶贫款的残疾人,居然是最积极挽留这位受贿县长的。

这一切就不得不从朱永德的施政谈起了。如很多县城一样,织金当年也禁止三轮车。60多位残疾人因此感觉没有谋生手段了,于是向朱永德反应自己生活困难。朱永德了解情况后,特批残疾人经营三轮车运输执照,允许他们从2004年开始7年内可以开三轮。可以说朱永德挺另类的,全国各地为了市容禁止三轮车,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常常连夜把精神病人送的隔壁县;可这位县太爷倒好,直接特批残疾人干三轮车运输。

事情不止这样。朱永德还通知民政局要照顾残疾人,因此很多残疾人子女每年获得1000元教育补助。请注意,我前面提过,03年左右的时候织金人均收入只有1300元左右,所以残疾人为什么感谢这位县长,大家就明白了。

朱永德特殊的不止是对待残疾人的态度。贵为县太爷的朱永德,并没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省城读书,而是就在当地读书。要知道现在很多小县城,别说县领导,就是局长,也会想办法把自己孩子送到省城读书。而在当年年织金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朱永德选择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明自己扎根织金的态度。除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亲民,为了贴近百姓,朱永德上下班很少坐车,而是带着女儿走路去县广场或者书店逛。这样的县太爷够特殊吧。

朱永德也是干吏,他居然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敢贷款3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结果2008年居然由此引来电厂、煤化工、磷化等5个项目,共投资也是3亿。至于县城的道路、广场、公园建设,我就不赘述了。

不过这样一个亲民的干吏,结果栽在了扶贫款问题上。2003-2006年织金县的扶贫办主任,先后骗取国家扶贫款数百万元,分别给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朱永德和主管副县长行贿。朱永德拿到赃款后,转手以个人捐款的名义给了中寨乡修公路。也因此,在当年瓮安事件、汶川赈灾款新闻等舆论重压下,在扶贫资金问题上出现问题的朱永德,并没有像另外两位县领导被抓,而是被调到市上一个闲职。

自己任上6年明知扶贫办主任贪污,没有将其绳之以法,朱永德会不会想到2007年自己连任时说的那句: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

八年前的那篇:

南方周末 - “双面县长”朱永德
user avatar

我们最爱的周恩来周总理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1934 年 10 间,正当蒋介石反动派集中兵力向苏区发动疯狂“围剿”的时候,周恩来同志从瑞金路过于都楂林乡,住在雇农张慈福家里,环境异常艰苦。他的身体很差,但仍然夜以继日地带病坚持工作。

  警卫员们很为自己首长的身体健康担心,总想给他弄点有营养的东西吃,但一则伙房搞不出什么好菜,二则周恩来同志不答应。眼看着自己首长的身体一天天瘦下去,他们的心里感到比刀割还疼。

  有一天,上级发下了津贴费。大伙儿便计议,无论如何也要买点好吃的给自己的首长补补身体。他们听说冬瓜炖鸡营养高,就去老乡家买来一个冬瓜和一只鸡。他们小心地杀了鸡,扯去鸡毛,把鸡收拾好,和冬瓜放在罐子里加水清炖。晚上,罐子被端到了周思来同志的房里。一股肉香扑鼻,周恩来同志以为这是警卫员向有关方面特别要来的,便对他们说:“这是哪里来的 ? 同志们要知道,越发在艰苦的时候,越发要坚持原则,丝毫也不能特殊呀!” “不,这不是领来的,这是用我们自己的津贴费买的广大伙赶快向他解释。

  周恩来同志听了,沉思了片刻,然后用一种亲切的口气说:“好吧,既然买来了,就把张慈福父子俩也请过来,我们一起聚餐吧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