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齐泽克对哲学有哪些贡献?他明确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哲学理论?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这位斯洛文尼亚的思想家,无疑是当代哲学界最活跃、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他的贡献并非在于构建一套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哲学框架,而是更像一位杂耍演员,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才华,将拉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以及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元素揉捏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方式。

要说齐泽克的“明确提出的有价值的哲学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嚼慢咽的问题。他很少使用“我提出了一个理论”这样的表述,他的写作和演讲更像是对现有思想进行一次次“解构”与“重组”,从中挖掘出我们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症结和可能性。然而,如果一定要梳理出他反复探讨、并因此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个核心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意识形态的“内在超越性”与“真实的实在”:

这是齐泽克思想的基石之一,他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拉康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用来欺骗被统治阶级的谎言。但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远不止于此。他借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内在超越性”(immanent transcendence)。

什么意思呢?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是社会现实的外部滤镜,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是我们认识和经验世界的方式本身。它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轻易摘下的眼镜,而是我们感知和理解现实的“眼镜”。我们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我们就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齐泽克强调意识形态的“真实性”(truth)。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他的意思是,尽管意识形态可能不反映“客观事实”,但它却是真实地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例如,我们对“自由市场”的信仰,即使它存在种种不公,也真实地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关系。

他会说,我们并不是被“欺骗”进入意识形态的,而是我们主动地、充满喜悦地(albeit in a neurotic way)拥抱它,因为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我们能够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框架,一种让我们感到有秩序、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我们害怕摆脱意识形态,因为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存在感的一部分。

“真实的实在”(the Real)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总是试图用一个象征性秩序来遮蔽“真实的实在”,即那个不可言说的、创伤性的、支离破碎的、无法被完全符号化的核心。这个“真实的实在”是所有象征秩序的根本缺陷。意识形态的运作,就是不断地填充这个空隙,用各种叙事、承诺和幻象来掩盖这个令人不安的真相。

2. 拒绝“政治正确”的陷阱:对“他者”的分析

齐泽克对当下流行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思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很多时候,PC并非真正致力于消除歧视和不公,反而是一种“虚假的、表演性的”(performative)姿态。

他指出,PC的逻辑往往在于,我们为了表现出“正确”和“包容”,反而会过度强调“他者”的特殊性,并将“他者”符号化、客体化。例如,过度强调某个少数族裔的“独特性”,或者要求用特定的称谓来指代某个群体,有时反而将他们从普遍的人类之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被关注、被规训的对象。

齐泽克的论点是,真正的解放不是通过对“他者”进行符号化的“尊重”,而是要打破将“他者”与我们区分开来的意识形态壁垒。我们应该能够以一种更直接、更少符号化障碍的方式与“他者”建立联系,甚至在其“异常性”和“不可理解性”中找到某种共鸣。

他会引用拉康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概念来分析这一点。大他者是我们所认同的那个象征秩序、社会规范和普遍法则。PC的某些形式,反而可能是在迎合一个“大他者”所期望的“正确”形象,而忽略了真正可能存在的、能够颠覆现有秩序的“他者”的“真实”。

3. 论“纯粹的邪恶”与“意识形态的悖论”:

齐泽克以其对“邪恶”(evil)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他并非简单地将邪恶视为个人道德败坏,而是将其置于意识形态运作的逻辑之中。

他认为,“纯粹的邪恶”(pure evil),就是那种不做任何辩护,也不寻求任何合理化的邪恶。这种邪恶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为它完全摆脱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象征秩序和价值判断。它不像典型的“坏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至少会认为自己是在追求某种“更高”的目标。纯粹的邪恶就是赤裸裸的、无意义的破坏。

齐泽克用这个概念来揭示意识形态的某种残酷真相:当一个社会体制,例如资本主义,变得僵化和压迫性时,它可能就不再需要“善意”或“合理化”的理由来维持其运作。它只需要无休止地追求效率、增长和利润,而“邪恶”的副作用(如贫困、环境破坏、人际疏离)就成了其运行过程中可以被接受的、甚至是必然的“成本”。

他也会通过分析某些政治事件或文化现象,来揭示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和悖论。例如,他会指出,那些标榜“自由”的社会,可能恰恰通过各种隐秘的机制剥夺了个体的真正自由;或者,那些宣扬“多元文化”的社会,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强化文化间的隔阂。这些悖论并非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意识形态自身逻辑必然产生的后果。

4. 娱乐、消费主义与“主体性”的构建:

齐泽克大量分析流行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肥皂剧、笑话、广告等等。他认为,这些看似肤浅的娱乐产品,恰恰是理解当代意识形态运作的最佳场所。

他认为,消费主义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主体性的构建过程。我们通过消费特定的品牌、时尚、生活方式,来构建我们想要的“自我”。例如,购买一件名牌T恤,不仅仅是得到一件衣服,更是购买了一种“身份”,一种“归属感”,一种“生活品味”。

他会说,“享乐”(jouissance)是理解消费主义的关键。我们消费某种商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更是为了从中获得一种超乎寻常的、非理性的快感。这种快感是意识形态精心设计的,它让我们沉溺其中,从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齐泽克的贡献在于,他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日常的、看似无害的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哲学和政治含义。他提醒我们,我们拥有的不是“自由选择”,而是在一个预设的框架内进行“有限的、被引导的选择”。

总结:

齐泽克的哲学贡献,可以说是一种“活生生的哲学”。他不是在书斋里构建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哲学带入生活的肌理,带入我们的每一次消费、每一次观看、每一次思考之中。

他明确提出的“理论”可能不是一套体系,而是:

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定义: 从“虚假意识”到“内在超越性”与“真实性”。
对“他者”的批判性审视: 揭示“政治正确”的潜在陷阱,强调打破隔阂的重要性。
对“邪恶”的辩证理解: 将其与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无情联系起来。
对流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深度挖掘: 强调消费主义如何构建主体性,以及“享乐”在其中的作用。

齐泽克的风格常常是挑衅性的、充满反讽的,他的语言也常常是复杂的、跳跃的。他鼓励我们拥抱矛盾,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他让我们明白,在这个后现代的、充斥着信息和幻象的时代,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恰恰在于不被表面的“合理”和“进步”所迷惑,而是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悖论。这无疑是对哲学领域一次深刻的、持续的挑战和启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被晾着太久也不好,还是来抛砖引玉一下,仅供参考。不定时修订


先说明背景

经历上个世纪后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高速变革之后,哲学难以承受巨大知识量,濒临“解体”

体现在各学派壁垒极速叠高,做不同领域的人根本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

就跟当代科学界一样一样的。

当然,我们可指认这是后工业时代高度专业化的体现。

这一“分化”引发了了这一问题:本体论的边缘化

本体论并不是由马克思宣布死亡的,也不是海子的先验论完成的,更没有被分析哲学消解

他只是被悬置了。i.e.没精力处理了

英美那一边的哲学,现在基本上区分学派的方法就是区分研究对象,而且也不关心本体论问题——虽然也不乏引入现象学的心灵哲学家和重新阅读黑格尔的学者。比如齐泽克《少于无》就被当代黑格尔大手子罗伯特皮平,批了。

德法那一边,批判理论兴起。其实这么说其实也不太负责任,只是强调批判理论势头很猛。不过德国观念论的反思传统体系是一直在出成果的,法国哲学的遗产也有待继承,如此说来中国国内的哲学目前也在慢慢继承这些遗产。

批判理论/文化理论/文本研究,跟随德里达去到北美。或许在北美,原教旨德里达的哲学没什么起色,但是各种文科受到以他为代表的哲学家的影响极深。

另一个背景,1960-80s,意识形态研究依然火热,标准的斗争思想仍有活力,拉康理论不可一世。齐泽克的起点正是这样。然而上世纪后期,马克思的分析范式受欢迎程度降低,福柯之后的理论才是高端的。一方面是不够“潮”,另一方面是对历史事件的失望,将辩证法当作草根的无能狂怒。当代欧美世界不乏反资运动,然而拒绝举起马康旗帜,这一现象正是上世纪后期思潮的余波


这个时候,齐泽克登场,在解构主义宣布胜利的时代,作为一个后-阿尔杜塞哲学家,重新扛起精神分析与黑-马理论,展开本体论研究。是以他者理论为起点构建的主体本体论。

与此同时,他带来一个更强力的唯物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在他的作品里面是主干、精华——他宣称这是真正的黑格尔辩证法

还有一个大头是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袭西马的理论,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他的理论的。辩护了马列主义,通过引入精神分析,应对二十一世纪实际问题的挑战。他的政治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此基础,其政治思辨的转变比哲学理论的转变幅度要大,关于研究齐泽克政治理论的作品也不少

此外,他自称文艺批评的敌人,但他对文娱的思辨相当精彩。在这里,他是一个“大众文化批评家”的角色,也是一个研究“日常”的哲学家。他引用很多文学批评的内容,但自己不怎么看作品;以新奇方式解读电影,但不怎么看电影

总之,齐泽克使欧陆哲学敞开——更确切的说是本体论的敞开。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展示了无数可能。


成为一个本体论大师或许是有套路的:先解构经典大师,再挖出几个被边缘化的理论,最终扛起前辈的旗帜提出原创性内容。

因此,跟其他搞本体论的大师一样,他得重新解读康-黑。代表是《延迟的否定》(Tarrying With The Negative:Kant, Hegel,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1993)这是本令人激动的书,你可以在他的其他书里看到这本东西的原文放送。

提及原文放送,就不得不说到齐泽克的“过剩的写作”的“病态的高产”。从1989年,40岁时,出版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本书其实就已经把他的研究方向点出来了:或者按照他的说法,是同一本书写了40多年。

接着他拔高谢林的地位,在《除不尽的余数》(1996,2017另一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聊谢林基本上是为了更好地聊黑哥,同时他也借鉴不少谢林的超验本体论。

精神分析,有《欢迎来到实在界的大荒漠》(2001)《斜目而视》、《享受你的症状》

其实他挺受德勒兹的影响的,写了本《无身体的器官》(2003)聊德勒兹。说真的,虽然德勒兹反辩证法,但要是你看不出齐泽克的这一维度,那么建议多看电影(雾)。并不是说这一本有多么好,而是说他罕见地在标题放入德勒兹,我需要提一下。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Enjoyment as a Political Factor,2007),这本是“支线任务”,很多内容仅在此出现,写作方式也很黑格尔。

在集大成作品《敏感的主体》(The Ticklish Subject)与《视差之见》中,表述了他的本体论。

后期作品《少于无》(其实副标题就已经不能说的更明晰了:Hegel and the Shado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2013)被广泛视为齐泽克的代表作;《绝对反冲》(Absolute Recoil:Towards A New Founda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此书基本上复读前书,但更精简,减少了600多页的字量。因为这个副标题值得一提,我们不禁把这两本书并置解读。

待我解释这几个书名。

什么是延迟的否定?主体性。主体性之核就是驱力,这一“纯粹否定性”,一个大写的“NO”的重复。齐泽克的这一主体概念就是拉康+黑格尔的精华

什么是视差分裂?视差不意味着两个视角对同一物的叙事的差异;恰恰相反,从一个点位出发,转移认识的他者,镜面反射地发现主体自己正是分裂的。认识论的差异是存有论(本体论)差异的转移,更确切的来说,是存有论的“分裂”。

借助于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把激进批判点从“综合”转移到“死结”,齐泽克构造了自己的“加倍的观念论”,把这一存有论分裂的“失败”的建构辩证逆转为“建构性的失败”。这意味着,分裂-差异不是被“克服”、“扬弃”、“和解”,而是被“坚持”——这难道不就是弗洛伊德-拉康的思路吗?过度(excess)正是动力和零度的起点。

用“分裂”取代“矛盾”一词,更能说明黑格尔的思辨,而无需概述为“对立统一”。这个分裂就是超越论分裂,就是实在界。不过,视差一词取自柄谷行人,是康德式的,这可让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不满。在《视差之见》中齐泽克花了不少篇幅说明柄谷行人理解的黑格尔之处,不过最终用“少于无”和“绝对反冲”这一黑格尔式概念终于取代了“视差”——

真是辛苦他了,毕竟“绝对反冲”这词在黑格尔的文字中只出现过1-2次(笑)

什么是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除不尽的余数、敏感的主体、少于无?是客体、视差客体,齐泽克式的实在界小客体。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齐泽克超越拉康的进路——

我需要声明:我把这几个概念并置不代表这是个转喻,事实上这几个描述的论域根本上都是不同的,但是我难以在这里展开,只能寄希望于开新的文章了。直接移步《视差之见》的第一章齐泽克就有说明。

小客体是幻象的客体(在齐泽克那里,幻象就是意识形态幻象),小客体还是大对体的客体,“无身体的器官”正是这种客体。小客体有许多面向,用结构主义的话语说是一个符号学特定位置。但在齐泽克那里,小客体归根结底是驱力的客体,是驱力主体的客体。

依赖这一理论,他得以将黑格尔的“纯无——纯有”的本体论进行唯物论改造,同时反驳当代主流唯物论——有4种,我提一下他的区分:庸俗的科学还原论、当代费尔巴哈人、福柯式的话语唯物论、德勒兹式差异唯物论。

精要在于:凭借“少于无本体论”,他从前-本体论过渡到本体论的“性化世界”,符号学从而展开,这一整个过程的手段就是对“小客体”的令人惊艳的运用。很欣赏季广茂一个翻译:这唯一的客体,太虚因之而荣幸。从齐泽克再回来看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感悟不能说不多。


齐泽克的本体论就是“视差辩证法”,“少于无的本体论”,“绝对反冲原理”,个人喜好称之为『病理本体论』:通过论证物质的分裂,解释表象何以涌现;先验幻觉怎么处理;唯物主义驶向何方。

用类似《逻辑学》手法,勾勒了齐泽克式拉康符号学。关键点就是:不要假定和谐;实在界的回归;辩证法;“矛盾、悖论”;象征秩序交换……


如果说老马列有“哲人王”的维度,那么齐泽克就是“哲人star”

也许比起他作为当代教授的学术研究,他的实践所发出的声音更为珍贵。

目前对于齐泽克的研究空前的多,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刻正在回归,而齐泽克研究是打开马克思研究的钥匙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这位斯洛文尼亚的思想家,无疑是当代哲学界最活跃、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他的贡献并非在于构建一套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哲学框架,而是更像一位杂耍演员,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才华,将拉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以及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元素揉捏.............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对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推崇,绝非仅仅是欣赏一位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齐泽克是一位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哲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而闻名的思想家。他之所以高度评价贾樟柯,是因为他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
  • 回答
    要说齐泽克(Slavoj Žižek)的“水平”,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事情。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怪兽,一个坐在你对面,语速飞快,时不时伴随着夸张手势和冷笑话,让你时而觉得振聋发聩,时而又感到一阵眩晕的家伙。他的“水平”在于他那令人咋舌的博学、独特的解构能力,以及他那极具煽动性和争议性的表.............
  • 回答
    齐泽克鼻炎的问题,这实在是个既有趣又引人思考的话题,毕竟他向来以其思想的“杂乱无章”和“旁征博引”著称,他的鼻炎仿佛也成了他某种“标志性”的个人特征。这事儿要说起来,可就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鼻炎这玩意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挺影响日常生活的。想想看,擤鼻子、鼻塞、流眼泪,尤其.............
  • 回答
    关于网传南京大学“齐泽克哲学思想研讨会”不允许齐泽克发言的事件,目前网上流传的信息比较零散且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为了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事件的背景和网传信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研讨会”,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讲座”或“报告会”。研讨会的核心在于与会者之间.............
  • 回答
    当然,关于齐泽克支持特朗普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评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论述,以及这种支持背后可能包含的策略和哲学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齐泽克从未“公开、直白地”表达过他对特朗普的“忠诚支持”,就像一个典型的政治拥趸那样。他的许多评论更像是一种“激进的策略性挪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2019 年 4 月 19 日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与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在多伦多举行的那场备受瞩目的辩论。这场辩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发言者各自庞大的追随者群体,更在于他们代表了当代思想界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极具影.............
  • 回答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桩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齐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符合当时的道义,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礼崩乐坏、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从齐国、楚国以及其他相关方的立场去审视。齐国攻楚的“借口”:召陵之盟与“诸侯之约”齐国发动这次针对楚国的军.............
  • 回答
    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作为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其设计和建造背后充满了曲折的历史,也对后来的航母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它未能完全发挥其设计潜力,但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研究价值的案例。要理解齐柏林伯爵号,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德国海军的战略需求。在凡尔赛条约的严酷限.............
  • 回答
    齐刘海这事儿,确实是个挺有讲究的,尤其对于圆脸的姐妹们来说,更是要拿捏好。说到齐刘海适合圆脸吗?我的看法是: 可以,但要选对款式,并且要看整体搭配。 不要一概而论地说“适合”或“不适合”,这实在太片面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圆脸的特点。圆脸通常脸部线条柔和,颧骨和下颌骨的曲线比较圆润,脸的长度和宽度差不.............
  • 回答
    齐襄公的随从之所以会说那头“大豕”(大猪)是彭生,这背后牵涉到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宫廷往事,以及一个关于“鬼魂复仇”的民间传言。要详细说清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齐僖公的时代。首先,得说说这个“彭生”是谁。彭生,原名叫做“公孙无知”,是齐国一位王室旁支的子孙,但他的身份也挺显赫的。他这个人性情粗暴.............
  • 回答
    .......
  • 回答
    伪齐治下的岁月:短暂的繁荣与深藏的危机伪齐政权,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短暂却又令人唏嘘的印记,它在南宋时期,借助金朝的扶植而兴起,以“效忠金朝,对抗南宋”为宗旨,在淮河以南地区维持了数十年的统治。提及伪齐的治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存在的背景、采取的政策以及对当地社.............
  • 回答
    关于田氏代齐,其他国家是否不管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政治博弈结果。简单来说,其他国家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但他们的“不管”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和地缘考量,以及自身实力和战略重点的制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春秋末期,那个各国林立、强弱更迭、礼崩乐坏的时代。.............
  • 回答
    南朝齐和南朝梁之所以要改国号,虽然同属汉族政权,存在着一定的宗族渊源,但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合法性诉求以及王朝更替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的兴衰脉络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南朝齐和南朝梁之间的关系。 同宗同族的基础: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他的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厄齐尔是否算得上是一位“古典前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足球战术演变和球员角色定义的有趣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古典前腰”。在足球战术发展的早期,尤其是在“金字塔”阵型到433之前的时代,前腰(或者说组织型中场)的角色是非常清晰和核心的。他们通常站在中场和前锋之间,.............
  • 回答
    说起春秋时期齐国的齐襄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谥号“襄”与他的实际行为有些不符。毕竟,史书上对他的描述,除了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一面,也夹杂着不少争议性的甚至是荒淫的记载,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他与自己亲妹妹宣姜的乱伦之事。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在道德伦理上备受诟病的人物,还能得到“襄”这样一个褒义的谥号呢.............
  • 回答
    (⁎⁍̴̛ᴗ⁍̴̛⁎)哦呼~照桥心美这个角色确实非常有趣!她作为齐木楠雄的同班同学,性格鲜明且充满反差感,是《齐木楠雄的灾难》中极具魅力的配角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她的角色定位和魅力: 1. 性格的矛盾性:傲娇与温柔的双重面 表面傲娇的“小恶魔” 照桥心美以“傲娇”著称,常常表现出高傲、.............
  • 回答
    韩信做齐王时,拥兵30万,占据齐、燕、赵、韩、魏大半个中国,麾下能臣武将众多。如果他选择叛汉,其胜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韩信拥有的优势:1. 强大的军事实力: 兵力: 30万大军,这是刘邦阵营在早期也难以企及的庞大数字。这支军队久经沙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