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齐柏林伯爵号是怎样的航母?对后来的航母制造有怎样的影响?

回答
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作为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其设计和建造背后充满了曲折的历史,也对后来的航母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它未能完全发挥其设计潜力,但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研究价值的案例。

要理解齐柏林伯爵号,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德国海军的战略需求。在凡尔赛条约的严酷限制下,德国海军的首要任务是重建一支能够挑战传统海上强国的力量。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尤其是在“无限制潜艇战”受挫后,对海上力量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够提供强大空中支援和侦察能力的舰种,自然进入了德国海军的视野。

齐柏林伯爵号(Graf Zeppelin)的建造始于1936年,其命名是为了纪念德国著名的飞艇先驱费迪南德·冯·齐柏林伯爵。它的设计吸取了当时国际上航空母舰发展的经验,尤其参考了英美海军的航空母舰理念,但也融入了一些德国海军自己的特色和思考。

从设计上看,齐柏林伯爵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规模与装甲: 相较于当时的一些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拥有相当可观的排水量(约27000吨标准排水量,33000吨满载排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容纳更多的舰载机,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建造难度。一个非常关键的设计点是,齐柏林伯爵号的设计非常注重装甲防护。它的飞行甲板、机库以及舰体都覆盖了相当厚的装甲。这与许多早期航空母舰为了轻便和搭载更多飞机而牺牲装甲的做法不同。德国海军的军事思想中,舰艇的生存能力被置于非常高的位置,尤其是在面对数量占优的敌方舰队时,厚重的装甲被认为能够提高其在炮战或空袭下的存活率。这种对装甲的强调,可以说是一种德国海军特有的保守但务实的考量,但也限制了它能搭载的飞机数量,并影响了舰载机的起降效率。

双层机库设计: 为了尽可能多地搭载飞机,齐柏林伯爵号采用了双层机库的设计。这意味着它有两个主要的飞机存放层。然而,这种设计也带来了结构上的复杂性和重量上的增加,并且两个机库之间的装卸和维护效率,相比单层机库的航空母舰来说,可能并不如预期那么理想。

舰载机配置的争议与灵活性: 关于齐柏林伯爵号应该搭载什么样的舰载机,以及能够搭载多少架飞机,一直存在争论。最初的设计是搭载约42架舰载机,包括Messerschmitt Bf 109T舰载战斗机和Junkers Ju 87C俯冲轰炸机。但后来的评估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只能有效运作3040架飞机。舰载机的研发和生产也与航母的进度脱节,这是当时德国海军在发展新式装备时普遍面临的困境。

特有的武器配置: 除了舰载机,齐柏林伯爵号也装备了强大的水面作战武器,包括150毫米口径的舰炮。这反映了当时德国海军一种将航空母舰视为多功能战舰的思路,即它不仅是舰载机的平台,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可以作为巡洋舰的辅助。这种想法在后来的航母发展中逐渐被淡化,现代航母更专注于其作为空中力量投射核心的职能。

舰载机的起降设备: 齐柏林伯爵号装备了传统的起飞和降落甲板。由于其设计年代,并未装备斜角甲板等后来提高效率的关键技术。其舰岛设计也相对传统。

齐柏林伯爵号对后来的航母制造有怎样的影响?

尽管齐柏林伯爵号未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其建造过程和设计思想仍然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思考的印记,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装甲防护的重视: 齐柏林伯爵号对装甲的强调,虽然在战争末期,当盟军掌握了绝对制空权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它所代表的“重装甲”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航空母舰防护策略的讨论。虽然后来的航空母舰普遍采取了“分层防护”和“重点防护”的原则,将装甲集中在关键部位(如弹药库、飞行甲板下方),以平衡防护与效率,但对舰艇生存力的不懈追求,无疑是航空母舰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齐柏林伯爵号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极端化但具有参考价值的例子。

2. 舰载机与航母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齐柏林伯爵号的舰载机研发滞后,以及实际搭载能力的不足,清晰地揭示了航空母舰与舰载机系统必须同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给后来的海军规划者敲响了警钟:单纯建造舰体而不配套先进且数量充足的舰载机,航母就如同无牙的老虎。这种经验教训在战后各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规划中被充分吸收,强调了航空母舰的设计必须与舰载机的性能、数量需求以及维护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紧密的联动。

3. “万能舰”思路的局限性: 齐柏林伯爵号装备大量水面武器的尝试,虽然体现了德国海军试图让航空母舰具备更多功能的心态,但它也间接说明了将航空母舰设计成“万能舰”的局限性。航空母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航空能力,过度强调其他功能会挤占航空系统所需的空间、重量和设计优先级,从而削弱其最根本的优势。现代航母的设计更加聚焦于航空作战效率,而将防空、反潜等其他任务更多地交给专业的护航舰艇来承担。

4. 技术妥协与折衷的教训: 齐柏林伯爵号的设计过程中,充斥着技术上的妥协和折衷。例如,为了符合凡尔赛条约限制后的海军扩张计划,其早期设计受到了各种限制。而德国海军在不同时期对航母的角色定位摇摆不定,也导致了设计上的反复修改。这些都表明,一项复杂且关键的军事装备,需要清晰的战略指导、稳定的技术路线和充足的资源投入,才能最终达到设计目标并发挥作用。

5. 为后人提供的研究案例: 尽管未服役,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图纸、设计文件以及保留下来的部分船体残骸,为研究航空母舰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理论资料。它展现了德国海军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新兴舰种的理解和尝试,也为后来的海军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范例——关于如何在资源、技术和战略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总而言之,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未竟之作”。它没有经历实战的洗礼,也未能改变二战的海上格局。但它在设计上对装甲的侧重,对舰载机与航母一体化发展的反思,以及在资源和技术限制下的妥协与折衷,都为后来的航空母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后人在发展这一复杂海上力量时更加审慎、系统地考量每一个环节。它不仅仅是一艘未完工的军舰,更是一部生动的海军发展史教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后来的航母……倒确实是没什么影响。但关于这条航母本身,看了一圈也没人说到点子上。

拿齐柏林和美日的舰队航母比较没什么意义,因为无论是整体定位还是具体运用都有着极大差别。和英国航母比一比倒还算有点意思。

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任务是摧毁英国的海上贸易,而九成九的连接英国本土和外界的海上交通线都在北大西洋汇聚。由于德国人的兵力处于弱势(在德国人自己看来,哪怕Z计划完成了也是如此),再加上地理条件的劣势,以舰队交战直接夺取制海权是不可能的,破交战就成了唯一选择。

对于在北大西洋活动的破交舰/舰队,有这么几个问题:

1、侦察。这里的侦察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商船队的侦察,这是破交战的核心;二是对敌方主力舰的侦察。单舰或几条大型战舰的侦察能力非常有限,水上飞机在北大西洋又难以使用,航母无疑是最佳选择。

2、反侦察与防空。针对德国破交舰,英国人以高速主力舰和航母组成的猎歼集群来应对。航母负责提供持续的侦察搜索(这一点和德国航母类似),搜索完成之后必要时直接攻击敌舰以期让其减速,便于己方主力舰的追击(最典型例子就是剑鱼对俾斯麦号的攻击)。反过来,对德国人来说,驱逐英国航母派出的侦察机、防御其攻击机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这当然也最适合由航母完成。

除此之外,适合北大西洋破交战的航母还会有这样的一些要求:

1、高速。一方面是方便逃逸,这个不必多说;另一方面则是身处外海,长期得不到维护,再考虑可能发生的受损,动力系统必须留足冗余度。

2、机库全收容。和上一条类似,你不能让舰载机长期暴露在北大西洋的风浪中,而且这些飞机只能在航母上修理维护,又需要设备和备件,载机量上不去也实属正常(而且其实不怎么重要)。从机库面积来看,也没有特别多的浪费。

3、防护和炮备。由于很难得到足够的屏护舰艇(甚至于根本没有),一些情况下航母很容易受到敌方轻型舰艇的近距离袭击(比如全力对远距离目标进行侦察的时候,再比如夜晚),强大的侧舷防护也就不难理解。炮备也同理。

以上这些加起来,就是齐柏林号。根本来说,是一条能在远海长时间独立活动的、具备一定巡洋舰特征的侦察机/战斗机母舰,和美日的舰队航母根本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再针对几个所谓的“槽点”说一说。

1、弹射器:齐柏林号的弹射器确实是个槽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效率不佳,弹射一波飞机之后中间要等很长时间;二是弹射器突出于甲板上,意味着除了弹射器再无其他的起飞方式。但前面已经说过了,齐柏林的主要任务是侦察,而由航母进行的大范围持续侦察,实际上看的是总出动架次,而非单次的峰值出动架次。后者实际上代表了攻击能力,对常规的舰队航母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指标,但对德国航母来说就并非如此。另一角度来看,由航母进行大范围持续侦察,这种事其实美日双方都不会做(因为会变相削弱攻击能力),一般要么寥寥几架飞机(对日本来说用水机的时候更多),要么就是事先得到情报指引,放出大量飞机以求迅速找到目标。而德国人不必考虑攻击能力,才得以实施这种航空侦察。持续侦察放出的飞机数量也有限,齐柏林的弹射器完全可以应付。在我看来,唯一的显著缺点是只有这一种放飞方式,一旦出故障了会很麻烦。

2、水平防护。40mm的水平装甲确实是非常薄弱,无须否认。但是对面英国航母的攻击力也不强……
进一步加强水平装甲,实际上只是提升了生存能力。机库和飞行甲板仍是无防护的,仍然会被敌人轻易废掉航空能力。情况糟糕一点,失去了航空力量的破交舰队会面临敌方海空力量的直接打击,水平装甲多一点也不过就是能多撑一会儿罢了。除非造装甲航母,否则没什么区别。而一条拥有3吋装甲飞行甲板(和光辉一个级别)、同时防护机库、其他指标不变的装甲航母版齐柏林,需要的吨位可小不了。

总结一下,齐柏林号的设计虽然很一般,但至少基本满足了德国人的需求,这就够了。换成美国人或者日本人来造,细节上肯定会处理的更好,但最终造出来的东西,我想也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user avatar

看到了@匿名用户的答案,这位朋友反对了

@老金

的观点,对航母服务于苏联海军的堡垒区提出了质疑。

我要反对一下老金的另一点,即齐柏林级是为了破交作战而生的。故而列观点如下,与各位探讨。

时隔两年,挖出来探讨,十分抱歉。



我在很多答案下都看到过类似的说法:

包括但不限于:

沙恩霍斯特是为破交而生的...

俾斯麦是为破交而生的...

希佩尔海军上将是为破交而生的...

现在齐柏林也是这么个说法...


敢情整个德国海军都是为破交而生的...


在一战已经充分验证了无限制潜艇战的卓越效果的前提下,德国人造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巡洋舰去怼...商船?


这真的是很难想象的,一战德国巡洋舰破交给英国战巡摁着打,然后德国人又造了一堆去执行破交任务?


按我的观点,纳粹德国海军的一系列水面舰艇都是雄心勃勃的Z计划的一环。

我们可以看一下Z计划的规模:

德文wiki给出的数据是:

10艘战列舰(2艘俾斯麦级和6艘H级,德文wiki把沙恩霍斯特列入,但是作为魏玛时代规划德意志级计划的4、5号舰,归入z计划稍有不妥)

4艘航空母舰(A航舰即齐柏林伯爵号,B航舰可能预定命名为彼得·施特拉塞,以及新设计的两艘)

3艘O级战列巡洋舰

12艘P级装甲舰

附表如下:

表中的数据包含了德国海军既有的舰艇。

其中SCOUTS应该是指侦查轻巡洋舰/大型驱逐舰。



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国海军的主要假想敌应该是法国海军和波兰海军,这一阶段德国海军还是很理智的。

并且同期借外贸名义重新开展了新潜艇的研发工作(规避凡尔赛条约)

很显然,德国海军对于水面破交舰艇的需求也仅限远到南美海岸或者印度洋/亚洲这种远超一般潜艇续航能力的区域。(至于美国海岸,一战时期的大型U艇已经有充分的能力进行打击)

这种任务完全可以交给德意志级和规划中的P级,以及辅助巡洋舰来执行。




可见,这么庞大的计划显然不可能是为了仅仅去打击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如果这一计划没有受二战影响,按时在1945-1948年完成,那么德国海军很可能再度拥有一支强大的水面舰艇部队。其规模上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哪怕英国人从地中海和远东抽调力量回来。


如果出于破交目的,要突破北海的皇家海军阻击,这么大规模的舰队敲锣打鼓的出去,显然很不合理。

更何况,你要是能在北海突破皇家海军的大舰队,还要搞哪门子破交...


这些舰艇仅仅是因为战争提前到来,被迫执行破交任务,而很显然不是被设计来执行破交任务的。


这就好比假如2014年左右中美开战,中国海军仅有的几条052c去掏了美军的运输舰,你总不能评价052c是为破交而生的啊...




而齐柏林伯爵级的设计,很显然并不会和破交搭上多大关系,而是航母早期岁月中,对航母定位、使用和战术上的茫然导致的。

尤其是被日本人的独特设计荼毒了一番之后。

赤城上也装备了200毫米火炮,岛国海军马鹿的潜艇都不乐意打商船,难道赤城也是破交的?

毫无疑问不是,早期的航母,出于遭遇敌方舰艇的考虑,很多都有巡洋舰级别的火炮,美日都不例外。

简单的将一些奇怪的设计归于破交,显然是一种思维定式。


对于苏联,很显然齐柏林级仅仅能说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正如中国海军研究了一番“墨尔本”号,只能说大致了解了航母的结构和部分细节原理。你要说她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海军,很显然是没有多大道理的。

user avatar

非德棍,但是对德国齐柏林级还有意大利天鹰这三条航母很感兴趣,于是做了他们的模型。顺便找了一些资料作为参考,网上关于这些航母讨论不多,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这里当兴趣和大家分享吧。当然无论这些船最后是否服役,都不影响最后结局。纯技术讨论。

先放模型图,1/1250比例。齐柏林是合金成品。彼得斯特拉塞和天鹰是自己打印做的。

齐柏林级是约克城的体格,但是吨位却要多了5000多吨,原因之后讲。

天鹰虽然是邮轮改造的,但是纸面性能不错,体格是中型航母飞龙 隼鹰体格,载机量也相当,防护好不少。


齐柏林规划两条,其中B航舰反而先开工,A航舰齐柏林当时船台被沙恩占着。不过B航建造速度有意放慢,最后被取消时只造到穹甲部分。

齐柏林建造图考究。有比欧根亲王更强的船侧防护,德国人真打算用航母也投入到远洋破交。垂直防护只能说是约克城,飞龙这种条约型航母水平。但是人家排水量少齐柏林几乎7000吨。

锅炉16台,和希佩尔早期型(非欧根)这种是同款。高温高压小水管,但是估计故障率同样高20万马力出力,在二战航母里面算最高了。设计航速34节,不过加装放雷突出部后会下降到33节左右。

16台锅炉,分4个锅炉舱。但是并没有用锅炉主机交错布局,抗损性能不如翔鹤,埃塞克斯这种。和约克城这些雷同。

下水时候的图,留意没大西洋首和防雷突出部,这时长度是257米。全面防护思维在航母上都有体现,那条常常的装甲带。然而航母最重要是防雷和防俯冲轰炸。

41年加装大西洋首是照片,这时长度262米。

在42年复工后齐柏林加装防雷突出部,43年照片就看到了。这时的齐柏林已经可以2轴推进自己动了。

然后就这样被废弃了。后面故事大家知道不说了。



集中讲一些争议:

齐柏林参考赤城

这个论调很多。确实35年德国要了很多赤城资料。不过对于36年开工的齐柏林而言,很早就在做设计了。根据德文资料,参考赤城之后增加了一台升降机,而且理顺了航母甲板运作模式。这是最初的方案,留意升降机。

1938年进行模型风洞测试,和下水状态很雷同,注意烟窗和飞行甲板外形,还是有不同的。

齐柏林机库单层还是双层

很多人说齐柏林被150炮占据了一层机库,其实齐柏林原本就是两层机库设计。只是机库比较窄而已。反而是学了英式的救生艇布局,机库宽度让两边的救生艇位置占去很多。

PS:二战后苏联捞起齐柏林研究,到了基辅,救生艇的放置还有齐柏林的影子。

齐柏林机库很长,很窄,前部150炮对机库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是说占去整整一层机库。

齐柏林的载机量考究

很多人看到齐柏林是43架,对于2.7万吨的航母来说太少了。德文资料也有这方面的介绍。

上下两层机库,前后两部分各装多少架飞机,德文资料说得很清楚了。Fi167这种鱼雷机折叠效率极高,装20架,109只带10架,ju87也只有13架,扣除升降机面积齐柏林大概4000米的机库面积,装43架。而且折叠效率都很高,其实可以挤挤。3980平米的埃塞克斯,机库也是40来架,剩下的放甲板。

如果学翔鹤,把救生艇外挂扩大机库,其实还能多装。不过对德国没什么用,飞机本来就少,还没培训自己海航,而且又不指望玩航母对攻。看齐柏林的起飞方式就知道他不是玩大机群出动的航母。

我弹...


神奇的Fi167

Fi167是鱼雷机,低速性能很好。轻载情况下是50公里左右起飞速度,也就是说在航母30节左右几乎都能轻载垂直起飞了。不过航程放太平洋标准很短,也比不过剑鱼。

这飞机只造了12架,居然还击落过P51野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