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能否复活?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

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著作,而是指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力、活力以及它能否与时代产生深刻共鸣。如果哲学曾经历过某种“低谷”,那可能是因为它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者它的语言和议题变得晦涩难懂,与大众的关切脱节。

所以,哲学能否复活,关键在于它能否重新找到与当下世界的连接点,并以一种有说服力、有启发性的方式回应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

复活的可能:哲学从未真正“死去”

首先,一个重要的角度是,哲学可能从未真正意义上“死亡”。它可能只是变换了形式,或者在不那么显眼的角落继续生长。

思想的种子在各处萌芽: 哲学并非只有学院里的抽象思辨。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如量子力学对现实本质的挑战,生物伦理学关于生命定义和干预的讨论,人工智能对意识和人格的疑问,这些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议题。这些议题不再仅仅由哲学家垄断,它们在科学家、技术专家、艺术家甚至普通人的讨论中被反复触及。当有人思考“我们与机器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人类经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些都是哲学的回归。

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时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需要做出选择、质疑现状、寻求意义的时刻。当我们面对道德困境,思考“什么是对的?”;当我们审视社会不公,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感受生命的无常,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哲学精神的体现。哲学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就在我们每一次思考的深处。

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如今,哲学家不再孤立地工作。他们与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对话,共同探索复杂的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为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世界,并产生更具实践意义的洞见。例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后就交织着伦理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等多重哲学思考。

复活的挑战:重塑哲学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然而,要让哲学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也需要克服一些显著的挑战:

摆脱象牙塔的束缚: 许多人对哲学的印象仍然是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的。哲学需要找到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这不仅仅是写作风格的改变,更是对哲学议题选择和呈现方式的革新。

回应紧迫的现实问题: 哲学能否复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回应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数字鸿沟、政治极化、身份认同危机等。哲学需要提供有力的分析框架,引导我们理解这些问题,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重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在一个以科技和数据为导向的时代,哲学常常被边缘化。如何让哲学在教育体系、公共舆论以及政策制定中重新获得应有的重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需要哲学展现其独特的价值,证明它能够提供科学和技术无法给予的深刻洞见和批判性思考。

拥抱新的媒介和形式: 哲学不再局限于学术论文和专著。播客、纪录片、在线课程、甚至流行文化作品,都可以成为传播哲学思想的载体。哲学家需要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新的媒介,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与公众互动。

哲学复活的未来图景

如果哲学能够成功复活,它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图景:

更具包容性和参与性: 哲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和贡献的思想实践。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都能在哲学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强的现实关怀和实践导向: 哲学将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引。它将不再只是“关于”世界的思考,而是“为了”世界的改变而思考。

更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 哲学将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它将保持一种开放和动态的姿态,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成为连接不同领域智慧的桥梁: 哲学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帮助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对话,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一个已死的事物能否起死回生,不如说是在问一股强大的智力资源是否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并在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只要人类保持对意义的追寻、对真相的探求,以及对生命与世界的深刻好奇,哲学就从未真正离开,而它也必然会以新的姿态,以更贴近时代脉搏的方式,不断地“复活”。它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复活”,而是主动地在每一个思考的瞬间,在每一个对世界的追问中,重新定义和展现自己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哲学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很多人认为哲学死了,但有不少研究哲学的人认为它发展得很好,还有很多混水摸鱼的人随便搞个什么东西就叫它哲学。这就好像是几个医生同时对病人进行诊断,一个说他快死了,一个说他已经死了,一个说他根本没病,还有一个掏出了“仙丹”。这对哲学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得不说,主要的原因还是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内部问题。

当然,有很多哲学的从业人员说哲学的发展没有问题,因为哲学已经进入了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但在当今,任何一个学科都进入了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别的大部分学科为什么都没有因为大众不理解就被认为“快死了”?何况,如果一个哲学工作者只管自己研究、写专著、发论文,而不顾及哲学的推广,那他实在是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其他领域的专家都在想方设法让大众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他们做的工作,并努力让他们对这些学科的前沿研究很兴趣,而最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哲学却高高挂起,这实在是很讽刺的事情。

专业哲学工作者在社会功能上的“缺位”,造就了一批随便把一个什么思想理论就称为哲学的“大师”,好像说一点不着边际的话,什么都能牵强附会地解释一点,就叫哲学了。然而,这种东西之所以有市场,正是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需求。没有哪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从未想过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统一地解释世界,如果他们从哲学中找不到答案,就可能去其他地方寻找,比如物理学、宗教、古人的思想等等。

看来,人们并不缺乏对哲学的需求。不管他们是否把那称为哲学,但他们都受某种“哲学”的影响,比如现在流行的物理主义和机械(或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哲学并没有“死”,而是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目前的物理主义虽然解释能力很强,但它本身事实上是建立于人的认识之上的,因为人们用物理去描述的任何事物,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仪器)被意识认识到的,而且是用意识的造物——逻辑和数学——去建立物理模型的:这些都绝不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那“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事实上是人的想象,一种根据他们认识到的事物想象出的“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东西。这不但是一份笨拙的“拷贝”,而且也没有真的就独立于人的意识,因为那是意识建构出来的。至于这种想象是不是事实,则是一个超出人的验证能力之外的事情。对这种事物,我们不可能有知识,而只可能有信仰或者选择不单纯地相信任何一种可能性。

现在我们回到“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上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一下哲学的现状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在我看来,哲学的没落从学科分化的年代就开始了。在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时代,哲学家本身就是科学家或者至少说是极具科学素养的人。但在康德以后,哲学变变地开始像其他学科一样加入了学科分化的行列:在我看来,这对哲学来说是致命的。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哲学家只去关心其他学科不研究的问题,其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而研究那些问题的意义在很多人看来,本身就是有疑问的。

说得严重一些,在康德之后,不少哲学家忘记了,甚至主动放弃了哲学真正的使命:寻找一种统一的方式去看待所有领域的现象,包括前沿研究成果,而且要跟得上其他学科发展的步伐。这在很多哲学研究者看来是不可能的,但至于为什么不可能,我倒是没有见到任何证明,大概只是“既然以前的哲学天才都做不出来,那我也做不出来”这种泛化而来的想法。相信这种想法,正是思维没有跟上其他学科发展步伐的一个表现:有泛化无验证。有不少数学问题是数学家花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解决的,但数学家从不说,因为连高斯和欧拉这样的天才都解决不了,所以这问题就是“不可解决”的或者说就是“任何人都不应该白费力气去尝试解决的”。

这些哲学工作者会说,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人们已经不可能精通各种领域的研究,因此也无法建立那样一种哲学。然而,让我们去看看物理学吧。现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现象也发生了“大爆炸”,这不仅包括各种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也包括人们新发现的自然现象、人们用科学原理进行的各种发明创造等。然而,这种“大爆炸”阻碍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吗?一个人难道非要知道理论物理学具体如何解释所有现象的所有细节,才能去更深入地研究理论物理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不必熟悉所有那些现象(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能独立地用物理理论推出所有现象的解释方法,比如生物上的、化学上的各种复杂现象。然而,他即使做不到那一点,也不意味着他的研究成果就从理论上来说没有解释那些现象的可能性:他相信甚至确信那是必然的,虽然一时间他可能并不知道具体如何解决。因此,哲学工作者的这个说辞并不真正构成“完整哲学体系的不可能性”的充分条件。

如果搞哲学的人,在上学时就接受到这种“不可能性”,在之后的哲学研究中仍然坚信这种“不可能性”,这不得不说是对学术精神极大的侮辱。因为复杂和困难而非本质上的不可能性就放弃学科的最大目标,大概是只有在哲学界才会出现的奇观。当然,在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哲学工作者选择的路也无可厚非。但真正的问题就是,那些评价科学工作的标准真的适用于评价哲学工作吗?虽然哲学工作者要构造完整的哲学体系不需要完整地学习所有知识,但至少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至少得了解它们的基本精神,了解它们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做这么多对于短期和中期评价来说的“无用功”看起来与自杀无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哲学并没有真正找到像科学和数学那样可以“合作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却用评价科学的方法去评价哲学,肯定会引发问题。

当然,有的人会说,哲学的最大目标不是你说的那个,而是研究“本体”、“存在”和“本质”这些东西,是“第一哲学”指向的那些内容。然而,如果现代人还在相信“亚里士多德说什么是第一哲学什么就是第一哲学”,那就好像相信“化学的先驱认为用化学变化把贱金属变成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是‘第一化学’,那它就是第一化学”、“天文学的先驱认为用是星体运动实现占卜是‘第一天文学’,那它就是第一天文学”一样可笑。抱着非要研究“本体”、“存在”和“本质”这些东西才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工作者们,他们口中所谓的哲学当然可以死,而且应该死,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在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对它们的研究无非是一些类似于小说的逻辑建构。然而,这种早就该死亡的东西,在那些坚信“魔法一定能通过某种方式实现”的法师的努力下,多次借尸还魂,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一部又一部“小说”,好像是把关于永动机的一些奇思妙想的实现方案加入了科学一样荒唐。这些小说当然迎合了某些人的胃口,特别是那些思维方式和作者比较相似的人,但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则有些类似于蒙上眼睛,不关注很多现象甚至对现象进行褒贬,按自己的逻辑喜好发展出的一套好玩儿的(但在有些人看起来甚至可以是面目可憎的)逻辑体系而已。有的所谓的“刺猬型哲学家”甚至一辈子只真正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如果一个理论只能解决一个问题,那这东西与其说是什么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累赘的附庸,无论那个东西本身被建构得多么“精妙”。

因此,在我看来,哲学要“复活”,最重要的就是先复活哲学的精神。那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我们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吧。亚里士多德不仅研究“第一哲学”,也研究物理学,而且是研究当时正儿八经的物理学(虽然在现在看来有各种问题)而不是任何一种大而化之的“忽悠学说”;他也研究逻辑学,而那是普遍适用的逻辑学而绝不是什么只适合于哲学讨论的“逻辑学”。换言之,他研究的哲学原理适用于他研究的任何其他学科。在他那里,哲学和其他学科是一种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区别,这正像是物理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关系一样。这种哲学研究的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对逻辑的讨论渗透在现今的各门学科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亚里士多德或者别的哪个哲学家产生个人崇拜,比如认为他说什么是第一哲学什么就是第一哲学,就像亚里士多德虽然尊敬柏拉图但不会盲目接受他的一切观点一样。

如果我们相信有能够统一解释人类所有知识的可能性,那并没有什么可以真正阻挡我们去寻求它。寻求它的过程也不能是闭上眼睛拍脑袋瞎想,比如说某某现象是虚假的、不本质的云云:这事实上只能说明解释理论是有缺陷的,有哪门自然科学因为解释不了某个现象就说它是虚假的,不本质的?相反,我们应该是尊重一切现象去寻找能够解释它们的统一理论,就像科学做的那样。这个过程从外部的角度来看,就好像是把具体的学科看成一个个具体的点,去寻找一个通过所有那些点的插值函数一样;从一个内部的角度来看,就是去研究人的各种“基本(思维)模式”及其张成的空间,就像研究计算机的指令集入手去研究它可能实现的程序功能一样。

那这种哲学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把自然科学当成 x 轴,社会科学当成 y 轴,艺术当成 z 轴等等,那么把它们有机统一起来的时候,我们不仅得到了这几个轴的并,而且得到了它们张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看一些原本看来关系很微弱,互相理解有“壁垒”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时,就有可能发现它们事实上人类类似思维引发的产物,只不过是应用领域有些不同罢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看问题的高度。这种“学科壁垒”事实上让很多人烦恼不堪。现在我们经常提倡跨学科研究,但如果跨学科研究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这种研究就难以真正形式跨学科的思维模式。而真正从理论的层面去研究如何把各种学科统一起来,正应该是哲学的工作,但却是被哲学研究者搁置了很久的工作。

如果读者对我尝试“复活”哲学做的一些工作感兴趣,欢迎阅读:

或者访问我的个人网站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科学的界限与哲学的疆域: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如同源源不断的河流,推动着文明前行。在这条河流中,科学与哲学是两条并行却又相互交织的航道。它们都试图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但它们各自的方法论和视角却不尽相同。这不禁引发了我们长久的思考:科学能.............
  • 回答
    哲学能力强,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空头支票,用对了地方,是实打实的赚钱利器。别以为哲学只能让你对着星空沉思,或者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应着许多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商业领域。咱们这么说,哲学,本质上是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它培养的是一种思辨能力、逻辑分析.............
  • 回答
    哲学能否改变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哲学改变一个人的方式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并非直接给予答案或提供即时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甚至行为模式。让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探讨哲学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重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那条若隐若现却又无比重要的界线。很多人觉得,科学是研究“是什么”(What it is),而哲学是探讨“为什么”(Why it is)或者“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it be)。但实际上,这种划分过于简单化了。哲学不仅能指导科学,而且在很多层面.............
  • 回答
    哲学能否解决“宇宙有没有边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哲学味道,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存在、空间和无限的根本性思考。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哲学在面对这类宏大问题时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边缘”这个概念在哲学语境下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边缘是指一个物体的界限,一个结束点。.............
  • 回答
    当然可以!经济学和哲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们的结合能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事实上,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石都深深植根于哲学思想,而经济现象的探讨也常常触及哲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探讨两者的结合:1. 关于“善”与“公平”的界定(规范经济学与伦理学/.............
  • 回答
    高中阶段的哲学,在我看来,当然可以被称为哲学。只不过,它更像是一场哲学世界的“入门体验”,是初次接触那些宏大命题,是小心翼翼地叩开那些古老智慧的大门。把它看作是真正的哲学,就好比把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看作一个诗人。他也许还无法写出惊世骇俗的诗篇,但他已经开始用声音表达内心,开始对世界产生好奇,开始模仿.............
  • 回答
    你拥有“哲学能救世”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也反映出你对知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我并不认为你在根本上“想错了”,因为哲学之所以存在并被热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救世”这个词在哲.............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在探讨“没有哲学的量子力学能走远吗?”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得先厘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哲学”在量子力学语境下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形而上的猜想、抽象的思辨,或者甚至是一些脱离了实验验证的玄妙理论,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量子力学的根基在于实验和数学的严谨性。但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
  • 回答
    中国的法家、儒家和道家,毫无疑问,都能被视为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们不仅提供了关于人生、社会、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要理解它们是否是哲学,我们需要从哲学的基本范畴入手,审视它们的核心思想、论证方式以及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照。一、 从哲学基本范畴看中.............
  • 回答
    哲学史上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拉锯战。而唯心主义,这个将“心”或“意识”视为根本实在的学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吸引了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奉为圭臬的伟大头脑,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唯心主义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经验的本质,那些我们最为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感受和认知。 试想一下,我们.............
  • 回答
    学哲学是否会降低文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事实上,哲学对文学能力的影响可以是双向的,既可能提升,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带来挑战。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哲学可能提升文学能力的方面:1. 深化对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概念的精确.............
  • 回答
    嘿,哥们(或者姐妹)!听到你想去读哲学系,我真是又惊喜又兴奋!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脑,后来却一头扎进哲学大海的人,我太理解你这种“跨界”的纠结和好奇了。别担心,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而且你的理科背景,反而会让你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更扎实。咱们先不说什么“终极真理”、“存在主义危机”这些有点吓人的大词,先.............
  • 回答
    当然可以!如果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读懂并初步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绝不仅仅是“有点哲学天赋”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非凡的哲学禀赋。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为什么《纯粹理性批判》如此之难,以及一个如此年轻的读者在其中取得进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纯粹理性批判》到底是.............
  • 回答
    李建成的军事能力,能否与姜太公、孙武、吴起、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岳飞、成吉思汗这十位被尊为“武庙十哲”的千古名将并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武庙十哲”的评判标准。根据司马光的《武庙碑铭》所载,评选十哲的标准是:“古之善用兵者,莫不有其道,或兼才,.............
  • 回答
    “功等于力乘以位移”这个简洁的物理公式,看似只关乎机械运动,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普适道理,可以广泛地外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揭示了行动、改变以及最终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物理学到哲学:撬动世界的支点在物理世界里,功(Work)的定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orce)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D.............
  • 回答
    金钱,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使用、甚至为之烦恼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把它简单地归类为“物质”或者“能量”,似乎都有些站不住脚。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金钱确实表现为物质形态。我们手里拿着的纸币、银行卡里的数字、甚至手机支付时屏幕上的符号,这些都是有形或可感知的“东西”。它们是由特定的材料制成(纸币、金属、.............
  • 回答
    安哲建筑为乡村建筑设计师开出百万年薪:高薪是否能点燃乡村建设的热情?近日,安哲建筑一份面向乡村建筑设计师的招聘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开出的百万年薪更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则招聘不仅在建筑设计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更将焦点引向了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未来。高薪背后,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建,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