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家能说一个能震撼我的东西吗?

回答


哲学家确实有能力说出那些能深刻触动人心、颠覆认知边界的话语。这种"震撼"往往源于对人类存在本质、知识界限或价值根基的重新审视。以下是一些极具冲击力的哲学命题及其背后的思维张力:



1.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与自由意志的悖论
核心观点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人类不像工具或动物那样被预先定义(本质),而是通过选择不断塑造自身。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必须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

震撼之处
自由的沉重性:当意识到"我是我选择的结果"时,自由不再是轻松的特权,而成为无法逃避的责任。例如,一个选择堕落的人无法用"环境使然"来推卸责任。
存在主义危机:这种观点撕碎了传统对人性本质的假设(如"人本善/恶"),迫使人们直面存在的荒诞与无意义。

现实映射
在职场中,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选择完全取决于自我驱动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既是对自由的敬畏,也是对未知的恐惧。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怀疑论深渊
核心观点
笛卡尔通过彻底怀疑一切(包括感官、数学真理甚至上帝的存在),最终发现唯一不可怀疑的是"思考本身"。由此推出"我存在"是哲学史上最具奠基性的命题。

震撼之处
知识的根基动摇:当所有确定性都被质疑时,人的认知结构被彻底重构。这种怀疑主义如同将整个世界观置于玻璃板上摇晃。
意识的终极堡垒:即便世界是幻觉(如《黑客帝国》中的矩阵),"我思考"这一行为本身证明了主体的存在。

现代启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怀疑论成为数字时代的生存哲学——如何区分真实与虚拟?当算法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取代了独立思考时,"我思故我在"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3. "上帝已死":尼采对价值体系的彻底解构
核心观点
尼采断言"上帝死了"并非字面意义,而是指传统宗教价值观(如绝对道德、目的论)在现代理性冲击下失去权威。人类需要创造新的价值。

震撼之处
虚无主义的深渊:当所有终极意义被剥夺时,人可能陷入存在虚无。尼采用"超人"概念试图回应这种危机——通过自我超越而非依赖外在权威。
价值重估的革命性:这迫使人类直面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例如,在AI时代,如何定义"善"?传统伦理是否还能适应算法决策?

当代隐喻
社交媒体上的价值观碎片化、后真相时代的真理争议,正是尼采预言的现实投射——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重新建立意义系统的转型期。



4. "空即色,色即空":佛教缘起论对本质的消解
核心观点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不可分割性。万物皆因条件聚合而存在(缘起),不存在独立、不变的本质。

震撼之处
反二元对立:当意识到"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组合,自我认同被彻底瓦解。这种认知可能引发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
存在的流动性:所有事物都是过程而非实体,这与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形成跨时代的共鸣。

现代体验
在脑科学领域,研究发现"自我"其实是神经网络动态构建的幻觉。这种发现不仅挑战了哲学传统,也让普通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只是意识流中的瞬时现象?



5. "未完成性":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核心观点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是"向死而生"。人的本质不在于已有的状态,而在于不断趋向可能性的过程。

震撼之处
永恒的未完成性:生命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持续创造自身意义的过程。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对人生目的的预设。
焦虑与希望并存:意识到存在本质的开放性,既带来自由(可无限可能),也带来痛苦(无法确定方向)。

现实困境
在"躺平"文化盛行的当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成为对抗虚无主义的解药——承认有限性反而激发对生命的专注与热爱。



为何这些哲学命题能震撼人心?
1. 直击存在根基:它们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如自由、自我、意义),迫使思维跳出舒适区。
2. 揭示矛盾本质:比如自由与责任的悖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永恒张力,这种矛盾本身具有强大的哲学魅力。
3. 超越具体经验:通过抽象思辨触及人类共同困境(生死、存在、价值),产生普世共鸣。



哲学震撼的本质
真正的哲学震撼不在于说出"惊人之语",而在于:
打开新的认知维度:如从量子物理看时间的非线性,或从道家思想理解万物互联。
唤醒内在觉醒:当某个命题与个人生命经验产生共振时(比如萨特的自由选择),会引发对自身存在的重新审视。
重构价值坐标系:在道德、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深层反思中,哲学提供超越功利主义的思考框架。

或许正如加缪所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但正是这种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让哲学成为人类精神最深邃的探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吸引我来回答的是题主“放在二战战场中这些人早当逃兵了”。

本来是抱着看猴的心态在看这个问题的,但是吧,这个猴整的活实在太烂。我还是来写写二战时候哲学家们都在干啥吧。

德国:

维特根斯坦,一战应征入伍,作战勇猛,导致在战场负伤。二战时年事已高,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去了伦敦,加入英国籍。并且还硬要去战场,英国看他年纪大给安排了个军医的职位。

(插播一个知识:戈培尔,德国宣传部长。这货是个哲学博士,货真价实的哲学家。跟他比起来,元首就属于哲学界的民科)

法国:

萨特,应征入伍冲上战场,结果被德国人俘虏了。一年之后被释放,接着在维希法国治下的巴黎继续反纳粹。还参加了西班牙国际纵队。国际纵队打得多艰苦就不用我再赘言了。

加缪,不仅上了战场,还是艰苦的法共游击队。没错,他是个真诚的共产党员(虽然因为反对法共的沙文主义政策1937年被开除出党了)。后来在巴黎搞地下工作,担任《战斗报》主编。作为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他当然也去了国际纵队,在西班牙打得很残酷。因为看不惯苏式清洗,然后又自己一个人跟搞清洗的法共做斗争。武德充沛得一批。

梅洛庞蒂,1940年前是法军军官,由于法军投降得太快,没立下什么战功。然后跟萨特一块搞抵抗运动,继续抵抗纳粹。

苏联:

没什么好说的,苏联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二战时几乎全员都是红军军官。

中国:

中国方面,我方军事统帅就是个理论水平很高的哲学家。一边带着军队跟日本人打生打死,一边在写《矛盾论》、《实践论》这样的哲学著作。

20世纪中后期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们除了海德格尔和约翰杜威在仍大学教书以外,其他人几乎全部都在战场上。存在主义三人组国家都投降了自己还在抵抗,提着脑袋反纳粹,哪怕打游击也要打下去。

逃兵一说,本就自猴嘴说出,大家一乐就完了。

user avatar

我只说跟题主说三个字:你很弱。

别急着震撼,也别急着生气,我告诉你我怎么看出来的。

把你回答中的描述简单分析一下:

你把你觉得你见过最震撼的事情跟我说一下。
我看一看这个东西能不能震撼到我。

用【震撼】这种词语去作为评估【事情】重要度的人,往往缺乏将事情的本源还原的能力,而只重视感官的刺激,换句话说,对事物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种人无论体力和资产如何,往往很弱,就是最容易成为乌合之众的那种人,也是最喜欢爆米花电影的受众,当遇到复杂博弈的时候,这类人除了本能反应的恐惧和迷茫,没有丝毫办法,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东西都来自于基本的本能,以及他们伪装出来的高级需求。

如果世界是一场游戏,他们就是作为布景板的NPC。

如果生活是一种音乐,他们就是那种最无趣的迷笛。

哲学家的实力就是这么差,

这句话说明逻辑缺乏基本逻辑,【哲学家】是一个很大的集合,很多【哲学家】本身也是【政治家】【数学家】等等,把一个很大集合的范畴,进行统一的,绝对化的评判,这本身就是一种没有【思维实力】的表现。类似于说【男人】都很帅,他不可能是【正确】的。

心理脆弱。

形容他人实力差,用的词是【心理脆弱】,心理强大与否与实力强弱没有关联性,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心理脆弱,即使是非常伟大和非常强大的人,也会如此。

所以你的描述没有时间有效性的概念,而是只会大而化之的评价他人。

这种人满大街都是,而是从统计学上来说,混的不咋地的可能性很大。

真要放到二战战场中,这群人早就当逃兵了。

你通篇暗示就是哲学家不如你,哲学家都不行,你最行,哲学家都当逃兵,而你勇敢非凡。

我很理解你,当人很自卑的时候,他有可能通过贬低其他群体,来给自己打气,表现出傲慢的表象。

其实怂的很。

另外,你写东西不会分段,这么点文字之间逻辑关联性很差,也不会使用任何口头语以外的词汇。

写作能力不及格。

差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