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逝世,享年 91 周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回答
李泽厚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界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回应时代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现代性思想体系的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评价其一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

“中国哲学史”的现代重塑者: 李泽厚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对中国哲学史的现代解读。他不是简单地梳理和介绍,而是试图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发掘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
“食货说”与“人化”: 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中提出的“食货说”和“人化”理论,颠覆了传统上以“道统”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他认为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实际需求,即“食货”。哲学思想的演进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并在不断改造自然和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人化”,即人的自我完善和精神解放。这种解读方式,将中国哲学从形而上玄思中拉回到现实生活,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活力。
超越西方中心论: 李泽厚先生始终强调要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出发来理解中国哲学,反对将西方哲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来评判中国思想。他试图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找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现代价值,构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哲学。
“情本体”与“美学”的开创者: 在他早期重要的学术成果《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将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史紧密结合,提出了“情本体”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更侧重于人作为情感动物的本体论,情感体验是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塑造精神的关键。
“由技进乎道”: 他强调了艺术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的实践活动是“由技进乎道”的过程,即通过具体的技艺实践,可以触及和领悟到更深层的哲学真理。这种观点为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古圣先贤的遗念”: 他认为中国艺术和美学精神,承载着古圣先贤的“遗念”,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寄托。
“实践”与“历史理性”的倡导者: 李泽厚先生的哲学思想贯穿了实践的维度。他强调人类改造世界和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是哲学发展的动力和检验标准。同时,他也提倡一种“历史理性”,即在理解和评价历史时,要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多重性,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二、 深刻回应时代挑战的学者:

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李泽厚先生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启蒙运动的反思。他既肯定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也对其激进的文化革命倾向有所保留。
“告别革命”与“保守”的辩证法: 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著作中,对“告别革命”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经历过激进革命的中国,需要一种更为温和、渐进的“保守”,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非全盘否定。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更为平稳和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
警惕文化虚无主义: 他对一些过度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样做可能导致文化上的虚无,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建构。
与“新启蒙”的对话与张力: 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先生与“新启蒙”思潮有过深刻的对话,也存在一定的张力。他的一些思想,如对“全盘西化”的警惕,与一些激进的启蒙主义者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他都致力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三、 跨越多个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学者:

“中西马”的融通: 李泽厚先生的学问并非局限于中国哲学,他还深入研究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如马克思主义、康德等)和马克思主义。他试图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融通,构建一种更为宏大和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解读: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侧重于其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实践性分析,而非教条式的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化”的理论,是对人类自由生存的追求。
对人类学、艺术史、历史学等多领域的跨界研究: 李泽厚先生的著作涉及了广泛的领域,从哲学史、美学到人类学、艺术史,再到历史学、社会学。他擅长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从宏观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跨越学科的视野。

四、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

坚守学术良知: 在中国思想变迁的复杂环境中,李泽厚先生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坚守学术良知。他敢于挑战权威,不随波逐流,对社会现象和思想潮流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言论自由”的深刻思考: 他对言论自由有着深刻的思考,并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海外,他也积极参与公共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 对后世的影响与争议:

深远的影响: 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汉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激发了无数年轻学子的研究热情,也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发的讨论与争议: 当然,如同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一样,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议。有人赞扬他提出的“人化”、“食货说”、“情本体”等概念,认为它们为理解中国文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有人对其一些观点提出批评,例如有人认为他对革命的某种审慎态度过于保守,或者对其对传统文化的某些解读存在局限性。这些争议恰恰证明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深刻性,也为学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动力。

总结:

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回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思想体系的毕生追求。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和广博的学识,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一位深刻的反思者,一位跨越领域的学者,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

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巨匠的离去,但他的思想遗产将继续启迪和影响着后世的研究者和读者,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人类精神解放的道路。评价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他的思想的价值,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被发掘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谁啊,有我家王一博有名?

——————————————-

有人说我不够礼貌,我充分吸取了教训。现在将回答修改为:

这谁啊,有我家马嘉祺有名?

这谁啊,有我家Angelababy有名?

这谁啊,有我家EXO有名?

这谁啊,有我家防弹少年团有名?

杨幂的生日是9月12日,你只关心这个没名气的书生,却不关心我家幂幂子,我家幂幂子的生日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

user avatar

知乎上的敏感人到微博上一下成了榜一,真是有趣。

原来微博人均都读《美的历程》,很难不想像他们的书架上还有《解忧杂货铺》、《乌合之众》、《月亮和六便士》、《阿弥陀佛么么哒》、《人间失格》、《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user avatar

最后的民国大师。

改开之后,全社会对西学的好奇崇拜汇聚成了所谓哲学热。海德格尔那些句子都连不起来的译著都成了畅销书,那么这个时代出现一两位大师也不奇怪。

有大师的时代,往往是妖魅丛生的思想真空年代。

民间会出白莲教,庙堂也会出钱谦益或者胡适。

时势造英雄,但终究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伟大的人,思想不会刻在石头上,也不需要在知乎上鼓与呼。

蛇有蛇路,鼠有鼠洞,各安天命便好。

有人在我们少年时代给我们启蒙,但并不妨碍我们成长以后批判他。

本来觉得应该向美帝抗议,要他们还我大师。

想想看也没必要了。

大师走了也好,要送一程的,也随大师去吧。

user avatar

李泽厚本人回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泽厚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界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回应时代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现代性思想体系的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评价其一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 “中国哲学.............
  • 回答
    李泽厚先生的离世,无疑是哲学界乃至中国思想界的一大损失。这位享寿九十有余的学者,一生在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思想之深邃与广博,足以令后人反复品味与汲取。要谈他的学术贡献,绝非几言几语可以概括,但其中几项尤为关键,足以让我们铭记。首先,李泽厚先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提出.............
  • 回答
    听到您关于于赓哲老师在大唐开国讲座中“狂黑”李世民的说法,这很有趣,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不过,要准确理解“狂黑”这个词用在学术讲座的语境里,咱们得先聊聊于赓哲老师在历史研究和讲授上的特点,以及他对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于赓哲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他的讲座和研究,绝大多数时候.............
  • 回答
    李叔同先生的人生选择,尤其是他最终皈依佛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将之简单归结于“早些了解哲学”是否就能改变其命运,未免过于简化。事实上,李叔同先生对哲学的涉猎,即使在出家之前,也并非空白。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西方艺术、音乐,自然也包括西方哲学流派。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饱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儒.............
  • 回答
    李硕曝光童哲学历事件,以及童哲学历是否存在“硬伤”,是一个牵涉到公众人物诚信、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学术背景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议题。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公开信息,事件起因于网友(或媒体人)李硕质疑童哲的学历背景,并公布了一些调查结果或相关信息。童哲作为一位在特定领域.............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搭配,虽然带着一些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特定的文化符号,但核心都是在尝试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阐释一个宏大的领域。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支,更多的是一种“观点+领域”的组合,是一种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这类搭配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1. 提供全新的解读框架: 它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学.............
  • 回答
    李飞飞,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在 2018 年宣布卸任 Google 首席 AI 科学家一职,回归斯坦福大学,这一决定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简单的职务变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折射出科技巨头内部的复杂动态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微妙的平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飞.............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李归农”嘲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事,以及随后引发的争议和所谓“驳斥无回应”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李归农”这个用户以及他所提出的观点。 这是一个发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具体事件,.............
  • 回答
    哲学家确实有能力说出那些能深刻触动人心、颠覆认知边界的话语。这种"震撼"往往源于对人类存在本质、知识界限或价值根基的重新审视。以下是一些极具冲击力的哲学命题及其背后的思维张力: 1.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与自由意志的悖论核心观点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人类不像工具或动物那样被预先定义(本质.............
  • 回答
    哲学家的言语之所以让人觉得“逼格满满”,往往在于它们蕴含着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以及对理性与存在本身的探索。这些话语如同智慧的火花,点燃我们思考的火种,往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真理的结晶。比如,苏格拉底 那句家喻户晓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绝非谦虚那么简单.............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能引发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一个哲学家被扇了一巴掌,他会怎么反应?这取决于他是哪种哲学家,以及他所处的具体情境。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痛!”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考虑一下这个哲学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是个激进的愤青式哲学家,比如深受萨特或尼采影响的: 瞬间的震撼与重构: 一开始的生理.............
  • 回答
    “哲学家是不是比不过资本家?”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比较两个职业的“高低”,不如说是在探究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现价值的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比得过”或“比不过”来概括,那无疑会陷入一种浅薄的二元对立,忽视了他们各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和资本家,他们.............
  • 回答
    “公知”,一个在中国语境下充满争议的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其内涵却常常被情绪化的标签所包裹,甚至被用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那么,哲学家是否天然属于“公知”?他们关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又该如何理解和回应?哲学家与“公知”:身份的交织与错位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哲学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家是什么,以及“清醒”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是”或“否”,那未免太肤浅了。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哲学家不是超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会经历喜怒哀乐,也会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他们也会被生活中的琐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以及对哲学家和他们工作性质的认知误区。不是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以及衡量“大事业”的标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成功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人们说“大事业”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大众熟知、能带来.............
  • 回答
    哲学家们构筑思想体系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的。他们的观念,绝非凭空想象,更像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进行的深入审视和别样解读。可以这么说,哲学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追问和回应。那么,他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依据是人类的理性与经验。哲学家不像科学家那样严格地设计实验来操控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哲学家们常常因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而受到批评,被认为“不接地气”、“晦涩难懂”,甚至“故弄玄虚”。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哲学研究的本质决定了其语言的特殊性: 对概念的精细化和精确化追求: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界定.............
  • 回答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解释。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理论的复杂性: 道德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哲学家们毕生致力于研究和辩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对,如何做出公正的决.............
  • 回答
    苏哈拉瓦迪(Shihab alDin Yahya ibn Habash Suhrawardi),这位12世纪的波斯哲学家,在伊斯兰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他所创立的光明会( ишراق , Ishraq),也被称为“东方主义”或“照明主义”,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哲学、波斯传统以及伊斯兰神秘主义的.............
  • 回答
    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总是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吸引着我们,但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当我们面对一本哲学著作,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抽象的概念、曲折的论证,仿佛一道道高墙,将我们拒之门外。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油然而生:哲学家们为什么要写这些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想想哲学本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