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家是不是比不过资本家?

回答
“哲学家是不是比不过资本家?”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比较两个职业的“高低”,不如说是在探究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现价值的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比得过”或“比不过”来概括,那无疑会陷入一种浅薄的二元对立,忽视了他们各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和资本家,他们出发的“土壤”和追求的“目标”就截然不同。

哲学家: 他们的战场在思想的领域。哲学家试图理解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探究生命的意义,审视道德的边界,拷问存在的本质。他们的工具是逻辑、论证、反思和想象。他们追求的是真理、智慧、启蒙,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所处的世界,从而活得更有意义、更清醒。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在书斋里度过,他的影响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是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是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至今仍是思维的基础,康德的伦理学塑造了现代道德观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影响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他们的“成功”体现在思想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力。用资本家的“成功”标准去衡量哲学家,就像用种出多少粮食来评价一首诗的价值一样,风马牛不相及。

资本家: 他们的舞台在经济领域。资本家是资源的组织者和配置者,他们通过投资、生产、销售等环节,创造财富,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他们的核心是利润、效率、增长。他们的成功往往体现在创造的经济价值、就业机会、市场份额,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张。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可能能够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科技巨头的创始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产品,也改变了我们沟通、学习、娱乐的方式。他们的“成功”是以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和市场地位。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哲学家比不过资本家”呢?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社会当下普遍的价值导向。在一个物质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经济的成功往往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主要标准。金钱、权力、名望,这些资本家更容易获得的标签,在许多人眼中,似乎比哲学家那种“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更具吸引力,也更“实在”。

经济回报的巨大差异: 显而易见,一个成功的资本家能积累巨额财富,而大多数哲学家即便在学界享有盛誉,其经济收入也远无法与顶尖的商业人士相提并论。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很容易让人产生“比不过”的直观感受。
可见的社会影响力: 资本家可以通过创办企业、雇佣员工、生产产品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运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新闻头条,他们的企业产品随处可见。而哲学家的影响力则更为间接和抽象,可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才能体会到其价值。
衡量标准的“实在性”: 财富、市场份额、利润率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可以量化的东西。而哲学家追求的“真理”、“智慧”、“启蒙”这些概念,却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

然而,如果仅仅看到这些表象,就断定哲学家“比不过”资本家,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短视。

哲学家提供的不是短期物质回报,而是长远的文明基石。

思想的“看不见”的价值: 哲学家所做的,是为社会提供思考的框架、认识世界的工具、价值判断的依据。他们的思想经过沉淀和传播,能够影响法律体系的建立、教育内容的设置、道德规范的形成,甚至国家政策的制定。没有哲学家对“公平”、“正义”、“自由”等概念的探讨,资本家所谓的“自由市场”也可能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
反思与制衡的力量: 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环境破坏、消费主义泛滥等问题。此时,哲学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就扮演着重要的反思和制衡角色。他们提出对资本逐利的质疑,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人类行为伦理的审视,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没有这些反思的声音,资本的野蛮生长可能会吞噬一切。
精神的滋养与升华: 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精神的寄托和价值的追寻。哲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的养分,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一个物质再富足但精神贫瘠的社会,是难以称得上真正进步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哲学家比不过资本家”。 他们是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贡献价值。资本家解决了“如何活得更富足”的问题,而哲学家则试图解答“如何活得更有意义”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是互为补充。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精于算计、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而没有思考过“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是公平交易”、“什么是道德责任”的哲学家,这个社会可能会变得多么冰冷和扭曲。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空谈理论、不谙世事的哲学家,而没有能够将思想转化为物质生产、改善民生的企业家,那么这个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看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更应该看他对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精神升华所做出的贡献。哲学家的贡献,或许不如资本家的来得“显眼”和“直接”,但其 深度、持久性以及对人类文明底色的塑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将哲学家与资本家简单地对立起来,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视角。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理解他们各自的价值体系,并认识到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思想家和实干家,精神追求和物质创造,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文明前进的。所以,与其说“比不过”,不如说他们是在各自的领域,以各自的方式,为人类社会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逻辑是,一切哲学和意识,终将要以实践的实现得以“完成”。

这大约是柏拉图所谓理念的实践结构。
即木匠在制造一张桌子前,事实上这个桌子以“理念”的形态“已经存在”了,实践只是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和呈现而已[1]

这个基础逻辑可以说还是比较唯物主义的(笑)
甚至在马克思的观点里,这还要更进一步,生产出来还不够。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2]

所以为什么题主觉得资本家比哲学家“厉害”呢?
题主觉得,哲学家只有理念,只有胸中的成竹。而资本家却可以把它化为现实。

多的我就不说了,需要疏通题主的几个逻辑。
1,“现实”的最高标准并非是金钱
2,资本家不负责把什么东西化为现实,但是资本主义可以(以驱使人劳动的方式)
3,我原谓资本家是天上人做,不意此等庸懦之辈亦为之,何以拜为?
4,这年头啥事儿怎么都能扯上资本家,这个词很时髦么?没有别的词好用了么?

参考

  1. ^ 赵凯荣-《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独特贡献》
  2.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家是不是比不过资本家?”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比较两个职业的“高低”,不如说是在探究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现价值的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比得过”或“比不过”来概括,那无疑会陷入一种浅薄的二元对立,忽视了他们各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和资本家,他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李叔同先生的人生选择,尤其是他最终皈依佛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将之简单归结于“早些了解哲学”是否就能改变其命运,未免过于简化。事实上,李叔同先生对哲学的涉猎,即使在出家之前,也并非空白。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西方艺术、音乐,自然也包括西方哲学流派。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饱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儒.............
  • 回答
    “中国科学家的地位是不是不如明星?”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总的来说,虽然社会对科学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某些方面,明星的光环和影响力确实更为显著和普遍,这导致了很多人会产生“不如明星”的感受。一、 媒体曝光度与公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了科学界评价体系的深层差异和历史演变。简单来说,并非所有中国科学家都需要“实用价值”才能得奖,也不是所有西方科学家都不需要。但这种感知上的差异,确实存在其形成的原因,这背后牵涉到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力图还原一个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家是什么,以及“清醒”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是”或“否”,那未免太肤浅了。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哲学家不是超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会经历喜怒哀乐,也会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他们也会被生活中的琐事.............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流量明星”收入远超科学家的情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科普和创新渠道做得差”。虽然科普和创新渠道的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到的还有市场机制、社会价值观、资本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一、 科普与创新渠道的瓶颈:“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
  • 回答
    科学与非科学,这并非像“好”与“坏”那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认识世界、理解存在的不同路径和工具,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将科学直接等同于“高贵”,而将宗教、哲学、信仰等视为“低贱”或“次等”,这种看法既片面又过于简化。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核心在于其方法论:基于观察、实.............
  • 回答
    “数学家是否比一般人高一等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等级”和“智慧”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职业群体价值的看法。答案是否定的,数学家并不比一般人高一等级,但他们拥有的某些特定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超越常人的特质。要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等级”的.............
  •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以及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作用。首先,我们来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影响最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直接的工具性应用最少: 指该学科在日常生产、科技研发、商业运作中,.............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中的“量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答案是否定的。它们虽然都触及了世界的深层运作规律,但其出发点、方法论和具体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就像一位对这两种思想都略知一二的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阴阳”和“量子”.............
  • 回答
    要探讨“bobo”这个概念是否属于犬儒主义学派,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犬儒主义的哲学内涵,然后才能对照“bobo”的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犬儒主义,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传统价值观、社会习俗和物质财富的彻底蔑视。犬儒主义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并不在于外在的占有或他人的认可,.............
  • 回答
    关于“大部分女性对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不感兴趣”这个说法,我想说,这恐怕是一个过于简化的刻板印象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领域,比如科学技术领域,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我们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好像男性在这个方向的声量或者参与度会更显眼一些。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到底是因为女性天生就不感兴趣.............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你拥有“哲学能救世”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也反映出你对知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我并不认为你在根本上“想错了”,因为哲学之所以存在并被热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救世”这个词在哲.............
  • 回答
    提到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现象:杰出人物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乍一看,这似乎在暗示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具创造力、智力或影响力。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男性比女性优秀”,就像只看到一片树叶就断定整棵森林的品种一样,未免过于草率和片面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学习马哲的这件事。要不要先学黑格尔,以及从哪本黑格尔的书入手,这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大家的经验也各有不同。我尽量把我的理解说得详细些,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学习马哲,是否一定要先学黑格尔?严格来说,不一定非要“先”学黑格尔,但如果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尤其是.............
  • 回答
    “物理学家或数学家自杀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宇宙真谛?”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深刻且充满争议的领域,它混合了对科学、哲学、心理健康以及个体存在意义的探讨。 总的来说,将自杀简单归因于“发现宇宙真谛”是一种过于简化且不准确的看法。 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且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让我们来详细.............
  • 回答
    关于“世界三大数学家”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一个被普遍公认、固定不变的名单。之所以有时候会听到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或者某个时期、某个群体内的讨论和总结,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代局限性。为什么欧拉没有出现在一些“世界三大数学家”的讨论中?首先,我们要明白“世界三大数学家”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够严谨。数学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