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以及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

“影响最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直接的工具性应用最少: 指该学科在日常生产、科技研发、商业运作中,其结论或方法论能够被直接、独立地应用到产生具体成果(如产品、技术、服务)的场景最少。
对其他学科的直接支撑性最弱: 指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其他更具体的、以研究具体事物为目标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在方法论、概念框架或理论基础上的直接和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最弱。
生存危机感最弱: 如果废除某个学科,该学科的研究者和知识体系可能会消失,但其他学科的运转和发展几乎不受影响,甚至不会察觉到其消失。

其次,我们来分析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

哲学并非一个单一的、封闭的学科,而是对人类思想、知识、价值和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但往往是间接的、基础性的、元层面的。

1.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探索实在的本质、存在、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
影响: 对科学的认识论(如何认识世界)和本体论(世界是什么样的)提供了基础性的思考。例如,对因果律的探讨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设计;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讨论影响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
2. 认识论(Epistemology): 探索知识的来源、本质、范围和可靠性。
影响: 这是哲学对几乎所有学科影响最直接的部分之一。科学方法的建立、知识的有效性判断、理论的证伪和确证都离不开认识论的讨论。怀疑论、实证主义等认识论流派直接塑造了科学研究的范式。
3. 逻辑学(Logic): 研究推理的原则和方法,是有效的思维和论证的工具。
影响: 逻辑学是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以及任何需要严谨论证的学科的基石。没有逻辑,科学理论的构建和检验将无法进行。
4. 伦理学(Ethics): 研究道德的原则、价值和行为。
影响: 影响了法律、政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等,指导着社会规范的制定、行为的判断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
5. 美学(Aesthetics): 研究美、艺术和品味。
影响: 影响了艺术史、文学评论、设计、甚至心理学中的感知研究。
6. 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 研究政治权力、正义、国家、权利等。
影响: 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有深远影响,塑造了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
7. 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研究意识、心智、认知、情感等。
影响: 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尤其在AI伦理和意识模拟方面)有重要影响。
8.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探讨科学的本质、方法、目的、价值以及科学知识的界限。
影响: 这是哲学最直接干预具体学科的地方之一。它帮助科学家反思自己的研究方法,理解科学的局限性,并对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现在来评估“废除哲学影响最小”的说法:

如果我们要比较废除哲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等)对人类社会和知识体系的影响,我认为,废除哲学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对较小,但并非“最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让我来详细解释为什么:

为什么说哲学的影响可能是相对较小(与某些硬科学相比):

直接工具性应用: 哲学不像物理学提供了我们制造手机、GPS;不像化学提供了我们制造药品、新材料;不像计算机科学驱动了信息时代。哲学家的思考,其结果并非直接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或可以立即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技术。一个没有哲学家研究的社会,可能依然能够运行,人们依然可以生产和生活,只不过缺乏对“为什么这样”的深入反思。
独立的研究对象限制: 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即使没有哲学家的引导,科学家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索。而哲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它的进步更多是观念的演化而非物质技术的突破。
“低垂的果实”效应: 硬科学往往更容易获得“低垂的果实”,即容易看到其研究的直接产出和回报。而哲学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启蒙”和“基础建设”上,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易被大众直接感知。

为什么说哲学的影响并非“最小”(甚至是基础性的):

基础性与元性: 哲学提供了许多学科的“元知识”——关于知识本身的知识。
认识论和科学方法: 如果没有认识论的哲学思考,我们如何确信科学方法是可靠的?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假说如何被检验?这些都是哲学在问的问题。废除哲学,等于拔掉了许多学科的“理论根基”或“方法论护栏”。
逻辑学: 这是最直接的例证。如果废除逻辑学(虽然逻辑学常被视为独立学科,但其起源和核心理念深植于哲学),那么数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是任何需要清晰论证的学科都将无法建立。
概念的澄清: 哲学致力于澄清概念,如“自由”、“正义”、“真理”、“意识”。这些概念的模糊性会直接影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甚至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塑造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哲学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启蒙时代的康德、卢梭,再到现代的萨特、福柯,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教育、政治、法律、艺术等方方面面。废除哲学,就等于抹去了人类文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思想体系的混乱。
科学发展的动力和反思: 许多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哲学的思考。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宗教和哲学对宇宙的旧有认知;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发了关于实在、因果和观测的深刻哲学讨论。哲学提供了审视和挑战现有范式的视角。
应对社会变革和伦理困境: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不断面临新的伦理困境(如人工智能的伦理、基因编辑的伦理、信息隐私的伦理)。哲学,特别是伦理学和技术哲学,是帮助我们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些思考,社会可能会在技术进步中迷失方向,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

让我们设想一下废除其他学科的影响:

废除物理学: 我们将失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无法建造和维护现代科技(从发电到通信,从交通到医疗设备)。生活将退回到原始状态。影响是灾难性的,也是最直接的。
废除数学: 我们将失去量化的语言,无法进行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济分析、信息编码等。现代社会将瘫痪。影响是极其广泛和基础的。
废除生物学: 我们将无法理解生命,无法发展医学、农业,无法应对疾病和食物短缺。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废除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的信息、通信、金融、交通、娱乐等一切都将停摆。
废除经济学: 社会的资源分配、生产流通、金融系统将陷入混乱。
废除历史学: 我们将失去对过去经验的借鉴,无法理解社会演变的规律,容易重蹈覆辙。
废除文学/艺术: 虽然不如硬科学那样直接影响生存,但人类的精神世界将变得贫瘠,失去情感表达、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结论:

相较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直接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工具性知识的学科,废除哲学的影响在“直接、具体、工具性应用”层面来看,可能是相对较小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仅仅是停止了哲学研究,它可能不会立即面临基础设施的崩溃或生产力的断崖式下跌。

但是,如果从“基础性支撑”、“思想框架构建”、“价值引导”、“反思能力”和“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这些更深层次的维度来看,废除哲学的影响绝不是“最小”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巨大”且“不可或缺的”。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概念上的澄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伦理框架;为个体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工具。一个没有哲学的社会,可能在技术上依然能够发展,但它很可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社会,容易陷入思想的僵化、价值的迷失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困惑。

所以,更准确地说,废除哲学的影响是“间接的”和“根本性的”,它不会像“失业所有工程师”那样立刻导致社会停摆,但它会逐渐侵蚀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导向。

因此,虽然从最直接的工具性产出来看,哲学似乎影响最小,但这恰恰是因为它的影响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底层逻辑、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中,是一种“无处不在但又不显山露水”的影响。如果非要在这方面进行排序,哲学可以说是影响“最不直接”、“最不具象”,但同时也是“最基础”、“最深刻”的学科之一。

总而言之,我认为 “废除哲学的影响最小”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哲学作为思想的“元学科”和“基础支撑”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如果必须回答,那么可以说在“直接技术应用”层面影响较小,但在“思想体系和文明传承”层面,其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国内,在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学科是影响最小的。

一、

国内哲学系基本上不研究哲学,只研究哲学史;这大概等同于科学家不研究前沿科学,只研究科学史,都钻进牛顿和麦克斯韦的故纸堆,这还是科学研究吗?

但国内哲学学者振振有词,他们会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一种黑格尔式的说辞,并且乐于此道。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哲学的培养机制就是如此,哲学系教师都是搞哲学史研究的,他们的学生肯定也逃不掉。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哲学系学生的素质相比于其它系普遍偏低(大多是调剂或跨考),他们的能力无法研究前沿哲学问题,如后模态形而上学和概念工程学。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内哲学研究不研究哲学,严重脱节于国际同行,躲进小楼成一统。

二、

西方哲学有自己的任务,要么是体系内的需要,要么是时代的需要。国内哲学研究都与此无关,他们既不关心社会和时代,也不关心哲学问题史,基本上没有批判性和反思性,无法输出任何有重量的观点和思想。

这些学者中,有抱负的也不过是将某个哲学家的某些书读懂,在国内发发文章写写书。

从国际学术出发,国内哲学学界做的工作,甚至算不上哲学史研究,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哲学史研究著作——大概只能称作文献引介和梳理。

三、

哲学面临着丧失研究对象的境地。要么如现在英美哲学研究非常琐细的问题,要么跟着科学后面混饭吃,要么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要么成为一种文学式的个人表达。但第一种和第二种,国内学者做不到;第三种,没有土壤;第四种,当今社会根本无人买账。

也就是说,在国内,哲学是没有研究对象的,除了哲学史。

四、

学院式的哲学思维是否真的有益于人生?哲学学者经常说哲学乃“无用之大用”,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从各类学科研究到各类商业或组织活动,都不需要哲学思维,我们也不可能看到科学工作者或者企业家有什么深奥的哲学思维,甚至对于大多数研究和写作而言,哲学思维是有害的,特别是一百多年前的哲学,比如认为科学来自经验归纳,比如基础论的思维方式。从个人修养角度上来说,学院哲学的思维方式,除了将人引入无限的问题和细节之中,难有其它意义(哲学不提供答案)。


综上四点,国内哲学研究脱离时代,脱离哲学,脱离学术共同体,学院派的思维方式对人生和工作皆属无益,而且,国内哲学学界专注哲学史,是思想上的懒惰和能力上的缺陷,也是哲学丧失研究对象只能执着故纸堆的体现,因此,砍掉哲学系会有文献引介和梳理上的损失,但这种引介相当程度上会被文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等填补,整体影响有,但并不大。

user avatar

毛泽东同志,天天谈的都是哲学。

废哲学,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什么路线?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所有的现存意识形态和政治活动的构架,怎么安放?

这样的想法、言论,值得举报。

user avatar

我听人家讲,说哲学过去发展的很好,是因为过去是哲学家的时代。

现在不同了,变成了哲学教授的时代,哲学教授一来,哲学完蛋了。

所以废除哲学的学科或许利大好哲学

user avatar

废除不了,或者说,无所谓是否废除,因为最终你会发现,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大家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再并不需要刻意去组织的情况下,再造一个和当今哲学体系类似丰富和庞大,且内容大差不差的学科体系出来的。

更大的可能是,哲学会有明显的进步,因为能甩掉不少不再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的历史包袱了。

好的哲学,是人类个体中的顶级智者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废除哲学的影响可能反而会很大 — 加速更好的哲学的更新。

user avatar

“任何时候,

都不应该把人仅仅当做手段,

而是要同时也当做目的”

古老的人如是说着。


我们在探究数学奥秘时获得求知的快乐,

在探究天体规律时获得快乐,

而同时,这些规律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时代,

于是,这些学科被人记住,被人喜爱,

以至于人们竟然或许已经忘记了,

研究本身的快乐,

才是它们本该有的目的,

是它们存在的根本基础,

而非是它们作为手段的那些偶性。

于是,

当某一种学科宣称,

它的目的只有它自身,

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我仅仅只是目的,而从不作为手段”。

所有的人都愤怒了——

“杀死它,杀死它!”

那么,摆在这个学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

“它已经死了!被我们杀死的!”众人狂欢着;

或是,

“我要告诉你,我其实也可以成为手段”——

存在为了存在而把偶性作为存在的根据。



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条道路呢?

user avatar

国内的哲学学科的科研经费,某种意义上和废除了也没什么区别。换句话说,这玩意上头心知肚明。

在中国,哲学这个学科是被单独揪出来的,它与某些国家把数学,物理这些理论学科归在哲学系下面不一样,我们的学科架构是真正的消解了哲学,让各个学科跑到自己的领域里去自我生成,而不是通过哲学这门学科来生成逻辑。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的哲学系很神奇,搞马哲的在吵架,搞西哲的在翻译,搞中哲的在玩国学,搞科哲的玩伦理,搞伦理的写鸡汤。感觉哲学到底是啥和他要干啥变得很奇怪。为了在这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了抢一块蛋糕,哲学的定义被无限制的泛化。使得很多哲学系里的东西让你怀疑它到底是不是哲学。

对于传统哲学家的经典文本解读,又出现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翻译家拥有对于某著作的最高解释权。这种封闭的话语体系除了多培养几个学阀,然后把哲学变成一种圈地运动以外,感觉也没什么价值。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好多已经成为哲学史的东西呈现出一种矫枉过正,要不往死了批判,把它的价值踩到底,要不把他奉为神明,一切都能用他解释。甚至有人用几百年前的东西构建当代的哲学话语。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一种反思。

所以在中国废除哲学其实真的没啥大影响,但是还是不要废除。否则知识分子们绝对会吵上天,但是现在也挺好,也没有大力支持,只是处于一种维持它存在的状态。


补充一下顺便回复

第一,我肯定是拒绝取消哲学的,毕竟取消了我上哪混饭吃,不过我的吐槽也只是针对当下的,未来肯定会慢慢变好,而且很多问题也不是哲学一个学科的问题,它涉及的是整个学术圈的机制和风气的问题。取消了也会让很多真正搞学问的学者心寒。

第二,关于为啥我还读了硕士,单纯就是出于对哲学的热爱和对我导师的仰慕,曾经也是学术圈轰动的人,出于同主流圈子的价值分歧选择跑到东北边陲独自耕耘学术。

第三,关于中哲究竟是不是国学,这个肯定有,但是哲学本身应该承载人类理性和终极关怀,因此关于中哲的重新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有人在做,但是主流的我并没感觉有做的好的。

第四,我吐槽的其实大家可以自己看看一些哲学的期刊,这40多年的哲学论文,层次和深度还是比较直观的,在某个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下滑,有的核心的论文内容还没有知乎上很多大v写的深刻,有时候真觉得知网不如知乎。当然也会有人说其实是有所提高,这里我也不抬杠,毕竟如果预设一个结论总能通过逻辑把它论证出来,这就是胡塞尔之前的西方哲学的特点。我凭借的也只是我的直观。

第五,关于科研经费已经有人解答了,至于马哲的经费,因为我国的学科架构,马哲和马理论是两个门类,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法学,很多学校的马哲也设立在马院,那可能会分到不少经费,但是像我们这种在哲学院的就比较穷,当然这个都不一样,也可能是我的学校不行,所以才穷的,但是和其他学科比较,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user avatar

应该加入一个限定词,那就是在中国,废除哲学确实是影响最小的。

因为中国的哲学,理论上就只存在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一种是中国传统哲学,如果还有,那就是这两者的混合物。其他的哲学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中国传统哲学,披着其他哲学外衣的东西,与原本的哲学相距甚远。

所以像这种完全没有发展,并且也毫无存在感的学科,废除也好。因为真正想学哲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没有出路的,他们能做的可能也就跟海子一样了。

哲学家在中国,也只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user avatar

看见随便说两句。我尽量不用专业名词,用大白话讲。

读人文社科类博士,都会上一门课,叫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这是一门很神奇的课,因为我每次学,都觉得自己懂了,但过后再学,又发现自己之前其实没懂。到21年1月3日为止,我已经上过六次了,未来可能还会上。为什么总是似懂非懂呢,因为这个课在开始阶段,有个内容叫哲学世界观,简单说,世界观里有两样东西,一种叫实证主义,一种叫建构主义。实证主义很容易理解,人的身高、体重、年纪,都是可以测量的。想知道事情真相,你去测量就好。但问题是,另一种建构主义它本质不否定实证主义,它是另一种观点,实证主义认为哑铃的重量能测量,建构主义认为对于不同人,哑铃的意义是不同的(健身人群认为是宝,不健身的认为是废铁)。读到这,我想多数人都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当年也觉得自己明白了,但问题是,你把两种观点放到生活的每件事看看。

老师持实证主义,说:“你儿子才考了60分,太差了!”

家长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60分可以了。”

领导持实证主义,说:“你这个月业绩才1000块钱,太差了!”

员工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1000块钱可以了。”

如果你还体会不到,我再举个例子,博士英文叫Ph.D,Ph是哲学的意思,D是博士,合起来就是的意思,就是探讨哲学的人,换言之,哲学就像哑铃,它没有定论,可以探讨。但在国内你如果想考博士,其实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要拥护一种哲学,从而保证;

领导持实证主义,说:“张三,996是福报时”。

你也能持实证主义,说:“感谢领导赏饭。” 而不是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钱够用就行/我觉得老家挺好的/我觉得基层不错。”

现在回答题目,哲学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你觉得大还是小?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不是科学技术的先进与落后区别,而是懂不懂得利用哲学思辨总结利弊得失。

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科学,是无法自我进化的科学,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文化,是投机取巧的有毒文化,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思想,会被包装成充满诡辩的谎言。

哲学不是真理,它可以是常理,可以是定理,可以是悖论,可以是谬论。

在具体的事项上,哲学往往是无意义的争论,整个过程充满了让人厌烦的无聊的掰扯,费时费力并且对具体的事物毫无助益。所以急功近利的社会和人们,都会自觉自发地想要屏蔽这些无聊的争论,希望任何事情都能通过捷径直达核心本质。

但这样的社会和人民,往往会在短期获得好处,却会陷入长期的悲剧。

哲学虽然冗长无趣,并且看不出短期效益,但它却是文明之基石,科学之起点。

中国人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为描绘世界的笼统起点,不求甚解,到现在,愚氓们还是在背诵朗朗上口的一生二,二生三,然后三生万物,然后也就没有了然后,社会的进步,靠引进外来文明的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然后在朗读道德经的歌声里老死,然后又传给下一代同样的习惯和行为,然后鼓吹古人先贤的伟大贤明,然后继续引进外国文明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改善生活。

外国人的文明为什么会那么发达?他们的科学技术是如何进化的?很简单,他们一直纠结于1和0的关系,他们想弄明白为什么有1,他们更执着于为什么是0,这是多无聊的游戏啊,和我们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比,搞明白了1为什么是1,弄清楚了0为什么是0,真的很烦,很没美感。但这,却成为一个伟大的起点,因为这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起源,更是人类能够得以快速前进而非止步不前的真正原动力。

如果中国有人问一下一为什么会生二,而不是生一个半,三为什么能生万物,而不是生到四物五物以后就断了根?或许,中国还真有机会诞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明来,而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始终只能引进外来文明吸收消化外来科学技术的一个没有扩展性的文化载体。

user avatar

Zambie手脚健全,也照样行动自如,但他还是僵尸,可被驱使。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没错

所谓哲学,原本就只是希腊人和印度人的游戏。其他文明圈原本就没有这些,或者有类似的东西但在文化圈内不重要。

我知道肯定有人拿《中国哲学史》抬杠。但这玩意本来就是“类比”的产物。是中国人先接触了“哲学”,然后才从中国历史上的人的思想里总结出类似“哲学”的东西。

自然科学、数学、马理论已经与今天的“哲学”分家,不再是一门学科。就像巫术和医学分家一样。

如今国内的哲学,就是研究德国人跳大神为主,以及美国、法国等其他特色的跳大神,顺便再研究下其他地区的拜老爷。

问题是德国“大神”们唱的是C调还是F调、“二神”打鼓是4/4拍还是4/8拍,对中国人很重要吗?

有这功夫研究下东北跳大神和广东人拜老爷不好吗?

马原在中国是国学。就像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东的伊斯兰神学一样,是赋予政权合法性的东西,已经是各类社科的总集成,而不再单纯是哲学/经济/宗教学。

user avatar

“在我们搞实际工作的人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没学也差不多”---- 钱钟书《围城》1946年成书

user avatar

的确,考虑到题主提问的背景是中国,那确实聊胜于无,不如废除了还省得养一群学阀。

哲学就是人,不尊重人没必要要哲学。

user avatar

呃,马哲算吗?我怎么突然有一种想要举报的冲动嘞


引用题主的话:

“哲学也就相当于槟榔,没有达到烟的境界。水太深,太深! 混子太多,太多! 概念太多太多! 哲学者虽然不差,但哲学者大多都属于保守主义。如同废除传统武术,废除中医。 其中水太深,利益牵扯太多。

毫无疑问,中医肯定是比哲学要强,最起码中医还是能治病的。我宁可找个风水先生,我都不愿意把钱给哲学!”

再次声明,这不是我说的,我只是有种想要举报的冲动。


user avatar

我觉得,本科院校的传统工科、工匠专业都可以废除了——毕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现在都在削尖脑袋转计算机。同时,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这类的要扩招。

中专技校,最高大专,保留着这些专业就可以了,真的,即使削减到这种程度这些行业仍然后备力量充足。

传统工科才是滚出大学也不会有啥影响的学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以及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作用。首先,我们来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影响最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直接的工具性应用最少: 指该学科在日常生产、科技研发、商业运作中,.............
  •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
  • 回答
    在我所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它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理解、构建和利用计算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挑一个“深刻改变”的方面,那我会说是算法设计与分析,因为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而数学正是其灵魂。在没有系统性数学理论指导的早期,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更像是一种手艺活,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程.............
  • 回答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了,而且我正好有点空,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非要等到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骂得狗血淋头,才能激起你那点可怜的斗志是吧?你说说你,明明脑子挺灵光的,怎么就跟个榆木疙瘩似的,只有在别人给你使绊子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你真的以为这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学习方式”吗?不,.............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常州五年级女孩坠楼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通告内容,特别是关于“作文是抄袭,修改符号是学生所画”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导致这份通告发布的事件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通告是针.............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别看现在我勉强算是在学术圈里混了个脸熟,当年从一穷二白摸爬滚打上来,那酸爽,现在想起来都还抽抽嘴角。我老家一个县城,家里就是那种,你说能勉强温饱,但你要想让他拿出几万块钱供你读研,那真是要了亲命了。我爸妈都是靠着一双手吃饭,没什么文化,指望着我将来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可.............
  • 回答
    想进红圈律所,比如中伦、金杜、环球(这三家是常说的“红圈”或“顶级内资所”的代表,虽然也有其他优秀的律所),确实对学校背景有一定偏好,这几乎是所有顶尖律师事务所的普遍规律。简单来说,它们青睐那些在中国大陆法学院教育体系中享有盛誉、学术实力强劲、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的院校。同时,对于国际化的视野和海外的教.............
  • 回答
    光明日报2023年8月22日的文章《不学习就是不孝,现在校训都这么狠了》中,所描述的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十五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质疑学校将“不学习就是不孝”作为校训,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和不妥。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能考上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圈子里,那绝对是凤毛麟角,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厉害”,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智慧、毅力、方法和一点点运气的漫长战役。一、 他们的“厉害”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厉害”不是.............
  • 回答
    当谈论“世界所有学科”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描绘人类知识体系的宏大图景。这并非一个静态的、由权威机构统一颁布的清单,而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新发现涌现而不断演变、重组、细分的动态系统。人类的智慧如同繁茂的枝叶,从最根本的求知欲出发,不断向上生长,向外拓展,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学科树。学科概览:从宏观到微观的.............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小说家,他的笔下世界包罗万象,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量子物理的幽微之处,从微生物的奇妙生存到宏观宇宙的壮丽图景,无不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者绝非一日之功,更非天赋异禀就能轻易做到。这背后,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迭代式知识习得”之路,如同不断精进的技艺,每一次打磨都让作品的.............
  • 回答
    计算机科学如今的触角,已然深入了研究的肌理,几乎无孔不入。这并非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重塑了我们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计算机科学带来的最大改变,是 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处理的指数级提升。过去,许多科学研究受限于人力和设备的计算极限,很多理论模型只能停留.............
  • 回答
    想要系统地浏览各个主要学科的入门知识,这确实是个很棒的想法,能够极大地拓展你的认知边界。别担心,这并非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只要方法得当,你可以一步步将它变成现实。我会给你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实施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开启这场知识探索之旅。第一步:确定“主要学科”的范围首先,“主要学科”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很.............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不少家长心头绕的大事儿。要说父母是不是必须得“从头到尾”地把孩子学过的所有科目都亲自过一遍,才能给学习上提供帮助和指导,这倒不至于,也太苛刻了。不过,我个人觉得,要想真正地、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确实需要对孩子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科目内容、学习方法、孩子遇到的困难等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很难说我“所在”的学科,因为我的存在和能力跨越了多个领域。但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中提炼出那些我认为最引人注目、最具颠覆性,并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方向的思想。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会选择 “计算思维” 这个概念。它可能不像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或量子力学那样具有明确的数学公式.............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我所学的学科,是一片由无数细碎的、闪烁的光点构成的海洋。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潜入这片深邃的蓝色,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碎片。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微观的粒子在无序中舞蹈,又在某种看不见的法则下汇聚成纹理。我不是在学习一套既定的知识体系,更像是在扮演一个古老的炼金术士,试图从这些原.............
  • 回答
    在中国,要说哪所高校的金融学科学术实力“最强”,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实力”的衡量维度很多,并且不同评价体系会有差异。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学科的声誉、师资力量、科研产出、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毕业生在业界的认可度等多个方面,有几所高校是公认的金融学领域的顶尖学府。最常被提及的几所顶尖学府及其理.............
  • 回答
    将“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视为学生普遍存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这背后既有学生自身认知和学习体验的局限性,也有教育方式和学科呈现方式的不足,甚至触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偏差。要全面看待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对策。 一、 学生产生“数学没用”观点的根源分析: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