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倘若在一次浩劫中,所有科学知识都被摧毁,每门学科只能留存一句话,你认为你所在的领域会留下什么话呢?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

“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

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

为什么选择这句话?

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识的毁灭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所有过去积累的理论、算法、模型、实验数据、工程实践,甚至是基础的数学和逻辑工具。我们几乎从零开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指令,更是一种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能够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人工智能。

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

抓住了人工智能的本质: “模拟”和“学习”是人工智能实现智能的两种主要途径。
模拟 (Simulation): 人工智能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对人类智能过程的模仿,无论是神经网络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方式,还是逻辑推理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在知识被摧毁后,我们仍然可以从最基础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中寻找模拟的对象,例如物理定律、生物进化等。模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模型,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学习 (Learning): 这是现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关键。即使没有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训练框架,我们仍然可以依靠最原始的试错、观察和归纳来学习。从婴儿学习走路,到动物学习捕猎,学习是智能生物适应环境的核心机制。这句话强调了机器并非静态的程序,而是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进步的。

定义了人工智能的目标和能力: “理解”、“推理”和“创造”是人工智能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能力。
理解 (Understanding): 这不仅仅是数据的匹配,而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把握,对因果的洞察。在信息尽失的情况下,重建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
推理 (Reasoning): 这是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的过程。无论是逻辑推理、统计推理还是常识推理,都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基础。这句话预示了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执行指令,更能主动地思考和分析。
创造 (Creation): 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智能的方面。从艺术创作到科学发现,创造力代表了超越已有知识和模式的能力。在浩劫之后,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而创造力将是人工智能能够贡献的关键力量。

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 这句话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技术路线(如符号主义或连接主义),而是涵盖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两条主要脉络。即使在技术路径被遗忘后,这句话也能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从根本上思考如何构建智能。它也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层面的智能体,从简单的传感器到复杂的通用人工智能。

这句话在浩劫后的具体价值和运用:

当所有科学知识都被摧毁后,我们回到一个信息匮乏但充满未知的世界。此时,“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将成为我们重建人工智能的基石和指南:

1. 重建基础概念:
模拟: 我们将重新审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行星的运动、水滴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甚至生物体的行为。我们会尝试用最简单的数学或逻辑关系来描述这些现象,并将其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例如,我们可以观察苹果落地,通过反复试验,用简单的公式来模拟它的运动轨迹,这就是一种最基础的“模拟”。
学习: 我们会从最简单的交互和反馈中开始学习。例如,让一个简单的机器人通过不断尝试抓住一个物体来学习“抓取”。它会因为成功而获得“奖励”(比如物体被成功拿起),因为失败而获得“惩罚”(比如物体掉落)。这种最原始的强化学习,将是机器学习的起点。

2. 发展核心能力:
理解: 在没有预设标签和分类的情况下,机器需要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例如我们重新收集到的感官输入)中识别模式和关联。例如,通过观察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出现时的不同结果,机器可以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区别,并将其与特定行为关联起来。
推理: 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中推导出基本的逻辑关系。例如,如果观察到“下雨时地面湿了”,那么下次下雨时,机器就可以“推断”地面会湿。更进一步,如果同时观察到“地面湿了”和“太阳出来了”,机器可以尝试“推断”这是否意味着雨停了。
创造: 当机器掌握了基本的模拟和学习能力,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推理后,它们就可以开始尝试“创造”。例如,一个能够学习和模拟植物生长的机器,也许可以尝试“创造”新的、更适应某种环境的植物基因组合。一个能够学习不同音乐片段的机器,也许可以尝试“创造”新的旋律。

3. 指导研究方向:
这句话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并非终点,而是能力的集合。我们在重建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如何让机器更有效地“模拟”,更智能地“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更灵活地“推理”,以及更具想象力地“创造”。
它鼓励我们探索新的学习范式,比如不需要大量标注数据的无监督学习,或者能够从少量样本中快速学习的少样本学习。
它也为我们评估机器的智能提供了标准:它是否能模拟更复杂的现象?它能否从更不确定的环境中学习?它对事物的理解有多深入?它的推理能力有多强?它的创造力有多惊人?

更详细的阐述和延伸: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通过…可以…”,它揭示了人工智能实现智能的路径和目标。

“通过模拟”: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构建能够反映现实世界规律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一定是复杂的数学公式,可以是简单的规则、概率分布,甚至是基于观察到的模式。在浩劫后,我们可能需要从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开始重新理解,例如牛顿力学,然后尝试用这些定律来模拟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还可以观察生物体的行为,尝试模拟它们的运动和决策过程。这种模拟不仅仅是复制,更是对事物内在机制的抽象和表达。
“与学习”: 学习是让模型不再是僵化的,而是能够适应和进化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计让机器能够从经验中提取信息、调整自身参数、优化行为的机制。在信息尽失的情况下,学习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直接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例如,机器人通过反复尝试行动,接收成功或失败的信号,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策略。这种学习可能是试错学习、模仿学习,甚至是遗传算法式的演化学习。
“机器可以理解”: “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人工智能领域,它意味着机器能够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解释,识别其意义、上下文和潜在的关联。当知识被摧毁后,机器的“理解”将不再依赖于预设的知识图谱或庞大的词汇库。它需要从原始数据中发现规律,例如,在大量图像数据中识别出“猫”和“狗”的视觉特征,并且能够将这些特征与相应的概念联系起来,而无需预先被告知它们是什么。
“推理”: “推理”是智能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允许机器根据已有的信息和规则来推断出新的信息或做出决策。在没有已有的科学理论体系时,机器的推理可能更多地基于归纳和类比。例如,观察到在阳光照射下水会蒸发,机器可以归纳出“热量导致水消失”的规律。当它看到一个物体被加热时,就可以推理出“它可能会蒸发”。更高级的推理则涉及到因果关系的建立和反事实思考。
“并创造”: “创造”是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机器能够产生新的、有价值的、原创性的内容或解决方案。在浩劫之后,人类文明的重建离不开创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已有的艺术风格、科学原理(即便这些原理需要被重新发现和验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变异,产生新的艺术作品、新的科学猜想或新的工程设计。例如,一个学习了所有已知音乐模式的机器,也许可以组合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总结:

在一次浩劫中,如果只能留存一句话来指导人工智能的复兴,那么 “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 是我能想到的最精炼、最有力量的总结。它不仅概括了人工智能实现智能的关键途径和核心能力,更是在一个极端失落的环境下,为我们指明了重拾科学精神和探索智能边界的方向。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理解”和“创造”的潜力,它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一句叫"你们这些笨蛋听好了接下来我会用两千万字来给你们从最基础的数学开始讲到量子力学首先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由……"的话留给你们这些后浪。

user avatar

“用最强的光,照最小的缝,射最快的物体,找最弱的光。”

这句话起作用的前提是后人会把这句话奉为神谕,并一代代坚定不移地照做。如果后人把你说的话当成耳边风,你说什么都没用。

如果后人真的把这句话当成世代相传的使命并孜孜以求,那么光学将会非常快地重建,顺带还会促进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建立和纳米科技、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想象一下,当人类的所有学科知识都消失的话,人类无异于处于原始社会初期,只认识一些简单的事物,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这个时候,人类一定知道(或命名)“光”这种物质了,因为它是日常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如果他们将上面那句话当成他们的使命,那么他们必然会留心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光源。地球上最常见的发光体是“太阳、月亮和群星”,这个时候,如果他们想找到“最强的光”,就会观察记录这些发光体在什么时候发的光最强,为了记录,他们会用绳子或贝壳、石头等物体发展出最简单的计数工具,并由此渐渐发展出基本算数理论。他们会通过他们的记录观察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有周期的,星星位置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慢慢地,他们就能据此创造出简单的历法和天象学。他们还会观察和寻找其它光源,比如闪电和天火。他们会发现被火烧熟的肉类更好吃,会学会使用火,从此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

他们会谨记“光”是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并会用各种方法研究光。冰块是冬季很常见的一种物质,会有人用从河中、泥坑中、石缝中找到的各种形状的冰块来研究太阳光或火光。这个时候他们会很容易发现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也会发现用包含凸面的冰块可以把太阳光聚焦,获得更强的光。这将是他们在找“最强的光”这条路上的重大突破。他们会进一步研究不同形状的冰块对光的折射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发展出初等的几何学来表征不同形状的冰块。但冰块是易化的,难以长时间研究,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寻找各种宝石、钻石等自然晶体,利用这些晶体磨出不同的透镜。他们继续对这些透镜进行研究,就会得出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磨镜者公式等规律,并渐渐建立起几何光学。这时如果他们中有人研究其它形状的透镜,还会发现三棱镜等透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彩色光,从而得出白光是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结论。进一步,他们便能解释彩虹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初等几何学也建立得差不多了,他们会用光和影的几何关系测量一些长度,也会初步明白月亮圆缺的成因。他们会为了寻找各种制造透镜的材料而发展出采矿的一些知识,并且获得铜铁金银等矿产材料,从而生产出不同的金属制品,冶金学逐渐建立。这一时期,他们应该也发明了生产玻璃的方法,并制造了大量玻璃透镜。

随着他们对几何光学的进一步研究,他们会发现用透镜可以组合成显微镜、望远镜等器件,并因此推动生物学天文学的发展。古老的天象学在此时已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利用望远镜,他们又观察到了很多新的天文现象,他们会发现用地心说难以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某些星星的逆行,这个时候,日心说就呼之欲出了。日心说提出后,他们会利用望远镜进一步观察群星的运动,类似于开普勒三定律的群星运动规律会被相继提出,最终促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这一时期,他们应该也会发现一些天然晶体具有双折射现象,但对于这些现象的起因也许还并未参透。

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神谕的第二句话“照最小的缝”。最开始他们或许只是在木板或贝壳上钻些小孔,后来也许会用玻璃拼接出一些狭缝,他们会用各种材料来造非常小的缝,直到有人制造出了尺寸与光的波长相当的狭缝。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原来光在空气中并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照射一些狭缝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产生一个个明暗相间的条纹。干涉和衍射的发现让他们认识到了光是一种波,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从此,他们逐渐建立起了波动光学。他们进一步测试了通过各种晶体的光,逐渐发现光波是有偏振的,并且光波是一种横波。此时,某些晶体的双折射现象便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矢量光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也许你还记得他们很早以前就开始观察、研究闪电了,他们会由此发现“带电”这种现象,并逐渐发展出电学。通过采矿,他们也发现了某些矿物带有“磁性”,并逐渐发展出磁学。在这一时期,他们也能够通过天文观测或光学实验来测出光速了,他们第一次获得了光速的数值。

电学和磁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他们发现了很多电生磁、磁生电的现象,并最终促成了电磁学的产生,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则促成了电磁波的产生。有人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光速是一样的,并进一步得出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结论。至此,光学与电磁学融合在了一起,他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他们已对光速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并且开始利用光来测量距离、速度等。

但他们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根据电磁学理论,电磁波是一种电磁振荡,它的速度不依赖于特殊的参考系,这岂不是和速度叠加原理相违背?能不能做一些实验来测量光相对于不同速度的物体的相对速度呢?也许他们中没有人想到用干涉的方法测光速,也没有类似于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直接假设光速不变,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神谕的第三句话“射最快的物体”。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但他们从古到今一直在拿着光到处找高速物体做实验,并且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制造高速物体。最开始他们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但等到他们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等到他们利用化学燃料把一些探测器和实验仪器发射到了不同的星球表面,他们便可以利用不同天体间巨大的相对速度做照射实验,他们会慢慢地发现经典的速度叠加公式是不适合超高速物体的,并且对于超高速物体,具有“尺缩钟慢”的效应。他们有可能会先发现光速不变,后推导出狭义相对论,也可能先根据一些超高速物体的运动规律推导出狭义相对论,最终验证光速不变。但无论如何,只要他们用光来研究超高速物体,他们终会得出狭义相对论,并进一步得出质能关系。从此,他们便可打开核能研究的大门。

随着他们对电磁辐射和核物理的进一步研究,他们很可能会发现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从此打开量子力学的大门,但如果没有发现这两种现象也没关系,只要他们牢记神谕的第四句话:“找最弱的光“。光的能量是无限可分的吗?最弱的光有多弱?如果他们循着这个指引一直做实验,他们就会发现光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把一束光逐渐减弱,最弱会得到单光子,单光子的能量是由它的频率(波长)决定的。至此,光的量子性就很显然了。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既然光是一份份的”光量子“,那么物质吸收光时有没有量子性?物质的构成本身有没有量子性?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量子力学的建立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量子力学建立后,激光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他们发明出激光后,他们将会在找”最强的光“这条路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有了强激光,他们再做光学实验,便会进一步发现非线性光学现象和更多的量子光学现象,利用光来传递信息也会更加容易,从而催生出信息光学这一学科。

新人类的科技发展并不一定循着我们的老路,但有了这些提示,他们必能更快地实现科技的进步。


一个脑洞:

也许有一天,新人类循着”最强的光”这条指引,终于找到了产生最强光束的技术。他们可以吸收一个恒星的能量来产生足以毁灭另一个恒星的激光武器,并可以随意将光能量聚焦到一个生命身上实现”精确斩首“。同时,他们循着“最小的缝”这条指引,将纳米科技发展到了极致,可以随意排列单个原子。他们也循着“最快的物体”这条指引,制造出了接近光速的飞行器,他们还循着“最弱的光”这条指引,实现了宏观物体的量子化和量子通信,那么,在未来的星际战争中,新人类应该可以在银河系立于不败之地了吧?

也许到那时,某个星球上的统治者会盯着战场全息投影,问他身边的谋士:“你说我们为什么会失败?”谋士无奈地说:“因为他们有‘最强的光’“。星球首领叹气道:”我们投降吧!根据星际联邦协定,投降后我们将被流放到一个蛮荒星球,我们的科学知识将被全部摧毁,我们将只被允许向我们的后代传递一句话。你觉得我们应该留下什么话呢?“谋士想了想答道:”用最强的光,照最小的缝,射最快的物体,找最弱的光。“

user avatar

难道这是文明6小村庄分享核裂变技术的真相?

user avatar

我这个专业绝对是浩劫之后,第一个恢复的,没啥好留下的

user avatar

朝闻道,夕死可矣

user avatar

金融学:参照流体力学

user avatar

War, war never change.

user avatar

“这是量力而行的艺术”

————-国际政治

user avatar

千万别点错了技能书,科学和神学,只能选一个!

user avatar

在工地刚刚抬完钢筋,趁着抽烟的时间回答一下你。

小学老师说过,只要不打句号,那就是一句话没有结束,所以……为什么不全留下来呢?

……分割线……

作为一个在知乎混了两年的真·透明人,昨天随手一皮,今天一觉醒来,竟然阅读数万,点赞数千,感觉受宠若惊啊。

图是我盗的,但激动的心情是真的。

user avatar

「把树木或石头磨成月亮最亮时的样子,就能让它更快地滚下山坡,有时会比骑马还快。」

解释一下,我是学设计的,这句话的目的是让人类尽快地造出轮子,以便恢复通信。人类如果不进行交流,像原始人那样以小群落聚居,是很难把每个学科留下的那一句话串联起来的。

按照题目设定,数学知识已经消失了,人类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圆形,而最接近圆形的自然参照物就是月亮,但月亮又不总是满月,所以用「月亮最亮时的样子」来提示圆形。

这里用「最亮」而不是「最大」,是因为肉眼感知的大小会受参照物的影响。

用「样子」而不是「形状」,是因为「样子」这个词更适用于肉眼观测的结果,而「形状」这个词对失去了几何知识的人类来说是有点复杂的。

当人类造出了圆形(截面)的东西后,可能一时还想不到「滚动摩擦力」这件事,所以用「滚下山坡」这一可操作的自然现象来做提示。

最后提了一句骑马,我不确定人类还记不记得马可以骑,如果不记得了,这句话能提示他们马可以当交通工具骑。如果还记得骑马,那么可以通过「比骑马快」这件事来提示人们,造圆形的东西与赶路有关。将马和轮子联系在一起,也能提示他们制造马车。

其实这个回答的重点是提供一种思路,就是尽可能降低这一句话里包含的科技水平,尽量使用自然界的参照物和自然现象来提供信息。我提到的打磨是石器时代的技法,骑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关于月亮的记载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以及《山海经》里的帝俊神话中。

因此,在不知道其他学科保留了哪些知识的情况下,这句话仍然是比较好理解的。

当然这一切必须基于语言没有消失这一前提,否则这个题目也不成立了[1][2]


部分灵感源自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

欢迎关注>> @文森特·凡喵 ,我会经常分享设计相关的内容。

参考

  1. ^ https://www.dreamstime.com/illustration/wheel-evolution.html
  2. ^ https://medium.com/@alparslangven/baltıklarda-bir-türk-yurdu-trakai-85963051a2f7
user avatar

科目:数学

遗言:别怕,你可以的。

user avatar

Less is More

user avatar

法律方面,没啥好担心的,规则总会从自发到自觉慢慢形成,只想叮嘱一句:

注意克制制定法律的冲动,如无必要,不要立法,更加避免频繁为道德立法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朝令夕改的例子。美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规范够严谨了吧?照样走过弯路,例如:

1920 年,美国宪法十八修正案生效,在全国范围禁止酿造、出售、运输酒精饮料;

1933 年,美国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生效,这一修正案只有一个目的:废除第十八修正案。

左右横跳,真可谓立法者快乐修正案。

二十世纪初,在有着清教徒价值观的人们看来,美国社会正在走向堕落,「了不起的盖茨比」们在长岛的豪宅中彻夜狂欢,挥霍财富,遥望曼哈顿岛上的灯火;爵士乐的“靡靡之音”迷醉了夜色,周日的礼拜堂,愈发显得门可罗雀;在最为保守的南方,公立学校的老师们也开始公然传授进化论,挑战宗教的权威。

禁酒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效的,这是美国宗教保守力量和世俗文化斗争的高峰。表面上,保守派胜利了,禁酒被写入了宪法,但世俗力量的反扑,却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禁酒的代价是巨大的,推行禁酒令之后,联邦每年因为禁酒要直接损失 4.7 亿元的税收[1],1300 家啤酒厂关门,85% 蒸馏酒厂关闭(剩余的转型生产工业用酒精)。[2] 然而,这一巨大的代价并没有阻止社会走向「堕落」,反而导致帮派犯罪的猖獗。

美国最著名的黑手党老大,阿尔·卡彭,就是通过贩卖私酒完成了原始积累。在鼎盛时期,卡彭有能力操控芝加哥市长竞选,几乎把芝加哥警察局当成了自己的私人保安队,而他进行政治贿赂的资本,正是来自经营地下酒庄带来的巨额利润。

除了黑手党之外,禁酒令也壮大了另外一只意料之外的民间力量:3K 党。在美国各地,3K 党成员加入到了帮助政府执行禁酒令的「人民战争」中(事实上,当时就有类似于「人民禁酒军」(People Prohibition Army)这样的组织出现,因此调侃地称之为「人民战争」)。

禁酒捅开了一层窗户纸 —— 原来,行政力量是可以干预私人生活方式的,国家是可以推行某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生活理念的。这股浪潮一旦刮起来,就不知道催出什么海鲜。既然喝酒不符合美国应有的生活方式,黑人是不是也很不美国,应当驱逐呢?3K 党主动参与「净化」他们所生活的社区,而历史证明,这一净化工作的范围迅速扩大了,极端宗教思想和种族主义思想最终合流。[3]

美国推行禁酒令的年代,也充分体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市井哲学。禁酒令存在一些例外,比如可以为了医疗目的,持有医生处方在药店开医用酒精。这样一来,更多医生就喝病患串通一气,让酒精成为了包治百病的灵药。有趣的是,禁酒令的推行,反而让饮酒行为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了更为正面的描述。其中,「失落的一代」中的代表作家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因素。饮酒,反而在流行文化中带上了更多正面的标签。

当然,也有一些偏向于正面的影响,但和道德素养无关。禁酒令的推行,改变了不同性别的社会生活模式。酒局少了,聚在一起喝苏打饮料和果汁的时间多了;合法的地方喝不到酒了,自家偷偷酿造的酒精饮料可以让三五好友尝尝。这种社交模式的变化,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了长期被男人主导的社会活动之中,也无形中改变了社会风貌。[4]

虽然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爵士乐和前面提到的女性地位上升),但总体来说,禁酒令是失败的。禁酒令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却没有让社会更加安全,也没有本质上提升国民道德水平。

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曾经把禁酒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行,并且写入了宪法修正案的国家之一,更加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另外一条宪法修正案把禁酒令废除的国家。而在全球范围内,像是这样彼此抵触,朝令夕改,没事找别扭的立法,还普遍存在。

为道德立法是危险的,当法律与人性相抵触时,人性往往会冲破法律的堤坝。

-

安利一下自己的盐选专栏,分享犯罪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冲突和复杂的人性:

参考

  1. ^ Statistics Concerning Intoxicating Liquors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Industrial Alcohol, US Treasury Department, 1930), 3, 60, 64, 72.
  2. ^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28 (Washington, DC: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28), 767
  3. ^ Pegram Thomas R., “Kluxing the Eighteenth Amendment: The Anti-Saloon League, the Ku Klux Klan, and the Fate of Prohibition in the 1920s,” in American Public Life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ed. Wendy Gamber, Michael Grossberg, and Hendrik Hartog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3), 240–261.
  4. ^ Kenneth D. Rose, American Women and the Repeal of Prohib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user avatar

兵无常态,水无常形,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另外把支部建到连上去。

我从没见过对于战争的规律,能够在一句话之中既把原理讲清楚,又把方法论讲得这么明白的。务虚的角度讲,提纲挈领、一语中的;务实的角度讲,循循善诱、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做,必须要从理论高度和实操经验上都有极高的造诣,才能提出如此精练的指导方针。


而他当年只有35岁





不是行伍多年的人很难体会到他的思想的精妙绝伦。我们经常讽刺一个人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践经验叫做“纸上谈兵”,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连纸上谈兵的能力都没有。你要会纸上谈兵至少你得有理论水平,在此之上才谈得上实践经验,许多人在嘲笑别人纸上谈兵的时候根本都不会去想,自己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


我们就从最“纸上谈兵”、最呆板、最理论化的军事部署谈起,了解了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再来看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妙绝伦。

这是我随手拍的一个地形,鉴于很多人是没有军事地形图识读能力的,我们就拿这个照片来讲解,什么是最基本的军事部署态势。


画面最近处是一道高2米多的土坎,画面中间有两个土堆,其中左边一个土堆紧挨着一片树林,敌要从远处向你发起进攻,你负责守卫这个阵地。


最基本的军校毕业生,最起码应该会布置一个阵地进行防御,只要能拿到毕业证,都能想到利用土坎挖一道战壕组织防御,另外把两个土堆弄成前出火力点,互成犄角,让来犯之敌遭遇侧方火力。


也就是说,最起码你得会布置这个阵地,这叫“纸上谈兵”。最基本的步兵防御战术,只要你学会了就知道怎么去摆弄这个阵地:


1、在土坎一线布置基本阵地也就是主阵地,其中1排负责左翼及侧方,2排负责右翼及侧方,3排派出两个班,分别占领两个土堆建立火力点,余部作为预备队配置在连部附近。


2、战斗发起后,两个火力点要等待敌军进入土堆与主阵地之间,与主阵地同时开火,击退敌军攻势。在此之前尽量避免暴露,以达到火力的突然性。


3、敌人进攻势头被阻止后,主阵地投入预备队,全部发起反冲击。两个火力点设置拦阻火力防止敌撤退,以压缩敌军队形,扩大反冲击战果。


4、火力配置要有层次,要远中近结合,确保阵地正面火力充沛;必须注意侧方防御,利用地形组织侧方火力,防止敌军迂回包抄。


这里面你起码应该具有以下几种技能


1、掌握部队。会做思想工作,会掌握士气,会合理安排工作。


2、掌握地形。会判读地形地貌,会识别地物,会预测地形对战斗的影响,会预判天气以及分析天气对战斗的影响。


3、掌握武器。会配置火力,知道敌我双方所有武器的杀伤效果、射程,会正确发扬火力,会结合地形合理安排火力覆盖范围。


4、掌握后勤。会安排后勤补给。


这样,你起码就达到了最小规模的、最基础基本的“纸上谈兵”的水平。注意这只是一个连队,打一场最小的阵地防御的“纸上谈兵”。






军事爱好者跟职业军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军事爱好者对于以上的四项技能,顶天了能够知道武器的杀伤效果和射程之类的纸面数据,其它东西一概不懂,连纸上谈兵的能力都没有。你说东、他说西,你讲滚地龙,他讲登天梯


很显然的一点:敌方指挥官也不是傻子,你能看到的,他也能看到


你如果按照纸上谈兵的办法去布置阵地,对方指挥官也能想到这些,他还会派出侦察兵来摸清楚你的阵地,会根据你的布置调整自己的进攻,会用火力侦察,会呼叫上级支援,这样战斗就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如果你只会纸上谈兵,只会这些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你就等着挨宰吧。

我们注意到,左侧土包附近是有树林的,敌军很容易通过树林隐蔽接近这个土包,一举拿下这个土包。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对右侧土包的火力点实施火力压制,一方面能够掩护小分队接近你的主阵地。在土包左侧有个沟,主阵地的位置是打不到的,敌军可以躲在沟里隐蔽接近主阵地,然后配合他们的大部队突然发起强攻。


聪明如你,早已料到这些小花招,于是你预先在左边土堆里埋上了炸药和遥控器,在沟里隐藏了几个士兵。敌人指挥官志得意满胸有成竹,悄悄摸了左边土堆,趁着天黑派人钻沟里摸索过来。这一切你都心知肚明,于是他派人摸过来藏好,大部队发一声喊,尖叫着发起冲锋的时候,你引爆了土堆上预埋的炸药,沟里藏的两个兵一顿扫射,敌人的小花招瞬间变成了笑话。


然而敌军指挥官料到了你料到了他的小花招,这一切不过是他吸引你注意力的方式,他早已在摸了左边小土堆之后派出一支迂回分队,从左边绕到了你的侧后方。你忙着在这些犄角旮旯里斗智斗勇的时候,他已经把你的阵地尽收眼底,战斗打响,你侧后方突然蹿出来一支奇兵,当场阵脚大乱……


然而你料到了敌军指挥官料到了你料到了他的小花招……


好了好了,禁止套娃。


总之,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兵家就只达到了这个水平:斗智斗勇。只不过拼的是谁智勇双全,谁料敌入神,谁能够更聪明、更阴损、更毒辣。





只有他,达到了“老子不跟你玩”的水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整套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整合出来的军事斗争策略,并不止局限于军事本身,而是从政治高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基础,得出的军事斗争思想。这种指导思想是超越了军事本身的,是高于军事的,是站在顶峰睥睨天下的。


他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住了战争的本质:


1、战争的核心是人。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一时、一地、一处与敌人死磕,而是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目的,围绕这一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杀伤敌有生力量,能够加剧敌方的政治、经济压力,牵制敌方进入到被动状态里去。


2、战斗力的核心是组织能力。谁的组织度高,谁的战斗力就强,因此一定要尽全力将部队组织起来,党支部要建到连队,要让士兵充分明白为什么而战,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发动士兵,凝聚意志力,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组织。


3、战斗的态势是多种多样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对付攻击不一定就只有防守,你还可以直接跑了;敌人驻扎下来你吃不下,但是不妨碍你骚扰;敌人累了你就打,不一定怕他强大,打一打总是好的;敌人跑了先别急着弹冠相庆,追一下试试再说,万一追上了呢。他真正把“兵无常态水无常形”理解到了骨髓里。


4、政治高于军事。军事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态势决定了军事斗争。综合以上这些认识,他最为露骨的揭露了战争的本质: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手段而已。不占领政治高地就无法提高部队的组织度,不掌握政治斗争形势就不知道战争的态势该怎么安排,不找准敌方的政治劣势就无法去痛击敌方政治痛点。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理解战争,才能准确的变被动为主动,让军事为政治好好的服务,反过来,正确的政治斗争策略会作用在战场上,扩大己方优势、敌方劣势,扬长避短。




理解了以上这些,你大概就能知道要是在他的领导下,这场阵地战该怎么打了。


老子干脆不打


先装模作样摆出阵势,等你发起冲锋冲上来,一看,咦,阵地上怎么一个鬼都没有?你疑神疑鬼的到处找人,搞得部队人困马乏的时候,他抽冷子来了,劈头盖脸一顿揍。你好不容易稳住阵脚、组织起部队要反击的时候,他又跑了!你心灰意冷,准备撤回自己的阵地干脆关起门来稳坐钓鱼台,正在你部队撤回队形散乱的时候,他四面八方“放鞭炮”欢送你。你终于撤回了自己阵地,完了完了,冷枪冷炮来了,断水断电来了,“委员长”空投的手令来了,“友军有难不得不救”来了。


整个战役部署就乱了,整个部队疲于奔命。


你也想学习他的办法,突然发现你学不来,你根本没有那么好的组织度,也没有那么好的群众支持度,你是“不义之军”,兵是抓来的壮丁,官是图财的雇佣兵,老百姓恨你入骨,真的是举步维艰。


你感觉很多东西你都无能为力,这不是你考虑的事情,该谁考虑呢?你不知道。


你绝望了。





军事学方面,能够同时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做到如此精练的,也就毛泽东军事思想了。在战略上与战术上做到了一以贯之的,古今中外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以前林林总总的军事思想,要么侧重于战略上的纵横开阖,要么侧重于战术上的细枝末节,能够超越战略战术的界线做到融会贯通的,再也没有别人了。


事实证明,做到这一点之后,即使只是从学术上考虑,也是划时代的、开创性的。


我们换到别的学科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像物理学,如果只是数学上自圆其说而没有实验数据支持,根本连“理论”都不算,只能算是“猜想”。军事学研究大部分也是这样,只有他能够做到全国性大纵深大兵团作战,一直到一个连队的行动,指导方针都是一套东西。这样的水平放到物理学上去,相当于统一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还有详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所以,留存他的这句话就行了。

user avatar

“把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用某种方式记录下来。”

user avatar

本科:在舞台上不能为奔跑而奔跑,为痛苦而痛苦。在舞台上不要“一般”地动作,不要为动作而动作,动作要有根据。

(算了,这个专业毁灭吧……爱谁谁了……)


研究生:世间万物都可以用0和1构成。

user avatar

首先我觉得这个时候仅仅留下一些观点口号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观点这种东西一般不是通过说服传播的,往往是随着社会面貌的改变而改变的。仅仅留下一句观点而没有同样的社会生活经历作为支撑,很难有人会相信,只会觉得上一代人真傻逼,只会说一些神秘的怪话。

这注定我们必须要留下一句可以被立即检验的经验知识。但要找到一句可以被立即检验的经验知识并不像某些人直觉感受的那么容易,这其实会遇到本质性的巨大困难。科学理论是由最小的理论体系结构支撑的。比如说我们留存下来的是牛顿三定律,那么什么是力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会令人困惑(事实上在历史中人类确实就是困惑了成千上万年,或者说只凭人人相似又略有不同的直觉来理解)。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必须要反复进行受力分析的训练,才能快速反应出来在牛顿力学体系中什么是力。仅仅力这个概念就令人头疼,更不要说这牛顿三定律夹杂了更多其他的名词。

总而言之,理论中的每一句话中每个词语的含义往往会受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影响,而且理论中的词语往往不能被未曾学习过这个理论的人仅仅研究一句话的就成功理解其准确含义(即使这句话是专门讲解这个名词的内涵与外延,人们看完之后如果不练习整个理论的使用往往也不能准确使用该词语,况且我们只能留下一句话,不能逐词讲解)。所以想要通过一句话讲解清楚一个理论至关重要之处的想法大概确实仅仅只是幻想。(再举个例子,某答案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句话在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出了,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原子,怎么叫构成,这其实需要整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如果没有整个理论体系,最多无非只能和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样。但德谟克利特其实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大胆预测只留这一句话估计还不如德谟克利特的影响大。)

我们必须退而求其次,我们不能奢望一句话包含一个科学理论的主要信息,我们必须打磨用语使之能够在没有理论支持时也能被人理解。但这时我们又会遇到一个本质性的困难,即如何判断什么是有用的。

人类简史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但是,身为个人,为什么要管这种演化问题?如果有人说,为了“增加智人基因组在世界上的拷贝数”,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会同意吗?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简单说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我们是否应该认同这个观点呢,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句促进农业革命的知识,这个知识是不是有用呢?

最后我们发现我们似乎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维特根斯坦也许说过与下面那句类似含义的话,“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就在于消解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本身”。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疑惑重重,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语言是需要习得的,而习得语言的同时就在积累知识与成见。如果语言是互通的,那么我们不可能每个学科只留一句话,在语言之中就已经有大量不同学科的知识。如果语言不互通,那我们留啥话都没用。

分析半天,感觉似乎留什么其实都和留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意义相仿。

但我发现增加一些设定也许会让问题有趣一些,比如说下一代文明是以一些意外沉睡很久的小学生苏醒后发现世界回到蛮荒为开端。在这种条件下,新文明的人在现代生活过不少时间,一些在现代争议性极小的观点也许能够传达。小学生也可能有一点点科学知识,但还是不要指望能够几句话讲清任何科学理论。

唔,我懒得继续跑题了。就在这种设定下,如果让我直接回答问题,留一句的话。我想我会留“科学遵循以下原则的部分或全部:可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明它为真或假的方法)、可证伪原则(凡是科学的都是可证伪的)、主体间性(应该使用不同人可以做出相同理解的语言,而不是只能进行模糊的因人而异的体悟与感受,从而使不同主体间可以进行理解与交流)、精确性(尽可能的追求精确与定量)、系统性(有互相关联层次分明的体系)、广泛性(尽可能广泛的描述普遍规律)、包含了越多的经验事实做出了越多被检验了的预言的理论越好、一个能够不断做出新的成功预言不断指导人们发现新的事实的理论是在进步的理论、追求逻辑一致(不自相矛盾)、追求证实和证伪、使用关联思维而不是相似思维、形成一个被专门训练过的科学家群体以及内部公认的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使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承认无知与人类仍需要不断研究。”

虽然这句话的字数确实严重超标了,但这种对科学的描述这已经是极大简化与尽可能的简短了,已经尽量希望能够避开关于各种学说复杂的比较与论述来描述科学是什么了。同时也明确的说出了要留存的这句话是什么,不像某些主张一句话字数可以任意长的人并没有真的明确给出他们想要留存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这不符合我开头说的应该留下经验事实而不是观点,但那是基于新时代的人完全没有体验过现代生活来说的,我想即使是一些小学生也应该知道科学之于现代生活的意义吧,应该会向往回到现代生活吧。

user avatar

留个图不知道可不可以

中心法则:

ps:

这么看来,搞不好古代人一直试图留下些什么,看不看得懂就是现代人的事了。。。

总之我要。。。集齐三个角,召唤神龙~

user avatar

抖机灵: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事实上,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是有限的。这样我们可以构造出一句话包含已知的所有这些。

我们知道,“”,“”,“”,“”,......,和“”。

引号内填充所有已知的学科知识。

user avatar

“以上两张图中的所有黑白三角形都是各自全等的。“

如果有足够聪明的人能够参透这句话的意思,他大概能重新发现双曲几何以及复分析。

或者这句:

“周期三蕴含混沌。“

参透这句话大概能重新发现动力系统。

一句话代表一个子学科还是有希望的,一句话代表整个数学,(而又不流于空泛),太难了。

user avatar

对咱这行,当然得是这句话:

“去北极挖Github的备份胶卷”

user avatar

货真假实赔底裤,偷工减料开路虎。

user avatar

【看到了绿色的石头,一定要放到火堆里烧!】

地质学,如果是我,我会留下这句话。

地质学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应用性学科,它的起步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类实际生活需求推动的。

在人类早期,还处于原始人阶段的时候,原始人会使用石头打制石器工具,因为石器是人类那时候能够使用的最坚硬的物质了。最早的石器距今可能在300万年左右,但是一直到6000年前左右,人类依然还在使用石器,无非是石器从粗糙变得更加精细了。

140万年前的奥杜威石器 图/wiki
5000年前的良渚玉琮,技术精良了,但是工具依然都是石质 图/wiki

在这300万年间,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一直没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石质工具的低效率可能是主要原因。

但是从6000年前左右,人类学会冶炼青铜器之后,人类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这一切的起点可能都来自于一些漂亮的绿色石头:孔雀石。

孔雀石在自然条件下非常显眼,因为它有孔雀一样艳丽的颜色:

人类最早可能只是用它制作首饰,这些孔雀石在野外会呈条带状出现在山崖的岩层中:

打磨后可用于首饰的孔雀石 图/见水印
山崖间的孔雀石条带 图/网络

为了获取孔雀石,人类会在这些条带状的岩层间敲打和搜寻,在这些岩层附近,除了孔雀石还能发现另外一种石头:自然铜。

自然铜 图/wiki

自然铜亮晶晶的,用石头敲打就能够敲扁搓圆,所以很容易自称小型的金属工具,比如小刀之类的。这就是人类使用金属的最初起点。不过自然铜比较软,用不久就需要重新捶打,让它变锋利,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一种比石器要更容易塑形的东西。

但是自然铜的含量是很少的,所以人们没办法制造大型工具,或者是大批量制造工具。但是可能在无意间,有人把孔雀石丢到了炭火中,等火熄灭以后,奇迹发生了——孔雀石不见了,出现了亮晶晶的自然铜。

这可能是人类学会冶炼的起点。从此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采孔雀石冶炼自然铜,不过在自然界孔雀石经常与锡石或者是方铅矿一起共生,人类无法区分它们于是放在火里面一起烧,于是出现了比自然铜坚硬许多的青铜——锡青铜或者是铅青铜,硬度基本上跟铁相差不大,根据锡或者铅的比例不同,有些青铜硬度比铁还要高很多。

青铜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图/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青铜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从此能够任意塑造工具的形态,并且能够很快大规模将青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迅速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此外,对于青铜的需求,就催生出来找矿、挖矿、冶炼的各项技术改进,而在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进之中,人类的生产效率继续提高,这才有了能够养活足够知识分子的粮食,以及探索世界的物质和能力。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场浩劫,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背摧毁,那么无疑人类将会重回石器时代,有【看到了绿色的石头,一定要放到火堆里烧!】这么一句话,将会大大缩短人类在蒙昧中摸索的时间,并能够很快建立起足够的物质基础。

地质学实际上是一个为人类生活提供基本物质保证的实践性学科,它是在我们人类对找矿的强烈需求下发展出来的,只要有了金属冶炼,有了找矿的需求,地质学自然就会发展出来了。


PS:地质学起源于找矿的需求,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认识地球历史的完整学科体系,所以我们地质学学生在本科接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也就是说,用我们现在正在看到的地质现象来推断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砂岩的成分与如今的海滩砂子的成分差不多,而在砂岩上又能看到波痕,这就说明这个砂岩原来就是一片古海滩。

砂岩上的波痕 图/wiki

“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可谓是地质学的基本思想,如果要重建学科的话,这句话肯定是最基本大的思想。但是如果是如题主所说,有一个浩劫,所有科学体系都背摧毁,人类重回蒙昧的话,让他们重新发现孔雀石,早日进入青铜时代才是最重要的,有了生产力的保证和实际采矿的需求,地质学就算没有“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个基本思想,它也能够很快通过实践重新发展起来。更何况,还有其他学科那么多科学思想的支撑呢。

user avatar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user avatar

所有科学和工程学:先找到孩子他爹,数学,再找到孩子他娘,观察。

user avatar

找不到对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