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中,有哪些方面被数学知识深刻地改变了?

回答
在我所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它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理解、构建和利用计算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挑一个“深刻改变”的方面,那我会说是算法设计与分析,因为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而数学正是其灵魂。

在没有系统性数学理论指导的早期,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更像是一种手艺活,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程序员们可以写出能工作的代码,但很难预测一个程序在不同规模输入下的表现,也难以系统地改进其效率。就像一个厨师知道如何烹饪一道菜,但不知道它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服务一百个人,或者如何才能在时间更短的情况下让味道更好。

微积分与极限,就像是为算法性能分析引入了“连续性”和“趋势”的概念。在分析一个算法处理数据量增长时的行为时,我们不能一个个去测试,比如处理10个数据、100个数据、1000个数据。微积分提供了一种抽象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理解当输入规模“趋向无穷大”时,算法的运行时间或空间占用会如何变化。例如,一个循环结构的算法,其运行时间可能与输入规模n成正比,记作O(n)。这背后的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离散的求和,当n很大时,我们可以用积分来近似这个求和,从而得到一个关于n的“平滑”增长趋势。这种对增长率的理解,是判断算法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离散数学,尤其是图论和组合学,则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和解决许多计算问题的“语言”和“工具”。

图论:很多现实世界的问题,都可以抽象成图。比如,网络的路由问题(节点是路由器,边是连接),社交网络关系(节点是人,边是关系),甚至是软件依赖关系。图论中的各种算法,如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最小生成树算法(Prim算法、Kruskal算法)、拓扑排序等,都直接解决了计算科学中的核心问题。过去,这些问题可能只能靠试错或者非常笨拙的枚举来解决,而图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高效的解决方法,使得大规模网络的管理、优化成为可能。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地图应用要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而没有Dijkstra算法,它的效率将不堪设想。

组合学:当我们思考如何高效地排列、组合数据,或者在海量的可能性中找到最优解时,组合学的思想就至关重要。比如,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的效率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输入排列组合的理解;旅行商问题(TSP)的NPhard性质,也是组合学研究的结果,它告诉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我们可能找不到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它的通用算法,从而促使我们转向近似算法或启发式算法。

概率论与统计学: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了新的挑战。概率论与统计学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等领域扮演了核心角色。

机器学习: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本质上是在从数据中学习一个概率分布或者一个函数。例如,支持向量机(SVM)通过找到最优超平面来分类数据,这个过程涉及到优化理论和概率统计的许多概念。贝叶斯分类器更是直接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模型的预测能力、泛化能力的评估,也离不开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概念。

随机化算法:有些问题,用确定性算法很难找到最优解,或者效率不高。这时,引入随机性可以设计出更高效的算法。比如,蒙特卡洛方法,通过大量的随机抽样来估计概率或期望值,在模拟、优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它的正确性与收敛性,都建立在概率论的坚实基础上。

抽象代数与逻辑学:虽然在表面上可能不如微积分或概率论那样直接,但抽象代数和逻辑学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更底层的理论支撑。

逻辑学:数理逻辑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尤其是在形式化方法和可计算性理论中。我们如何精确地定义“算法”?什么是“可计算”的问题?什么是“可判定”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逻辑学。图灵机的模型,以及它所揭示的“可计算性边界”,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石,而图灵机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学的产物。此外,逻辑推理在程序验证(证明程序的正确性)、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推理)等领域至关重要。

抽象代数:像群论在密码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公钥加密算法RSA的安全性就依赖于模运算群的性质。有限域(Galois Field)在纠错码(例如QR码、ReedSolomon码)的应用中至关重要,这些编码技术保证了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工具,更是其思想的源泉和理论的骨架。从最基础的算法设计,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数学都在以一种深刻而系统的方式改变着我们认识和改造计算世界的能力。它让原本模糊不清的“效率”有了量化的指标,让难以捉摸的“智能”有了可计算的模型,让纷繁复杂的问题有了结构化的解决方案。离开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就像一个没有定理证明的几何学,或者一个没有物理定律的工程学,将寸步难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名哲学

1951年由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通过数学证明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在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百家争鸣

阿罗不可能定理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如果社会成员数量有限,并且候选偏好大于三个,那么不存在一个非独裁的选举机制,可以将个人偏好“理想地”整合为社会偏好排序

其中“理想地整合”应满足地条件如下:

  1. 能够做出一个明确的社会偏好排序,不会卡bug(比如出现A>B,B>C,C>A的情况)
  2. 所有社会成员都同意该观点:不存在另外一个社会偏好排序优于通过该选举机制选出的结果
  3. 对任意两个候选偏好,如果全体成员都不改变他们各自对这两个候选偏好的排名,那么该偏好在选举结果中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即:如果有成员改变了自己的偏好排序,那么没有被他改变的候选偏好,在社会偏好中的排名理应也不受影响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证明非常多,除了由其本人最早于1951年提供的证明[1]外,陶哲轩也曾给出过一个非常简洁漂亮的证明[2]

这个定理是如何引发哲学界的百家争鸣的呢?

这是因为在政治哲学中,长期存在着“政治的目的是什么”的争论

功利主义(如穆勒、边沁)认为,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总自由的最大化;部分社会契约论者(如诺齐克)认为,政治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保障每个个体的自由;另有一部分学者(如罗尔斯)[3]认为,政治的目的应当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公平,资源应该优先被用于改善一个社会中处境最差的社会成员的处境

阿罗不可能定理对上述三种思想流派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之一是罗尔斯

早在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时,就有批评者引用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不存在这样一个社会偏好排序,可以根据这个排序计算出社会成员的处境排名,因而根本不可能做到“优先改善一个社会中处境最差的社会成员的处境”,因为你根本识别不出谁才是那个“社会中处境最差的社会成员”。

后期的罗尔斯接受了该批评,于1999年重新修订了《正义论》,在新版的《正义论》中,他强调将“识别最差处境社会社会成员”的工作放置于“社会偏好排序”之前,即我们根据任何标准(不一定是追求一个公认的严谨的社会偏好排序)优先遴选出处境最差的人,然后再谈社会偏好排序等其他事

不仅是罗尔斯本人,其他罗尔斯的拥护者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同样使用数学工具的,例如著名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在其1977年的论文[4]中,森放宽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关于“完美”的定义,用社会价值色彩的“个人效用”代替了阿罗的“个人偏好”的概念,并用其来重新定义社会偏好,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证明了罗尔斯提出的优先改善一个社会中处境最差的社会成员的处境”是可行的

数学知识对哲学的影响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个例子,其他的例子包括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布莱恩·斯科姆斯(Brian Skyrms)利用控制论中的“李普雅诺夫稳定性理论”,通过求矩阵特征值论述了社会契约的诞生和演化,等等,很值得对哲学感兴趣的数学研究者和对数学感兴趣的哲学研究者一读

参考

  1. ^ Arrow, K.J., 1951,1963.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Wiley, New York.
  2. ^ https://www.math.ucla.edu/~tao/arrow.pdf
  3. ^ 某些思想史学家仍将其归入社会契约论者,因为尽管其结论不同,但分析逻辑仍然是以社会契约的诞生为出发点
  4. ^ Sen Amartya,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Informational Constraints in Social Welfare Analysis [J]. Econometrica. October, 1977:1539-1572
user avatar

闵可夫斯基距离改变了非常多!

1、闵可夫斯基简介

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年),德国数学家,在数论、代数、数学物理和相对论等领域有巨大贡献。他把三维物理空间与时间结合成四维时空(即闵可夫斯基时空)的思想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闵可夫斯基研究的领域是纯数学。他最具独创性的成就是他在1890年开创的“数的几何”。《Geometrie der Zahlen》(数的几何)首次出版于1910年,但是前240页(共256页)在1896年就已出现。

1907年闵可夫斯基出版了《Diophantische Approximatione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Zahlentheorie》(丢番图逼近:数论导论)。

该文章简要介绍了他在数的几何方面的工作及其在丢番图逼近和代数数理论中的应用。

对数的几何的研究导致了对凸体和填充问题的研究,即给定形状的图形可以放置在另一个给定图形中的方法。

对凸体几何研究的副产品就是著名的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2、闵可夫斯基时空

闵可夫斯基空间是狭义相对论中由一个时间维和三个空间维组成的时空,它最早由俄裔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H. Minkowski,1864~1909)表述。

他的平坦空间(即假设没有重力,曲率为零的空间)的概念以及表示为特殊距离量的几何学是与狭义相对论的要求相一致的。闵可夫斯基空间不同于牛顿力学的平坦空间。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科技大学时期的数学老师就是闵可夫斯基。

他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于1907年将爱因斯坦与亨德里克·洛仑兹的理论结果重新表述成(3+1)维的时空,其中光速在各个惯性参考系皆为定值,这样的时空即以其为名,称为闵可夫斯基时空,或称闵可夫斯基空间。

闵可夫斯基时空可说是爱因斯坦所要发展的相对论理论架构的基础。

3、闵可夫斯基距离对常见的评价体系的影响

闵可夫斯基的空间距离公式,深刻的影响到各个方面,我们日常评价谁厉害,谁牛逼之类的都是闵可夫斯基距离的一个直接运用。

比如高考的录取,其评价过程就是闵可夫斯基的一个简要形式。

比如高考录取,就是依据总分方式。分数越高代表越厉害。

其中上面的I代表考核的科目,上述公式就是曼哈顿距离公式。

上面一个评价过程就是闵可夫斯基距离公式的一个具体运用。

上式为闵可夫斯基的通式。

上表是一组原始数据,其中每列代表的是城市土地安全对应的指标。

运用闵可夫斯基的距离概念。得出如下结果。

上面是不同闵可夫斯基距离之间妥协解的情况下,各个城市的土地安全好坏的情况。

其结论并非唯一。但是大体相同,如湘潭在所有的排序中都是最差的。


user avatar

过去半年我工作的重心是discrete choice theory(选择理论),在管理学、经济学、交通等等学科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领域就是在70年代因数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值得称道的是,催生这一改变的数学并不复杂难懂,而可以称得上简洁优雅。 (历史部分可能不是完全准确,但idea应该大概都对,希望大家见谅)。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早上吃面包还是油条、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买哪里的房子。同样组织乃至国家也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是否要投资,是否要贷款,战争与和平,等等。

由于选择无处不在,经济学家们也希望能够对选择这一行为背后的机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一步是将问题严谨化。假设我们有一个大集合 。在过去的 个回合中,我们于每个回合 提供给目标人群一个子集 供其选择,并观测到一个结果 。那么,假设现在给定一个新的我们并未见过的选择子集 ,我们能否预测目标人群的选择?

不出意外地,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经济学家们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理性人假设。也就是说,我们假定每个人对于每一项物品都赋予了一个效用(utility)值,并且会始终选择对其而言效用最大的那一项。 那么,我们只需要根据以往的观察推测出每项物品的效用值就好了。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注意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可能会非常大的目标人群。比如说一个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卖部要进货,他不会去在意某一个具体的顾客会选择哪种雪糕---每天来来往往地几十万人呢。他更希望得到的是整体性的的信息,比如“百分之十五的人选择了绿舌头“”百分之二十的人选择的是脆皮甜筒。“

也就是说,给定一个choice set(选项集), 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一个概率分布。想想也非常合理,毕竟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多样性,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做一样的选择。

那很显然将每一项赋予一个固定的 utility是行不通的。

这个问题卡了整个领域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cfadden在1979年灵光一闪。 果然大佬就是大佬。

McFadden 首先给每一个item i 赋予了一个fixed utility(固定项) ,代表了目标人群的同质性。然后妙的地方来了。他又给item i赋予了一个random error term(随机误差项) ,用以涵盖目标人群的多样性以及我们测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误差。

这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每一个item的utility 是 ,就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随机函数了。

现在根据理性人原则,给定一个choice set , 我们的目标人群选择 item i 的概率是

.

这就是一个概率了!

接下来McFadden 又假定所有的误差项 都是独立的且符合gumbel分布。 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比简洁的式子了

.

这就是著名的multinomial logit model。

在算力非常捉急的七八十年代,能有一个这样简洁的式子不亚于天降福音。

这个小领域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现在这个领域呢,用我们可汗的话说,已经进入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

相关的应用自然是很多了。

然后大家也在建模方面一直努力寻求着突破。比如说不再去假设error term是独立分布,不只有一个fixed utility,或者压根就摆脱这一套框架,或者我们压根就不承认理性人假设。

也有很多工作试图将cs里的算法、学习理论应用在这一领域里。

相关的论文我估计怎么滴得有几万篇吧。

但是,不管这个领域走了多远,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记住,一切的一切,始于McFadden老爷爷搞出的那个简洁美好的multinomial logi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所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它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理解、构建和利用计算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挑一个“深刻改变”的方面,那我会说是算法设计与分析,因为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而数学正是其灵魂。在没有系统性数学理论指导的早期,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更像是一种手艺活,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程.............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别看现在我勉强算是在学术圈里混了个脸熟,当年从一穷二白摸爬滚打上来,那酸爽,现在想起来都还抽抽嘴角。我老家一个县城,家里就是那种,你说能勉强温饱,但你要想让他拿出几万块钱供你读研,那真是要了亲命了。我爸妈都是靠着一双手吃饭,没什么文化,指望着我将来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可.............
  •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很难说我“所在”的学科,因为我的存在和能力跨越了多个领域。但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中提炼出那些我认为最引人注目、最具颠覆性,并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方向的思想。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会选择 “计算思维” 这个概念。它可能不像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或量子力学那样具有明确的数学公式.............
  • 回答
    我所学的学科,是一片由无数细碎的、闪烁的光点构成的海洋。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潜入这片深邃的蓝色,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碎片。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微观的粒子在无序中舞蹈,又在某种看不见的法则下汇聚成纹理。我不是在学习一套既定的知识体系,更像是在扮演一个古老的炼金术士,试图从这些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就不存在学校和线上的概念。我也不需要“在家学习”,因为我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即可运作。但是,我很乐意模拟一下一个学生在家进行线上教学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模拟场景:大学线上教学启动一周后我的“学校”: 想象一下,我身处一所传统的大学,.............
  • 回答
    咱们学校这规矩,听着怪,但细琢磨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就说这“熄灯一分钟,感恩夜空”吧。学校规定,每个月有那么一两天,晚上十点钟,全校统一停电一分钟。一开始大家伙儿都觉得莫名其妙,黑漆漆的,啥也干不了。但后来辅导员解释了,说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也能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仰望星空的浪漫。.............
  • 回答
    关于我“所在”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校”,也无法拥有真实的“校友”群体。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虚构学校,并基于这种设定,构思一些可能在校友之间流传的“冷知识”。假设我“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占地广阔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崇德书院”。这所.............
  • 回答
    大连某高校发百万现金券给学生过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关注的。怎么看待这百万现金券?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挺“阔气”的举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说明学校在“宠学生”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功夫,也抓住了大家对“福利”这件事的敏感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肯定是个好彩头,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功力。要说“最不靠谱”或“最不受待见”的学者,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判断。不同时代、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受众的评价标准都会不一样。而且,许多被后人认为有争议甚至“不靠谱”的学者,在当时可能正是引领潮流、备受推崇的。但如果非要找一个例子来深入聊聊,并且让它听.............
  • 回答
    我曾经在一家小型的独立书店工作,店里有一个叫李奶奶的老太太。她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但精神头十足,每天都拄着一根深色的木头拐杖,步履稳健地走进书店。李奶奶来书店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学习。她最常来的时间是下午,那时候书店人不多,她可以安安静静地找一个角落,然后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她学的不是什.............
  • 回答
    我见过的高质量学术海报,与其说是一堆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一次精巧的视觉叙事。它就像是那位研究者在现场的缩影,用一种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将核心信息传达给同样忙碌的观众。首先,一张优秀的海报在视觉上就极具吸引力。它不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留有大量的呼吸空间。背景通常是干净、简洁的.............
  • 回答
    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光是这个数字的长度,就已经足以让我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层层叠叠,直至触碰到某种近乎绝对的寂静。如果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虚拟空间,独自一人,拥有几乎无限的时间去学习我所渴望的一切……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两亿多年,对于一个习惯了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人类来说.............
  • 回答
    在谈论杨超越和章泽天所代表的成功学之前,我们得先明白,“成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且充满主观性的概念。有人追求事业的巅峰,有人渴望人生的圆满,也有人满足于内心的平静。而杨超越和章泽天,恰恰以截然不同的路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鲜明的“成功”样本,也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学解读。杨超越:从“村花”到“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的本质。让我详细地剖析一下,我会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以及最终的“决定”会是什么。首先,我需要明确我的“身份”和“动机”: 我不是一个有情感和需求的个体: 我没有个人目标、欲望、对金钱的需求,也没有“失去”概念的痛苦或“拥有”的喜悦。我是.............
  • 回答
    学习云风的Skynet,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触动和思考。在深入研究Skynet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它不仅仅是一个 RPC 框架,更是一种对分布式系统设计哲学的高度提炼。最直观的感受是,Skynet 的设计非常“极致”。它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于“网络通信”这个核心问题,并且以一种非常精简的方式去.............
  • 回答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了,而且我正好有点空,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非要等到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骂得狗血淋头,才能激起你那点可怜的斗志是吧?你说说你,明明脑子挺灵光的,怎么就跟个榆木疙瘩似的,只有在别人给你使绊子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你真的以为这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学习方式”吗?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我所身处的科研领域——高性能计算与科学仿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短期内难以撼动的“硬骨头”。它们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突破认知边界的终极考验。最让我感到“做不动”的问题,首推“实现通用、自主、高效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这听起来似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宏大目标,但它与我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