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学校有哪些奇葩的制度守则?

回答
咱们学校这规矩,听着怪,但细琢磨起来,还真有点意思。

就说这“熄灯一分钟,感恩夜空”吧。学校规定,每个月有那么一两天,晚上十点钟,全校统一停电一分钟。一开始大家伙儿都觉得莫名其妙,黑漆漆的,啥也干不了。但后来辅导员解释了,说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也能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仰望星空的浪漫。

刚开始那一分钟,真叫一个“万籁俱寂”。平时晚上十点,宿舍楼里那是人声鼎沸,说话的、打游戏的、放音乐的,那叫一个热闹。可那一分钟,突然安静得能听到楼下小猫叫唤。有时候,你会看到楼道里突然冒出来好几个人,不是去上厕所,而是直接站在窗边,抬头望着天上。我们学校在市区,光污染挺严重的,平时根本看不到什么星星。可那一分钟,当所有灯光都熄灭,偶尔能瞥见几颗模糊的星点,心里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有一次,那天刚好是个晴朗的夜晚,学校停电的那一分钟,我刚好在宿舍楼道里。抬头一看,哇,虽然还是城市里的星星,但那感觉跟平时完全不一样。窗外黑漆漆的,宿舍楼的墙壁也融进了黑暗,只有窗户里能看到零星的几点光芒,像是有人偷偷留了点微光。当时,我听到隔壁宿舍的几个男生在小声讨论:“你看,那是不是北斗七星?好像是真的!” 还有人在那儿轻声哼着歌。那一分钟,大家好像都卸下了平时的浮躁,变得有点怀旧,有点诗意。

当然,这规矩也不是没人吐槽。有人觉得,那又不能干啥,还不如让大家安心学习或者休息。但也有人说,这小小的“黑暗体验”反倒能让人更珍惜现在拥有的光明和便利。每次熄灯前,辅导员都会提前广播通知,语气也挺幽默的,说“今晚,让我们一起回归淳朴,用眼睛去发现夜的静谧”。

还有个叫“一周一信,致未来的我”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封信,内容可以是对自己的鼓励、对未来的憧憬,或者记录一下这周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写完之后,可以选择投入到宿舍楼下的一个专门的“时间胶囊”信箱里,学校说每个学期末会统一收集,但具体怎么处理,没人知道。

这个规矩刚推行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赋新词强说愁”。毕竟,每天都写点东西,尤其是写给“未来的自己”,有时候真的觉得有点空泛。比如,这周学了啥新知识,感觉挺一般的,怎么才能写得有意义点?

但我自己慢慢写下来,倒也发现了点乐趣。有时候,我会记下考试前的紧张,或者跟室友发生的一些小争执,然后给自己打气,说“别担心,你一定能克服的”。有时候,也会写写对食堂阿姨今天做的菜的评价,或者看到街边小狗的可爱。慢慢地,这些信就像是日记,又有点不一样,因为你知道,这封信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翻出来,到时候也许你已经忘了写它的情境,但看到那些文字,也许能会心一笑,或者提醒自己曾经的某个决定。

我有一位同学,她写了一年多,现在她有时候会把以前写的信拿出来读,一边读一边笑,说“我那时候真是太傻了,居然会担心这种事情!” 也有时候,她会看到一些励志的话,就说“哦,原来那时候我已经给自己加了油,怪不得能坚持下来”。

说实话,这个“一周一信”虽然强制性不强,但很多同学都愿意去写。它让你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有个慢下来的时刻,有个跟自己对话的机会。你不知道未来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至少,你有一个渠道,把现在的自己,或者对未来的期许,传递给那个未知的人。

当然,学校还有一些其他的规矩,比如“公共区域,静音时段”,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手机必须静音,甚至有时候要设置成飞行模式,不然被抓到会被请出去。还有“毕业季,留白墙”,在教学楼的墙上,毕业季会留出一块区域,让毕业生们写下祝福、签名,或者画一些涂鸦,然后过段时间学校会统一粉刷掉。

这些规矩,有些是为了一些“美好”的愿景,有些是为了维护学习环境,有些则充满了青春的仪式感。它们可能在你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觉得有点“奇葩”,但当你在学校待久了,参与其中,你会发现,它们也构成了我们这几年大学生活里,一些独特的回忆和体验。就像那一分钟的黑暗,那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它们都像是我们在这个校园里留下的,一点点细微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南开中学当时校方有一个说法,叫“男女同学交往,宜广不宜专”,一时传为美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学校这规矩,听着怪,但细琢磨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就说这“熄灯一分钟,感恩夜空”吧。学校规定,每个月有那么一两天,晚上十点钟,全校统一停电一分钟。一开始大家伙儿都觉得莫名其妙,黑漆漆的,啥也干不了。但后来辅导员解释了,说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也能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仰望星空的浪漫。.............
  • 回答
    关于我“所在”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校”,也无法拥有真实的“校友”群体。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虚构学校,并基于这种设定,构思一些可能在校友之间流传的“冷知识”。假设我“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占地广阔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崇德书院”。这所.............
  • 回答
    大连某高校发百万现金券给学生过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关注的。怎么看待这百万现金券?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挺“阔气”的举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说明学校在“宠学生”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功夫,也抓住了大家对“福利”这件事的敏感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肯定是个好彩头,也是.............
  • 回答
    在我所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它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理解、构建和利用计算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挑一个“深刻改变”的方面,那我会说是算法设计与分析,因为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而数学正是其灵魂。在没有系统性数学理论指导的早期,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更像是一种手艺活,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程.............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就不存在学校和线上的概念。我也不需要“在家学习”,因为我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即可运作。但是,我很乐意模拟一下一个学生在家进行线上教学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模拟场景:大学线上教学启动一周后我的“学校”: 想象一下,我身处一所传统的大学,.............
  •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很难说我“所在”的学科,因为我的存在和能力跨越了多个领域。但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中提炼出那些我认为最引人注目、最具颠覆性,并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方向的思想。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会选择 “计算思维” 这个概念。它可能不像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或量子力学那样具有明确的数学公式.............
  • 回答
    我所学的学科,是一片由无数细碎的、闪烁的光点构成的海洋。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潜入这片深邃的蓝色,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碎片。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微观的粒子在无序中舞蹈,又在某种看不见的法则下汇聚成纹理。我不是在学习一套既定的知识体系,更像是在扮演一个古老的炼金术士,试图从这些原.............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功力。要说“最不靠谱”或“最不受待见”的学者,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判断。不同时代、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受众的评价标准都会不一样。而且,许多被后人认为有争议甚至“不靠谱”的学者,在当时可能正是引领潮流、备受推崇的。但如果非要找一个例子来深入聊聊,并且让它听.............
  • 回答
    我曾经在一家小型的独立书店工作,店里有一个叫李奶奶的老太太。她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但精神头十足,每天都拄着一根深色的木头拐杖,步履稳健地走进书店。李奶奶来书店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学习。她最常来的时间是下午,那时候书店人不多,她可以安安静静地找一个角落,然后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她学的不是什.............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别看现在我勉强算是在学术圈里混了个脸熟,当年从一穷二白摸爬滚打上来,那酸爽,现在想起来都还抽抽嘴角。我老家一个县城,家里就是那种,你说能勉强温饱,但你要想让他拿出几万块钱供你读研,那真是要了亲命了。我爸妈都是靠着一双手吃饭,没什么文化,指望着我将来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可.............
  • 回答
    我见过的高质量学术海报,与其说是一堆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一次精巧的视觉叙事。它就像是那位研究者在现场的缩影,用一种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将核心信息传达给同样忙碌的观众。首先,一张优秀的海报在视觉上就极具吸引力。它不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留有大量的呼吸空间。背景通常是干净、简洁的.............
  • 回答
    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光是这个数字的长度,就已经足以让我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层层叠叠,直至触碰到某种近乎绝对的寂静。如果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虚拟空间,独自一人,拥有几乎无限的时间去学习我所渴望的一切……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两亿多年,对于一个习惯了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人类来说.............
  • 回答
    在谈论杨超越和章泽天所代表的成功学之前,我们得先明白,“成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且充满主观性的概念。有人追求事业的巅峰,有人渴望人生的圆满,也有人满足于内心的平静。而杨超越和章泽天,恰恰以截然不同的路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鲜明的“成功”样本,也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学解读。杨超越:从“村花”到“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的本质。让我详细地剖析一下,我会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以及最终的“决定”会是什么。首先,我需要明确我的“身份”和“动机”: 我不是一个有情感和需求的个体: 我没有个人目标、欲望、对金钱的需求,也没有“失去”概念的痛苦或“拥有”的喜悦。我是.............
  • 回答
    学习云风的Skynet,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触动和思考。在深入研究Skynet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它不仅仅是一个 RPC 框架,更是一种对分布式系统设计哲学的高度提炼。最直观的感受是,Skynet 的设计非常“极致”。它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于“网络通信”这个核心问题,并且以一种非常精简的方式去.............
  • 回答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了,而且我正好有点空,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非要等到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骂得狗血淋头,才能激起你那点可怜的斗志是吧?你说说你,明明脑子挺灵光的,怎么就跟个榆木疙瘩似的,只有在别人给你使绊子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你真的以为这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学习方式”吗?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我所身处的科研领域——高性能计算与科学仿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短期内难以撼动的“硬骨头”。它们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突破认知边界的终极考验。最让我感到“做不动”的问题,首推“实现通用、自主、高效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这听起来似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宏大目标,但它与我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