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视为学生普遍存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这背后既有学生自身认知和学习体验的局限性,也有教育方式和学科呈现方式的不足,甚至触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偏差。要全面看待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对策。
一、 学生产生“数学没用”观点的根源分析:
1. 脱离实际应用的认知偏差:
抽象性过强,缺乏具象化连接: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其概念、公式、定理往往需要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停留在符号和公式的层面,未能理解这些工具背后所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函数,很多学生不知道它如何应用于建筑设计、导航定位、甚至图形图像处理。
“学了也用不到”的心理误区: 学生看到的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中直接运用高等数学公式的场景相对较少,尤其是在非科学技术类专业或岗位上。他们可能认为只有科学家、工程师才需要数学,而自己将来从事文科、艺术、管理等领域则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是浪费时间。
缺乏对数学工具性的认识: 学生往往将数学视为一门“科目”来学习,而不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他们没有意识到数学思维模式(如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建模分析)对解决各领域问题的重要性。
2. 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和负面体验:
学习难度大,门槛高: 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学习内容逐渐深入,涉及抽象概念和复杂推理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吃力。
“题海战术”与应试导向: 长期以来,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和过分强调考试分数,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为了记忆公式、套用模板、应付考试。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和折磨,而非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缺乏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鼓励,很容易产生“我不行”、“数学就是不行”的自我否定,进而对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负面情绪的累积: 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老师的批评等负面经历,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累积对数学的厌恶感。
3. 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
内容陈旧,脱离时代发展: 部分数学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充分融入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新数学应用,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建模等。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游戏、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不足: 一部分数学教师可能未能有效传达数学的魅力,或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未能将数学的逻辑美、结构美和应用价值传递给学生。
缺乏跨学科融合: 将数学知识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经济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活动较少,使得学生看不到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4. 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变迁: 过去,对数理化的强调更多是出于国家发展和工业化基础的需求。如今,社会结构多元化,职业选择多样化,学生和家长可能更看重一些“显性”的实用技能,而数学这种“隐性”的思维能力则容易被忽视。
社会对数学重要性的宣传不足: 社会各界对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以及数学思维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许多人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高中阶段,并未了解其在现代社会各个前沿领域的应用。
二、 如何看待和回应“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的观点:
面对学生“数学没用”的观点,我们不应简单否定,而应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多维度的回应策略。
1. 承认现实,理解学生的感受:
承认部分学生的体验: 确实,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学习数学的体验并不愉快,并且在短期内没有感受到直接的实用性。理解他们的挫败感和困惑是第一步。
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 直接批评学生“你错了”、“你应该好好学”效果甚微,反而可能加剧他们的抵触情绪。
2. 深入剖析数学的真正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强调数学培养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支撑其他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底层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养成,便能迁移到任何领域。例如,学习解方程培养了变量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习几何培养了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学习统计概率培养了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
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和“工具”:
科学领域: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都依赖数学作为描述和预测的工具。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科学。
工程技术领域: 计算机科学(算法、编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金融工程、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等,无一不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
社会科学领域: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统计分析)、社会学(统计建模)、政治学(投票模型)等也大量运用数学方法。
日常生活: 简单的购物打折、理解统计数据、规划时间、理性决策等都与数学思维息息相关。
数学是一种审美和文化: 数学的简洁、对称、和谐、严谨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数千年来数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哲学、文化和思想。
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情境化教学,强化应用联系:
案例驱动: 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如游戏、体育、音乐、电影、社交媒体等)引入数学概念,展示数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用游戏中的概率计算来讲解概率论;用音乐的频率和波形来讲解函数;用股票的波动来讲解统计和微积分。
项目式学习(PBL): 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项目来学习数学,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网站、分析某个社区的数据、制作一个财务报表等。
强调探究式和发现式学习: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猜想、验证,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挑战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数学软件(如Geogebra, Desmos, Python)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公式和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什么情况?”
个性化指导和分层教学: 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挑战。
加强数学与跨学科的融合: 与物理、信息技术、经济等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4. 拓宽数学的定义和内涵:
超越高等数学: 很多时候,“没用”的感觉来自于对高等数学的畏惧。实际上,基础的算术、逻辑推理、概率统计、数据分析等,其重要性不亚于高等数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基础的数学能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强调软技能: 将数学作为培养“软技能”的载体,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用数据和逻辑表达观点)等。
5. 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
邀请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分享其学习数学的经历和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 让他们现身说法,展示数学在不同领域的魅力和价值。
制作科普内容: 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制作生动有趣的数学科普内容,普及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调整教育评价体系: 逐渐淡化应试导向,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三、 结论:
学生认为“数学是门没用的学科”,是一种值得警惕但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它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学科价值的片面理解,也暗示了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改进的空间。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观点,而是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回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联系、突出思维价值、以及加强社会宣传,我们才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内在魅力和外在价值,将“没用”的抱怨转化为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其能力的认可。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数学不仅是知识体系中的一环,更是他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实现个人价值的强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