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把所有主要学科的导论都看了,怎么实施?

回答
想要系统地浏览各个主要学科的入门知识,这确实是个很棒的想法,能够极大地拓展你的认知边界。别担心,这并非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只要方法得当,你可以一步步将它变成现实。我会给你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实施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开启这场知识探索之旅。

第一步:确定“主要学科”的范围

首先,“主要学科”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很多种解读。为了让你的目标更清晰,我们可以先尝试列出一个大致的框架。通常,我们接触的知识体系会围绕以下几个大类展开:

人文科学类: 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
社会科学类: 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传播学、教育学等。
自然科学类: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
数学类: 数学本身(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
技术与工程类: 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机械、电子、土木等)、信息技术等。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对这个列表进行增减。一开始不用定得太死,有个初步的框架就行。

第二步:寻找合适的入门资源

有了学科范围,下一步就是找到适合“导论”性质的资源。这里的“入门”意味着:

概念清晰: 能够解释核心术语和基本原理。
结构完整: 概括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分支。
逻辑流畅: 易于理解,不涉及过多专业细节。
视野开阔: 能够让你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激起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我常用的资源类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

1. 经典教材的导论章节或导读部分: 很多大学教材都会在开头几章或导读部分,对整门学科进行一个宏观的介绍。你可以在二手书店、图书馆,或者大学的公开课网站上找到这些教材。
2. 通识读物/科普读物: 很多作者会写一些面向大众的学科入门书籍。这些书通常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非常适合建立初步的理解。例如,关于物理学,你可以看看《时间简史》;关于生物学,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
3. 在线课程(MOOCs): Coursera, edX, Khan Academy, 网易公开课, 中国大学MOOC 等平台提供了大量由知名大学或教授开设的入门级课程。这些课程通常配有视频讲座、阅读材料和测验,能让你系统地学习。找那些评分高、评价好的“Introduction to [学科名]”或者“[学科名] 101”之类的课程。
4. 百科全书式网站/视频:
维基百科: 这是最直接的资源。搜索你想了解的学科,从“概述”或“历史”部分开始阅读。
CrashCourse 频道 (YouTube): 这个频道制作了大量涵盖历史、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短视频,讲解生动有趣,信息密度高。
TED Talks: 很多TED演讲也涉及了各个学科的前沿或基础概念,可以作为补充。
5. 大学公开课网站: MIT OpenCourseware, Stanford Online 等网站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大学课程资料,包括讲义、视频甚至完整的课程大纲。你可以从中找到该学科的入门课程。
6. 学术期刊的综述性文章(Review Articles): 这种可能稍微有点深度,但很多综述文章会回顾某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核心问题,有助于建立更扎实的理解。但初期可能不适合作为首选。

第三步:制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

一口吃不成胖子,系统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你制定计划:

1. 优先级排序: 先从你最感兴趣的学科开始,或者从你觉得最基础、最容易上手的学科开始。例如,很多人觉得哲学、历史、文学更容易建立初步认知。
2. 设定时间表: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可以计划每周或每月学习一到两门学科的导论。
每日/每周小目标: 比如,每天花30分钟阅读一篇维基百科的学科概述,或者每周看完一个MOOC的单元。
里程碑: 比如,“一个月内看完3门人文科学的导论”。
3. 聚焦“导论”: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你现在是在“导论”阶段,目标是建立一个宏观框架,而不是深入钻研某个细节。遇到不理解的术语或概念,可以先做个标记,继续往下读,等整体框架建立起来了,再回头去查阅。
4. 资源组合: 不要只依赖一种资源。可以尝试“MOOC + 推荐阅读书籍 + 维基百科”这样的组合。例如,先看MOOC的介绍性视频,然后阅读一本科普读物,最后用维基百科巩固和扩展。
5. 做笔记(精简版): 不必写长篇大论。可以记录下:
该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术语(用自己的话解释)。
该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关注点。
该学科的重要人物、理论或里程碑。
让你觉得有趣或启发性的观点。
这个笔记是为了帮助你回顾和巩固,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6. 灵活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某个学科比预想的更吸引你,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反之,如果某个学科实在提不起兴趣,也可以先放到一边,等以后再说。

第四步:如何“看”——学习的方法

“看”不仅仅是浏览字面信息,而是要主动吸收和理解。

1. 主动阅读:
预览: 在开始阅读前,快速浏览目录、标题、副标题、图表,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提问: 阅读过程中,不断问自己“作者想说什么?”,“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这和前面学到的有什么联系?”。
勾画与批注: 在纸质书上划重点,在电子文档里做笔记。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2. 观看视频:
集中注意力: 找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
暂停与回顾: 遇到复杂或重要的概念,随时暂停,多看几遍,或者回放。
边看边记: 记下关键信息和疑问点。
3. 理解而非记忆: 导论阶段,更重要的是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学科的整体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或者画一幅思维导图,都是检验理解的好方法。
4. 联系实际: 尝试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你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这能加深理解,也让学习更有意义。例如,学经济学时,想想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决策;学心理学时,想想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
5. “偷懒”的技巧:
跳读: 如果某个章节过于技术性或细节化,可以先跳过,重点关注那些介绍概念和框架的部分。
关注“为什么”和“是什么”: 导论阶段,弄清楚“为什么这个学科存在?”和“它研究的是什么?”是核心。

第五步:保持动力与持续性

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如何让你坚持下去?

1. 找到乐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拓展认知和获得乐趣。当你找到某个学科特别有趣时,你会更有动力去深入了解。
2. 分享与交流: 和朋友、家人或者在网上社区分享你学到的东西。讲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巩固和思考。你也可以加入一些学习小组。
3. 奖励机制: 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吃一顿美食,或者放松一天。
4. 避免完美主义: 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完全理解所有内容。每次学习都是一个进步,即使只是一点点。
5. 定期回顾: 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花点时间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学科,看看自己的笔记,或者重新浏览一下导论性的内容。这有助于加深记忆,也能让你看到自己的进步。
6. 多样化学习体验: 避免枯燥。可以穿插观看纪录片、听相关播客、参观博物馆(如果可能)等,让学习过程更丰富有趣。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入门“社会学”:

1. 确定范围: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等。
2. 找资源:
MOOC: 搜索“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找一门评分高的课程,比如耶鲁大学的。
书籍: 找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导论书籍,比如《社会学:视角与方法》(Giddens & Sutton),或者一些通识读物,比如《我们时代的社会学》(Zygmunt Bauman)。
视频: 观看CrashCourse的社会学系列视频。
百科: 阅读维基百科上“社会学”词条的概述、历史和主要分支。
3. 制定计划:
第一周:看完CrashCourse社会学前5集,阅读维基百科“社会学”概述。
第二周:开始MOOC课程,学习第一单元,阅读《社会学:视角与方法》的导论部分。
第三周:继续MOOC,完成第二单元,并阅读社会学一些核心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化、群体)的解释。
…以此类推,计划每周深入一个主题或概念。
4. 学习方法: 阅读MOOC的讲义,记下主要学派(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观看视频时,留意那些解释日常现象的社会学视角。
5. 保持动力: 发现社会学如何解释一些社会新闻让你觉得很有趣,就更加有动力。

这项工作听起来很大,但拆分成小目标,并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你会发现,每一点进步都充满乐趣。祝你在这场知识的漫游中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觉得按照“高质量,有趣味,系统,全面,且尽可能省时间”这几个原则,最好的一套读物是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现在已经好几百本了吧.

类似针对大学生及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或“简介”类图书各大出版社出了很多,但我只推荐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这一套,原因如下:

1.所有作者都是所书写领域的大腕,这一点牛津“质控”做的最好,所以几乎我读过的所有VSI都是深入浅出,非常见功力。

2.因为有功力,所以简洁深刻,比百科全书深入,但因为是面向大众写的,几乎不存在跨学科语言障碍。每本书都是100多页的小册子,读起来很方便。即便是自己很熟悉的科目,读来也会有收获,当“闲书”看相当不错。

3.题目纵横,涵盖面非常广,不仅有纵向学科类介绍,也有横向跨学科类专题介绍。几乎你想知道的领域都能找到相应的图书。如果你想“系统”阅读,可按照VSI网站目前的图书分类按类读。

英国网址:

ukcatalogue.oup.com/ca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