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是类似好与坏的概念吗?科学一定是高贵的吗,比之如宗教,哲学,信仰等。

回答
科学与非科学,这并非像“好”与“坏”那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认识世界、理解存在的不同路径和工具,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将科学直接等同于“高贵”,而将宗教、哲学、信仰等视为“低贱”或“次等”,这种看法既片面又过于简化。

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核心在于其方法论: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并致力于建立可检验的、可证伪的解释体系。科学追求的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和规律的发现,它强调证据,鼓励质疑,并以迭代的方式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科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理解物质世界运作方式的有力工具,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宇宙,从生命的奥秘到物质的属性,科学都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解释力。

然而,科学并非万能。它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物理和自然现象领域。对于那些无法直接测量、无法重复验证的领域,比如个体的内在情感、道德价值、人生意义、形而上的存在等等,科学的直接介入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恰恰是哲学、宗教、信仰等非科学领域发挥作用的地方。

哲学:哲学从根本上探讨的是“为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知识的来源、价值的判断、理性的边界等终极问题。哲学运用的是逻辑思辨、概念分析、思想实验,它帮助我们构建认识论、伦理学、形而上学等理解世界的框架。哲学不像科学那样追求具体规律的发现,而是致力于概念的清晰化和思想的深化,它提供的是一种对现实和可能性的深邃反思,是滋养我们思考能力的土壤。

宗教:宗教往往关乎信仰、精神慰藉、道德指引以及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它提供了一种集体认同和社群联系,在面对生老病死、苦难与无常时,给予信徒精神上的支撑和希望。宗教的叙事往往包含着道德教诲、仪轨和仪式,这些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宗教的“真理”并非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来验证,而是建立在信仰和启示之上。

信仰:更广泛地说,信仰是指对某个信念或价值的坚定接受,即使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它可以是对科学理论的信任,也可以是对政治理想的拥护,甚至是个人间的承诺。信仰是驱动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它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标。

将科学视作“高贵”本身就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科学确实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带来的技术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福祉。但这种进步并非没有代价,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基因编辑伦理困境等问题。科学本身是中性的,其“好”或“坏”体现在如何被使用。

反观宗教、哲学、信仰,它们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没有哲思的社会可能变得僵化和盲从;一个没有精神寄托的个体可能感到空虚和迷茫;一个缺乏道德约束的社会则可能陷入混乱。正是这些非科学的领域,塑造了人类的情感世界、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色彩和意义。

事实上,科学、哲学、宗教、信仰并非完全割裂,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张力。

哲学与科学:哲学常常是科学的先导,提出一些概念和问题,激发科学去探索。同时,科学的发现也会反过来影响哲学的思考,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就对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挑战。
宗教与科学:历史上,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有过冲突,也曾有过和谐共存的时期。一些人认为两者是互补的,宗教提供意义和目的,科学提供机制和解释。也有人认为两者在某些层面不可调和。
科学与信仰: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也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仰”,比如对科学方法有效性的信仰,对某个理论尚未被证明但很有前景的信心。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科学就一定“高贵”于其他形式的认知和实践。每一条路径都有其独特的光芒,都在为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做出贡献。与其将它们放在一个简单的“好坏”或“高低”的阶梯上比较,不如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价值,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多元的智慧,用以理解这个既有物理规律又有精神诉求的广阔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有很多人批判科学教了,力度最重的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干脆把科学当成社会构建物,那么这个科学也就失去了神圣性,甚至失去了确定的真理性。比如,《建构夸克》一书指出,就连作为基本粒子的夸克,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理学家之所以把某种实验结果解释成某种特定的夸克而不是另寻解释,和他们所处的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



但是其实不如此大动干戈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其中的漏洞。这里的问题是科学和权力的结盟……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够了:

不管你的科学对不对,你都没有统治我的天然权力。

搞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解释清楚了……比如拉瓦锡为什么会死,杨振宁为什么被批判,为什么陈哲宇仅仅是一只苍蝇还是被打了,当然也有新的疑问,比如我们交税供养的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医生为什么忙着水论文评职称在网上诉苦收入低骂患者不懂医疗,民科和自然界的真相的距离真的比官科远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与非科学,这并非像“好”与“坏”那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认识世界、理解存在的不同路径和工具,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将科学直接等同于“高贵”,而将宗教、哲学、信仰等视为“低贱”或“次等”,这种看法既片面又过于简化。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核心在于其方法论:基于观察、实.............
  • 回答
    你问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这背后触及了科学探索的本质。为什么当初那些在象牙塔里、甚至在极其简陋条件下钻研那些看似“无用”的数学概念和物理现象的先驱者们,能够如此执着?他们的付出,在当时的语境下,似乎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不切实际的痴迷。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根基,支撑起了.............
  • 回答
    关于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阿尔瓦雷斯龙类”恐龙体型急剧变小,并推测这可能与食性变化有关的这项重大发现,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它将为我们带来的恐龙新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特定恐龙类群的有趣案例,更可能触及我们对恐龙演化、生态位适应以及大灭绝前后的生物多样性动态的根本理解。1. 对恐龙演化路径多样.............
  • 回答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听起来就充满了大海的广阔和深邃,也带着一丝现代科技的严谨。简单来说,它是一门研究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并结合现代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超过70%的面积是被海洋覆盖的。而海洋,不仅仅是蓝色的壮丽景色,它更是孕育着无数.............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初我也跟你一样,本科念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前的那阵子,脑子里就跟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尤其是考研这事儿,数学和计算机,简直是让人抓狂的选择题。别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得明确一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身就自带“文理兼修”的属性。 你学的东.............
  • 回答
    科学、宗教与迷信:界定与区别科学、宗教和迷信是人类理解世界、解释现象的几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方法论、认知基础和目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并辨别不同知识体系的价值与局限。 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源自拉丁语的 "scientia",意为“知识”。从.............
  • 回答
    破除科学的傲慢,拥抱多元的智慧:走向科学的平权与民主科学,这个曾经照亮人类愚昧的火炬,如今却在某些角落显露出令人不安的傲慢。当“科学”二字被奉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唯一圭臬,当科学的结论被少数人垄断并强加于人,我们就不得不警惕一种名为“科学主义”的思潮正在悄然侵蚀着科学的真正精神。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
  • 回答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句话里,“空间形式”的含义,远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理解要广阔和深刻得多。它并非仅仅指我们身处的这个三维物理空间,而是数学家们抽象出来的一系列更普遍、更精细的关于“形状”、“结构”、“位置”、“变换”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 개념。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早期的一些复杂背景。说科学与宗教是绝对对立的,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首先,要明白一点:在牛顿、哥白尼那个时代,宗教和科学的界限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清晰。 现在的我们,会把“科学家”视为一个独立于宗教信仰的职业身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认知体系。但在那个时.............
  • 回答
    可证伪性,这个概念听起来挺硬核的,好像是科学的“身份证”,但仔细琢磨一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说它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或“绝对”标志,那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个“可证伪性”是波普尔老爷子给咱整出来的。他觉得,一个理论要称得上是科学,就得有个本事,就是你得能想出个.............
  • 回答
    硬科幻和软科幻是科幻小说两大重要的分支,它们在关注点、叙事方式、写作风格以及对科学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幻作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 硬科幻 (Hard Science Fiction)硬科幻的核心在于其对科学的精确性、合理性以.............
  • 回答
    将科幻与中国风相结合,并非简单地将赛博朋克的霓虹灯和飞船置于古老的庙宇或长城之上,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一种文化底蕴与未来想象力的碰撞与共生。这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展现独特魅力的全新风格,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视觉风格: 传统意境的未来演绎 东方美学的未来化: 色彩: 褪.............
  • 回答
    科普创作与科研工作本身,看似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实则如同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科研工作是种子,而科普创作则是土壤、阳光和雨露,共同滋养着知识的生长与传播。科研工作: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发现规律、创造新知。这是一个严谨、系统、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
  • 回答
    高福院士关于论文争议的回应,尤其是他提到的“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以及“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这两个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个核心困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特性与现实的张力高福院士的这句话.............
  • 回答
    金米雷军与一众高管拟减持石头科技,这个消息确实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从“减持”这个行为本身来看: 股东的正常退出与套现需求: 作为一个投资者,尤其是像雷军这样的早期投资人和核心管理层,拥有大量的公司股份是合乎逻辑的。随.............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出路的问题。作为一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四年扎实学习后,你的选择非常广泛,去电厂当然是一个非常实际且热门的方向。我试着从多个维度来给你讲讲,尽量像一个学长学姐或者行业前辈在跟你聊,让你对未来的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困惑之一。当我们回望过去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确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世界,它驱散了愚昧,延长了寿命,连接了远方,赋予了我们窥探宇宙奥秘的力量。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科技被滥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战争的升级、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无处不在的数字鸿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沙丘》和《星球大战》虽然都涉及了星际文明和高科技,但它们在“护盾科技”这个概念上的处理和展现方式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两个作品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思考以及对战争和科技的理解。咱们得从源头说起,看看它们各自是怎么构建这个世界的。《沙丘》:反科技的哲学与资源依赖《.............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新石器时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文明曙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乃至精神信仰的深刻转变。这段时期,从粗糙的石器时代迈向了更加精细化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最终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跨度:黎明到曙光初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起止时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论,这很大.............
  • 回答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探索、理解世界,并试图从中找到秩序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便应运而生,其中“迷信科学”和“科学迷信”便是两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对立统一体。这两组词语虽然字面上只差一个字,但它们所代表的内涵以及人类对它们的诠释,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迷信科学:当科学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