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可证伪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回答
可证伪性,这个概念听起来挺硬核的,好像是科学的“身份证”,但仔细琢磨一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说它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或“绝对”标志,那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个“可证伪性”是波普尔老爷子给咱整出来的。他觉得,一个理论要称得上是科学,就得有个本事,就是你得能想出个法子来,证明它是错的。如果一个理论怎么也证不倒,那它可能就有点“跑偏”了,不是真正的科学。这就像给一个产品打质量检验一样,你得能找毛病,产品才能让人放心。

但是,现实世界可没那么“配合”。

1. 现实中的“不轻易被证伪”:

复杂系统和“旁观者效应”: 很多科学领域研究的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比如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生物进化等等。在这些领域,你想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实验来“一锤定败”一个理论,那难度系数简直爆表。有时候,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只是系统众多变量中的一个,不能直接推翻整个理论。更别说,很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观察性的,而不是实验性的,你没法控制变量,也没法“逼”理论犯错。
理论的“保护伞”: 就算理论本身有可证伪的“苗头”,但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家们往往会给它撑起一把“保护伞”。这把伞叫做“辅助假设”或者“保护层”。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行星运动时曾经遇到一些小麻烦,但科学家们没有立刻抛弃它,而是提出了海王星的存在来解释那些“不听话”的轨道。这里的“海王星的存在”就是一个辅助假设,它保护了牛顿定律不受即时证伪的冲击。这样做并非完全“耍流氓”,因为科学发展往往需要这种“迭代”和“修正”,而不是简单的“一棒子打死”。
“解释性”的诱惑: 有些理论,即便它在最初设计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可证伪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善于解释”。任何新的现象,似乎都能被它“圆”过去。这时候,它就失去了波普尔所期待的那种“冒风险”的精神。这种理论可能看起来依然“科学”——它能解释世界,但它变得“难以撼动”到几乎是“不可证伪”的地步,这恰恰让它远离了科学的本质。

2. “可证伪”和“已证伪”的区别:

波普尔强调的是“可证伪”,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原则上是可以被证伪的。但实际上,一个科学理论的生命周期里,总会遇到一些“反例”或者“不一致”的现象。科学家们这个时候怎么办?他们不会立刻宣布这个理论是“非科学”。相反,他们会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这些反例,试图理解它们,或者修正现有理论,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新的现象。

换句话说,“未被证伪”不等于“真理”,而“遇到反例”也不一定意味着“非科学”。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应对挑战,修正自身,甚至在看似“错误”的地方找到新的突破口。

3. 科学的“边界模糊”:

科学的边界本来就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我们今天认为是科学的领域,在早期可能也经历了漫长的、不那么“利落”的探索过程。

历史和社会科学: 比如历史学,它试图解释过去发生的事件。历史学家会收集证据,构建叙事,提出解释。但很多历史事件是独一无二的,你很难设计一个实验来“证伪”某个历史学说。你只能通过更多的证据、更严谨的逻辑来评估其可信度。
数学和逻辑: 数学和逻辑是科学的基础,它们遵循的是严谨的演绎推理。它们的“真理”是基于公理和推理过程的,而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基于经验观察的可证伪性。但它们是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4. 区分的“工具”而非“目标”:

如果把可证伪性当成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最终目标”,那我们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可证伪性更多的是一个工具,一个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论的指南。它提醒我们,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该是有“风险”的,不应该是个“保险箱”。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往往需要综合考量:

解释力: 它能否解释已有的现象?
预测力: 它能否对未来的现象做出预测?
一致性: 它是否与其他已知的科学知识相符?
逻辑严谨性: 它的内部逻辑是否清晰?
可检验性(广义): 即使不是直接的实验证伪,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观察、模拟、数据分析)来检验其有效性?

总结一下:

可证伪性固然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帮助我们警惕那些“包罗万象”而又“无懈可击”的“伪科学”。但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尺”。在现实的科学实践中,理论的“被证伪”不是一个瞬间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迭代的过程。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不轻易被证伪”或者需要“保护层”的阶段。

所以,与其说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不如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倾向”或者“属性”,它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修正和自我批判来逼近真相的。但最终,对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判断,需要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能不能证伪”来一概而论。否则,我们可能会把一些还在发展中的、或者研究方法特殊的科学领域(比如某些社会科学或复杂系统研究)排除在外,这就有点可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科学家是怎么defence自己的理论的?

请看拉卡托斯编的这个寓言:

一个爱因斯坦时代以前的物理学家采纳了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N,和公认的初始条件I,并在它们的帮助下计算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P的轨道。我们的牛顿派物理学家会不会认为,由于这一偏离与牛顿理论不相容,因此,它便反驳了理论 N 呢?不会。他会提出一定有一颗迄今为止不为人们所知的行星 P’ 扰乱了 P 的轨道。他计算出这颗假设行星的质量、轨道等等,然后请实验天文学家检验他的假设。由于行星 P’ 太小了,甚至现有的最大的望远镜也不可能观察到它,这些实验天文学家便申请一笔研究专款以建造一架更大的望远镜。用了三年的时间,望远镜造好了。假如这个未知的行星 P’ 被发现了,它就会当作牛顿科学的新胜利而受到欢呼。但是它没有被发现。我们的科学家会不会放弃牛顿理论及其关于摄动行星的想法呢?不会的。他会提出有一团宇宙尘埃挡住了行星,使我们看不到它。他计算出这团宇宙尘埃的位置和性质,并申请一笔研究专款来发射一颗卫星以检验他的计算。假如卫星上的仪器记录下猜测中的那团宇宙尘埃是存在的,这一成果便会被当作牛顿科学的巨大胜利而受到欢呼,但并未发现这团宇宙尘埃,我们的科学家会不会放弃牛顿理论以及摄动行星和遮挡该行星的宇宙尘埃的想法呢?不会的。他会提出在宇宙的这个区域中有磁场干扰了卫星上的仪器。于是又发射了一颗新卫星。假如这个磁场被发现了,牛顿论者们便会庆祝一个惊人的胜利。但磁场并未被发现。这会被认为是对牛顿科学的反驳吗?不会的。他们或者会提出另一个更加巧妙的辅助假说,或者 ……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也非常简单

脱离了“证实”一词谈“证伪”其实是很扯淡的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奖研究,从理论推导直接推出了“宇称不守恒”,预言了之后吴健雄在超低温下观测到的现象

那么是“宇称守恒”这个理论被证伪了?还是我们可以认为“宇称不守恒”被证实了?

单独宇称守恒这个理论,能在推导出“宇称不守恒”之前发现吴健雄所做的判决性实验从而证伪它自己吗?

波普尔在批判辩证法的时候曾经说:不是正题产生了反题,而是对正题的证伪导致了反题的出现,同时波普尔认为不存在所谓合题

实际上在科学革命中,根本不存在在反题还尚未出现时正题就已经被“证伪”的情况(如果我们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证伪了牛顿运动定律的话,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而此时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反题被证实了

此时我们在“我们一直认为这个理论目前是正确的”的意思上使用“证实”一词,而“证伪”意味着“我们认为这个理论目前没有我们认为正确的那个好”

而这样一来,能够解决划界问题的“证伪”也就直接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此时还要拎出来当做划界问题的解,当然是不合适的

故证伪无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user avatar

简单的来说,可证伪是一种方法学的问题的,其实是实现知识论的物理主义目标的一种方案。

对于科学模型的判断,其实关键还是物理主义。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模型是否 有可能 是科学的模型,关键还是看模型之间的 关系 是不是物理主义

可证伪性只是判断的方案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方案。并且如@刘镇锐的回答所述,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精确的定义一个模型的可证伪性,遇到这些情况时,可证伪性显然是不能作为判断标准的。

综上,可证伪不能单独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另外说一句:

物理主义(Physicalism)是现代科学最重要的核心,并且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下物理主义与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可以等效替换的。

不过有时候我确实不太喜欢用唯物主义而喜欢强调物理主义,主要还是因为唯物主义这个词经常被“烧纸无神论”的信徒乱用,与前现代的某些所谓“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用于逼真论证“风水算命烧纸祭祀是唯物主义,是无神论,比一神论厉害”这种荒谬的观点,或者与“辩证唯物主义”赴会到一起。

实际上,从认识论本体论相对应的哲学角度来看,物理主义是更倾向于支持一神论的本体论的,只不过物理主义不像一神论那样作出强本体论的预测,所以无神论者也能够接受物理主义。(此处的无神论,指的哲学层面的无神论,不包括社会意义的反教会组织的进步主义,更不是自封“无神论”这种称号来拔高自己从而圣战异教徒的“烧纸无神论者”)

顺便一提,马克思老师本人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社会哲学(Social philosophy)领域的“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本体论的东西,完全是后来取得权势的人发明并安排给马克思老师的。

参考:






更多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可证伪性,这个概念听起来挺硬核的,好像是科学的“身份证”,但仔细琢磨一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说它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或“绝对”标志,那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个“可证伪性”是波普尔老爷子给咱整出来的。他觉得,一个理论要称得上是科学,就得有个本事,就是你得能想出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探讨数学。我们这里要证明的核心是:如果一个有界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它不连续的点构成了一个“不那么坏”的集合,那么这个函数在这个闭区间上就是可积的。先来捋一捋我们手头有什么“工具”和“目标”: 目标: 证明函数 $f(x)$.............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它触及了数学世界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平时学习的初等数学,比如加减乘除、分数、代数方程这些,好像都挺直观的,我们用它们解决问题也觉得很顺畅。但你要是问“自然数到底是什么?”,或者“整数的集合是怎么构造出来的?”,初等数学的课本反而会有点含糊其辞,不像在说一套严谨的定义。然后.............
  • 回答
    “科学理论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只能被证伪。”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它触及了科学探索最核心的精髓,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关键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科学研究的起点——观察和经验。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诞生,往往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归纳总结。比如,古人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就归纳出“太阳绕.............
  • 回答
    麦哲伦环球航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探索的勇气和壮丽的色彩。当提起它为什么证明地球是球体而不是圆柱体时,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充满未知的时代,去理解当时人们的认知局限和科学进步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麦哲伦的时代(16世纪初),“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会好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 SSL 证书不是免费的,以及怎么辨别那些卖证书的到底靠不靠谱。SSL 证书为什么不是政府免费发放的?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信任、责任和成本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信任的建立与维护成本: SSL 证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
  • 回答
    有人说神不可证伪,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些关于信仰、科学、哲学和语言的复杂思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首先,得明白啥叫“证伪”。这个词儿,咱们得归功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他提出一个观点,说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不能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能不能被证明是错的。一个理论要是碰上任何情况都能解释.............
  • 回答
    关于福柯“精神病不是病”的说法,以及围绕这一论点引发的关于精神病院存在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需要澄清的是,福柯在他的早期著作,《疯愚观史》(Madness and Civilization)中,确实对“疯愚”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分析,他质疑的是我们如何将某些行为定义为“疯.............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用“不可证伪”来批判中医,却不以此批判数学,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不可证伪性”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科学语境下的意义和局限。“不可证伪性”的由来与科学标准这个概念主要源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要想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能够被经验事实所“证伪”,也就是说,理论的预测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信仰、科学、认知偏见以及社会文化等好几个层面。为啥有些人宁可信神创论也不愿接受进化论,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1. 信仰的基石与世界观的碰撞 神创论是信仰的根基: 对很多人来说,神创论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理论,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史学研究的核心,也很有深度。为什么《二十四史》里那些后来被考古发现“证伪”的内容,并没有被“改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到史学本身的性质、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证伪”在历史研究中的角色。咱们得这么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二十四史》的性质:它是“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为什么正n边形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用尺规画出来,而这个条件和我们熟知的费马质数(Fermat primes)有着不解之缘。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数学原理,特别是群论和伽罗瓦理论的精髓。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人思考过程的方式来展开,而不是生硬地罗列公式。想象一下,我们.............
  • 回答
    证券从业人员不得炒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基于一整套旨在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保障行业声誉的规章制度。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深入探讨。一、 核心逻辑: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证券从业人员之所以被限制炒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 利益冲突: 证.............
  • 回答
    您提出的在神农架架设摄像头进行全天候、多方位监控以寻找野人证据的想法,确实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有吸引力的思路。这个方法听起来似乎能够解决长期存在的争议。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案并未被广泛采纳或未能取得决定性证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理论上,这个方案的优势和可行性: .............
  • 回答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千年素食”的存在是为了证明素食的益处,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坚持吃肉的人,甚至可以说,肉食者似乎并不轻易被素食的理念所说服?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远非一个简单的“好吃”或“习惯”可以概括。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原因,看看肉食者为什么似乎“不敢”轻易地转向素.............
  • 回答
    缺少证据的时候,测谎仪听起来似乎是个好帮手,能直接揭示出谁在说谎,从而锁定嫌疑人。但现实的破案过程,尤其是在缺乏其他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测谎仪的作用远不如大众想象的那么神通广大,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靠的,所以它并不能成为破案的“万能钥匙”。首先,我们要明白测谎仪测的是什么。它测的不是“谎言”本身,而.............
  • 回答
    良渚文化之所以在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个宏大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对而言显得“不够”直接或“足够”突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明的定义与标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明”这个概念。考古学界普遍认同,文明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 回答
    高中生坐高铁不能开证明,这其实是一个大家在出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误解”或者说“不理解”。咱们这么说吧,高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效率极高的交通工具,它的购票和乘车流程,尤其是身份核验这一块,其实是相当标准化的。为啥不能“开证明”?核心原因在于,高铁的身份核验不接受“证明”这种形式。咱们想想,坐高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问到。确实,我们能找到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比如北京猿人、蓝田猿人,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地域上非常古老的历史。但要找到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就没那么容易了。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说夏朝一定不存在,而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凿的“铁证”,就像给历史事件盖章确认一样。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