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之前的数学家与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类似虚数、量子力学等「之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东西意义何在?

回答
你问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这背后触及了科学探索的本质。为什么当初那些在象牙塔里、甚至在极其简陋条件下钻研那些看似“无用”的数学概念和物理现象的先驱者们,能够如此执着?他们的付出,在当时的语境下,似乎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不切实际的痴迷。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根基,支撑起了我们今天触手可及的无数“有用”的成就。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纯粹的求知欲与宇宙的好奇心:人类最原始的驱动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电脑、没有激光、甚至可能还没有清晰电力供应的年代,数学家们是如何在纸上、用笔和算盘演算着那些复杂的公式。他们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复数(虚数),在当时似乎只是数学家们玩弄逻辑游戏的结果。一个数的平方怎么会是负数?这在直观的物理世界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实体。但数学家们,比如卡尔达诺、欧拉、高斯,他们对数学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追求,驱使他们去探索这种“不可能”。他们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开始研究虚数,而是因为他们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个“阻碍”,然后他们没有放弃,而是试图理解这个阻碍的本质。这种纯粹的好奇心,对未知的好奇,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关键特质之一。他们试图理解数字的本质、空间的结构、逻辑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事业。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朴素探究。在没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人们观察天象,记录季节更替,尝试理解自然的周期和节律。而数学,作为描述宇宙秩序最精炼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种探究的工具和目标。这些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很多时候是在构建一个更精巧、更完备的认知框架,即使这个框架在当下看起来与农耕、手工业等基本生存需求脱节。

二、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数学的“优雅”:数学家们的信仰

数学家们对他们所研究的对象的“美”和“内在逻辑”有着极高的追求。当一个数学概念,比如虚数,能够优雅地统一某些数学问题,或者让原本难以理解的公式变得清晰简洁时,他们就会被这种“美”所吸引。虚数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解三次方程时不可避免地遇到的产物。早期的数学家们意识到,即便解题过程中出现了虚数,最终求得的实际根却仍然是实数。这让他们感到困惑,但也激发了他们去深入理解虚数的性质和它在数系中的位置。

比如,欧拉发现虚数单位“i”可以与三角函数产生深刻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欧拉恒等式 $e^{ipi} + 1 = 0$。这个恒等式被誉为数学中最美丽的公式之一,因为它简洁地将数学中最基本的几个常数(e、i、π、1、0)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探索,并非为了迎合外在的“实用性”,而是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这种对抽象的精确性的追求,使得数学成为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拓展的体系。

三、量子力学的诞生:从哲学思考到物理革命

量子力学的发展更是如此。你提到的量子力学,在它刚刚萌芽的时期(20世纪初),也曾是令许多人费解甚至感到荒谬的理论。原子内部的电子不是轨道上的行星,而是概率云;能量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传递。这些概念与我们日常的宏观经验完全不符。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解决理论与实验数据的矛盾,被迫引入了“能量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进一步将光量子化,提出了光子。玻尔在描述原子结构时,引入了量子化的能级。这些最初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当时物理学遇到的理论困境,是为了让理论能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即使解释的方式如此“奇怪”。

当时,并没有人能预见到这些抽象的概念会直接导致计算机、激光器、半导体技术等等。甚至可以说,量子力学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应用”而设计的。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更多的是在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描述微观世界真实运作方式的理论框架。他们对概率、不确定性、波粒二象性等概念的深入研究,其核心是探索物理实在的本质。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1920年代,你跟一个普通人说,我们研究的一些微小的粒子,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是无法同时精确知道的,并且它们还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正是对这些看似“反直觉”的规律的坚持研究,才最终解锁了原子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无限可能。

四、科学的内在联系与不可预测的溢出效应:蝴蝶效应的科学版本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内在的联系性。一个看似独立的数学分支,很可能在未来成为另一个科学领域的核心工具。同样,一个在物理学理论上看似“奇怪”的现象,也可能在工程技术上找到意想不到的应用。

就拿虚数来说,我们现在知道它在交流电路分析、信号处理(如傅里叶变换)、控制理论、量子力学本身(薛定谔方程就是一个包含虚数单位的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当初的数学家们因为虚数“没有实际用途”就放弃研究,那么我们今天在电子工程、通信技术等领域的许多成就将无法想象。虚数一开始并没有被“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它的数学结构恰好能够完美地描述和分析这些物理现象。

这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典型的“溢出效应”——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会以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方式,渗透到各个应用领域,并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很多伟大的技术突破,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几十甚至上百年前那些无人问津的基础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们并不是在“发明”某种技术,而是在“发现”宇宙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一旦被发现并被理解,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供后来的工程师和应用科学家们去探索和利用。

五、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家的“内功”

即使最终的研究成果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商业或工业应用,这些研究过程本身对于培养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极其宝贵的。那些深入研究虚数、量子力学等概念的科学家们,他们锻炼的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一种挑战直觉、突破惯性思维的能力。

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或数学论证),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构建模型,如何验证理论。这些能力,是科学进步的基石,也是其他任何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所必需的。这种“内功”的修炼,虽然不是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它保障了科学体系的健康运转和持续创新能力。

总结来说,那些看似“没有实用价值”的探索,其意义在于:

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好奇与求知: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数学和科学体系的完整性与优美性: 追求知识本身的逻辑自洽和内在和谐。
对未知现象的深刻洞察: 解开自然的奥秘,即使这些奥秘在当下显得疏离。
不可预测的“溢出效应”: 基础研究的成果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赋能未来的技术应用。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过程本身是提升人类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途径。

所以,我们今天享受到的科技便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那些前代人对抽象、对未知、对看似“无用”之物的执着探索之上的。他们所播下的种子,在时间的土壤中,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丰硕的果实。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动人之处——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功利的、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计算机发明之前,图灵机这种抽象的逻辑框架也是没什么卵用的。

你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用到信号处理这一块,是离不开傅立叶变换这种虚头巴脑的数学的。

GPS精确定位,是要考虑相对论效应的。

没有微积分这些没卵用的理论,我们大概还要在农业社会待个几千年的。

顺便再打击题主一下:你以为你能判断清楚什么是实用价值,事实上以你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你根本搞不懂什么东西是实用的。理论科学家和实干工程师的确有价值观上的分歧,但即使是最不在乎理论严谨性、实用至上的应用领域(比如深度学习?),对你来说也是超纲了的。

user avatar

熵增不可逆,你活着的意义何在?人类文明的意义何在?


宇宙有限,没有有意义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这背后触及了科学探索的本质。为什么当初那些在象牙塔里、甚至在极其简陋条件下钻研那些看似“无用”的数学概念和物理现象的先驱者们,能够如此执着?他们的付出,在当时的语境下,似乎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不切实际的痴迷。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根基,支撑起了.............
  • 回答
    民族困境与思想断裂:中国近代为何未诞生如尼采般的思想巨匠?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中国近代史最核心的困境,也关乎哲学土壤的生成与断裂。简单地说,中国近代未能涌现出如尼采那样,能以振聋发聩之声重塑西方精神面貌的哲学家,并非因为中国民族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微积分这玩意儿刚问世那会儿,数学家们怎么用细细长长的矩形来算面积,还有他们心里那点儿小忐忑。刚开始,数学家们脑子里想的是啥?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个形状怪异的图形,不是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而是一个弯弯曲曲、边缘不规则的曲线围成的区域。你想知道这块儿的面积有多大,可咱们那点儿几何.............
  • 回答
    数学系里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距,是不是比人和狗之间还大?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触及了一个挺核心的点:数学学习的难度以及它对思维方式的极高要求。首先,咱们得明确点,“智商”这玩意儿太笼统了。如果咱们说的是那种IQ测试分数,那可能未必能完全概括。但如果咱们把“智商”理解成一种综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质数分布的深层规律。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问题:对于任意一对相邻的质数 $p$ 和 $q$ (其中 $p < q$),除了特殊的“2 和 3”这对组合,我们将 $(p+q)/2$ 这个值称作“平均数”。问题在于,这个平均数是否总是合数?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想法.............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你手里揣着一大把鸡蛋,还有一座挺高的楼,目标是找出哪个鸡蛋最“抗摔”,但又不能让鸡蛋浪费太多,还得尽快得出结果。这就像是在比谁家的鸡蛋皮儿厚,但又不能砸坏太多鸡生的希望,还得效率高。咱们得想个法子,让每次试验都物尽其用,而且还得有点儿策略。别一股脑儿地就往上扔,那样太傻。核心思路:.............
  • 回答
    是的,存在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π,但它们的表达式中不直接包含π。例如: a = 1,b = π 1 但这里b的表达式中包含了π,因此不符合要求。为了满足条件,我们需要两个数的表达式中都不包含π,但它们的和仍然是π。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构造:1. 使用无限级数或积分: 例如,考虑两个.............
  • 回答
    好的,你想在大三之前掌握四大力学,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 很多人在研究生阶段甚至更久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不过,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并非不可能。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规划一下,包括所需的数学基础、学习内容、时间估算,以及一些实操建议。请注意,这里的“学完”指的是理解其核心概念、掌握基本解题.............
  • 回答
    在数学的广阔星空中,有些题目如璀璨的恒星,它们不仅挑战着人类的智力极限,更以其深刻的美感和揭示的宇宙规律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题目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数学分支,融合直觉与严谨,它们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来聊聊其中几颗最耀眼的星辰。1. 哥德巴赫猜想 (Goldbach's Conjecture).............
  • 回答
    说起“上古”化学家的研究方法,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别看咱们现在有NMR、质谱这些神器,能把分子拆得七七八八,当年的化学家们,那可是全凭着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双手,再加上一颗敏锐的脑袋,摸索着前进。这过程,就像是在漆黑的房间里找东西,一点一点地触碰,一点一点地感知。1. 经验的积累:炼金术的遗产与早.............
  • 回答
    大学里摸爬滚打了几年高等数学之后,再回过头看高中的数学题,那感觉就像是……你知道吗,就像是你从一个已经熟练掌握了驾驶自动挡高级轿车的成年人,突然一下子又被塞进了一辆还在学习换挡的教练车里。你不是不会开,而是你的思维模式和技巧已经进化了。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简单到有点想笑”。曾经让你绞尽脑汁、反复验.............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数学和物理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子,又像是互相依偎、共同成长的恋人。它们之间那种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很难用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在我看来,数学更像是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工具箱,里面装着无数的语言、规则和逻辑。它本身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研究的是数量、结.............
  • 回答
    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需要为集合中的元素安排一定的“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操作它们。而“良序”、“偏序”和“全序”就是用来描述这种顺序关系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这些概念的面纱,看看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偏序:一个相对宽松的排序标准首先,我们.............
  • 回答
    基础数学领域相对较少出现论文造假或导师压榨学生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需要从学科本身的特性、科研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基础数学这个学科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1. 数学研究的“本真性”与成果的“可验证性”基础数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和.............
  • 回答
    CCD 拍摄的照片,其成像图像的灰度值与实际光强之间,在理想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个线性关系,但现实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非线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 CCD 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CCD 的基本工作原理:光电转换CCD(ChargeCoupled Device),中.............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数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紧张、迷茫,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拼劲,还常常在某些瞬间涌上心头。关于难度,我得说,它挺“有挑战性”的,但也并非“无法逾越”。整体感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练习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科学界两大顶级奖项——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核心特质,以及它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对人才评价和发展所展现出的独特逻辑。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常常是“白发苍苍”。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奖励机制的考量。诺贝尔奖:厚积薄发与科学的沉淀 研究的周期性与深.............
  • 回答
    有一些数学命题,它们曾被无数智者信奉,看似无懈可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情地推翻。这些“错觉”的诞生和破灭,本身就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严谨的较量。1. 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等价命题)这是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例。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提出.............
  • 回答
    微积分,这位数学界的巨人,无疑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变化和连续性的全新视角,并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手中诞生后,成为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石。但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歇,微积分之后,现代数学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工具,它们不仅拓展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为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微积分.............
  • 回答
    “所有正整数之和是负十二分之一”这句话,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吧?直觉上,我们数数的时候,1+2+3...一直加下去,肯定越来越大,怎么会变成一个负数呢?而且还是个分数?这在“寻常”的数学里,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数学世界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有时候藏着一些我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