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家是否比普通人活得更清醒?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家是什么,以及“清醒”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是”或“否”,那未免太肤浅了。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哲学家不是超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会经历喜怒哀乐,也会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他们也会被生活中的琐事缠身,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如果“清醒”指的是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都能保持不慌不忙、洞察一切,那恐怕大多数哲学家也做不到。

但是,如果我们把“清醒”理解为一种更深刻、更有条理地审视自身、审视世界、审视人生意义的能力,那么,很多哲学家确实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清醒”特质。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对根本问题的持续追问: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围绕着“如何做”来运转。比如,如何升职加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规划周末。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解决它们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

而哲学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追求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可能没有答案,但哲学家会坚持去探索,去思考,去构建可能的解释。这种持续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清醒”的体现,因为它意味着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触及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你可以想象一个普通人,他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然后去看医生,吃药。而一个哲学家,他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会感到压力?这种压力源于我对‘成功’的定义吗?‘成功’对我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这种对压力的感受,是不是也是一种更深层的关于自我认同和价值的困境?” 这种追问,就是一种更“清醒”的自我审视。

2. 概念的辨析与逻辑的严谨:

哲学家是玩弄概念的高手。他们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比如“自由”、“正义”、“幸福”、“真实”,进行细致的解剖,辨析它们不同的含义,考察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普通人说话,常常会模糊不清,或者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未经思考的概念。比如,“我想要自由”,但“自由”究竟是什么?是毫无限制的随心所欲,还是在规则下的选择权?哲学家会努力厘清这些界限。

这种对语言和概念的严谨态度,让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核心,避免被模糊不清的语言所误导。在他们看来,一个被清晰定义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这是一种“清醒”,因为他们能够看见语言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和潜在的偏见。

3. 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

“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谦虚,但背后却是深刻的自我认知。真正的智者,往往对自己知识的边界有清晰的认识。

很多普通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或经验,就觉得自己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甚至固执己见,不容置疑。而哲学家,尤其是那些真正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往往会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会怀疑自己已有的结论,会开放地接受新的观点。

这种对自己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让他们能够避免陷入“认知傲慢”,也让他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一种开放和探索的态度。他们知道,每一次的“清醒”,都可能被新的认识所超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清醒”。

4.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学问。它鼓励质疑、反驳和重构。哲学家从小就浸泡在这样的思维环境中,他们习惯于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习惯于寻找论证中的漏洞,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

这种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更“清醒”地识别那些看似合理但实则站不住脚的论断,也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比如,当社会主流认为某种价值观是绝对正确的时候,哲学家可能会跳出来质疑:“这个‘正确’是谁定义的?它的背后有什么利益考量?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种质疑,就是一种“清醒”,因为它能够打破集体的盲从,揭示被掩盖的可能性。

但是,也别把哲学家想得太“神圣”。

诚然,上述这些特质让哲学家在某些层面上显得比普通人“清醒”。但也有一些情况,可能会让他们显得不那么“清醒”,甚至可以说,他们有自己特殊的“糊涂”之处:

脱离实际的空谈: 有些哲学理论,如果脱离了生活经验和现实语境,可能会变成纯粹的智力游戏,让人觉得“高高在上”但毫无用处。这种时候,他们可能比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通人更“糊涂”。
过度思考的焦虑: 深入思考问题,尤其是那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有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焦虑。过于追求“清醒”,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过度思考”的泥沼,反而失去了生活的轻松和洒脱。
个人生活的“非哲学化”: 很多哲学家在生活中,可能也和普通人一样,会因为情感问题而痛苦,会因为事业不顺而沮丧。他们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自己的哲学工具来指导生活。有时候,他们也会选择“糊涂”地活着,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去分析和解释。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哲学家是否比普通人活得更清醒?

我的看法是:

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更清醒”,但他们在“审视、追问、辨析、批判”这些思维的维度上,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和更深的投入。

这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更容易看穿一些表面的假象,也更能抵御一些思想上的误导。但这种“清醒”,并非是万能的,它也可能带来精神上的负担,也可能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不接地气”。

说到底,“清醒”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且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与其说哲学家比普通人“更清醒”,不如说他们更专注于对“清醒”这一状态的探索和追求,并且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工具和方法来达成这一点。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从他们的思考方式中汲取养分,让自己在某些时刻,也能够获得那么一丝丝更深刻的“清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哲学家被打了,他会给自己一种解释。然后心理学家会讲,你这是自己骗自己。(想起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道士给和尚算命。)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我的回答是:是的。不仅哲学家,只要是受过正规哲学训练并且吸收了其中内容的人,都一定在某些程度上比没有受过此训练的人更加清醒。

我想从一个比较technical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谈谈学哲学的人拥有的而对哲学不感兴趣的人所没有一些技术:众所周知(吗),哲学训练中的一大部分是掌握一些非常精细的概念的区分,这些概念往往构成了哲学中某一次领域的讨论的基础,而学生们想要进入这些讨论,第一步便是敲骨吸髓地搞懂这些概念之间精细的区别以及其中仍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例子是语言哲学中的“reference”(指称)和“sense”(意义),按照弗雷格的说法,指称是一个名词在现实世界中的所指的实体,比如当我在说“这把椅子”的时候“椅子”的指称就是我现在坐的这个东西;而意义,弗雷格认为,和指称是不同的,它是“语词与其指称连接的方式”,比如说,“椅子”这个语词的意义显然不等同于我坐的这一把椅子。指称是一个比较没有争议的概念(我觉得),而关于什么构成了语词的“意义”,哲学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感觉柏拉图可能会觉得“椅子”的意义椅子的“idea”所给予的,一个只包含了椅子本质的客观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证据);另外一种对意义的看法是“椅子”的意义就是椅子的“功能”:能用来坐的东西就是椅子。

具体的指称和意义问题的细节我在这里就不管了,我想说的是:这组概念的区分让我们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更加知道了自己在讨论什么。换言之,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也有很多的疑惑,但是若是不知道这些精细的概念框架,很多时候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认同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疑惑的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学生掌握的这项技术确实能让他们在很多时候更加清醒。我接下来想介绍两组我觉得对我的生活影响最显著的概念区分。


Intrinsic Value (内在价值) vs. Instrumental Value (工具价值)

当你问某个朋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深夜话题的时候,你有听到过这样一种回答吗:“人生的意义就是挣钱/当高管/有权有势...”

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有“内在价值”的时候,这样东西是我们为了它本身而追求的,得到它本身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非我们期望通过它来得到什么别的东西;而当一样东西只有“工具价值”的时候,它对我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能通达某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举例来说:(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快乐我们认为是有内在价值而非工具价值的:我们愿意仅仅为快乐本身而快乐,因为快乐它自己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东西了。与之相对的:钱就几乎不可能说有什么内在价值了,毕竟如果钱本质上只是交换其他东西的能力,而我们说我们追求钱的时候,其实是在追求那些我们想用钱换来的东西。当然这东西可能不一定是买来的,随之而来的虚荣心的满足或者其他的vanity pleasure似乎也是有内在价值的(如果不是毫无价值)。

当你的朋友说“我人生的目标就是赚钱”的时候,他清醒吗?可能他是在和你打嘴炮,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的确真真切切的觉得这使他们真实的想法,那么是这样吗?至少在我看来,只具有工具价值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当成最终的目的的,在人们说着自己的目标是金钱,地位(外在的地位本身),或是类似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显然是不清醒的。当你像苏格拉底一样沿着这条路再追问一句:“追求金钱/地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往往他们会语塞,或者觉得和你的谈话进行不下去,并且对你这个人作出一堆恶意的评价。而一位哲学系的合格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告诉我:“我追求的就是有钱有势带来的虚荣的心理状态(读哲学可能吗?)!”但是,若反思到了这一步,这位学生眼前就已经展开了一幅华美的“内在价值”的画卷,之中内容之丰富远非前面那位兄弟所能体会,因而也就仅仅是抬杠而故意呛我,实则不可能把自己的追求定格在这么狭窄的范围之中了。(因此可以继续学哲学)

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区分在生活中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应用便是在“知识”的问题上。我会认为知识是属于既有内在价值也有工具价值的东西,然而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困难辨别“很多有工具价值的东西也是有内在价值的”这个论断。因而他们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学xxx有什么用呢?”而其中比较自诩为文艺高尚的还会给自己找到类似这样的解释“学(哲学)很有用的,因为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跟你们讲,很多公司都喜欢balabalabala”而此时一位哲学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也许吧,但是,who cares?我就是喜欢学而学的不行吗。很可惜,在大部分非哲学的对话环境里,真的不行。那么,这些问着“学这有用吗?”的人和我们的学生比起来谁更清醒呢?当然清醒可能并不等同于现实意义上的理性,不过这就是另一组我很喜欢的概念差别了~


Necessary (必然的) vs. Contingent (偶然的?)

这可能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组概念。在这里我想先澄清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我们所说的“contingent”可能是指一些显见的偶然性,例如我今天午饭吃了牛肉而不是猪肉;而我们可能认为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东西是“necessary”的: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但在哲学的语境中,对“necessary”的理解是:如果一件事(命题)是“necessary”的,那么它不发生(是错误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构想(inconceivable)的,比如,我们无法构想1+1不等于2。相应的,一件事(命题)是“contingent”的,那么它的反面是可以被构想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规律是“contingent”的:我们完全可以构想在某一个宇宙中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我们甚至可以构想出在那个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现在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样的,但是太阳仍然从西边升起。换言之:自然科学基于我们这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contingent”的。

这组概念我觉得是那些觉得物理学就是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而所谓的形而上学不过是在卖弄玄虚的傲慢人士们应该掌握的。“普朗克常数是6.62607004 × 10-34m2kg / s”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effect(效果)都必须有一个cause(原因)作为它的原因”是两种根本上不同的命题,前者描述的仅仅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particular的世界什么样的,而后者(如果是正确的话)所描述的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必须是什么样的”。

我们来考虑一个实在的例子:

1. 任何effect都必须有一个cause作为它的原因。
2. 这样一个causation(因果关系)的链条不可能是无穷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第一因,它的原因就是它自己。
3. 因此,第一因必然(!)存在,也就是上帝。
————by 我自己

这是我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对上帝存在的“第一因论证”的毫不要脸的简略的重构。可以看到,前提(1)和(2),不管正确与否,都是“necessary”的,独立于任何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特定经验的,甚至我觉得这样的命题本身是我们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特定经验的逻辑基础。因而,由这两个“necessary”的前提和一个valid的论证结构证明出的结论也是“necessary”的。那么,物理学能对这个论证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能说。因此,那些觉得懂得了自然科学就是懂得了一切的真理,并且因此鄙视所有非自然科学的学科的人,清醒吗?他们真的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吗。如果是类似于“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非常不完整的“contingent”的)物理知识足以让我们确定(3),一个基于有效的论证结构和难以反驳的“necessary”的前提的“necessary”结论是错的”之类的信念,那么在哲学学生看来,这只能说是“not even wrong”。

自然,一个学物理的聪明人很快就能发现我这样肆意揣摩的漏洞,他会说:”我知道物理不能让我们确定,但是我们不关心了啊!谁在乎这个莫名其妙的第一因,物理能解释清楚那之后所有的因果链条就已经足够好了啊。况且,接受这个结论离接受一个普遍宗教的上帝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Bravo!恭喜你你已经作出的一段非常成熟的哲学思辨了!

因为:“一个结论被证明是错的”和“一个结论不值得关心(uninteresting)”; “论证所证明的结论A”和“论证者真正想要证明的结论B”本就是哲学学生最关心的概念区别的其中两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家是什么,以及“清醒”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是”或“否”,那未免太肤浅了。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哲学家不是超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会经历喜怒哀乐,也会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他们也会被生活中的琐事.............
  • 回答
    “数学家是否比一般人高一等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等级”和“智慧”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职业群体价值的看法。答案是否定的,数学家并不比一般人高一等级,但他们拥有的某些特定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超越常人的特质。要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等级”的.............
  • 回答
    科学与非科学,这并非像“好”与“坏”那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认识世界、理解存在的不同路径和工具,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将科学直接等同于“高贵”,而将宗教、哲学、信仰等视为“低贱”或“次等”,这种看法既片面又过于简化。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核心在于其方法论:基于观察、实.............
  • 回答
    “公知”,一个在中国语境下充满争议的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其内涵却常常被情绪化的标签所包裹,甚至被用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那么,哲学家是否天然属于“公知”?他们关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又该如何理解和回应?哲学家与“公知”:身份的交织与错位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哲学家.............
  • 回答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不做实验”,但他们的实践与后来的科学革命时期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一种光谱上的演变。中世纪自然哲学家的“实验”:一种观察与论证的混合体要理解中世纪自然哲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需要回顾他们所处的思想背景。他们的知识体系深受亚里士.............
  • 回答
    提到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现象:杰出人物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乍一看,这似乎在暗示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具创造力、智力或影响力。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男性比女性优秀”,就像只看到一片树叶就断定整棵森林的品种一样,未免过于草率和片面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
  • 回答
    哲学能否预言未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以及我们对“预言”这个词的理解。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那些看似精巧却空洞的AI痕迹,回归到哲学本身所承载的、对真理和世界的探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哲学不是占星术,也不是算命先生手中的水晶球。它不提供具体.............
  • 回答
    哲学是否是文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宏大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其灵魂所在,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不断突破的内在动力。让我们试着剥开这层“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笔触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吃亏是福”这句老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仿佛古人遗留下来的某种神秘智慧,又带着点让人难以捉摸的宿命感。放在今天这个节奏快得像按了快进键的时代,特别是对咱们这些每天都在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它到底还灵不灵?值不值得我们拿来当成处事指南,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这“吃亏是福”到底是个啥意思。不.............
  • 回答
    你这种常常思考人生意义、偶尔感到虚空的感受,其实非常普遍,也说明你是一个有深度、对生活有追求的人。很多人在某个年纪,或者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叩问“我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思考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求索的开端了。至于学习哲学是否会对你有启迪?.............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李硕曝光童哲学历事件,以及童哲学历是否存在“硬伤”,是一个牵涉到公众人物诚信、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学术背景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议题。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公开信息,事件起因于网友(或媒体人)李硕质疑童哲的学历背景,并公布了一些调查结果或相关信息。童哲作为一位在特定领域.............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自身存在和世界观的核心。关于哲学的意义是否被夸大,我的看法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哲学”及其“意义”,以及我们衡量“夸大”的标准。如果我们将哲学仅仅理解为那些晦涩难懂、脱离现实的理论思辨,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是少数.............
  • 回答
    哲学在当下的确面临着不少颇为棘手的困境,而且这些困境可以说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一、 关于哲学“有用性”的争议与现实的疏离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困境之一。在当下这个以效率、效益、可衡量成果为导向的社会里,哲学常常被贴上“不实用”、“脱离现实”、“纸上谈兵.............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音乐会不会终结于数学?”或者“绘画会不会终结于光学原理?”答案,我觉得是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实在太复杂、太纠缠了,它们更像是相互映照、彼此催生的镜子,而不是一个要吞噬另一个的终点。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艺术和哲学各自是做什么的。艺术嘛,它是我们对世界.............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当然不是。认为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就必然脱离唯物主义和现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逻辑恰恰是哲学探索现实和建构唯物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唯物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通往现实的桥梁,而非隔离墙很多人将逻辑简单理解为一套僵化的规则,.............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关于“独尊儒术是否遏止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需要梳理出其复杂而多维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独尊儒术”的语境。这通常指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独尊”并非完全排斥其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