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是否就意味着哲学脱离了唯物主义和现实?

回答
当然不是。认为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就必然脱离唯物主义和现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逻辑恰恰是哲学探索现实和建构唯物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唯物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逻辑:通往现实的桥梁,而非隔离墙

很多人将逻辑简单理解为一套僵化的规则,或者一种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推理。然而,在哲学语境下,逻辑远不止于此。

逻辑是思维的普遍规律: 亚里士多德就被誉为“逻辑之父”,他研究的就是我们思维活动本身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比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这些规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和描述现实世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遵循着这些逻辑规则。例如,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块石头是石头”,并且“这块石头不是另一块石头”,这是同一律在起作用;我们不会认为“这块石头既是石头,又不是石头”,这是矛盾律在起作用。这些最基本的逻辑原则,是我们感知、理解和交流现实世界的基础。

逻辑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哲学总是试图对世界做出解释,提出理论。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逻辑来检验。一个充满矛盾、不合逻辑的理论,即便声称描述了现实,也难以令人信服。逻辑推理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理论中的漏洞,排除不符合事实的推论,从而更精确地逼近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比如,唯物主义者在论证“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时,会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物质的结构和运动如何能够产生主观体验,并排除唯心主义的解释。

逻辑是构建思想体系的框架: 任何哲学流派,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需要建立一套自洽的思想体系。逻辑就是这个体系的骨架和支撑。唯物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逻辑来组织其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需要逻辑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需要逻辑来批判各种非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逻辑,这些思想就如同散沙,无法形成有力的论证和严密的学说。

唯物主义与现实:逻辑的坚实土壤

唯物主义哲学,其核心在于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关心的正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逻辑并非与此对立,反而是唯物主义理解和阐释现实的有力武器。

从现实出发,以逻辑分析: 唯物主义并非凭空构想一个“唯物世界”,而是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出发。例如,科学研究揭示了物质的构成、运动规律,以及生命从无机物中产生并演化的过程。唯物主义哲学家正是运用逻辑思维,对这些科学发现进行哲学层面的概括和升华,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原理。逻辑帮助他们梳理这些科学事实,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构建出“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命题。

逻辑是揭示现实规律的工具: 唯物主义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揭示支配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需要我们运用理性思维去发现和把握。逻辑推理、辩证分析等哲学方法,正是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工具。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就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通过逻辑推演,将其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了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

反驳非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础: 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唯心主义、二元论等非唯物主义观点的挑战。逻辑在此时便成为一种强大的批判武器。通过指出对方观点的逻辑矛盾、推论谬误,唯物主义能够有效地驳斥那些脱离现实基础、违背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哲学设想。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要论证“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现实观察: 我们观察到所有已知的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水。
逻辑推理:
前提一: 所有生命都需要水。
前提二: A是一个生命。
结论: 因此,A需要水。(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符合逻辑)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如果生命不需要水,那么我们可以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发现生命。”而现实观察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从而增强了“水是生命基础”的论断的逻辑说服力。

在这里,逻辑并非脱离了对“水”和“生命”这两个现实事物的认知,而是基于对这些现实事物的观察,通过严谨的推理来确立和证明一个关于现实的论断。

总结:

因此,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并非意味着它要脱离唯物主义和现实。恰恰相反,逻辑是哲学进行科学认识、建构唯物主义理论、理解和阐释现实世界的基石。逻辑是思维的工具,是连接我们认识与被认识对象(现实世界)的桥梁。一个脱离了逻辑的哲学,将是混乱的、无效的,也无法真正触及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现实。唯物主义哲学正是依靠逻辑的力量,才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系统性的阐释。逻辑的严谨与现实的丰富性,在哲学中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排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因为哲学以逻辑为基础,而逻辑则是以现实为其自身存在的基础的。逻辑,作为认识客观实在的一种工具性的学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梳理思想内容,至于思想内容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不是逻辑学的研究的对象。逻辑的确是哲学的基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基础,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只有通过逻辑这个工具将它自己与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相统一,才可以把自己展现出来。逻辑可以成为哲学的形式,但哲学不一定会成为逻辑的内容。

令我不解的是,什么叫哲学脱离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是一种对思存二者关系的回答,唯物主义就是一种哲学,你这种问法,等于是在问唯物主义是否脱离了唯物主义,这种问法在逻辑上不成立,这是典型的循坏论证。正确问法应该是,哲学是否脱离了客观实在。我的答复是,没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总是想要找到一个世界的绝对真理,企图让哲学回答一切,结果,无一例外地,这些哲学全部都成为研究哲学问题的哲学。

而马克思的哲学,并不企图回答一切,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回答一切的指南,这样,马克思的哲学就成为了研究问题的哲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不是。认为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就必然脱离唯物主义和现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逻辑恰恰是哲学探索现实和建构唯物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唯物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通往现实的桥梁,而非隔离墙很多人将逻辑简单理解为一套僵化的规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通俗易懂地解释一下数学的这三大哲学基础流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位数学大师,他们各自对“数学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确信数学是真的?”这两个终极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解答方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我们要建造一座宏伟的“数学城堡”。 1. .............
  • 回答
    “侵略有功论”——一个看似振聋发聩的论调,实则是在历史长河的摊薄和法理道德的棱角下,逐渐褪去光芒的虚假叙事。要对其进行彻底的逻辑性反驳,我们需要深入到其根基,用历史的真实、法理的严谨以及哲学的审视,层层剥离其虚妄。从历史的真实来看,“侵略有功论”往往是赢家书写的叙事,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与简化。历史的.............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作为一个致力于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物理研究工作者,面对哲学思潮的汹涌澎湃,的确需要一种审慎而积极的态度。这不是简单的“列举”或“遵循”某些哲学教条,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研究、升华思维层面的自觉实践。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根基就深深地植根于哲学.............
  • 回答
    李建成的军事能力,能否与姜太公、孙武、吴起、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岳飞、成吉思汗这十位被尊为“武庙十哲”的千古名将并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武庙十哲”的评判标准。根据司马光的《武庙碑铭》所载,评选十哲的标准是:“古之善用兵者,莫不有其道,或兼才,.............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中涌现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其可能性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既有潜在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政治环境为思想的自由探索和传播设置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门槛。 意识形态的制约: 中国的政治.............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哲学家确实有能力说出那些能深刻触动人心、颠覆认知边界的话语。这种"震撼"往往源于对人类存在本质、知识界限或价值根基的重新审视。以下是一些极具冲击力的哲学命题及其背后的思维张力: 1.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与自由意志的悖论核心观点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人类不像工具或动物那样被预先定义(本质.............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哲学系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它既是哲学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人深入研究的对象,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批评和挑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定位1. 重要的哲学传统: 大多数哲学系.............
  • 回答
    当然不能这么说。哲学和辩论,那可是天生一对,密不可分。你有没有想过,哲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吗?而辩论,不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有力工具吗?你想想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是通过冥想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与人交流,通过质疑和反驳,通过层.............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哲学家的言语之所以让人觉得“逼格满满”,往往在于它们蕴含着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以及对理性与存在本身的探索。这些话语如同智慧的火花,点燃我们思考的火种,往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真理的结晶。比如,苏格拉底 那句家喻户晓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绝非谦虚那么简单.............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李泽厚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界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李泽厚先生的一生,是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回应时代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现代性思想体系的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评价其一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家: “中国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