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是否是导致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原因之一?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局,并可能间接助长了某些被认为是“黑暗”的方面。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1. 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中世纪思想的影响:

复兴与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非在中世纪早期就占据主导地位。在古典时期,柏拉图的哲学更为流行。然而,随着伊斯兰世界的翻译和保存,以及12世纪和13世纪通过阿拉伯学者(如伊本·鲁世德)和拜占庭学者的努力,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被重新引入西方拉丁世界。他的逻辑学(特别是《工具论》)和自然哲学,以及后来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著作,在中世纪的大学和知识界引起了轰动。
逻辑学的普及与理性思维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三段论、范畴论等)为中世纪思想家提供了严谨的推理工具。这对于神学、哲学和法律等领域的辩论至关重要。它促进了理性分析和概念辨析的能力,这本身是进步的。然而,当这种逻辑工具被过度僵化地应用于解释宗教教义,或者成为追求辩论胜利而非真理本身的工具时,就可能导致形式主义和僵化的思维,阻碍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形而上学与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关于“存在之存在”、“第一哲学”)提供了一套关于物质、形式、原因、目的等概念的体系。他的宇宙观是地心说的,有精密的等级结构,包括了第一不动者(神)作为最终原因。
与神学的结合(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尤其是关于“原因”和“目的”的理论,被当时的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吸收,并用来论证和阐释基督教神学。阿奎那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创造了“基督教亚里士多德主义”。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智力上的巨大成就,将基督教信仰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潜在的僵化与教会权威: 然而,这种将亚里士多德体系与教会教义高度融合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变成了“教义”。一旦亚里士多德被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他的思想就可能被用来压制任何与之相悖的观点,尤其是那些挑战教会权威或传统教义的科学观察和新思想。这可能导致对新科学探索的限制和压制,因为新发现可能与亚里士多德的既定框架不符。
自然哲学与经验观察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关于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虽然基于大量的经验观察,但在某些方面,例如对运动的解释(如物体的自然位置和强制运动)和宇宙的结构(恒星界),与后来的科学发现存在较大差异。
对科学发展的潜在阻碍: 当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被教会采纳并成为学术的标准时,任何与之相悖的科学发现都可能被视为异端或错误。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就直接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宇宙模型。在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时期,突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框架成为科学进步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如果在中世纪被“教条化”并与教会权威绑定,确实可能延缓了科学的进步,并间接导致了“黑暗”时期对知识探索的限制。

2. 为什么说“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是主要原因”或“是唯一原因”?

中世纪并非全然“黑暗”: 首先,“欧洲中世纪黑暗”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偏见的概括。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时代,而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着显著的发展。比如,查理曼帝国时期对知识的复兴,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大学的兴起,都是中世纪的重要成就。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中世纪的大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其他更直接的原因: 导致中世纪某些方面被认为是“黑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罗马帝国衰落后的政治动荡: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分裂、战争和入侵,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教育和文化传播受到严重影响。
宗教的强大影响力: 在缺乏强大的世俗政权的情况下,教会成为欧洲主要的文化和权力中心。教会对思想的控制,对异端的压制,以及对某些科学探索的保留态度,都可能限制了知识的自由发展。
经济和技术的限制: 中世纪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大规模知识的积累。
文化隔绝与交流受限: 在中世纪早期,欧洲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东方文化(如伊斯兰世界)的联系相对薄弱,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利用”和“误读”: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身是一种工具,其影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如何将其与现有体系结合。在中世纪,他的哲学被教会用来构建其神学体系,这本身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理性尝试。但当这种尝试过于僵化,将哲学权威化并用于压制新思想时,其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

3. 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中世纪的正面贡献不容忽视:

逻辑与理性分析: 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中世纪学术发展的基石,培养了严谨的思维能力。
大学的兴起: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必修内容,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系统化。
经院哲学的成就: 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在哲学和神学领域做出了深刻的贡献,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尽管有限):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虽然存在局限,但其对经验观察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的尝试,仍然是后来科学研究的起点。

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本身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它们在中世纪的复兴,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理论框架,促进了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的兴起。然而,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被教会和经院哲学家过度权威化、教条化,并与教会的教义和权力体系紧密结合时,它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新思想、阻碍科学探索的因素,从而间接加剧了某些被认为是“黑暗”的方面。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塑造了中世纪思想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用和解读,可能对知识的自由发展产生了复杂而双重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可能被视为中世纪“黑暗”成因的一部分。 将其简单地归咎于“原因之一”或许过于片面,但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也未免失之偏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中世纪被“如何”使用,以及它与当时其他社会、政治、宗教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从三个角度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在欧洲的失传。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失传,这其实是一个不确切的说法,首先,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仍然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比如Philopon(495-568)的物理学评注,辛普利丘(Simplicus)的物理学、范畴篇和论灵魂注释,以及波爱修对工具论(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的翻译和注释。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希腊罗马,但泛希腊化时代的学术中心在北非。同时,得益于波爱修对工具论的翻译,它在中世纪的教会中一直得以流传。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其实是没有失传的。

第二,关于“黑暗时代”这一说法。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毫无疑问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彼特拉克把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古典时代相比,认为现时代是“黑暗昏昧”的。而将“黑暗时代”扩展到自五世纪到文艺复兴这样将近一千年的时代,则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它显然忽视了东罗马帝国及希腊世界对古典文明的保存;而现今学界所认同的“黑暗时代”一般是指中世纪早期(6-11世纪),它的显著特征是传世文献的数量急剧低下。

(图为6世纪到15世纪出现的抄本数量,不包括东罗马帝国)

但是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可能存在着不同解释,比如战争导致了当时大量文本的损毁,出土文献数量稀少,等等。即使如此,在6-9世纪,仍然有爱留根纳(815-877)、阿尔昆(Alcuin,735-804,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发起人)这样的学者存在。所以,“黑暗时代”也不是完全黑暗的。

第三,现在针对这个题目的两个部分都已经说明了,那么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哲学,或者宽泛地说,一种学术可能导致某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大大低于之前或之后的时代?

从逻辑上讲,一种学说的流行必定伴随着这种思潮或者文化的传播,而无论这个思潮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传播必然会造成承载它的载体即文化作品的传播,比如我们知道当前出版量最大的出版物其实是宗教经典。但这恰恰与黑暗时代的特征,即抄本稀少是相悖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某种学说不流行、无法得到传播才造成了黑暗时代,而不是相反。

从内容上讲,任何学说,不管它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还是柏拉图主义,只要它是一种哲学,它所讨论的一些基本议题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自然、道德、原因、本质、存在,等等,这些议题本就是人类知识探索绕不过去的话题,而对这些议题的研究,为什么会阻碍人类知识的发展呢?更不要说逻辑学,它是一种形式科学,它只关心形式,只要人思考,就要遵循逻辑,那么某种逻辑学为什么会阻碍人类思维的进步呢?我很期待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肯定有人会说,正是因为中世纪早期的统治思想是阻碍思想进步的宗教神学,才会导致这一后果。那恰恰说明,这时的哲学传播受到了阻碍。换言之,哲学的传播,不管以古典哲学的形式,还是经院哲学的形式,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而非相反。不过,从历史文献来看,事实上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不仅仅体现在哲学没有被系统传播,而且正统神学也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这才是真正的黑暗。

最后,黑暗时代这种说法本身就充满了西欧中心主义的色彩,我们的历史书直接将它拿过来使用是否合适?当然,无论如何,如果一个社会已经黑暗了,哲学不会让它变得更加黑暗。将某种哲学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对比来看的话,是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把哲学思潮看作社会存在的原因,你是太看得起哲学,又太看不起哲学了。

user avatar

不是。

西罗马灭亡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及科学著作多数在拉丁基督教世界遗失,仅有小部分保留在修道院图书馆中躲过一劫。从公元 476 年直到 11 世纪初期,不仅这些著作和思想,希腊语自身在拉丁世界也几乎销声匿迹。幸而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希腊语文本,随着拜占庭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传入中东(包括波斯),被译为阿拉伯文的同时为阿拉伯科学与哲学黄金时代的兴起提供了思想灵感。

随着拉丁世界与地中海及阿拉伯诸民族在 11 世纪后往来的兴起,欧洲诸国学术中心兴起了将阿拉伯文希腊古典著作转译为拉丁文的学术大潮,这期间不仅有许多欧洲大陆学者和翻译家的贡献(例如牛津大学首任校长格罗斯泰斯特),更有伊本·西那、伊本·拉希德等阿拉伯学者详尽的评注。

虽然基督教会试图严格限制对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学者经典著作的翻译、评注和传播,但到了 13 世纪,几乎欧洲所有的大学和学者们都公认这些希腊经典著作及思想是致力于学术事业者必需的功课,基督教会即使再不情愿也不得不默认上述著作和思想越来越大范围的传播。

所以和问题相反,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的思想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导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发生,反而在中世纪思想和学术复兴及繁荣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 12 世纪兴起的大学教育方面,这些经典著作及其思想迅速填补了人文教育领域的空白,突破了数个世纪局限于“七艺”的限制,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课程大量引入亚里士多德著作,法学院和医学院也不例外;而“三科”与“四艺”不仅引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托勒密等学者的自然科学著作也成为必修课。理性主义认识论则为自然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方法,让后世学者们摆脱了传统经院主义的束缚,开始追求独立、试验、具体的研究精神。最典型的范例便是天文学和生物学。

user avatar

不是。如果欧洲能够早点儿认真研究亚里士多德,就不会有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可能会提前很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