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拜占庭保存的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全部遗失了?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

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恰恰相反,正是拜占庭学者通过他们的抄写、整理、注释和翻译,使得这些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并最终在中世纪晚期通过阿拉伯世界和意大利的学者重新被欧洲西方世界发现,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宏篇巨著”的范围: 亚里士多德留下的作品数量庞大,涵盖了哲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被誉为“宏篇巨著”的,通常是指那些体系完整、思想深刻的哲学和科学著作。

3. 拜占庭的“保存”行为: 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的延续,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拜占庭的学者和僧侣一直致力于抄写和保存古典文献,包括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他们设立了图书馆,整理了大量手稿。如果没有拜占庭的这些保存工作,我们今天可能根本无法阅读到今天所知的亚里士多德著作。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拜占庭保存的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全部遗失了”这样的说法呢?这可能源于几种误解或特定历史时期的侧重点:

误解一:对西方学术史的过度关注。 在西方学术史上,尤其是在中世纪早期,许多古典著作确实一度失传或难以获得。当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中世纪晚期(约12世纪之后)经由阿拉伯学者翻译过来的拉丁文版本进入西欧时,给当时沉寂的欧洲带来了学术的复兴,这被称为“十三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复兴”。由于这一时期西欧对亚里士多德的“重新发现”和系统学习,人们可能会忽略了在拜占庭早期就已经存在的保存和研究工作。

误解二:特定作品的“丢失”。 确实,有些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可能在历史长河中失传了,无论是由于抄写错误、自然灾害(如火灾)、战争破坏,还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丢失了某些版本。但这种“丢失”并非仅限于拜占庭,而是古籍流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而且,即使有作品失传,也并非“全部遗失”。

误解三:对“宏篇巨著”的狭义理解。 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一些更早期的、或许是更完整的、或者是以希腊语为原始语言的“全集”版本在拜占庭时期未能完好保存下来,或者说,流传到西方的那些“关键著作”并非直接来自拜占庭最完整的、最权威的抄本。

更准确地说,拜占庭在保存亚里士多德著作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导致了一些作品的“相对损失”或者说“流通范围的限制”,而非“全部遗失”。

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拜占庭保存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

拜占庭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贡献与保存:

1. 学术的延续与传承: 拜占庭帝国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者。从君士坦丁堡建立开始,它就汇集了希腊和罗马的知识传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学术著作,在希腊化时期就已经被整理和研究。拜占庭的学者继续了这个工作。

2. 抄写与校勘: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的传播完全依赖手抄。拜占庭的修道院和学术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大学,都设有抄写室。大量的拜占庭抄本(codices)得以保存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很多我们今天所知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语版本,就是通过拜占庭时期的抄本流传下来的。学者们会进行校勘,尝试纠正抄写错误,并撰写注释(scholia)。

3. 哲学研究与评论: 拜占庭学者并非仅仅是复制者,他们也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例如,公元6世纪的哲学家约翰·菲洛帕诺斯(John Philoponus)就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哲学思想提出了重要的批判和修正,他的著作本身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还有像米迦勒·普赛洛斯(Michael Psellos)等学者,他们积极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哲学著作,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著作,普及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4. 对特定作品的重视: 拜占庭学者尤其重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即“有机体”Organon)和他的伦理学著作,这些在他们的哲学和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什么会出现“遗失”的说法?挑战与相对损失:

1. 政治动荡与外族入侵: 拜占庭帝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多次面临内战、外族入侵(如阿拉伯人、塞尔柱人、拉丁人、奥斯曼人)的威胁。战争和掠夺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洗劫,大量珍贵的书籍和文物可能在此过程中被毁或流失。

2. 灭失的风险: 手抄本容易损毁。火灾、潮湿、虫蛀等自然因素,以及保存不善,都可能导致手稿的丢失。尤其是在战乱时期,重要的抄本可能来不及被转移或保护。

3. 文化隔阂与传播瓶颈: 尽管拜占庭是希腊语世界,但其与西方拉丁语世界的交流并非总是顺畅。即使拜占庭保存了大量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这些著作的副本也可能并未广泛地、系统地传播到西欧。这导致了西欧在“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著作时,似乎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思想的精髓。

4. 阿拉伯世界的“中转”作用: 许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更具争议性或更难以理解的哲学著作,在被翻译成拉丁文并传入西欧之前,首先通过阿拉伯学者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在阿拉伯学术界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例如,阿维森纳(Ibn Sina)和阿威罗伊(Averroes)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对后来的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使得人们在回顾亚里士多德的西方传播史时,更加关注阿拉伯世界的角色,从而可能低估了拜占庭的原始保存和研究贡献。

5. 特定学术侧重点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占庭的学术重心也可能发生变化。有些领域的研究可能更加活跃,而另一些领域(例如某些纯粹的自然科学著作)可能在保存和抄写上的优先级下降。

总结来说:

“拜占庭保存的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全部遗失了”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恰恰是拜占庭人继承、保存、抄写和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它们。

然而,拜占庭帝国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文化传播的瓶颈,确实导致了一些手稿的损毁和流失,也使得部分著作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或者说其在特定时期的“可见度”降低。特别是当与拉丁世界的“重新发现”和系统学习相比较时,这种“相对损失”和传播的“断层”感可能会被放大,从而产生“遗失”的错觉。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拜占庭帝国在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大量著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和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一些著作的原始抄本和副本最终未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或者说其对西方世界的直接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限制,但并非“全部遗失”。 许多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实际上是通过拜占庭学者保存下来的希腊语手稿,经过翻译或间接影响,最终在西方复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全部遗失”“一本也没有流传下来“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我稍微查一下: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10世纪下半叶到11世纪,源于拜占庭的《诗学》Parisinus Graecus 1741

9-10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抄本 (MS Urbinas gr. 35),原为拜占庭凯撒利亚大主教阿雷塔斯(Arethas of Caesarea,约860—约939)的藏书,现藏于梵蒂冈。

其他应该还有不少,期待古典文献学大佬补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
  • 回答
    拜登总统宣布已派遣美军赴欧洲,此举旨在加强对北约盟国的保护,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以及对当前俄乌局势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拜登派兵欧洲的深层含义:首先,拜登政府此举最直接的信号是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明确回应和威慑。自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以来,北约东翼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并非“一直都不重视发展小亚细亚”,恰恰相反,小亚细亚(Anatolia,即今天的土耳其大部地区)是拜占庭帝国维系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其财政、军事和人口的基石。 帝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度依赖小亚细亚,将其视为核心领土。然而,问题的核心可能在于,为什么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小亚细亚的发展似乎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国家、主权和“帝国”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为什么到了最后,拜占庭帝国只剩君士坦丁堡一座城了,还依然能被称为帝国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的惯性与正统性: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帝国”这个词本身并非仅仅指疆域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文化和技术层面的很多细节。简单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源于目的、社会结构、医疗条件以及历史演变的考量,而并非仅仅是“割蛋蛋”还是“全割”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拜占庭帝国和中国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它们的宦官制度在起源、功能和实践上就存在根本性的不.............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为何不向奥斯曼帝国请降?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问题,其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较量,更深层的是一种民族认同、历史责任和文化存续的挣扎。将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不投降”,未免过于单薄,事实上,拜占庭在面对奥斯曼日益增长的威胁时,并非没有考虑过“求和”甚至“臣服”的可能性,只是他.............
  • 回答
    拜占庭帝国,这个在欧洲东南部屹立千年的强大帝国,其生命力之顽强,确实是历史上一大奇迹。要理解它为何能绵延如此之久,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几个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所具备的一系列内在优势和外部适应能力。首先,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防御体系。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博.............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确实没有像往常一样广泛且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衰退,也有战略层面的局限,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希腊火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液态燃烧剂,在水下也能燃烧,并.............
  • 回答
    黑海没能成为拜占庭的“内湖”,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绝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概括。尽管拜占庭帝国在数个世纪里对黑海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甚至在某些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要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内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地理上的挑战和控.............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一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它不像罗马帝国那样拥有辉煌的开端,也没有像西方罗马帝国那样戏剧性的覆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史诗,跨越了整整一千年,从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算起,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是什么让这个帝国在漫长的岁月中,.............
  • 回答
    拜占庭帝国,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东方罗马帝国,其历史进程中似乎并未出现类似中国长城那样规模宏大的防御工事来抵御“异教徒”。这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想过”,不如说是“不需要”和“不能”的综合体现,背后折射出帝国独特的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考量。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异教徒”这个词在拜占庭.............
  • 回答
    中世纪欧洲之所以“需要”罗马法,与其说是源于一种主动的、从拜占庭帝国学习的渴望,不如说是历史进程中一种“不得不”的回顾与重建。而他们最终选择“不去拜占庭帝国学习”,原因也并非是简单地不想,而是多种现实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中世纪欧洲学习罗马法,其目的和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学习”.............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期,特别是经过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国力日渐衰微,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组合姓氏家族的兴起。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姓氏状况。在帝国早期,姓氏的概念并不.............
  • 回答
    拜占庭帝国末日,那个从古罗马文明的余晖中走来,横跨千年,象征着一种文明传承与辉煌的东方罗马帝国,最终在1453年的那一天,轰然倒塌。然而,为何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者会将其衰亡视为“人类群星闪耀的瞬间”?这并非指拜占庭自身的“闪耀”,而是这场巨变所点燃的,对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且.............
  • 回答
    要说十字军诸国“反超并取代”拜占庭,从而“引领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甚至有些失真的说法。准确地说,十字军东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甚至可以说加速了它的衰落,而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则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复杂的推手作用,而非直接的取代和引领。首先,我们得明白,十字军东征.............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统治小亚细亚长达千年,而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语言是土耳其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涉及了漫长的文化、政治、宗教和人口变迁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即便有如此长的统治历史,小亚细亚的语言面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一、 拜占庭帝国的性质与希腊语的地位: 希腊语是官方语言.............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斗争和实际需求之间不断摇摆、演变的结果。用“奇怪”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制中相对明确的世袭原则,而拜占庭的继承方式则显得更加混乱和充满变数。至于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那是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而他们尝试过的“改变”.............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一场席卷而来的阿拉伯浪潮,在七世纪中叶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拜占庭帝国早已摇摇欲坠的疆域。从叙利亚到北非,昔日罗马帝国东方的辉煌,在伊斯兰军队的刀剑下,如同风中残烛般摇曳。然而,让人费解的是,这股强大的力量,在最初势如破竹之后,为何未能将拜占庭这个古老帝国彻底碾碎?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领导下,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公元534年就将汪达尔王国从北非驱逐出去,重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当目光转向意大利和东哥特王国时,这场复兴罗马帝国的战争却陷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泥沼,直至公元555年才算真正尘埃落定,前后长达近二十年。这巨大的时间差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