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为什么这么奇怪,也没人想改变它吗?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斗争和实际需求之间不断摇摆、演变的结果。用“奇怪”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制中相对明确的世袭原则,而拜占庭的继承方式则显得更加混乱和充满变数。至于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那是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而他们尝试过的“改变”也并未能带来长久的稳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它的起点——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遗赠:继承制的模糊性

拜占庭帝国,说到底,是罗马帝国的延续。而罗马帝国本身,其皇位继承就从未有过一个绝对、清晰的制度。从共和国末期到帝国时期,继承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军事拥立(Proclamatio per exercitum): 这是最直接、也最频繁的一种方式。军队,尤其是近卫军,在皇帝驾崩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拥立自己认可的将领为新皇帝。这也就意味着,谁能掌握军队的效忠,谁就有可能登上皇位。
血缘继承(Hereditas): 尽管不是绝对,但罗马皇帝们也倾向于让自己的儿子或家族成员继承皇位,以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合法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血缘关系也常常需要军队或元老院的认可。
收养(Adoptio): 尤其是在缺乏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皇帝会选择收养一位能力出众的政治或军事继承人。奥古斯都之后的几位皇帝,如提图斯、图拉真、哈德良等,都是通过收养继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的延续性和帝王的素质。
元老院的认可(Senatus consultum): 在理论上,元老院拥有认可新皇帝的权力,这为继承增添了一层合法性的外观。但在帝国后期,元老院的实际权力已经非常有限。

到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虽然承袭了罗马的许多制度,但这些继承方式的痕迹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帝国面临的内外压力,某些方式的重要性被放大,而另一些则逐渐式微。

拜占庭继承制的“奇怪”之处:

1. 没有明确的“长子继承制”: 这一点是与许多后世欧洲君主制最大的区别。虽然皇帝的儿子往往是潜在的继承人,但这种继承并非自动生效。皇帝的儿子必须得到军队、贵族、教会乃至民众的承认,并且常常需要与兄弟、堂兄弟甚至其他有野心的大臣分享权力,或者在皇帝去世后直接与他们展开争夺。
2. 军事拥立的持续影响: 军队在拜占庭帝国的权力结构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边境战事的需要、军费的多少、将领的威望,都直接影响着军队的忠诚度。因此,许多成功继位者都是在军事上取得赫赫战功的将领。这导致了“普罗克拉马提奥”(Proclamatio)——即军队拥立——成为一种反复出现的继承模式。
3. “共治皇帝”(Augustus)制度的运用与滥用: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们常常会册立自己的儿子或亲信为“共治皇帝”,目的是确保皇位能在自己死后顺利过渡,或者是在幼年皇帝继位时提供一个摄政者。然而,这反而制造了多个拥有皇位名分的个体,当皇帝驾崩时,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就可能爆发,谁最终能成为唯一的“皇帝”(Basileus)并不确定。
4. 篡位与政变是常态: 由于继承制度的模糊性,以及各方势力(军队、贵族、教会、甚至是民众)对皇帝合法性的潜在影响力,篡位和宫廷政变在拜占庭历史上屡见不鲜。许多皇帝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推翻、流放甚至处死。这使得皇位继承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权力游戏,而不是预设的规则。
5. 神权合法性的考量: 拜占庭帝国将基督教奉为国教,皇帝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拥有神圣的权力。这种神权色彩固然为皇帝提供了合法性来源,但也意味着教会(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影响皇帝册封和合法性的权力,虽然这种权力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被皇帝压制,但总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或者说,他们为什么没能成功改变?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改变”就是维持现状的手段: 对于那些通过军队拥立或政变上台的皇帝而言,现有这种“不确定但有利于我”的继承规则,正是他们上位的关键。他们为什么要“改变”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反而,他们会通过册立自己的继承人、安抚军队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而这本身也是对现有继承模式的“利用”,而非“改变”。
2. 缺乏普遍接受的替代方案: 设想一个绝对严格的世袭制,比如长子必须立即继位,并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这在拜占庭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格局下是难以实现的。
军事力量的制约: 军队随时可以不认账,拥立自己喜欢的人。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合法”继承人,在拜占庭是站不住脚的。
贵族和教会的博弈: 强大的贵族家族和教会势力,如果感觉到某个继承人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就会寻找其他有能力夺取皇位的候选人。
帝国生存的需要: 拜占庭帝国常年处于战争和外部威胁之中。当皇帝去世时,最重要的是迅速确立一个有能力领导军队、维持帝国运转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立即获得军队支持的“强者”,往往比一个“合法”但稚嫩或无能的继承人更受欢迎。
3. “改变”的巨大风险: 任何尝试对继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都可能被视为挑战现有权力秩序的信号,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乱和争斗,这对于一个本就面临外部压力的帝国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历代皇帝更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通过“收养”、“共治”等方式来“管理”继承问题,而不是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4. “继承”是权力的一部分: 在拜占庭,继承权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权力分配和争夺的“结果”。拥有强大军事、政治资本的人,就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继承权”,并最终成为皇帝。这种“谁能拿得到,谁就是继承人”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固定规则”的需求。
5. 惯性与合法性的螺旋: 即使某个皇帝试图建立更稳定的继承制度,例如反复强调血缘关系,但如果一旦出现一个更强大的挑战者通过军队拥立上台,那么新的“惯性”就会形成。合法性(Legitimacy)在拜占庭更多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一条僵化的“法律”。

总结来说,拜占庭皇位继承制度之所以看起来“奇怪”且难以改变,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在军事强权、贵族政治、神权色彩以及帝国生存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动态平衡。 这种制度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场域,也使得任何试图确立单一、僵化继承规则的努力,都可能被视为对现有权力格局的挑战,从而被各种力量所抵制或利用。

与其说没人想改变,不如说“改变”的尝试往往以“巩固现有权力”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巩固本身又强化了现有继承模式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拜占庭的统治者们,更擅长在混乱中寻找生存之道,而不是建立一套能够彻底根除继承危机的完美制度。这或许也是它能在风雨飘摇中延续千年的原因之一——它足够“适应性强”,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权力玩家登上历史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之所以认为东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很奇怪,多半是因为没有理解其中的底层逻辑。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则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皇帝只有在得到广大罗马人民认可的情况下才会被认为是合法的。反过来说,公众的反对也会颠覆皇权。所有与登基和权力相关的事物,包括皇冠、黄袍、誓言、圣物和偶像,都远不及罗马国家赋予人民的权力重要。我们有必要在此以史料为依据,观察东罗马人如何看待皇帝的“合法性”。事实证明,权力的根源可以仅存在于人民的许可:

  • 根据诗人克里普斯(Corippus)的说法,查士丁尼于565年逝世后,元老院议员们找到了查士丁二世并对他说:“当您的父亲(实际上是他的叔叔)还活着的时候,人民知道罗马帝国是由您的努力所维护的,我们同意人民(选举您为皇帝)的意见”。
  • 当罗曼努斯二世于963年逝世后,皇位由他年幼的儿子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共同继承。与此同时,将领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凯旋归来,回到了君士坦丁堡。考虑到宦官约瑟夫·布林加斯(Joseph Bringas)可能发动的叛乱,尼基弗鲁斯将牧首波里尤克托斯(Polyeuktos)以及元老院议员们召集到了宫殿,然后发表了如下讲话:“作为听从上帝旨意约束自己的罗马人,我们应当维持皇帝罗曼努斯的幼子的地位……因为我们和全体人民一致同意他们当皇帝”。
  • 在叙述牧首米海尔·克鲁里奥斯于1057年在米海尔六世和反叛的伊萨克·科穆宁之间的权力斗争的时候,编年史家普塞琉斯认为牧首没有能力改变结局:“牧首支持前皇帝(米海尔)的努力是徒劳的,他没有能力和已经获得权力的新皇帝(伊萨克)斗争,因为新皇帝为全体人民所爱戴”。
  • 罗曼努斯四世·迪基尼斯在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中被塞尔柱人抓获。经过一番简短的交涉,苏丹释放了他,但是君士坦丁堡的杜卡斯派系掌握了大权。“当迪基尼斯到达亚美尼亚军区时得知了这个新闻,也就是说他被首都市民和宫廷废除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旨在体现人们对统治帝国的阿莫里安王朝的拥戴,即米海尔三世于842年的即位。这个案例的主要推动者曼努埃尔,在此之前很可能已经去世,因此下述记载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其中反映的思想却是始终不变的:

Manuel gathered the people and the soldiers in the hippodrome and, after reminding them of his previous benefactions to them, asked them to swear an oath that they would do as he asked. They hoped that he was about to propose himself for the throne, and so did what he asked. He then proclaimed Michael III and Theodora (his mother) as emperors. “They were greatly disappointed . . . but obeyed his command, and so the succession was ensured.”
曼努埃尔将群众和士兵召集到赛马场,使他们回忆起了自己对他们的恩惠,然后要求他们发誓听从曼努埃尔的旨意。人们希望他推荐自己当皇帝,所以就发誓了。结果曼努埃尔宣布米海尔三世和狄奥多拉(米海尔的母亲)为皇帝。“人们很失望……但是听从了他的要求,所以皇位继承被最终确立了”。

即使暂时搁置历史的限制,我们也能在文学中发现这种思想。以六世纪的Julian Romance为例,这是一篇在埃德萨以叙利亚语写作的文章,主要涉及到皇帝尤里安和约维安。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虚构而非史实。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这么一段话:“尤里安为了继承皇位,来到了罗马,但是被民众拒绝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赶赴君士坦丁堡。这个文本似乎对君士坦丁堡有某种偏见(说的好像只有到罗马才使得一个皇帝合法一样),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思想再次得到了体现。

拜占庭文献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政治术语ψῆφος,用来指代人们对皇帝的政治性认可,在一般语境下可以翻译为选举(vote)。下面这个假设性场面的作者是帕卡图斯(Pacatus),他论述了狄奥多西一世被赋予权力的过程:

Let us imagine that we are enquiring in some kind of world assembly about which man should shoulder such a burden and take charge of the destiny of the res Romana as it faltered. Would not he [i.e., Theodosius] be chosen by all the votes of all men in tribes and centuries [the now obsolete Republican voting assemblies]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罗马国家摇摇欲坠之际,谁应该承担起这样的重担,主宰她的命运。难道他(狄奥多西一世)不是由所有罗马人选举出来的吗?

正是这种共和式的选举方式,使东罗马不具备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王朝国家”的基础。尽管绝大部分时候,东罗马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继承统治,但是皇帝们却从不敢忽视民众的意见,继承“权”仅仅是支持一个皇帝候选人的原因之一。外国观察者们也观察到了东罗马皇权的不稳定性,阿拉伯作者们认为罗马皇帝理论上无权使儿女继承皇位,过于软弱的皇帝会遭到废黜;九世纪的卡扎尔人不理解为什么罗马人从不同家族间选择皇帝;甚至《新唐书》都对这种诡异的选举感到不解。

虽然血亲继承在拜占庭并不罕见,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人民分配权力之权利的对立面,正如我们今天不会将其二元对立化。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存活来源于人民对觊觎者和野心家的干预和阻止——毕竟我们已经知道米海尔五世的下场了。年幼时期的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同样被民众所守护,以防止篡位者做出任何举动。

这些现象扎根于同一个事实:皇位继承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说到这里,答案应该很明确了,为什么东罗马的皇位继承如此混乱?因为这不是皇帝可以立法从而随意左右的事务,在继承问题上,他们从来不是绝对的立法者。继承问题是全体民众而非个人决定。已经被确立的法律,同样可以被暴民所推翻。换句话说,对于人民和皇帝来说,确立皇帝继承法实在是过于脆弱。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


推荐阅读:

Kaldellis, Anthony (2015). The Byzantine Republic: People and Power in New Rom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gron, G. (2003). Emperor and Priest: The Imperial Office in Byzanti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斗争和实际需求之间不断摇摆、演变的结果。用“奇怪”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制中相对明确的世袭原则,而拜占庭的继承方式则显得更加混乱和充满变数。至于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那是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而他们尝试过的“改变”.............
  • 回答
    君士坦丁五世,一个在拜占庭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备受争议的名字。他统治的时期(741775年)恰逢帝国经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他以铁腕和魄力重塑帝国的关键节点。评价这位皇帝,不能简单地褒贬,而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谈到君士坦丁五世,绕不开的是.............
  • 回答
    八世纪到九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毁圣像运动”(Iconoclasm),这绝不是皇帝们一时兴起或出于个人好恶的反复折腾。要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拜占庭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核心原因:对偶像崇拜的深刻忧虑与改革的驱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统治者.............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存续了千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并享受相对长寿的皇帝,相比于其他许多时代和地域的统治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长寿”这个说法是建立在比较基.............
  • 回答
    把拜占庭帝国皇帝希拉克略(Heraclius)翻译成“赫拉克勒斯”算不算离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翻译、名字的演变以及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名字的理解。答案是:不算离谱,但要看语境和目的,并且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名字的来源和演变: 希拉克略(Herac.............
  • 回答
    在拜占庭帝国那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利奥三世(Leo III)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统治者。他并非出身于显赫的皇室贵族,而是依靠自身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从亚美尼亚的一个普通家庭一步步登上皇位,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处的时代,拜占庭帝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危机,东方的阿拉伯人咄咄.............
  • 回答
    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它的由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演变和学术界认知的共同结果。要讲清楚“拜占庭”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回到帝国最核心的城市——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起源:一个小小的希腊聚落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遥远的公元前七世纪。在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之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文化和技术层面的很多细节。简单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源于目的、社会结构、医疗条件以及历史演变的考量,而并非仅仅是“割蛋蛋”还是“全割”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拜占庭帝国和中国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它们的宦官制度在起源、功能和实践上就存在根本性的不.............
  • 回答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战无不克,席卷欧亚大陆,但唯独避开了当时地跨欧亚、横亘一方的拜占庭帝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十三世纪,看看蒙古人西征的脉络和拜占庭帝国当时所处的境况。首先,要明白蒙古帝国西征的主要目标和动力是什么。 蒙古人的扩张并.............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是否曾真正确立过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封建制”,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议题,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可以被简单地认定为“确立”。相较于西欧那种以领主与封臣之间层层分封土地和权利为核心的封建体系,拜占庭的制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路径,虽然存在相似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其根.............
  • 回答
    当然有!拜占庭帝国,那个横跨千年、连接东西方的辉煌文明,本身就蕴含了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素材。有很多电影都以它为背景,或者从中汲取灵感。我来给你讲一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要说拜占庭帝国,绕不开的当然是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罗马的第三个首都,到.............
  • 回答
    拜占庭兴亡论呜呼!自秦失其鹿,天下逐鹿而归汉;及至唐衰,王气黯然,五代十国乱象生。而东方之帝国,自君士坦丁建都,历千年之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故吾辈当抚今追昔,究其兴亡之故,以鉴吾朝,以警后世,不敢不谓之“拜占庭兴亡论”。一、兴也,天命之所归,制度之所成。夫拜占庭之兴,非偶然也。罗马帝国之余.............
  • 回答
    法兰克王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条直线式的“脱离”可以简单概括,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政治博弈、文化交融以及军事冲突。要说法兰克王国“彻底”脱离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更准确的说法是,法兰克王国逐渐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名义上的宗主权,最终演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强大王国,其影响力和统治范围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雅典、科林斯和塞萨洛尼基这三个城市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历史中,扮演了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色。它们都曾是繁荣的经济、文化和战略中心,但其地位和重要性会随着帝国疆域的变迁、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外部威胁的演进而有所起伏。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它们各自在拜占庭帝国中的地位: 雅典 (Athens)雅典在拜占庭帝国时期,.............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分析《拜占庭帝国史》中某段落的可信度。为了给您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解答,我需要您提供具体的段落内容。一旦您提供了相关内容,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其可信度,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论述,同时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1. 作者与史学传统: 作者是谁? 了解作者的身份和学术背景至.............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贵族称号和爵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与西欧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爵位不同,拜占庭的贵族称号更多地与官职、军事职位和宫廷职位挂钩,而且其授予并非完全世袭。随着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变迁,称号的意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八世纪之后,也就是查士丁尼大帝时代(6世纪)之后的拜占庭帝国,与西方世界那时的情况,尤其是查士丁尼王国(虽然“查士丁尼王国”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我们通常理解为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崛起的西方日耳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之间的区别。要理解这些区.............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如果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直接灭亡”,而不是在长达数个世纪的缓慢衰落和部分地区的失地后,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那么其历史形象确实很有可能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变得更加积极和强大。让我们详细分.............
  • 回答
    查士丁尼一世的功绩,常常被后世评价为“复兴罗马帝国”的伟大君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他统治下的帝国,我们会发现,他所做的远不止是简单的“复兴”,更像是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石,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帝国——拜占庭。查士丁尼的雄心:恢复失落的荣光查士丁尼即位之时,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当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