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占庭统治了小亚细亚一千多年,为什么现在土耳其不说希腊语?

回答
拜占庭帝国统治小亚细亚长达千年,而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语言是土耳其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涉及了漫长的文化、政治、宗教和人口变迁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即便有如此长的统治历史,小亚细亚的语言面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一、 拜占庭帝国的性质与希腊语的地位:

希腊语是官方语言和精英语言: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官方语言是希腊语。无论是行政管理、法律、外交、文学、哲学还是教会事务,希腊语都占据主导地位。罗马帝国晚期,拉丁语的地位逐渐衰落,希腊语成为帝国东部的通用语,并在拜占庭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希腊文化在帝国的影响力根深蒂固。知识分子、贵族、教会人士都使用希腊语,这使得希腊语在社会上层和文化领域拥有极高的声望。
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 虽然拜占庭帝国一度统治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但其帝国核心区域和最初的发源地位于希腊本土以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虽然是帝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人口构成并非全是希腊人。

二、 小亚细亚的人口构成与早期语言环境:

在拜占庭统治之前,小亚细亚地区就已经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地区。

原住民语言: 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语开始在小亚细亚广泛传播,成为行政和商业语言。许多当地民族如弗里吉亚人、吕底亚人、卡里亚人、皮西迪亚人等逐渐被希腊化,但他们的古老语言在民间仍然有所保留,虽然其影响力在减弱。
其他语言的存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语言也可能在小亚细亚地区存在,例如一些阿拉姆语的方言在东部地区可能有所使用。

三、 关键的历史转折点:

导致小亚细亚语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在于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长期的趋势:

1. 突厥人的到来与塞尔柱帝国的兴起 (11世纪起):
民族迁徙与征服: 11世纪开始,来自中亚的突厥民族,特别是塞尔柱突厥人,开始大规模迁徙进入小亚细亚。他们首先在小亚细亚东部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逐渐向西方扩张,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
曼齐刻尔特战役 (1071年): 这场战役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拜占庭皇帝罗马诺斯四世在与塞尔柱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的战争中战败,帝国失去了对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次失败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力量和影响力,为突厥人的进一步渗透和定居打开了方便之门。
塞尔柱苏丹国: 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鲁姆苏丹国(Sultanate of Rum),其官方语言和行政语言是波斯语(受波斯文化影响),但突厥语作为其主体民族的语言,开始在统治阶层和民间得到推广。

2.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扩张 (13世纪起):
政治统一的推动: 塞尔柱苏丹国衰落后,小亚细亚出现了许多突厥部落公国。奥斯曼一世及其后继者逐渐吞并了这些公国,并在14世纪进一步向巴尔干扩张,最终在1453年灭亡了拜占庭帝国。
语言政策与文化融合: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以突厥人为主导的多民族帝国。随着奥斯曼人的统治巩固,突厥语(即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语)逐渐成为帝国东部地区的通用语和行政语言。虽然波斯语在宫廷和文学中仍有一定影响力,但突厥语的实际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人口迁徙与定居: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更多的突厥人从安纳托利亚迁徙到原拜占庭统治的希腊语区。反之,一些说希腊语的居民可能因为政治动荡、战争或经济原因离开了某些地区,或者被同化。
宗教的影响: 尽管奥斯曼帝国推行伊斯兰教,但其宗教政策在早期相对宽容,允许基督徒(包括希腊人)保留自己的宗教和语言。然而,长期的伊斯兰统治和突厥文化的渗透,以及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化过程,都对当地语言产生了影响。

3.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内部的政治不稳定: 在突厥人到来之前,拜占庭帝国本身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内乱、王朝更替和领土收缩。这些内部问题削弱了其对小亚细亚的控制能力。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导致君士坦丁堡被拉丁人占领,拜占庭帝国分裂为几个小王国。这使得其对小亚细亚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为突厥人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4. 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过程:
皈依伊斯兰教: 随着奥斯曼统治的稳定,一部分原住民基督徒(包括希腊人和其他民族)为了获得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或避免歧视,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这些新穆斯林往往会逐渐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即突厥语。
文化同化: 即使不皈依伊斯兰教,长期的政治统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促使一部分说希腊语的居民逐渐学习和使用突厥语,尤其是在与突厥人互动频繁的地区。
人口流动与混居: 突厥人的到来和定居,使得原有的希腊语居民在某些地区成为少数,语言的传播和演变自然会受到强势语言的影响。

5. 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民族国家的建立: 在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土耳其共和国推行统一的语言政策,以土耳其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
语言改革: 20世纪初的土耳其共和国进行了语言改革,简化了奥斯曼土耳其语中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并引入了许多新的土耳其语词汇,旨在建立一种更加纯粹和现代的土耳其语。
人口交换: 1923年,《洛桑条约》规定了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人口交换,大部分希腊正教徒(包括说希腊语的居民)被要求离开土耳其,移居希腊,而穆斯林(包括说土耳其语的突厥人)则被允许留在土耳其。这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小亚细亚的人口构成,进一步削弱了希腊语的存在。

总结:

拜占庭帝国统治小亚细亚长达千年,希腊语在帝国统治的很多时期是官方和文化语言。然而,语言的变迁并非仅仅取决于政治统治的长度,更重要的是:

统治者的民族和语言: 塞尔柱和奥斯曼突厥人的到来,带来了突厥语,并逐渐将其推广为统治和通用语言。
民族迁移和征服: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征服是改变语言格局最直接的因素。
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突厥文化的渗透、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随之而来的同化过程,促进了突厥语的普及。
政治和经济因素: 掌握统治民族的语言通常能带来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机会。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和其强制性的语言政策,最终巩固了土耳其语在小亚细亚的绝对主导地位。

因此,尽管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历史悠久,但突厥民族的迁徙、征服、统治和随后的文化及人口变迁,最终导致了小亚细亚语言的主体从希腊语转变为土耳其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一反驳一下这问题下面声称什么东罗马身份构建失败的,这显然就是没咋看过900s到1000s之间东罗马留下来的资料。我就直接摘抄并翻译几段中世纪口语希腊语(非书面语)长叙事诗Digenes Akrites,看看中世纪小亚细亚的希腊语人口管他们自己叫什么:

Οὐδὲν θυμᾶσαι, τέκνον μου, τί ἔποικεν ὁ παππούς σου, πόσους Ρωμαίους ἔσφαξεν, πόσους δούλους ἐπῆρεν; (255) Τὰς φυλακὰς ἐγέμισεν ἄρχοντας τῶν Ρωμαίων. Καὶ οὐδὲν θυμᾶσαι, τέκνον μου, τί ἔποικεν ὁ πατήρ σου;

Do you not remember, my son, what your grandfather did, how many Romans he slew, how many slaves he took? He filled the prisons with the lords of the Romans. And do you not remember, my son, what your father did?

这一段是埃米尔(主角父亲)在改信基督教之后暂时返回其祖地,其母责怪其改宗时说的话。如果读者觉得这是敌人对于小亚细亚人的称呼而不是其自己的称呼,我还可以在找几处出来:

Κάθουνται οἱ πέντε ἀδελφοὶ καὶ ὁ ἀμιρὰς ἐκεῖνος· κοινὴν βουλὴν ἐδώκασιν νὰ πάρουν τον γαμπρόν τους, εἰς Ρωμανίαν νὰ ἔβγουν.

The five siblings and that Amir sit still. They agreed (upon) a common council to take him as the bridegroom with them, (and) to march into Romania.

这一段是主角父亲同意改宗基督教,主角的舅舅们欢迎主角父亲加入并且迎接他进罗马地。

这就是“对希腊或者罗马没有认同感,他们的意识形态里希腊是爱琴海那边的人,罗马是一个遥远的城市,仅此而已”的小亚细亚人吗?

user avatar

我觉得 @念缺一 的逻辑不能完全成立,依照我观察西欧历史的经验,语言(和认同)的演化往往直接取决于:

  • 底层主要人口(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语言——前民族主义时代
  • 民族主义时代中民族国家的强制同化

随后我决定上维基探索一下这个逻辑在安纳托利亚是否也能成立,结果收到了肯定的答案。

但是安纳托利亚也存在自己的特点,即异民族通过皈依其他宗教加入其他民族集团。

The absorption of the former Byzantine empire by Turkish-Muslim conquerors led to the eventual conversion of Anatolia and thus added new territories to the domain of Islam. Before the Turkish migration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Greek, Armenian, Georgian, and Syrian populations of Anatolia had been Christian. By the fifteenth century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as Muslim. Some of this change was due to the immigration of a large Muslim population, but in great part it was caused by the conversion of Christians to Islam. These conversions were basically due to the breakdown of Anatolian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weakening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collapse of Anatolia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urkish migrations. In the lat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the Turks excluded bishops and metropolitans from their sees. Church revenues and properties were confiscated. Hospitals, schools, orphanages, and monasteries were destroyed or abandoned, and the Anatolian Christian population was left without leadership and social services. The remaining Christian clerics had to turn to Turkish authorities to handle internal disputes on terms that only further weakened Christian institutions. …Byzantine princes, lords, and administrators were tempted to convert to Islam in order to join the Ottoman aristocracy. By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Anatolia was largely Muslim. The Ottoman conquests in the Balkans also established Muslim hegemony over large Christian populations, but did not lead, as in Anatolia, to the substantial assimilation of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to Islam.
突厥-穆斯林对拜占庭帝国的征服,最终导致安纳托利亚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为伊斯兰教增加了新的领土。在突厥人移民之前,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叙利亚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基督教徒。但到15世纪,穆斯林人口已超过90%。这种变化的可以部分归因于大量穆斯林移民,但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拜占庭国家和希腊东正教教会的衰弱导致安那托利亚东正教的崩溃,面对突厥语移民传统的安那托利亚社会也崩溃了。在十三,十四世纪末期,土耳其人把主教拒之门外,教堂的收入和财产被没收,医院、学校、孤儿院和修道院被摧毁或废弃,安那托利亚基督徒人口没有领导和社会服务。其余的基督教神职人员不得不求助于土耳其当局,以只会进一步削弱基督教机构的条件处理内部争端。拜占庭的贵族、领主和管理人员极易皈依伊斯兰教,以加入奥斯曼帝国的贵族群体中。到15世纪末,安纳托利亚基本上是穆斯林。在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帝国的征服,也使穆斯林的霸权在半岛上的大量基督徒人口中建立起来,只是没有像安纳托利亚那样彻底罢了。
Lapidus, Ira Marvin (2002).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1、安纳托利亚东部的突厥化

拜占庭帝国的叙利亚和埃及被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军队征服±之后,其东部边界收缩到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的高原山地上。

为了给敌人即将发动的进攻制造障碍——在前线制造广泛的无人区,拜占庭帝国多次将东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亚美尼亚、叙利亚和亚述基督徒向爱琴海沿岸的色雷斯和小亚细亚西部迁徙。

下文段引自以已ban用户@兰斯洛特卿,(悲)

人口运动与人口迁移
从六世纪晚期到九世纪帝国政府一直采用人口迁移政策处理人口、财政和宗教反对势力问题。这一人口迁移规模有时十分庞大,一般是从小亚细亚部分迁到摧残过后的巴尔干地区——尤其是南色雷斯。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始于莫里斯治下:大批亚美尼亚裔士兵及其家人被迁入受灾严重且贫瘠的巴尔干省份,以求提高兵源。君士坦丁二世时期,更大规模的斯拉夫战俘被迁入小亚细亚,后来的查士丁尼二世也效仿了此举。690/1年查士丁尼二世从这些定居者中征募了一批军队,但在对阿拉伯人的战斗中他们的表现极其差劲,不是投奔阿拉伯人就是自行逃亡。君士坦丁五世时,又发生了至少两次(759、762)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人口迁移活动,这几次的移民主体是保加尔战俘。这些努力都是因为中央政府想安稳住因阿拉伯侵略者不断入侵而损毁严重的小亚细亚行省。几个世纪过后比提尼亚的斯拉夫人依旧视自己为斯拉夫人。人口迁移并不只有巴尔干—小亚细亚这一条线路。查士丁尼就将马尔代特(Mardaites)从黎巴嫩迁至巴尔干和小亚细亚:680年的协议中,让哈里发感到十分棘手的马尔代特就此被迁走。不仅如此,查士丁尼二世还将北叙利亚日耳曼尼西亚(Germanikeia)地区的大批民众迁到了色雷斯。750s,君士坦丁五世以武力胁迫大批北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民众定居色雷斯,为了保护他们,君士坦丁五世建立了一系列要塞链,这自然引起保加尔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君士坦丁五世有意让边疆地区无人化,建立一个无人地带,让小股流匪知难而退:745/6年,日耳曼尼西亚被洗劫后,君士坦丁五世一纸诏令要求北叙利亚地区的居民(大部分为一性论)迁入色雷斯。类似的迁移运动相继发生在梅利泰内(750-1)和狄奥多西波利斯(Theodosioupolis,754-5)两个地区。这一政策主要目的既是建立北叙利亚无人区,也是要增加色雷斯地区的基督徒数量(此地常被斯拉夫人袭击)。776年,列奥四世远征上述两地时,又将当地居民移至巴尔干;793年君士坦丁六世也将亚美尼亚坎军区里怀有二心的士兵迁至西部。米海尔一世时期(811-13),一批麦基洗得教派Athinganoi(意为不可接触者),注1)的异端也被迁入西部。

被迁移的对象不只有战俘:因为一些类似的原因,尼基弗鲁斯一世时期,就有很多小亚细亚地区的军人连带着他们的家庭被迁入色雷斯。在巴西尔一世时,被击败的保罗派(Paulician)教派也被大批从安纳托利亚东部移至巴尔干。在新的环境中,保罗派独特的二元论也扎下了根并茁壮成长,在保加尔人间也有很大市场——到了十世纪,波格米勒派(Bogomilism)就此出现。十一世纪时,又有一大批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移民迁入小亚细亚西南部。这批移民部分是十世纪东扩的成果,部分是因为塞尔柱的威胁迁居此地的。

这一断断续续执行了四个世纪政策不仅有效的改变了许多省份的人口和文化组成(甚至还有地名),还让正教帝国带上了多民族特征。而在帝国面对来自外敌长期的经济和军事挑战时,这一政策部分的让帝国保持其弹性(flexibility)。早在十一世纪法兰克佣兵、游牧的突厥人来之前,小亚细亚的民族成分就十分多元化了。

这一举措确实在安纳托利亚西部制造了边境无人区,但同时也显著削减了小亚细亚东部的人口数量,从而给予突厥游牧部落占领东安纳托利亚并同化当地数量稀少的定居居民以机遇。

但是,东安纳托利亚——一直远远延伸到阿特拉斯河,依旧存在着许多非突厥语民族的定居区,如凡湖沿岸的亚美尼亚人,更靠近东南部的库尔德人等等。

2、安纳托利亚中部的突厥化

必须指出:希腊人虽然相对土耳其人来说是安纳托利亚的主人,但显然不是其原住民。因此也存在希腊语因素从沿海[黑海、爱琴海、地中海]向内陆推进的小亚细亚希腊化进程。尽管这一进程开始尚早,而且在罗马时代也并未中断,但是在希腊经济力量波及力度不大的小亚细亚内地,尚存在未被希腊化的安纳托利亚部落。

突厥农牧民同样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人口优势,并且该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由奥斯曼帝国政府推动的]同样推动了该地区的突厥化进程。

[在这一突厥化的进程中,甚至发展出了由正教卡帕多奇亚人使用的用希腊字母拼写的突厥语言:Karamanli Turkish[1]]

奥斯曼政府同样试图在语言上同化这些卡帕多西亚人,英国作家约翰·平克顿(John Pinkerton)的记录可以作为佐证,但是我觉得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此时的帝国政府并不是一个土耳其民族主义政府。

"the cruel persecutions of their Mahomedan masters have been the cause of their present degraded state of ignorance, even in regard to their native tongue; fo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ir Turkish masters strictly prohibited the Greeks in Asia Minor even from speaking the Greek language among themselves, and that they cut out the tongues of some, and punished others with death, who dared to disobey this their barbarous command.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ir oppressors has long since almost universally prevailed, and that in a great part of Anatolia even the public worship of the Greeks is now performed in the Turkish tongue. The following works, in the Turkish language, but all in the Greek character, afford further proof of what I have now stated...” (John Pinkerton, 1817)
......土耳其统治者禁止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互相之间说希腊语,并针对该行为实施割舌刑和死刑的惩罚......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用土耳其语进行(东正教)礼拜.........

但是该地区的突厥化进程比安纳托利亚东部更加不彻底,在小亚细亚中南部山区残留了大量卡帕多奇亚希腊人[2]村庄。

3、安纳托利亚沿海的突厥化(也即土耳其民族主义国家的突厥化进程)

该地区正是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的彼岸,是希腊航海家们第一个发现的地区,也是希腊古代殖民城邦第一个占据的地区,具备深厚的人口基础。在奥斯曼帝国的征服之后,长期处于一种民族杂居的状态。

但是在一战爆发之后,民族杂居的现状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在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政府不信任境内的希腊正教徒,尤其是在与民族国家希腊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帝国强制驱逐小亚细亚西部的希腊正教徒,将他们安置到内陆,同时进行强迫劳动,并不制止穆斯林对他们的希腊人邻居的暴力(抢劫、强奸和屠杀)活动。奥斯曼帝国的战时盟友德意志帝国的总理 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报告说:

The indications are that the Turks plan to eliminate the Greek element as enemies of the state, as they did earlier with the Armenians. The strategy implemented by the Turks is of displacing people to the interior without taking measures for their survival by exposing them to death, hunger, and illness. The abandoned homes are then looted and burnt or destroyed. Whatever was done to the Armenians is being repeated with the Greeks.
有迹象表明,土耳其人计划消灭希腊人——他们认为希腊人是国家的敌人,就像他们早先对亚美尼亚人所做的那样。土耳其人采取的措施是使希腊人流离失所,而无需采取措施使他们免受死亡,饥饿和疾病的折磨。然后,这些废弃的居民点被洗劫,烧毁或摧毁。他们对希腊人重复了对亚美尼亚人所做的一切。
Greek genocide[3]

希土战争期间,双方都对各自占领区内的异民族进行了“清算”,希腊人屠杀西部沿海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军队也把相同的事情加诸于本都斯希腊人[4](黑海东南岸)和其他地区的希腊人聚居区身上。

战争结束后,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签署了大规模的人口交换协议——这并不是第一次协议,希腊政府还与奥斯曼帝国签订过类似的小规模协定,这造成大量世代居住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流亡希腊——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操本都斯方言的本都希腊人。

凯末尔领导下的土耳其采取了一系列国家主义措施来奠定土耳其的民族基础。

  • 1924年《土耳其宪法》第 12条规定,不会讲土耳其语的公民不得加入议会。
  • 1926年3月18日,《公务员法》生效,该法仅允许土耳其人成为公务员,并明确排除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成为公务员。
  • 1934年《移民法》(也称为第2510号法)–土耳其政府通过的一项政策,其中规定了移民的基本原则。颁布该法律的目的是通过强制和集体安置的方式强行吸收非土耳其少数民族。

1934年的《移民法》旨在

This law will create a country speaking with one language, thinking in the same way and sharing the same sentiment.
  1. 禁止该国的战略要地由非穆斯林少数民族聚居
  2. 土耳其内政部长有权力将任何不具有一定“土耳其文化”的人转移到土耳其人聚居区,进行同化活动。

希腊人、恰纳卡莱的犹太人和库尔德人深受此法之害。

  • 1934年的《姓氏法》迫使少数民族使用土耳其风格的姓氏。

这些民族主义措施系统性的摧毁了安纳托利亚少数民族存在的根基,不仅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希腊人聚居区取得了土耳其化的显著进展,还在安纳托利亚中部和内陆扫平了上一个征服时代残留下来的异民族(卡帕多西亚的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的方言岛。


至于法兰克人,他们甚至远没有在高卢的土地上挺到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从民族语言文化上说,他们只是渡过莱茵河的客人罢了。

参考

  1.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Karamanli_Turkish
  2.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Cappadocian_Greeks
  3.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Greek_genocide
  4.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Pontic_Greeks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语言的改变都来自于最后一批征服者。

拜占庭也统治保加利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更长时间,为什么他们不说希腊语呢?

希腊语反而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是有过一些复兴的,因为奥斯曼一刀切,把大量东正教徒切给希腊人管理。

比如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保加利亚后,保加利亚人原有的组织和制度几乎全被取消,保加利亚教区主教一职也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所指派的希腊人主教担任。

在担任主教之后,希腊人不仅控制了保加利亚宗教事务的各种权力,还在保加利亚长期推广希腊语,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保加利亚人也抱有对语言的意识,希腊人的这种做法就激起了保加利亚人的反抗,最终逼迫奥斯曼帝国允许保加利亚人拥有自己的主教。

希腊语最终团结了大部分巴尔干东正教徒,说希腊语的正教徒一同发动了起义,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说希腊语的土耳其人最终也被包容进希腊王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统治小亚细亚长达千年,而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语言是土耳其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涉及了漫长的文化、政治、宗教和人口变迁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即便有如此长的统治历史,小亚细亚的语言面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一、 拜占庭帝国的性质与希腊语的地位: 希腊语是官方语言.............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78世纪面临着来自阿拉伯哈里发国空前严峻的挑战,这段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在陆地和海上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努力,成功地抵御住了这些入侵,并最终得以幸存和延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够励精图治,并能与帖木儿联手,他们是否有可能在15世纪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励精图治”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励精图治”在这个历.............
  • 回答
    拜占庭帝国末日,那个从古罗马文明的余晖中走来,横跨千年,象征着一种文明传承与辉煌的东方罗马帝国,最终在1453年的那一天,轰然倒塌。然而,为何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者会将其衰亡视为“人类群星闪耀的瞬间”?这并非指拜占庭自身的“闪耀”,而是这场巨变所点燃的,对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且.............
  • 回答
    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它的由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演变和学术界认知的共同结果。要讲清楚“拜占庭”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回到帝国最核心的城市——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起源:一个小小的希腊聚落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遥远的公元前七世纪。在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之滨,.............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一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它不像罗马帝国那样拥有辉煌的开端,也没有像西方罗马帝国那样戏剧性的覆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史诗,跨越了整整一千年,从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算起,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是什么让这个帝国在漫长的岁月中,.............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拜占庭是“仅仅”古罗马的法理继承者,不如说它就是那个古老帝国生命在地中海东部地域的延续和演变。把它简单地定义为“法理继承者”,多少有些轻描淡写了。更恰当的说法是,拜占庭帝国,或者更准确地说,东罗马帝国,就是罗马帝国本身,只不过它是在一个新的地理中心、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以一种新的形.............
  • 回答
    在我看来,如果你对拜占庭历史的浩瀚篇章着迷,并希望深入其中,那么以下这些英文专著和通史,它们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是引导你穿越时空,亲历那个辉煌帝国兴衰的绝佳伙伴。我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本,如同在古老图书馆中寻得珍宝一般。一、 奠基之作与经典通史:理解拜占庭的宏观脉络要.............
  • 回答
    失去埃及,对于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而言,无疑是砍断了它的一条重要经济命脉。埃及,自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就是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粮仓,其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出产的小麦,不仅养活了帝国东部的大部分人口,更是支撑其庞大军队和宫廷运转的关键。所以,当伊斯兰哈里发国在七世纪中叶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取埃及后,拜占庭帝国的粮.............
  • 回答
    要理解拜占庭时期意大利领土的变迁,我们不能将其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图像,而更像是一幅充满动态的画卷,色彩时而浓烈,时而黯淡,边界在不断的拉锯中模糊或清晰。这段时期,意大利不再是那个统一的罗马帝国的心脏,而是成为一个被多重势力争夺的舞台,而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自然也试图在这片土地上维.............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斗争和实际需求之间不断摇摆、演变的结果。用“奇怪”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制中相对明确的世袭原则,而拜占庭的继承方式则显得更加混乱和充满变数。至于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那是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而他们尝试过的“改变”.............
  • 回答
    拜占庭治下的埃及,这段跨越了近七个世纪(约公元 4 世纪末至 7 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并非一成不变的平静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变迁。要理解它,我们得从罗马帝国晚期那个逐渐东移的重心说起。经济的基石:古老的富饶与新的税负埃及,素有“罗马的粮仓”之称,这片尼罗河冲积的肥沃土地,在.............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覆灭,一个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宏大帝国,最终在1453年落下了帷幕。提起它的终结,总会让人忍不住思考:这一切的走向,从一开始就仿佛被命运的丝线牵引,注定要走向这个结局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衰败过程,是内部肌体失调与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拜占庭的.............
  • 回答
    拜占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古老而辉煌的气息,但我们提到它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为什么它会被如此普遍地视为罗马帝国的延续?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系列深刻的、有据可循的联系所致。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时间与地理的传承。当我们说“罗马帝国”时,通.............
  • 回答
    拜占庭粉和古典罗马粉,乍一听,似乎都与辉煌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但细究起来,它们各自的“粉”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吸引力与关注点。要把这两者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咱们得从他们的“魂”和“形”上都好好对比一番。共同之处:对“过去”的深深迷恋说到底,他们都是“粉”,那份对“过去”的迷恋,是他们最核心的连接。 .............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贯穿了帝国近千年的历史。而关于马匹产地的逐渐丢失是否与之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帝国经济、军事以及地理政治格局的变化。拜占庭帝国与马匹:不止是战争工具首先,我们不能将马匹仅仅视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机器。在拜占庭,马匹的地位远.............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领导下,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公元534年就将汪达尔王国从北非驱逐出去,重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当目光转向意大利和东哥特王国时,这场复兴罗马帝国的战争却陷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泥沼,直至公元555年才算真正尘埃落定,前后长达近二十年。这巨大的时间差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
  • 回答
    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扼守着连接东西方的战略要地。它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但也正是这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与其说地理条件“注定”了它的衰落,不如说这些条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帝国运作失当、外部压力倍增的特定历史节点上.............
  • 回答
    拜占庭时期的希腊人和古希腊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条河流与它的源头,它们同出一脉,却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说它们“仍有关系”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与传承。从地理和人口上看,血脉的延续是显而易见的。 拜占庭帝国,其核心疆域始终在希腊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首都君士坦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