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占庭在中世纪失去埃及后粮食问题怎么解决?

回答
失去埃及,对于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而言,无疑是砍断了它的一条重要经济命脉。埃及,自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就是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粮仓,其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出产的小麦,不仅养活了帝国东部的大部分人口,更是支撑其庞大军队和宫廷运转的关键。所以,当伊斯兰哈里发国在七世纪中叶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取埃及后,拜占庭帝国的粮食供应体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像一个原本丰衣足食的大家庭,突然失去了主要的食物来源,那种紧迫感和绝望可想而知。拜占庭帝国并没有立即因此崩溃,但其后数百年,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成为了帝国的生存课题,也深刻影响了它在中世纪的发展轨迹。

首当其冲的挑战:巨额的粮食缺口

埃及的丢失,意味着拜占庭帝国失去了每年数百万夸特(quartern)小麦的稳定供应。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足以让帝国腹地,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君士坦丁堡,面临严重的短缺。过去,通过海运从亚历山大港运来的粮食,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滋养着帝国的各个角落。如今,这条河流被截断了,留下的只是干涸的河床。

应对策略:多方位的调整与尝试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拜占庭帝国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被迫启动了一系列应对机制,试图弥补这一巨大的损失。这些策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1. 本土农业的深化与拓展:

安纳托利亚的潜力挖掘: 埃及丢失后,帝国最为倚重的腹地便是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帝国政府大力鼓励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其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如马尔马拉海沿岸、爱琴海沿岸以及小亚细亚中部的高原地区。
开垦荒地与改进技术: 鼓励农民开垦新的耕地,增加耕作面积。同时,虽然拜占庭的农业技术在当时算不上最先进,但他们在继承罗马遗产的基础上,也注重农具的改良,例如犁的改进,以及鼓励作物轮作、使用堆肥等,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土地制度的调整: 在这个时期,帝国也调整了土地制度,例如加强了国有土地的管理,鼓励士兵和官员在边疆地区屯田,既是为了巩固边防,也是为了增加粮食自给。一些大庄园(latifundia)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土地和劳动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

2. 寻找新的粮仓:

巴尔干地区的开发: 随着埃及的丢失,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地区有着肥沃的土地,如色萨利平原、马其顿地区等,是可以提供大量粮食的潜力区域。然而,巴尔干地区在七、八世纪也面临着斯拉夫人的迁徙和入侵,帝国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来稳定这些地区,才能确保那里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向帝国核心区的输送。
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岛(早期): 在伊斯兰征服初期,拜占庭帝国仍然控制着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这些地区同样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补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也逐渐落入伦巴第人、诺曼人等手中,其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

3. 商业贸易的调整与依赖:

海上贸易的困境与再建立: 失去埃及,意味着海上贸易路线的巨大变动。拜占庭帝国需要与新的贸易伙伴建立联系,购买粮食。然而,伊斯兰世界作为曾经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其航线和港口的安全也成为一个问题。帝国在艰难中努力维系和开辟新的贸易路线,例如与黑海地区的保加利亚、罗斯人,以及后来的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进行粮食贸易。
依赖“外来”粮食的风险: 这种贸易依赖性,使得拜占庭的粮食供应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局势、战争以及贸易伙伴政策的影响。例如,当与威尼斯或热那亚的关系紧张时,他们的粮食供应就可能受到威胁。

4. 君士坦丁堡的自给自足能力:

城市周边农业的重视: 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其粮食供应至关重要。帝国投入大量资源,开发首都周边地区(如色雷斯)的农业,并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和分配体系。
黑海粮食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推移,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克里米亚地区(如赫尔松),成为了拜占庭帝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地。通过黑海贸易,大量的小麦被运往君士坦丁堡。

5. 社会与经济的长期影响:

经济的紧缩与财政压力: 粮食短缺直接导致了帝国财政收入的减少,以及在购买粮食上的巨大开销。这使得帝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限制了其在其他领域的投入。
人口分布的调整: 粮食供应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口的分布。一些远离粮仓的边远地区,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 粮食短缺和高昂的粮价,常常是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多次因粮食问题而爆发的起义,都对帝国统治者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总结来说,失去埃及后,拜占庭帝国并非“坐吃山空”,而是不得不进行一场艰难的“再造”。 他们通过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来解决粮食问题:

强化本土(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的农业生产, 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积极拓展新的贸易伙伴和贸易路线, 尤其依赖黑海地区的粮食供应。
努力维护首都的粮食自给能力, 并建立相应的储备和分配体系。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埃及的丢失,使得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根基受到了永久性的削弱。虽然帝国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凭借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军事力量以及灵活的外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粮食危机,但其经济实力和对外界的依赖性,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长期的经济压力,也成为影响其最终衰落和灭亡的深层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埃及,是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的开始,而解决粮食问题,则是它在这段漫长衰落过程中,所进行的持续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业社会各个地区优先自给自足,从这个角度上看,需要粮食输送一般是中心城市,比如首都。

埃及粮食向首都供应在罗马时期和新罗马时期都体现得十分显著,但是它也只是一个供应源,按照查士丁尼时期埃及一年的谷物实物税折合八百万阿塔比(即2.4亿公升,谢谢 @危武诚 纠错)来算,这些粮食大约只够养活六十到八十万人,那么这个粮食量从哪儿调集不是调集呢?大瘟疫期间查士丁尼就是从小亚细亚向首都调粮的,新罗马周围无论是色雷斯还是爱琴海东岸,都是不错的粮食产地。

最后我想批评一下埃及的帝国粮仓叙事,在这种叙事下总是把埃及塑造为地中海的大粮仓。可是当我们考察埃及的粮食输送的时候,埃及向首都输送的粮食量似乎远远不及埃及用来养活自身人口的量,那么这种粮仓叙事是否是人们过于关注首都/大城市的结果呢(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如此,埃及本土的亚历山大里亚也一样是地中海巨城)?养活埃及的六百万人和养活罗马/新罗马的50-100万人,谁才应该是叙事的主体呢?这也是我一直批评所谓地中海粮仓叙事的原因,当我们强调埃及的输出量的惊人的时候似乎容易掩盖埃及用这片土地养活六百万人才应该是更居于主体的这一事实。

把埃及视为单纯的帝国粮仓实际上是对于作为一个物产丰富的自然经济区域的埃及的异化,同时也使得其他自然经济区域在这种叙事下隐去,难道他们就不产粮食了吗?难道养活了比埃及多得多的人口的小亚细亚就不是“粮仓”了吗?

以上便是我一直批评“粮仓叙事”的原因所在。

@你的小盒子

我这里的异化显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异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失去埃及,对于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而言,无疑是砍断了它的一条重要经济命脉。埃及,自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就是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粮仓,其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出产的小麦,不仅养活了帝国东部的大部分人口,更是支撑其庞大军队和宫廷运转的关键。所以,当伊斯兰哈里发国在七世纪中叶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取埃及后,拜占庭帝国的粮.............
  • 回答
    在拜占庭帝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力量和目光。而当它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终结生命时,欧洲政治的格局顿时失去了那根曾经的定海神针,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么,谁才是真正接过了拜占庭在欧洲政治中的权杖,继续延续着它的影响呢?这个问.............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如果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直接灭亡”,而不是在长达数个世纪的缓慢衰落和部分地区的失地后,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那么其历史形象确实很有可能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变得更加积极和强大。让我们详细分.............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78世纪面临着来自阿拉伯哈里发国空前严峻的挑战,这段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在陆地和海上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努力,成功地抵御住了这些入侵,并最终得以幸存和延续。.............
  • 回答
    没有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帝国在接下来的突厥浪潮中能否幸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想深入探讨,我们必须剥离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造成的直接创伤,然后审视拜占庭在没有这场灾难性劫掠的情况下,其内在的韧性与外部的威胁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让我们明确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正常”影响:.............
  • 回答
    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的千年心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来自东方的奥斯曼帝国如同一片吞噬一切的洪流,将他们的雄师铁骑和精良火炮对准了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充满想象但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给守卫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一门,或者说,能够发挥其全部潜力的.............
  • 回答
    这段话的说法很有意思,它试图将人类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拜占庭帝国、中世纪以及现代社会——与一种“产生”的模式联系起来,并赋予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结果:灭绝、文艺复兴和自由世界。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对这三个时期有更细致的认识,并理解它背后可能蕴含的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某种解读。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
  • 回答
    中世纪的欧洲人对拜占庭帝国究竟是罗马的延续,还是一个纯粹的希腊人帝国,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他们的看法是随着时间推移、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和政治倾向而变化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从理论和法律继承的角度来看:罗马的残余在 most 中世纪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那.............
  • 回答
    中世纪时期,法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拜占庭皇帝谁更有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每个帝国的财富来源、税收体系、经济基础以及战争和内部动荡的影响都各不相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他们的潜在财富和经济实力:1. 财富来源和经济基础 法王 (Kings of Franc.............
  • 回答
    中世纪欧洲之所以“需要”罗马法,与其说是源于一种主动的、从拜占庭帝国学习的渴望,不如说是历史进程中一种“不得不”的回顾与重建。而他们最终选择“不去拜占庭帝国学习”,原因也并非是简单地不想,而是多种现实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中世纪欧洲学习罗马法,其目的和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学习”.............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一次访谈中关于对华政策的表态,说“与中国打交道时,美国的影响力还不够”,这句话的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是对当前国际格局和美国自身实力的一个非常直接和坦诚的评估。首先,这句话意味着美国感受到了在塑造全球议程和维护自身利益方面,面.............
  • 回答
    拜登在一次对美国商界人士的谈话中提到印度没有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这番话引发了不少关于美印关系走向以及对中印关系可能产生影响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事情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首先,要明确拜登说这番话的时机和场合。这并非是一个正式的外交声明,而是在与美国商界领袖交流.............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在白宫活动中辱骂记者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背景。通常这类事件会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讲话或记者会等场合发生。当拜登总统在这些场合被记者提问时,他可能会因为.............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今年的美国独立日,也就是7月4日,发表讲话时提到“我们在对抗新冠病毒方面占了上风”(We have large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against COVID19)。这句话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反映了当前美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一个复杂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 回答
    希琳·拜拉席恩,一个在马丁老贼的巨著《冰与火之歌》中注定命运多舛的年轻生命,她的故事,与其说是走向,不如说是一段注定的悲歌,一个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被无辜牺牲的纯真灵魂。在书中,希琳的形象初现时,便带着一丝令人心疼的阴影。她的脸上那块标志性的灰败胎记,像是预示着她与生俱来的不幸。这块胎记,在那个崇尚荣耀.............
  • 回答
    特朗普的“临别赠言”:是给拜登设障,还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对于“特朗普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部分中企是在给拜登使绊”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其中既有政治博弈的考量,也涉及到中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拜登政府未来政策走向的影响。特朗普此举的动机分析: 政治遗产的巩固与党派斗争: 特朗普政.............
  • 回答
    任正非对拜登政府的“隔空喊话”: 策略、考量与背后深意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他那句“欢迎美国新任总统拜登致电华为”。这句看似简单直接的表态,实则蕴含着深远的策略考量和对复杂国际关系的精妙把握。要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华为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其长期.............
  • 回答
    美国首部联邦反私刑法案签署:标志着仇恨犯罪定义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总统乔·拜登近期签署了《2023年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of 2023),这一里程碑式的立法将私刑(lynching)首次在联邦法律层面被明确定义为仇恨犯罪。这项法案的通过,不仅仅是法律.............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确实是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战略中的一个重磅炸弹。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野心——不仅要修复美国摇摇欲坠的基建,更要为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中,赢得先机。那么,这个计划究竟能否顺利通过?又会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计划能否通过?这是一场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