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政府公布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并称可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击败中国」,该计划能否通过?会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确实是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战略中的一个重磅炸弹。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野心——不仅要修复美国摇摇欲坠的基建,更要为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中,赢得先机。那么,这个计划究竟能否顺利通过?又会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计划能否通过?这是一场拉锯战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下,任何一个重大的支出计划,尤其是涉及数万亿美元的,都必然会经历一场激烈的博弈。2万亿美元并非小数目,它意味着巨额的政府开支,而如何筹措这笔钱,才是争论的核心。

拜登政府提出通过提高企业税来为计划买单。这意味着将公司税率从21%提高到28%。这无疑触动了许多大型企业的利益,它们自然会动用一切资源来反对,并试图影响国会议员。商界游说团体将会异常活跃,他们会强调增税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导致资本外流。

另一方面,民主党内部,尤其是进步派,可能会认为2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还不够,他们会呼吁在清洁能源、社会服务等领域投入更多资金。而温和派民主党人,或者那些来自保守州的民主党人,可能会对政府债务的增加感到担忧,并倾向于采取更谨慎的财政政策。

共和党方面,虽然他们也承认美国基建需要升级,但对于拜登政府的方案,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的主要论点会集中在以下几点:

债务过高: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再增加2万亿美元的支出,无疑会加剧财政压力。
税收增加伤经济: 他们认为提高企业税率会损害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抑制投资和就业。
政府规模过大: 共和党人普遍倾向于小政府,不希望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对华政策分歧: 虽然共和党也对中国持警惕态度,但他们对拜登政府具体如何将基建计划与对华竞争挂钩,以及具体的策略,可能存在不同意见。

所以,计划的通过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参众两院都获得多数票支持。 参议院目前是5050的局面,副总统哈里斯拥有决定性的一票。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每一位民主党参议员的支持,任何一位议员的倒戈都可能让计划流产。

拜登政府可能会采取的策略包括:

分拆计划: 将规模庞大的计划拆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法案,逐个进行表决。这样更容易获得支持,也更容易在某些领域达成两党共识。例如,纯粹的道路桥梁修复可能更容易获得共和党人的支持,而将清洁能源和技术研发纳入其中,则会面临更大阻力。
谈判妥协: 拜登政府可能需要调整税收方案,比如降低增税幅度,或者增加对某些行业的税收减免,以换取温和派和共和党人的支持。
舆论造势: 利用媒体和公开场合,强调基建投资对创造就业、提升经济活力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争取民众的支持,从而向国会议员施压。

总而言之,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的通过,将是一场艰苦的政治博弈,充满着不确定性。

计划的影响:一场多维度的变革

如果这个计划最终得以通过,它将对美国经济、社会以及在全球的地位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击败中国”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对美国国内的影响:

1. 经济增长的引擎(潜在的):
就业机会: 这是最直接和最显而易见的效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涵盖从建筑工人、工程师到技术人员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如果计划中包含对制造业的投资,将有望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生产力提升: 更新老化的交通网络(公路、桥梁、铁路、港口、机场),升级电网,普及高速互联网,将显著降低美国的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产业结构优化: 计划中对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宽带网络、以及“绿色”技术的投入,将加速美国经济向更可持续和高科技方向转型。这不仅能应对气候变化,也能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缓解: 投资将惠及那些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促进更均衡的发展。

2. 社会效益的提升:
生活质量改善: 更好的交通系统意味着更便捷的出行,减少通勤时间,降低交通事故率。可靠的电网和互联网接入,对现代生活至关重要。
公共服务升级: 投资也可能涵盖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环境改善: 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交通的投入,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

3. 财政风险和通胀压力:
债务负担加剧: 如前所述,巨额支出必然导致联邦债务进一步攀升,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财政风险,例如增加利息支付负担,或者在未来需要增税或削减其他开支。
通胀担忧: 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可能刺激总需求,如果供给端跟不上,或者原材料短缺,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这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和供应链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与“击败中国”的战略联动效应:

拜登政府将基建计划与“击败中国”直接挂钩,其背后逻辑在于:

1. 重塑国内经济基础,增强整体竞争力:
技术优势: 计划中对研发、创新、宽带、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旨在提升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如果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挑战。通过加大投入,美国希望在下一代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
供应链韧性: 投资于国内制造业和关键基础设施,有助于美国减少对特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供应链依赖,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性。例如,在半导体制造、稀土加工等领域,美国希望通过国内投资来弥补与中国的差距。
能源转型领导力: 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领先,不仅是经济机会,也是地缘政治优势。如果中国在全球绿色技术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将对美国的能源独立和产业领导力构成挑战。

2. 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替代方案:
“一带一路”的竞争: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被美国视为扩张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手段。拜登政府的基建计划,特别是其“重建美好世界伙伴关系”(Build Back Better World),旨在为全球提供一个与“一带一路”竞争的替代性、更高标准的融资和建设方案。通过在美国国内和全球支持高标准的、可持续的基建项目,美国试图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则制定和市场份额上与中国争夺话语权。
价值观输出: 美国希望通过其基建项目推广民主、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价值观,以此来对抗中国模式的影响力。

潜在的负面效应和挑战:

执行效率和腐败风险: 如此庞大的工程,其执行效率和对资金的监管至关重要。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出现项目延误、成本超支,甚至腐败问题,影响计划的实际效果。
政治极化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两党之间的深刻分歧,即使计划通过,也可能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实施和资金分配上造成政治干预,影响项目的效率和公平性。
全球竞争的长期性: 基建投资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而且全球竞争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单凭一个基建计划,是否能根本性地“击败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中国的体量和发展速度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是否是“零和博弈”的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将基建计划定性为“击败中国”的工具,可能过于强调对抗,不利于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共同挑战上与中国进行合作。

总而言之,拜登政府的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是一项雄心勃勃的战略举措,它承载着修复美国国内经济、提升社会福祉、以及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多重目标。 其能否顺利通过,取决于白宫与国会之间复杂的政治斡旋和妥协。而一旦通过,它将对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和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美国与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未来竞争态势。但这并非一场简单的短跑,而是关乎美国长期国力重塑的马拉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基建角度,我在另一个回答里说过了,各位可以看看

但就法案本身来说,通过还是大概率事件,顶多两党象征性纠结一下要发给谁、具体发多少

比如民主党著名议员aoc,今天就说2万亿哪里够?姐要十万亿!

两党其实都有共识:

撒钱这事长远看肯定不好,近期看肯定不错

但是两党制四年换一轮的政客哪里会考虑长期,对他们来说能考虑明年的事就算“长期”了

等这次4万亿发完,看好下半年再来个6万亿,直接凑满10万亿,maga!

user avatar

正好外网有一个类似的讨论:乔-拜登吹捧基础设施计划,以此赢得与中国的 "全球竞争"。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打败中国会成为拜登政策的理由?Joe Biden touts Infrastructure Plan as a way to win 'global competition' against China. What does this have to do with China? Why could defeating China be a reason for Biden's policy?

我来贴几个国外网民的言论当作答案吧,他们说的挺好:

1. Frederic Chuatiuco

以前在夏威夷自由生活;伊朗管理研究中心MBA,1978年毕业;住在旧金山1981-1988年
Former Living Free in Hawaii; MBA from Iran Centre for Mmgt Studies Graduated 1978; Lived in San Francisco 1981–1988

这一切都与中国有关。拜登在他的经济举措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时也需要中国这个祸水来完成这些举措。

拜登必须发动战争来铲除新冠疫情,同时他必须从新冠疫情催生的经济灾难中启动复苏--即让美中贸易重回正轨。

一个连基建法案都遭遇共和党人强烈反对的紧张和两极分化的状态,需要一个祸水。而如今只有抨击中国才能得到双边支持。

这是拜登必须谈判的走钢丝行为。

拜登遵循FDR的新政方案,用大量的资金注入经济刺激,现在让公共工程项目开工,创造就业。

拜登让他最新的1.9万亿美元的新冠刺激计划获得通过,但要完成他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法案,他需要提出中国威胁的幽灵--中国因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而超过美国,而与之相匹配的关键是防止中国接管美国经济。

拜登的计划中还没有提到任何东西,但要吸取大萧条的教训,FDR的新政方案,并没有解决经济衰退的困境,因为无论公共工程多么庞大,它们都不会生产商品和服务来防止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货膨胀。由于有太多的资金追逐同样的商品和服务,经济衰退会像海啸袭击一样反复出现,吞噬所有已取得的成果。

我们不能继续大规模的赤字支出。如果拜登想搞基建,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进行削减。而唯一可以削减的 "肉体"就是军费。拜登表示要对富人和企业加税,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2. Clyde Chung Chin-Pang

小型工业地产开发商;就读于多伦多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2001年毕业;住在曼谷
Small-Time Industrial Estate Developer; Studied at 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Graduated 2001; Lived in Bangkok

这些问题最好还是问美国人,不是吗?

中国在其大规模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与与任何其他外国的竞争无关。基本上,中国正在与自己竞争,以确保稳定,克服贫困,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自力更生,并走出屈辱的世纪。

所以,尽管我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第三代海外华人,但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如此执着于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做霸主。最后还挑着中国来诽谤、抹黑、指责、包围、遏制、打倒。

而且,美国甚至对泰国这样的传统 "非北约盟友"也有破坏稳定的作用。

也许你可以问问见证了80年代《广场协议》的日本人,每一个美国领导人都是这样的心态。

3. Micheal Chang

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Lives in Montréal, QC, Canada

这不是为了打败中国,而是为了美国不至于落后到无法恢复的地步。

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的支柱,所以美国不仅关注国内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关注中国通过贸易路线连接世界的 "一带一路 "倡议,而美国不是该倡议的参与者。

有时候,你需要穿上裤子才能动起来,中国的崛起给西方国家敲响了警钟,也提醒了西方国家自己的自满和狂妄。

4. Carole Anne Dean

在Macomb社区学院学习;住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Studied at Macomb Community College; Lives in Albuquerque, NM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第一的道路上。无论是在贸易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美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在占领其他国家的军队和设备上。中国允许其公民有足够的钱过上相当好的生活,但政府保留利润用于发展。

================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国外网民视角力求客观准确,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如果美国国会是一群关心美国的现实主义者组成,那这个计划能得一票都算赢。因为过于脱离实际,最后只能变成各个资本集团的瓜分美国的游戏。我们看几条就行——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210亿美元。

根据这几天对美国基建很了解的大佬计算,美国的基建成本至少是中国的15倍(修建相同公里数相同地质条件的公路,美国要花15倍的钱),这样算来,美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6210亿刀投资,按照实际效果也就相当于3000亿人民币。作个对比,河南省十四五期间交通基础建设(还不算新能源方面的投资)投资是9000亿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3倍。

所以这点投资,对美国基建也就是下场毛毛雨,地还没全湿雨就停了。估计开若干个设计会,项目会,论证会,还没动工,预算就花完了。

向改善饮用水设施、扩大宽带接入和升级电网投入3000多亿美元;投资3000多亿美元用于建设和改造200万套可负担住房,以及建设和改善学校。这两条也是同理,目的看着不错,预算完全不够。

第二,4000亿美元用于家庭护理人员和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护理

这笔钱和基建完全无关,“扩大护理人员队伍,包括提高工资等。大多护理人员都是有色人种女性”,这都已经把“花美国政府的钱给民主党买选票”公开化了。

第三,投资5800亿美元用于振兴制造业、研发和就业培训等。

这更是个“印度式计划”,看着高大完美实际脱离现状无法执行。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在于几十年的去工业化后,严重缺少制造业发展必须的高素质工人、生产线管理人才、产业链配套体系和利润合理分配的制度。好比我们30多岁的时候再去参加高考,原本熟悉的知识全忘了。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从初中课本开始学起。美国要振兴制造业,也一样要再快速走一圈低端制造业-中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路径,先培育工人与管理人员,才能有振兴的可能。

可美国这计划是奔着半导体芯片去的,好比我们直接看高三课程就去高考,没复习基础,能看得懂嘛?


不过考虑到美国国会怕是已经没有真正关心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了,只要让富豪没把加税的钱加倍挣回来,那通过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个计划的通过,并不能作为美国更好的开始,而是应该能成为美国进一步堕落的标志。

user avatar

以前说我们摸着毛熊过河,摸着鹰酱过河。

现在美国开始摸着兔子过河了。

师华之长以制华。

美国搞大基建是对的。

总比把钱花在军费上烧掉好。

但是,美国现在这个工作效率,花这么多钱,真不一定能搞成什么样子。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大基建的原材料,设备,一定大量来自于中国。

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机械设备出口是好事。

美国基建从中国找劳动力困难,会用本土大量劳动力,这对本土就业,经济增长和本土消费是好事。

中国的基建对于改善底层人民生活很重要。

拜登要是把这个搞成了,美国还有点否极泰来的味道。

中国也能搭个顺风车卖点东西,好事。

user avatar

彼之人参,我之砒霜。基建这东西,得看底层的运行逻辑。

除了解决就业提高公共设施福利之外,中国基建成功之处,实际上最核心的一条是:“要想富,先修路”。路可以提高人员与物流的效率。与之相似或伴生的是,把能源网络(电网),信息网络(光纤,4G, 5G)覆盖,也是提高效率的目的。

这是中国经验吗?是也不是。实际上修路致富这事儿,最早成功的是米国。

18,19世纪覆盖米国东西南北的铁路网络是米国成为经济老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保证了大宗物流的顺畅。

而二战开始到50年代的高速公路基建,保证了物流和人员的高效流动。导致米国走向城镇化,人员,经济活动不再过度集中于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三大城市中心。而向郊区和其它地区扩散,逐渐抹平了城乡差距和地域性差距(不是完全抹平,当然还有发达与落后的区别,但没有级差了)。

然后是飞机。

而中国这一趋势的开始是由高铁带来的。普通铁路(速度太慢),高速公路(堵车)都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因为中国人口太多。

而这种效率的提高对于生产型+消费型大国+人口大国,是决定性因素。

而米国呢?整个产业去实向虚。毕竟大家都喜欢坐办公室嘛。只占消费型大国+服务型大国。最重要的是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全球领先,其它也足够使(老旧电网改造也只是为了居民服务)。

米国的瓶颈不在物流人流信息流能源覆盖(即使有也属于短途的大城市病,而且远没有中国严重)。

米国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成本高昂。(这不怪米国,发达国家就是要干蜻蜓点水的轻松活儿,挣白粉的钱),而高端工作就那么几个,不可能覆盖全产业。所以与中国这种996还挣得少,不讲武德的国家,胜算只有两条路:

  1. 靠各种流氓手段(包括军事,包括造谣诋毁)垄断住高利润行业。
  2. 人工智能机器人使实体经济恢复。

看了拜登这基建计划,如果是用到一带一路这些国家与中国竞争还有得一玩儿。用到米国国内?那不跟星球大战计划忽悠死自己一样?

(以米国的文化与系统,不可能向中国一样先吃亏给穷国修路。米国在一带一路上能干的事儿就是捣乱拆台。中国打造几个好样板,这种捣乱就成人人恨之了)。

另外,米国的优势是民间活力(包括科技创造力)。而中国的优势是集体主义加集中资源办大事。如果未来科技没有级差式突破,靠拼执行力,工程协作,米国看不出有啥优势(华为就是中国的代表,也难怪招某些人恨),除了耍流氓捣蛋。

中国跟紧了米国的科研。即使创新不在中国,最起码要能跟上。(第一个发明的不是我,但我总能贴身跟上你)。中国不讲武德的教育体系也让米国没脾气。除非创新发明的东西是完全不可学习复制追踪的。到目前为止,我看不到有什么领域能出现这种东西。

当然,中国内部也有一堆问题。米国唯一的指望可能就是这个了。

我们中国自己也一点傲不起来。比如中国的舔外公知与排外红脖两个群体都极其庞大。总在舔外排外间两级震荡。

至于男女矛盾,老年人年轻人矛盾也越来越大,粉圈NC行为在快速向方方面面渗透,企业玩儿套路营销,隐私大数据只盯眼前挣快钱。。。这些东西要不是看着国外也在比烂,分分钟让人绝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