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称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

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的东部罗马人看来,他们就是罗马人,他们的国家就是罗马帝国,延续着自奥古斯都以来的合法性和传统。这个帝国在语言上逐渐以希腊语为主导,文化上也吸收了东方元素,但其政治、法律和文化根基依然是罗马的。
“拜占庭”的来源与语境: “拜占庭”(Byzantine)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后世的学术发明。它来源于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在更早期的一个名字——拜占庭(Byzantium)。中世纪的东罗马人从来不曾称自己为“拜占庭人”。这个称谓最早是由16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希罗尼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将古典罗马文明与那个时代(即他所认为的“希腊化”或“东方化”的帝国)区分开来。
区分的意图: 这种区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西欧,随着罗马教廷的崛起和查理曼帝国等西罗马继承者的出现,人们试图将“罗马帝国”的概念与东部帝国区分开,以确立自身在“罗马”继承权上的合法性。将东部帝国称为“拜占庭”可以被视为一种“边缘化”或“他者化”的策略,将其从正统的罗马叙事中剥离出来,贴上“东方”、“希腊”、“东罗马”的标签。
不公和简化? 对于坚持称其为“罗马帝国”的人来说,“拜占庭帝国”这个称谓是一种不公平的简化,甚至带有贬低意味。它似乎暗示这个帝国仅仅是罗马的残余或变种,而非一个完整、强大且具有自身独特辉煌文明的政治实体。它也忽略了帝国在法律、行政、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这些都与古典罗马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形态。

2. 历史的连续性与罗马遗产的继承:

政治与法律的延续: 东罗马帝国自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也即拜占庭旧址)后,便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实际继承者。尽管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名义上灭亡,但东罗马帝国继续以“罗马帝国”的名义存在和运作。其法律体系(如查士丁尼法典)、行政架构、军事组织等都直接承袭自罗马帝国。他们继承了罗马的皇帝制度、元老院的象征性存在、以及对地中海世界的统治野心。
文化与宗教的继承: 语言的转变(从拉丁语到希腊语)以及宗教(东正教)的发展,是帝国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其不再是罗马帝国。意大利在罗马统治时期也经历了语言和文化的变迁,但没有人会因此否认其罗马性。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神学和礼仪也深深植根于早期基督教的罗马传统。君士坦丁堡本身就是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其大主教的地位也与罗马的教皇有着复杂的互动和竞争关系。
“罗马人”的自我认知: 最有力的证据是,帝国自身的居民始终称自己为“罗马人”(Ῥωμαῖοι, Rhōmaîoi),他们的国家被他们自己称为“罗马尼亚”(Romania)。这种自我认同是历史连续性的重要标志。他们眼中的“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帝国遭受挫折,但并未断绝。

3. 学术命名与历史分期的问题:

区分的必要性: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为了便于区分古典罗马帝国(以罗马城为中心、使用拉丁语为主导的时期)和那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以希腊语为主要官方语言、信奉东正教并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帝国,使用“拜占庭帝国”这样的名称确实有其便利之处。这有助于历史学家界定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特征的罗马政治实体,避免混淆。
命名者的视角: 然而,这种便利性是建立在后世学者的视角上的。就像我们今天讨论“中国”时,会区分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我们使用这些名称是为了方便划分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但是,如果一个秦朝人穿越过来,听到我们说“这是秦朝”,他不会觉得奇怪;但如果我们称他为“秦朝人”而不是“大秦子民”,并对他强调他不是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中国人”,他可能会觉得困惑甚至不满。
简化与标签化: 问题在于,“拜占庭帝国”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对帝国性质的简化和预设。它容易让人将这个帝国视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其罗马前身的存在,忽视了其作为罗马帝国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总结来说,那些不喜欢称中世纪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的人,往往是出于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对帝国自身“罗马人”身份的认同的坚持,以及对后世学术命名可能带来的简化和“他者化”的不满。

他们认为,一个更准确、更尊重帝国自身认知的称谓应该是“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这个称谓至少承认了其罗马的根源和延续性。或者,在更注重其独特性和连续性时,直接称其为“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然后在语境中说明其发展演变的具体时期和特征。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称谓之争,而是关乎如何理解和评价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以及如何尊重一个伟大文明体的自我认知。就像我们谈论古希腊时,不会用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来命名雅典城邦的居民,而是称他们为雅典人一样,历史的命名者应该尽量贴近被描述者的身份认同,而不是简单地用后世的标签来替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见过几个人管南朝叫金陵帝国,管南宋叫临安帝国的?

user avatar

因为拜占庭能最快让人知道这是哪个国家。

如果有天知乎有人开始让大家称阿拔斯和倭玛亚为“伊斯兰国”、称奥斯曼为“至高之国”或者“地上天国”、称萨法维王朝为“神护之国”或者“伊朗”、称莫卧尔帝国为“兴都斯坦”。

到现代都有人强迫去其他国家改名为“北马其顿”,但这没有意义,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不能靠其他人叫什么来改变,如果有人当着“兴都斯坦帕迪沙”的面叫他们为蒙兀国,那才是奇耻大辱。

user avatar

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文艺复兴之后西欧人的历史发明,从表面上看,它是为了区分君士坦丁迁都前后的罗马帝国,但是在这背后,又暗示着日耳曼蛮子们怀揣千年的野心。

罗马人从来不管自己叫拜占庭人,也不管自己的国家叫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在时,日耳曼人的僭帝也不会管东部帝国的皇帝叫拜占庭皇帝,即便是蔑称那也是色雷斯国王。

但是君士坦丁堡城破一百年后,当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人开始从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汲取养分的时候,他们遥望东方,看见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再无罗马,便正大光明地窃取了希腊和罗马,自封为罗马的继承人,而百年前尚艰难屹立的东帝国残躯,则从330年开始便从“罗马国家”转变为了“拜占庭国家”,言下之意便是,尽管罗慕路斯到君士坦丁十一世一脉相承,但330年之后,只有后来灭亡了西帝国的我们才是罗马的真正继承人。

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但是随着西欧在殖民浪潮中崛起,在工业革命后践踏世界,这套逻辑便传遍了全球。罗马人的后代希腊人不仅被西方肢解了罗马认同,还在独立后两度被安排了日耳曼人国王,而远在东方的中国人,在不熟悉欧洲历史的情况下被这套逻辑蒙蔽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某些立足于“民族主义”、“打破西方垄断”的民科们在贩卖情绪时没有选择戳破日耳曼人的谎言,而是攻击同为西方受害者的希腊民族的历史文化。

罗马主教带着著名的伪造文件《君士坦丁的赠礼》,一遍又一遍地加冕日耳曼人为“罗马人皇帝”,而帝国真正的后代则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抵御游牧部落和阿拉伯人的轮番入侵,留着西欧在它背后和北欧人及后倭马亚王朝小打小闹,而当后倭马亚王朝崩溃、北欧人先后皈依基督教后,连小打小闹也少有了,这便是查士丁尼再征服后罗马帝国的状况。

如果说罗马主教对加洛林的谄媚是为了一方安定的话,那么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伦巴德人又做了什么呢?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蹂躏罗马的故土,践踏罗马的文化、毁坏罗马的建筑、屠杀罗马的人民,然后在罗马的废墟之上生出继承罗马的野心。我自认为算一个民族主义者,因此每当我读到贝利撒留收复罗马、一扫东哥特的历史,我总是能联想起刘裕收复长安、灭亡后秦、诛杀姚氏。

中国人应该是最能理解罗马的,而同为古老文明的后代,也应该以罗马为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了,或许也会有一个“拜占庭帝国”的名字挂到我们头上,而我们的民族认同,或许也会被从“罗马”肢解为“希腊”,甚至更为支离破碎。

否认拜占庭这个名字,不仅是为了真相,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当然有人喜欢《宋飞传》里的乔治·科斯坦萨 (George Costanza)!虽然他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惹人喜爱”的角色,但正是他身上那些极致的、近乎荒诞的缺点,反而让他成为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和笑点所在。说他不招人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积极向上的主角,而乔治恰恰是他们生活.............
  • 回答
    人们不购买游戏却在游戏内消费的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游戏经济模式的“免费+内购”设计 免费游戏的普及:许多游戏采用“免费+内购”模式,玩家只需下载游戏即可游玩,但通过购买虚拟物品、皮肤、道具等实现盈利。这种模式降低了玩家的入门门槛,吸引大量.............
  • 回答
    有些人即便做了错事,也宁愿咬紧牙关,把头埋得更深,也不愿吐出一个“对不起”来。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嘴硬,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里活动在作祟。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1. 自尊与自我保护的铠甲: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往往在于那份维护得来不易的自尊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自我形象”.............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刻板印象与偏见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长期存在一些关于底层人群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往往是被夸大、片面化甚至.............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打游戏的原因非常多样,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原因可以从孩子的健康、学业、社交、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以下是比较详细的阐述:一、 对身心健康的担忧: 视力下降和颈椎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担忧。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容易疲劳干涩,可能导致近视加深或出现干眼.............
  • 回答
    民主制度,在许多人眼中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体现。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民主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同样存在着不被一部分人所欣赏,甚至遭到反对的理由。这些理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民主运行机制的观察、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考量。首先,效率低下是民主制度.............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大概就是那个眉尖轻蹙、含愁带怨的病美人。她才情过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与宝玉更是有着心有灵犀般的爱情,这让她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形象。然而,就像任何一个复杂的人物一样,林黛玉并非完美无缺,她的性格也注定了她不会被所有人喜爱。事实上,有不少人对她抱有负面看法,.............
  • 回答
    “徽京”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故事的。它呀,其实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南京本地的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那这“徽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南京跟安徽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上的近。南京地处苏皖交界,历史上和安徽有过很深的渊源。比如,在明朝,南京就是京城,而徽州(现在的.............
  • 回答
    《围城》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道难以简单定义又饱含复杂滋味的“围城”。说它好的人,是真心被它的犀利、幽默和深刻所打动;而说它不好的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不满往往源于它锋利的“刺”戳中了自己不愿触碰的现实。《围城》到底如何?从文学成就上来说,《围城》无疑是一部杰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
  • 回答
    在咱们国内开车,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有些车主似乎对转向灯“不感冒”。这可不是件小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中国人开车的时候,不愿意或者说“忘记”打转向灯呢?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说得细致点,咱们一起聊聊:一、 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
  • 回答
    有些玩家,尤其是那些长期沉浸在单机游戏世界里的,确实会对网络游戏抱持着一种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游戏体验有着一套自己清晰的认知和偏好,而网络游戏很多时候恰恰与这些偏好背道而驰。首先,最根本的差异在于 “掌控感”。单机游戏,尤其是那些注重剧情、世界观和角色塑造的RPG或者策.............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熟悉的面孔,包括我自己的影子。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提不起那个“点赞”的冲动呢?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我认识有些人,他们看视频、读文章,纯粹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找点乐子,或者获取点信息。他们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或者一个信息丰富的图书馆.............
  • 回答
    有些人对体育或体育课的厌恶,往往源于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经历、身体感受以及心理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懒”字就能概括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或许能更理解他们为何对运动望而却步。讨厌体育或体育课的“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体育课和真正的体育活动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对体育课的厌恶,可能只是对.............
  • 回答
    在信息爆炸、导航软件唾手可得的当下,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将手机里的地图作为出行的首选指南,而非开口向路人求助。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地图,尤其是那些智能导航,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确定性”和“可控感”。你看,地图摆在那里,清晰的路线、准确的指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你不需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汉服圈里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形制党”。为什么有些人对汉服的形制这么较真?“形制不对,就不是汉服”这种说法,听起来挺绝对,但背后其实也有一些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形制”这个词在汉服复兴中如此重要。简单来说,形制就是衣服的款式、剪裁、结构、搭配等等这些构成.............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我身边就有人,每次提到蜜雪冰城,就说“哎呀,不爱喝,太甜了”、“感觉料不太足”、“不如XXX牌子好喝”。结果,话音刚落,就有人在旁边阴阳怪气地冒出来:“哟,您这是嫌弃蜜雪冰城了?看来是富得流油啊,连蜜雪冰城都喝不上了?” 听得人一愣一愣的,你说你就是单纯不喜欢,怎么就变成炫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