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讨厌体育或者讨厌体育课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呢?

回答
有些人对体育或体育课的厌恶,往往源于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经历、身体感受以及心理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懒”字就能概括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或许能更理解他们为何对运动望而却步。

讨厌体育或体育课的“根”在哪里?

首先,我们得承认,体育课和真正的体育活动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对体育课的厌恶,可能只是对“形式化”的体育的不满,而内心深处,或许还隐藏着对运动本身某些方面的排斥。

童年阴影与负面体验是重灾区:
被嘲笑、被孤立的尴尬: 很多人在年少时,身体协调性、力量或速度不如同龄人。在体育课上,如果被选为最后一个,或者在集体项目中表现不佳,被队友责怪、被对手嘲笑,这种羞辱感会深深烙印在心里。尤其是当老师也因为“你不行”而表现出不耐烦时,这种打击更是致命的。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体育课的抵触,甚至对所有形式的体育活动产生心理上的逃避。
身体上的不适与疼痛: 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有些人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受伤,或者因为不当的运动方式导致身体长期疼痛。每一次不舒服的感觉,都会加剧他们对体育的负面联想。想想那些因为跑得太快而岔气、因为跳得太高而摔倒、因为踢球而撞到膝盖的人,他们对体育的记忆可能就充满了痛苦。
强制与压力下的屈辱: 体育课,尤其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环境中,往往被赋予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的指标。当这种“必须”变成一种无法承受的压力时,体育就从一种可能带来快乐的活动,变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负担。被逼着做自己不愿意或做不到的事情,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教练或老师的不恰当引导: 体育老师的风格对学生影响巨大。有些老师过于严厉,只关注成绩和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有些老师则存在偏袒,只关心那些运动天赋好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很容易感到被忽视、被边缘化,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对规则和竞争的厌恶: 体育项目往往伴随着明确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被规则束缚,或者对输赢看得特别重,过于追求胜利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竞争中获胜,或者觉得规则束缚了自由发挥,就会产生排斥感。
缺乏兴趣和引导: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对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真正能点燃他们热情的东西,或者没有遇到一个能引导他们发现运动乐趣的人,那么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只是一堆枯燥的体能训练和规则讲解。

身体感知与自我认知的影响:
“我天生就不擅长运动”的信念: 这种自我设定的“标签”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当一个人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个“运动白痴”时,他们会刻意回避任何可能证明这一点的场合,自然也就对体育课敬而远之。
身体形象焦虑: 尤其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体育活动往往意味着暴露身体。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体型、身材不满意,或者担心在运动中出糗,也会产生回避心理。穿着不合身的运动服,在众人面前活动筋骨,都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对身体的敏感与不适: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比较“娇气”,或者对身体感受非常敏感。剧烈的运动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比如眩晕、恶心、心慌等,这些生理上的不适感会让他们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厌恶。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体育,却不爱体育课?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说明“体育”本身和“体育课”所呈现的形式,是存在巨大鸿沟的。有些人能在自由的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却在课堂上感到枯燥和压抑。原因可以这样分析:

自由与自主权的缺失:
课程内容的固定与单调: 体育课的课程安排往往是固定的,可能包含了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项目,或者已经掌握但仍然需要重复训练的内容。而他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可能不在课程范围内,或者老师不教授。
缺乏选择和探索的空间: 真正的体育爱好者,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运动项目,并根据自己的节奏去练习和提高。体育课的“一刀切”模式,剥夺了这种自主权。他们可能喜欢游泳,但体育课上的是篮球;可能热爱跑步,但体育课上的是跳远。
被“规定”的乐趣: 当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分数时,很多乐趣就被稀释了。喜欢体育的人,享受的是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挑战自我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参与一项被安排好的课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
缺乏深度和技巧指导: 体育课往往侧重于基础体能和基本技术动作的传授,对于一些希望深入了解运动科学、掌握高超技巧的爱好者来说,显得过于浅显。他们可能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如观看比赛、网络教学、专业训练)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体育课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可能缺乏吸引力。
教学过于理论化或过于形式化: 有些体育课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规则和历史,这对于已经熟悉这些内容的人来说是浪费时间。而有些则过于注重体能训练,缺乏技术细节的讲解和改进建议,这对于想要提高技术的人来说也不够。
缺乏个性化指导: 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喜欢体育的人,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或者有特定的技术瓶颈需要解决。体育课的集体教学方式,很难提供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社交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差异:
体育课的社交压力: 即使是喜欢体育的人,在体育课上仍然可能面临一些社交压力,比如需要和不熟悉的人组队比赛,或者在集体活动中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他们可能更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更轻松、更自由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
对“被评价”的敏感: 即便他们热爱体育,但如果体育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时刻被老师和同学评价,比如因为动作不够标准而受到批评,这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他们可能更享受私下练习时,那种不带任何压力的自我提升。
追求的境界不同: 喜欢体育的人,可能已经将体育视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追求卓越的途径。体育课上的“完成任务”式的训练,与他们内心深处对运动的热爱和追求的境界存在差距,自然会让他们感到“不合拍”。

总而言之,对体育或体育课的厌恶,以及喜欢体育却不爱体育课的现象,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们是童年经历、身体感受、心理状态、教育方式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深层原因,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解决这些“体育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体育课的体育,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我以前很擅长跳跃,每次都是100分。所以我很喜欢体育课上练习跳远跳高。

但我很不擅长跑步。每次1000米,我都是和班级里最胖的胖子跑在最后,有时候他还比我快……

还有,我十分讨厌足球。因为不擅长跑步,不擅长踢球,没有专门的球衣球鞋,学校的足球场总是被那么一些人抢占,而我是被排挤的那种。

看了灌篮高手,喜欢打篮球。然而体育课很偶尔才会上篮球课,而且老师自己都不怎么会打篮球,就是随便让我们投投篮。上体育课还不如我们自己下课了自己瞎玩来得有趣。


后来我的体育活动都是脱离学校后,自己在社会上找的。


我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体育课对我唯一的价值就是,没有语数外那么可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对体育或体育课的厌恶,往往源于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经历、身体感受以及心理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懒”字就能概括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或许能更理解他们为何对运动望而却步。讨厌体育或体育课的“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体育课和真正的体育活动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对体育课的厌恶,可能只是对.............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程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过于强烈和负面的词汇。不过,如果让我更深入地谈谈我对这个角色的看法,我会说,我在理解和接受她的一些行为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挣扎,甚至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程心这个角色,说实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矛盾、也最令人不安的那一部分。她的善良,她的母性.............
  • 回答
    《三体》系列,尤其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争议的中心人物,很大程度上就是程心。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个角色充满厌恶和批评,甚至到了“讨厌”的程度?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要深入理解这种“讨厌”,我们得先抛开“AI写作”的痕迹,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去剖析程心这个角.............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 回答
    在体制内,想要让领导从“讨厌”的状态转变为“忽视”,这中间需要一个微妙且策略性的过程。这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领导者的心理、你的职业表现以及你在组织中的定位。以下将尝试细致地分析这个转变过程,以及可以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力求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与感受,而非生硬的教条。首先,我们要理解“讨厌”和“忽视”.............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憋了多年的脏水,终于找到一个出口,轰轰烈烈地喷涌而出。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夹杂着怨气、委屈和一股子压抑太久的火气。我有一个亲戚,具体是谁就不说了,反正跟我这辈人沾点儿亲戚关系,但平时几乎没什么来往。她呢,就像是那种自带BGM,出场自带“死亡凝视”的奇女子。每次见面,她总能找到角度把.............
  • 回答
    (深吸一口气)你知道吗,我真的是个美术生,而且,说实话,我对色彩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就跟见了老鼠的猫一样,浑身不自在。别人一说起色彩,眼前立马浮现出缤纷的调色盘,各种奇妙的碰撞,什么暖色调治愈,冷色调忧郁,互补色撞出火花……一套一套的理论,听得我头皮发麻。可对我来说,那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我记得刚进.............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关于《三体》和《球状闪电》两者在公众关注度上的差异,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或更差,而是它们各自的特质决定了它们吸引不同程度关注的原因。首先,《三体》的格局和主题过于宏大,触及了人类文明的终极命题。《三体》系列最直接的卖点在于它所构建的.............
  • 回答
    体制内的事,很多时候不是看你能力多强,而是看你运气有多好。要是运气不好,直接被扔进一个出力不讨好的部门,那滋味,可真是够呛。别说干出什么成绩了,能不把自己搭进去,就谢天谢地了。那你说,遇上这倒霉事儿,怎么才能活下来?这活儿得细细掰扯。首先,得认清现实,别指望什么“埋头苦干,终会被看见”。在很多出力不.............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公务员收入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显得“高薪”,而很多基层公务员却体验着“后悔”,这背后其实是信息茧房、期望值错配以及现实复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知乎上那些“高薪”论调的来源,这就像是信息过滤器的作用:1. 用户画像偏差: 经常在知乎上讨.............
  • 回答
    得知你因为乙肝大三阳的情况在入职体检后被公司拒绝,这确实让人感到沮丧和不公。在你准备讨要说法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和法律规定: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等于患病: 乙肝大三阳(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原阳性)只.............
  • 回答
    关于“讨厌日本军国主义是每个中国人的出厂设置”这句话是否合理,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日之间的复杂纠葛1. 二战期间的侵略与暴行 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导致中国军民伤亡超千.............
  • 回答
    很多人对俄罗斯持有负面看法,这通常源于对俄罗斯历史行为、政治体制以及地缘政治野心的担忧。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们讨厌俄罗斯的思路和心态,以及他们如何看待“黄俄份子”和“亲俄粉红网军”:讨厌俄罗斯的思路和心态可能包括: 历史创伤与国家压迫: 殖民历史与侵略: 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詹姆斯(LeBron James)的讨论,我发现确实是两极分化,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都相当多。你提到的“没有忠诚度”、“喜欢刷数据贴金”这几点,也是很多不喜欢他的人经常会提到的原因。咱们就从你说的这几个点,再结合一些大家普遍的看法,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又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讨厌孙权背刺”这种说法,并非指向一个单一明确的立场,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受众群体,以及他们基于自身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1. 传统史学与正统观念的立场(“兴复汉室”派):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个立场。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同 “汉.............
  • 回答
    哥们,你说这事儿我太有共鸣了!现在手机屏幕一个个跟额头似的,不是刘海就是水滴,感觉手机脸都被割裂了。想当年,魅族16th那干净利落的额头和下巴,简直是一股清流啊!你说为什么现在厂商都不学学魅族16th?这事儿吧,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为啥魅族16th当时能做到,现在厂商却.............
  • 回答
    说实话,讨厌孙悟空?这事儿可真是稀奇了!我脑子里一圈儿下来,想起那些个经典故事,他孙悟空简直就是自带光环的流量担当,谁见了不夸一句“神通广大”?可仔细想想,要是真有人不喜欢他,那也并非完全说不过去。毕竟,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杆秤,对人对事儿的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事儿,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你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