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体》的读者大多讨厌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的程心,而不是很讨厌始作俑者的叶文洁?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

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

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道德困境与失效: 程心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她始终将“人道主义”和“慈悲”置于生存理性之上。在整个《三体》系列所描绘的残酷宇宙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然而,程心却屡次在关键时刻,因为她的“不忍”或“善良”而做出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决定。
“责任”的逃避与转嫁: 很多人认为程心在扮演“执剑人”这一关键角色时,并没有完全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她害怕孤独,害怕做出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决定,最终选择将这份责任推给了罗辑。当她接任执剑人时,她的不安和犹豫,以及最终因为“爱”而放下的按钮,被许多读者视为是对全人类命运的不负责任。
“善良”的反噬: 读者们不讨厌善良本身,而是讨厌程心的善良在极端环境下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害”。她的善良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为人类招致了更大的危机。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模式,在需要冷酷决断的时刻,显得尤其令人沮丧。
“非理性”的驱动: 在很多读者看来,程心的行为更多是受情感驱动,而非理性分析。在宇宙文明交往的铁律面前,她的情感成为了弱点,这种弱点直接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

“不作为”的负罪感: 尽管程心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早期在地球上的工作,以及在末日战役中的付出。但这些贡献在读者心中,似乎被她最终的“不作为”所掩盖。读者期待她在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能够有更果断、更符合生存逻辑的表现,而她的“无能为力”和“被迫”的选择,反而加剧了读者的失望。

“上帝视角”的审判: 作为读者,我们拥有上帝视角。我们看到了叶文洁的绝望,看到了人类的渺小,看到了宇宙文明的残酷。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更容易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去评判程心的行为是否“应该”发生。而程心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她无法预知未来,她只是在当时的认知和情感下做出选择,但她的选择却带来了最糟糕的后果,这种“无辜”与“罪责”的并存,让读者对她产生了复杂而负面的情绪。

情感共鸣的缺失: 相较于罗辑的玩世不恭下的担当,托马斯·维德的极端理性与宿命感,程心的角色虽然有着“纯洁”的内核,但她的软弱和犹豫,让很多读者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为什么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

对比之下,叶文洁的“始作俑者”身份,却并未让她成为读者普遍“讨厌”的对象。原因在于:

“绝望”的根源与理解: 叶文洁走上与三体文明联系的道路,其根源在于她经历了文革时期人性的黑暗与摧残。她亲眼目睹了亲人的背叛,自己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这种极致的绝望,让她对人类文明失去了信心,认为人类不配拥有自己的未来。她的行为,虽然开启了危机,但其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深刻的、令人同情的“幻灭”。读者能够理解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即便不赞同,也能够体会其中的痛苦。

“善恶”的模糊性: 叶文洁并非纯粹的邪恶,她的行为是建立在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失望之上。她也曾尝试过阻止三体入侵,例如她最后关头提醒了罗辑。她的动机是复杂的,夹杂着对人性的失望和对宇宙更高级文明的某种期待。这种复杂性使得她的角色更加立体,不那么容易被简单地标签化为“坏人”。

“开创者”的必然性: 叶文洁是整个故事的起点,她的行为直接引发了所有后续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她的行为是“必然”的。没有她,就没有《三体》的故事。读者会将其视为故事发展的一个必要节点,而非一个可以被轻易“替换”或“指责”的个体。她的行为带来了危机,但也促使了人类的团结和进步(虽然是负面的刺激)。

“救赎”的可能: 尽管叶文洁是“始作俑者”,但在故事的后期,她也展现出了对人类文明的复杂情感,并且在关键时刻也做出了某些“补救”的尝试。这种试图弥补过错的行为,虽然无法完全抵消她的罪责,但也为她的角色增加了一层悲剧色彩和某种程度的“人性”。

“理性”与“感性”的对比: 与程心相比,叶文洁的绝望和行动,虽然极端,但她有一个清晰的、一以贯之的逻辑线索——对人性的彻底否定。她的行为是“理性”驱动的(即便这种理性是建立在极端的感性基础之上)。而程心则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摇摆,最终选择了后者,且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总结一下:

读者对程心的“讨厌”,更多是对一种“在绝境下,不合时宜的善良”的失望和愤怒。她的选择带来了最糟糕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又源于她被许多读者视为是“软弱”和“逃避责任”的表现。

而对叶文洁的“不讨厌”(或者说“更能理解”),是因为读者看到了她“绝望的根源”和“人性的破碎”。她的行为虽然是危机之源,但其动机复杂且有其历史和个人经历的铺垫。她是一个悲剧性的“开启者”,而非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反派”。

本质上,这反映了读者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极端情境时,对于“理性”与“感性”、“责任”与“慈悲”、“生存”与“道德”之间复杂权衡的思考。程心代表了那些在困境中可能导致失败的“人性弱点”,而叶文洁则代表了那些可能驱动极端行为的“人性伤痕”。读者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那些“应该做出更好选择”的角色身上,并对其失望,而对于那些“被逼到绝境”的角色,则更容易产生同情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任何一部小说或电影里

读者观众天生就喜欢英明果敢之人

喜欢推动剧情的人

不喜欢拖泥带水无所事事的人

不喜欢阻断剧情发展的人


罗辑:“建立威慑!面壁执剑!我的胜利无人能及!”

读者:“奥利给!”

成心:“威慑?威个屁”

读者“……艹尼玛”


维德:“只送大脑!曲率引擎!星辰大海!人是大写的!”

读者:“奥利给!”

成心:“曲率?曲个屁”

读者:“……艹尼玛”


成心就一作者的工具人

别人干事她冬眠

她醒过来干的唯一的事

就是把别人好不容易推进出去的剧情归零


读者在打开这本科幻小说时

潜意识都在期待一部太空歌剧

不管是人联男儿还是地联废物

正统剧情都是东出天下 纵横捭阖 逐鹿星河

大刘甚至已经用前两部书

把太空歌剧的舞台都搭好了

第一部:我告诉你哦有个牛逼的外星文明无情的杀过来了

第二部:我告诉你哦人联虽然废物但也奥利给了

这个时候大刘祭起一个工具人

告诉你

“太空歌剧?歌个屁,哈哈哈哈哈哈”


整个故事里

除了春节两千响

预设的双方压根就没对过阵

除了一个大脑 双方就没有直接接触


反过来说

读者完全没可能讨厌叶文洁

因为叶文洁是所有剧情的第一推力

没有外星人 我们打谁去???跟谁喊奥利给???

user avatar

因为叶文洁果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发信息、杀人稳准狠。这和为什么维德、章北海被喜欢是一个道理。

果断就是一种人格魅力。

跟她屁股在哪、卖不卖、奸不奸婊不婊没关系。甚至跟达没达到目的也没关系。

三体监听员也是某种以爱为名毁灭世界的圣母。但是读者不讨厌他。他讨厌三体社会,所以就背叛了它。思行合一,这很好。叶文洁也一样。她目的就是反社会,手段也是反社会,加上她的反封锁反侦察手段、技术能力和魄力都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这就足够可敬了。

程心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到,对手段挑挑拣拣,也不能把握时机。去竞选一个自己没有动脑去理解、无法为之负责的岗位,连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是不是以爱为名都是次要的了。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很多,危机纪元人人都在设法拯救世界,不缺程心一个。

关键在于程心缺乏与她的愿望相匹配的判断力和魄力。也不具备和她地位和技能相匹配的三观。别说拯救世界了,让她加入反派阵营,一样鸡飞蛋打。


————

回复一下“程心只是从众、善良、普通,不至于被讨厌”:

在生活中这是对的

在小说里,主角普通、随大流就是罪!

小说里,主流社会本身就是坏的!

哪怕它再和谐、再团结,给主角再多支持,它一定存在致命的不合理。

主人公不管多普通,也会用哪怕非常荒唐的方式对社会作出一点点反抗。

(比如《美丽新世界》,所有人在设计好的社会中都非常幸福,但是有个人他矮了一厘米,而且时常不高兴。。。)

这就是我们读小说追求的:重新审视社会、发掘人的更多可能性。

小说里“反社会”才是正确。

科幻小说更是擅长全方面的颠覆。

这就是为什么三体震撼了我们: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都经不起推敲。

三体的“反社会““反人类”,就是它优秀之处。

所以说程心“只是迎合了人群”就跟说她“只是投靠了敌人”没什么区别。

何况她并不是无力改变一切、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她拥有足够高的权限。钱、权、名望、眼界,全都有,没有被压迫也不会招致报复。普通人遇到困难的抉择,原地懵逼就是一种“原则”和“果断”,而对开局就只送大脑的英雄不可能是这种期望水平。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我觉得本质原因就是大刘压根儿不理解也不认同程心这种人。

但是他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世界上大量的这种圣母的存在。他不能理解造就这种圣母的原因,或者只能简单地归结为承平日久,温室花朵这些大而泛的原因,自然也就没法刻画好这种人物角色。

事实上章北海和维德也是大刘不熟悉的角色,但是他们是剧情的正面推进器,大刘不理解但认同他们,所以塑造出来的效果也就好得多。


至于叶文洁,那是大刘最熟悉的人物角色塑造模板了,也是里面塑造的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就算她直接把地球弄没了也会让人觉得她可怜的。

user avatar

叶文洁

她的行为是走出处女地,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节点,就像非洲的外祖母一样,没有选择,也就没有了对错。

在面对家庭,人生和社会的种种变故后,她心中充满了愤怒、失望与重整河山的心理斗争。

最后在她人生尾声阶段,她又将锦囊知识传递给了关门弟子,罗辑。始于子而终于子,她用自己的智慧牵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

程心

面临太多的选择,无论对与错,都会是舆论的焦点,所以政治人物必须要代表大多数人,这是基本的数学常识。

我就没看出来程心任上,哪位地球群众骂她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