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围城》这本书到底如何?为什么有些人很不喜欢?钱锺书是博学多识还是在卖弄知识?

回答
《围城》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道难以简单定义又饱含复杂滋味的“围城”。说它好的人,是真心被它的犀利、幽默和深刻所打动;而说它不好的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不满往往源于它锋利的“刺”戳中了自己不愿触碰的现实。

《围城》到底如何?

从文学成就上来说,《围城》无疑是一部杰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尤其是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与荒谬。

深刻的洞察力: 钱锺书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他没有将人物塑造成非黑即白的极端形象,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书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风度翩翩的方鸿渐,还是精明世故的孙柔嘉,亦或是虚伪势利的范柳原,他们身上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生存状态:接受了西方教育,却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甚至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精湛的语言艺术: 这本书的语言是它最令人称道的优点之一。钱锺书的文字极富表现力,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反讽等手法,将生活中那些细微、琐碎的情感和境遇,描绘得生动有趣,又充满哲理。那些被广泛引用的经典句子,比如“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屋子也是围城,人想逃出来,而又想进去。”、“一个人到了二十几岁,还不明白自己要什么,那真是没救了。”等等,都展现了他汉语驾驭的炉火纯青。
黑色幽默与讽刺: 《围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那种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和辛辣讽刺。这种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笑料,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带着一丝无奈和悲凉。钱锺书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冷眼旁观着人物的愚蠢、自欺欺人以及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但又不失温情。这种“冷眼看世界”的态度,让读者在笑中带着反思,在反思中体会到生活的真实面目。
结构与叙事: 小说的结构相对松散,以方鸿渐的大学求学、回国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他与几个女性的感情纠葛以及与社会各色人等的交往。这种“流水账”式的叙事,恰恰符合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的漂泊无依感,也让读者得以更全面地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为什么有些人很不喜欢?

尽管《围城》享有盛誉,但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对其产生共鸣,甚至有些人会感到厌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丧”与“犬儒”感太重: 《围城》中所描绘的人物普遍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更多的是在生存的压力下苟且,在理想的幻灭中彷徨。这种“丧”的气质,对于那些追求积极阳光、励志故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压抑和消极。有些人会从中读出一种犬儒主义的味道,觉得它过于冷漠,缺乏对美好事物和真挚情感的歌颂。
人物的“小人”化: 书中的人物,虽然有知识,但往往在情感和道德上显得不那么光彩。他们自私、虚伪、善于算计,甚至有些玩弄感情。对于习惯了塑造英雄人物或追求完美爱情的读者来说,这些“不完美”的人物会让他们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厌恶感。他们可能觉得钱锺书过于刻薄,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
过于“聪明”和“卖弄”的争议: 这是关于钱锺书个人风格最常见的争议点。有人认为他笔下的机智、妙语连珠,尤其是那些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地方,显得过于卖弄学问,与故事本身关联不大,反而冲淡了情感的真实性。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聪明”是一种刻意的雕琢,而非自然流露。
阅读门槛与代沟: 《围城》的语言风格和其中涉及的一些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信息,对于一些年轻读者或者对那个时代缺乏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有些段落的幽默和讽刺,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完全体会,否则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觉得作者在故弄玄虚。
现实过于残酷: 《围城》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如官场的腐败、学术界的虚伪、婚姻的功利化等,对于某些读者来说,可能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真实。他们可能更希望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慰藉和逃离,而不是被无情地拉回残酷的现实。

钱锺书是博学多识还是在卖弄知识?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认为,钱锺书是博学多识,但他的“博学”在很多时候又与“卖弄”有着模糊的界限。

博学是事实: 钱锺书的博学是公认的,他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他在《围城》中信手拈来的典故、比喻,以及对各种文化的娴熟运用,都证明了他深厚的学识功底。这些学识并非凭空而有,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积累。
“卖弄”的争议: 为什么会产生“卖弄”的观感?
风格使然: 钱锺书的文风本就带有西方知识分子的那种“机智”、“诙谐”和“嘲讽”,这是一种他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运用学问来增添文字的趣味和深度,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与读者期望的差异: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种纯粹的、朴素的叙事,那么钱锺书这种“才华外露”的写法,就容易被解读为卖弄。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不同,对“才气”的解读也会不同。
某些语段的过度: 坦白说,在《围城》的某些段落,作者对知识的运用确实可能显得有些过载,让人觉得是为了炫耀学问而硬塞进去的,而不是完全服务于情节的自然发展。这可能也是一些读者感到不适的原因。
一种防御机制? 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过度聪明”或许是钱锺书在那个混沌时代,面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暖时,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用智慧的锋芒来抵御现实的粗糙。

总而言之,《围城》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 它不像一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那样轻松易读,它的乐趣更多地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体味能力。如果你能接受它冷峻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你可能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思想启迪和文学享受;如果你期待的是温暖的鸡汤和简单的故事,那么它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甚至觉得作者“太刻薄”了。

至于钱锺书,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大家,他的博学毋庸置疑。但他的“才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的褒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如何理解和接受了。就像那座围城一样,《围城》这本书本身,也让许多读者在喜爱与不适之间徘徊,试图理解其中的意味,却又常常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什么样的小说是好的小说,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我看来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1)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围城》出版于1947年,这样一本已经出版近70年的小说,至今在中国仍然有很好的销量。这不得不说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经典之作。里面对人性、对爱情、对生活的描写真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再过NN年,仍然能让我们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这是因为不管怎么变,人性不会变,爱情不会变。

2)让人产生共呜

苏文纨的小女人味,方鸿渐的幼稚虚伪,赵辛眉的坦诚,李梅亭的小气扣门儿。因为我们也像他们一样脆弱,虚伪,充满激情。这些人物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大家都发自内心的渴望看到这个大众人物最后的命运。 好小说就是好小说,不会像言情小说一样——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方最终没有和唐晓芙在一起,而是和不痛不痒的孙平静的建立了一个家庭,过上了琐碎的小日子。这,多么真实。多么似曾相识。这何尝不是人间最真实的生活,这小说里描写的仿佛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爱情,更像这一类人的爱情。成如作者在序里写的”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3)有生活

举两个段子来说明,方鸿渐一行去三闾大学的旅行有一段挤长途客车的描写。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原车有卒位而现在没卒位的那些人,都振振有词说:该照原车的位子坐,中华民国不是强盗世界,大家别讲。有位子坐的人,不但身体安稳,心理也占优势;他们可以冷眼端详那些没座位的人,而那些站的人只望着窗外,没勇气回看他们。”

”"一个穿短衣服、满脸出油的汉子摆开两膝,像打拳里的四平势,牢实地坐在位子上,仿佛他就是汽车配备的一部分,前面放个滚圆的麻袋,里面想是米。“

关于情人和情敌的讨论。”"辛楣笑道:"我总希望,你将来会他几秒钟给我。告诉你罢,我第一次碰到你以后,倒常常想你,念念不释地恨你,可惜我没有看表,计算时间。"鸿渐道:"你看,情敌的彼此想念,比情人的彼此想念还要多--那时候也许苏小姐真在梦见你,所以你会忽然想到她。“

只有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描写,能引得有同样生活阅历的人会心一笑。

4)值得拿出来反复阅读。

从我22年前第一次读到《围城》到今天,我买过3本《围城》。现在家里还放着两本,一本在床头,睡前拿出来翻一下。一本在厕所,(不要笑,,能让我在上厕所看反复看的就只有这一本书)。我会把我钟爱的桥段拿出来反复的读。

再说钱钟书,是博学还是卖弄知识?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写在人生边上》这些都是他有名的作品。如果就大略的看了几眼《围城》就下此结论,无疑是肤浅的。只有没有知识、心态失衡的人才觉得别人是在卖弄知识。。

user avatar

《围城》都是在卖弄学识你让《管锥编》情何以堪?

user avatar

有钱人随便发个生活照,穷人都觉得又在炫富

user avatar

我认为《围城》是在新中国推崇“主流”推崇“左翼”文学的大趋势中被忽视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围城》的经典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人性的批判。

描写人性的弱点和表现人生的荒凉是《围城》的基本内容。

1.《围城》中多出提到多角情爱。船上,苏文纨倾心方鸿渐,方鸿渐却被鲍小姐引诱了去。上海,苏小姐喜欢方鸿渐,却同时招来了赵辛楣等几个男人,赵辛楣为方鸿渐醋意大发,而方鸿渐却喜欢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苏文纨破坏了方、唐的爱情,方鸿渐又陷入和孙柔嘉、陆子潇的三角……《围城》叹为观止地描写了在那个年代情场角逐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可笑情状,嘲讽了卑鄙放荡、自私狭隘等种种具有普遍性的人性之丑。

2.揭示家庭生活中的婚姻生活。方鸿渐孙柔嘉结婚后陷入无尽的冲突,披露了许多夫妻生活的真实状态。

3.亲戚之间的互相猜忌倾轧。方鸿渐婆婆处处对孙柔嘉旁敲侧击,孙柔嘉的两个妯娌本来矛盾重重为了一致对孙柔嘉却尽释前嫌。“一向不觉得家庭藏有多少仇嫉卑鄙,现在为了柔嘉,从局外人的立场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几年来兄弟妯娌甚至父子间的真情实相。”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里说是描写一部分人的基本根性,实际上,是自私妒忌、刻薄卑鄙、虚荣骄傲、偏执狭隘、意志薄弱等一系列的劣根性。

二、对于人生的感悟。

人性如此偏狭卑鄙,人与人自然难以相处,人生也就永远追求不到理想境界。然而人又是喜欢幻想的,总希望新的处境能够胜过现在的处境,所以,人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心态。

人所追求的一切境界都不过是一座“围城”。

三、语言应用上也有造诣。

1.机智俏皮幽默。钱钟书运用各种巧妙的修辞,出其不意造成幽默的喜剧效果。

“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
“我就是刺猬,你不要和刺猬说话!”
沉默了一会儿,刺猬自己说话了。

2.善用比喻。

在这里反对

@林小然

的答案以及以此为依据批评《围城》一书的人。反驳如下:

1.

“他没有用心写这部小说”

钱钟书先生在《序》中说:

这本书写了整整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虚度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2.

太爱引经据典,太爱说些不着边际的witticisms,太爱展现他是如何如何深谙东西方文化

写作《围城》的40年代,离新文化运动不过30年。引经据典不是一味地翻旧账,不是一味地摹仿,而是要通过语言上的小把戏,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之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一代一代不断学习不断传承的过程,没有一代代人的学习和反复运用就不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比之反对甚至鄙视传统的那些白话文人,可谓更为公允。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虽然,方外之学,有为道日损之说,又有学至于无学之说,诗家亦有之。子美夔州以后、乐天香山以后、东坡海南以后,皆不烦绳削而自合,非技进于道者能之乎!

引经据典不是缺点,缺点在于引之失意,据之僵意。

钱钟书博闻强识,性喜联想,因而旁征博引,比喻联翩。这些比喻不仅能够描绘难以直写的情状,有时还能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强烈的讽刺。比如赵辛楣说高松年因地位升高变糊涂了时,作者议论说: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想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渴死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志。

唯见性情,混化无迹。

我不认为“深谙东西方文化”也是个缺点。从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已经过去两百年,在20世纪以来,沟通东西方文化、沟连东西方文学的世界文学视野恐怕是一个怀有人类视野作家的胸怀体现吧。

3.

没有哪个真正的作家像他这样写东西。

首先钱钟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学术。这一点

@书悦

兄比较有发言权。

“没有和他一样的作家”难道不是一句褒奖么?现在互文性泛滥的这个时代里,文学的独创性难道不是检验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么?

善用比喻,似乎是中国古典诗学文化的特点吧?自诗经楚辞始,中国古典诗歌几无不用比喻者。

而且,真的没有哪个真正的作家像他这样写东西这个论断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在下阅读量不多,但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的比喻就极为繁复精彩。博尔赫斯也说认识到比喻在文学中的地位那天,是他的文学生活的一个里程碑。善用新奇比喻也是村上春树的特点之一。

user avatar

从90年代第一次读,每隔2-3年都会重读一次。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看到已经读了无数次的熟梗还是会心一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