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占庭到底仅仅只是古罗马的法理继承者,还是真正的罗马帝国本身?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拜占庭是“仅仅”古罗马的法理继承者,不如说它就是那个古老帝国生命在地中海东部地域的延续和演变。把它简单地定义为“法理继承者”,多少有些轻描淡写了。更恰当的说法是,拜占庭帝国,或者更准确地说,东罗马帝国,就是罗马帝国本身,只不过它是在一个新的地理中心、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以一种新的形态存在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罗马帝国自身的历史演变,以及拜占庭帝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罗马帝国的裂变与东部的根基

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并不是一夜之间分裂的。从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开始,帝国就呈现出一种“大而不能倒”的趋势。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辽阔的疆域,帝国事实上存在着多个行政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建立,更是明确地将帝国的重心向东方倾斜。君士坦丁本人,就明确地将罗马帝国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他需要一个新的、更有战略意义的首都。

从法律上看, Diocletian时期的四帝共治(Tetrarchy)虽然旨在分割权力,但本质上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帝国,而非宣布帝国的分裂。到了Theodosius一世,他更是明确地将帝国遗赠给两个儿子,这在当时的理解中,更像是一种“分治管理”,而非“分国”。尽管西罗马帝国最终在政治上崩溃,但东罗马帝国却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continuity: 连续性远超“继承”

“继承”这个词,多少带有“前任消失,后任接管”的意味。但拜占庭帝国与古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刻的“延续”。

政治和法律的延续: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法典,特别是查士丁尼大帝的《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这部法典不仅仅是对罗马法律的总结,更是活生生的法律体系,指导着东罗马帝国的政治运作。帝国的官僚体系、行政划分、军队组织,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罗马帝国演变而来的。从皇帝的头衔,如“奥古斯都”(Augustus),到帝国的象征,再到各种仪式,都清晰地表明了其罗马根源。

地理和人口的延续: 拜占庭帝国继承的疆域,包括了罗马帝国最富饶、最古老、最有人口密度的地区,如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希腊等。这些地区的人口,很多本身就承载着希腊化时期和早期罗马时期的罗马化文化。他们对罗马的认同,虽然有地域和文化差异,但并非是突然出现的。

文化的延续: 尽管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但希腊文化本身就深深地融入了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之中。拜占庭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他们学习、传承、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文学、艺术,同时也保留了罗马人的法律精神和政治组织模式。

“拜占庭”的称谓:一个后人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拜占庭”这个称谓,其实是后来(大约16世纪)的西方历史学家为了区别于罗马帝国早期和中期,以及为了强调其东方和希腊化的特点而强加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东罗马人,他们自称“罗马人”(Rhōmaîoi),他们的帝国就是“罗马帝国”(Basileía Rhōmaíōn)。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他们认为自己就是罗马人,他们的国家就是罗马。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其他地区建立了独立的王国,然后这个王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并且在文化、语言、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可能会用一个与“罗马”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以示区分。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延续下来的政权就不是罗马了。

“法理继承者”的局限性

“法理继承者”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精妙,也很准确,但它也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事实。就像一个家庭,爷爷是创始人,父亲是早期领导者,儿子延续并改造了这个家族的事业。你会说儿子是“爷爷事业的法理继承者”吗?当然可以,但更直接的说法是,儿子就是这个家族事业的延续者,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拜占庭帝国不仅仅是“继承”了罗马的法律,它是在罗马的法律、政治、文化、社会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了新的养分,演变成了新的形态。它的核心,它的国家认同,它的政治合法性,都源于罗马。

所以,如果非要在这两个选项里选一个的话,我会说:拜占庭帝国就是罗马帝国本身,只是它是在地中海东部,以一种新的、演变了的形式存在。 称它为“法理继承者”固然没错,但它所继承的,远不止“法理”本身,而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生命力,并在新的时代里,将这份生命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回答:对该问题的回答,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若刨除历史叙事因素,只对题干做逻辑分析,则该问题没有确切答案;但若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则结论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拜占庭是罗马的延续


长回答

既然都把quote贴上来了, 为什么不干脆给个url呢?这里是维基的原文出处:Byzantine Empire

可以看到这里引用的是Peter Heather的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一书;以下为Heather原文(p. 431):

用Heather的原话对题主的问题paraphrase下:拜占庭到底是罗马的「继承者」(successor)还是「延续体」(continuation)?

我们看看Heather本段最后一句话:

But even by my reckoning, a fully Roman state survived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a half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Romulus Augustulus.

划重点:fully

Heather的观点很清楚:七世纪前/穆斯林征服前的东罗马帝国仍拥有完整的罗马性,而其罗马性自七世纪起逐渐丢失。这一进程促使作者对此后的东罗马国家做出重新定义,以至于在叙述时形成了继承者与延续体的二元对立。

如果抛去历史叙事,那么该问题本质上就是个「忒修斯之船」式的同一性悖论,即:当某一存在的组成部分逐渐被替换后,该存在是否还保留有与最初存在状态的同一性?而在Heather这个例子里,被逐渐替换的显然就是「罗马性」(此处且不讨论对罗马性的定义;可参见我此前写的一个相关回答),且Heather似乎认为只要「罗马性」的组成部分发生哪怕极其细微的变化,其所构成的国家主体都将被视为「继承者」而非「延续体」。

在「忒修斯之船」中,根据解决方案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只存在位于多个不同时空内的同一条船」「存在不同时空内具有同一性的两条船」「存在一条四维时空内的船」「不存在任何『船』」等等;类似地,在拜占庭罗马性这个问题上,(在忽视历史叙事的前提下)可选的解读也有许多,理论上试图去证明「不存在实体性的『罗马帝国』」也是完全可行的(cf. 经院哲学以降的各类conceptualism)。结论?我们找不到检验跨时空物体同一性的客观标准。

但是,一旦将历史叙事列入考虑事项内,这个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与使用「忒修斯之船」类比人的同一性时会与日常语言产生悖论(cf. Joseph Butler对「人格」的解释)类似地,用「忒修斯之船」类比历史叙事框架内「罗马帝国」的同一性时同样会碰到多余的麻烦。讨论人的同一性时多出了意识(consciousness)这个必须被考虑到的特征,因此unity of consciousness across time就被一些哲学家(比如洛克)当成了检验人格同一性的标准。类似地,在讨论「罗马帝国」的同一性时,我们也可以思考:连贯的集体意识(conscience collective)是否也是判断国家同一性时一个必须被考虑到的特征?许多支持「中华文明几千年从未中断过」的人一定会立刻给出肯定的回答。而从当前古典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答案同样是肯定的:应该被考虑到。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对晚期古典(Spätantike)的独立研究,本质上就是在强调罗马世界体系与罗马性(Romanitas/Ρωμιοσύνη)的历史连贯性,而支持这一连贯性的依据之一正是通过文献、绘画、肖像与建筑艺术等媒介传达出的连贯的集体意识与身份认同。这种研究思路的价值,在于它将对历史事件的定义权交还予了生活在该历史背景下的个体,而非几百上千年后在故纸堆里翻阅古籍的后代学者。举例来说,当代史学界之所以倾向于淡化或否定以公元476年作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划界,不仅因为新考古证据的出土与构建新叙事框架的需要,它其实还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视角切换——生活在5-6世纪的罗马人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儿的?如果在当时人的感知内476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那么后代学者以476年这样的抽象分界点为基础建构起的叙事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里我们还可以反问:能够存留至今的文献、绘画、肖像与建筑艺术创作必然带有幸存者偏差,它们真的能传达某种抽象的、跨阶层的意识与认同吗?对此我推荐一本古典艺术史方面的书:Art and Inscriptions in the Ancient World,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篇一千多页的论文:The active spectator: Art and the viewer in ancient Greece(ProQuest上有PDF);我读这两份材料,最直观的感受就一个:人为地割裂出「精英」与「平民」(或者说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叙事的对立,从对艺术作品与其所传达出的社会信息这个角度而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巴克特里亚的一位本土精英立起一块以希腊语写作的藏头诗(acrostic)碑,诗文主体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精英看,通俗易懂的藏头给一般市民看,而匹配在铭文两侧的塑像与浮雕则给那些完全不认字但具有很高视商(visual intelligence)的下层平民看;表面上层级分明,但其实最终传达给所有人的信息是高度一致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对社会事实(fait social)的认同也是清晰的。我们解读一件古典时代的艺术品,表层的叙事对立之下往往写满了连贯性。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以古典历史研究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结论会比单纯对题设做逻辑解剖要简单许多,因为目前西方古代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就是对「连贯性」(continuity)的探索与接受,而将拜占庭视为罗马的延续而非继承者,显然是符合「连贯性」指导精神的。

最后我觉得还有必要说一下Peter Heather这位学者。我个人喜欢将学界对古典时代晚期的理论解读分成四大类,Heather靠着前几年几本畅销书名气不小,但也只能代表其中一派观点:
1)以Edward Gibbon、Theodor Mommsen、Otto Seeck等为代表的,充斥着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乃至社会达尔文主义气息的「堕落论」,将罗马的崩溃解读为道德的堕落、理性的倒退或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2)以J. B. Bury、Bryan Ward-Perkins、Peter Heather等为代表的「灾变论」,强调外因,但不一定局限于单一归因,比如Heather之前的作品,其实就是在反复强调蛮族人入侵/迁徙这一外因的决定性影响。
3)以Walter Pohl、Walter Goffart、Peter Brown等为代表的「转型论」,强调连贯性,对前两种解读持批判态度;但最近十年随着更多新考古证据的面世,许多持这一理论的学者也在从前两者处寻找修缮自己理论的材料。
4)以Christian Witschel、Guy Halsall、Henning Börm等为代表的「内耗论」,可以算是2)与3)的折中方案,在「转型」与连贯性的理论框架内强调内部而非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Heather的观点,赞成的人不少,批判的人也挺多,但是我觉得无论其解释力如何,这篇维基词条内对他观点的引述都存在问题,因为编辑很显然没有给其他观点保留表达空间。

user avatar

如果罗慕路斯的罗马和西塞罗的罗马是同一个,那西塞罗的罗马没有理由和Basilius I的罗马不是一个,什么法理不法理的完全是P社游戏打多了。

罗马国家的主体并不是罗马城这块地方,并不是宗教,并不是拉丁语,而是罗马人本身。罗马国家的本质是Res Publica Romana,“罗马的公众事务/共同体/集体”。罗马人自己可以说很多种语言、信很多种宗教,否则早期罗马城内那些不说拉丁语的Etruscans, Sabines, Greeks都不是罗马人,而Latium的非罗马拉丁人则成了罗马人。如果要把唯语言论贯彻到底,那么法兰克人在10世纪时就已经不是法兰克人了,而是“罗马人”;低地的苏格兰人在中世纪结束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苏格兰人,而是“英格兰人”;今天的美国人、加拿大人、爱尔兰人都是“英国人”;奥地利人是“德国人”;比利时南部人是“法国人”;科西嘉岛人是“意大利人”;这显然是本质主义并且自相矛盾的逻辑。

罗马人对自己的族群建构与认知从Tacitus到十三世纪的东罗马作者为止都出奇的一致: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的雅典城主教Michael Choniates在描述十一世纪哲学家Michael Psellus还把他与加图与西塞罗并列在一起讨论。十一世纪的法律学者Attaleiates都还在说“共和国时代的法律对我们现在的法律有参考价值”。之后虽然因为Frankokratia导致上层学者对于Romiosyne的认同减弱,但是一直到君士坦丁堡沦陷为止,罗马人的国家不管在官方还是在绝大部分人口的层面都保持了罗马人的自我认知,例如Palaiologos家被认为是君士坦丁皇帝带领东迁的罗马贵族后代。从族群自我认知、历史叙事上,东罗马与古典罗马的连续性都是直接的,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东罗马不是罗马自己?

这问题真的不用天天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拜占庭是“仅仅”古罗马的法理继承者,不如说它就是那个古老帝国生命在地中海东部地域的延续和演变。把它简单地定义为“法理继承者”,多少有些轻描淡写了。更恰当的说法是,拜占庭帝国,或者更准确地说,东罗马帝国,就是罗马帝国本身,只不过它是在一个新的地理中心、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以一种新的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触及了拜占庭帝国衰落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拜占庭帝国在某个关键时刻,比如在曼齐刻特战役(1071年)之前或者之后的某个时期,选择将首都从君士坦丁堡迁往安卡拉,这会对小亚细亚半岛的突厥化进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说拜占庭帝国如果活到现在会怎样,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沙盘上堆积积木,每一种颜色、每一块形状都可能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毕竟,历史的长河是如此复杂,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连锁反应。但如果非要勾勒一个大概的轮廓,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推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推算,而是带着一.............
  • 回答
    八世纪到九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毁圣像运动”(Iconoclasm),这绝不是皇帝们一时兴起或出于个人好恶的反复折腾。要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拜占庭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核心原因:对偶像崇拜的深刻忧虑与改革的驱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统治者.............
  • 回答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巍峨,却已是风雨飘摇。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虎视眈眈,拜占庭帝国已是苟延残喘。此时,一个来自21世纪的灵魂,带着现代的知识与视野,附身在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身上。这并非童话,而是一场与历史洪流的殊死搏斗。当务之急:认清现实,争取时间首先,最重要的是摆脱对“光复罗马.............
  • 回答
    要说哪位历史上的君主魂穿到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Komnenos,即“君十一”)身上,能够真正拯救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假设。曼努埃尔一世本就是一个能力不俗、野心勃勃的皇帝,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帝国走向衰落的命运。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位在政治手腕、军事.............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战国切支丹大名穿越,能重振拜占庭吗?一个大胆的猜想想象一下,当日本战国时代那些信仰虔诚、行事雷厉风行的切支丹大名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14世纪中期的拜占庭帝国,这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们是否能凭借着这份来自东亚的异域信仰与坚韧意志,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崭新力量,为风雨飘摇的拜占庭帝国注入新的生机,甚至重振.............
  • 回答
    国家灭亡前“转进”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历史极端情况下,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复杂性的问题。你提到的1453年拜占庭化身海盗并迁徙到爱尔兰、冰岛或非洲延续政权,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设想。要详细分析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拜占庭帝国灭亡前的状况(1453年): 军事实力衰.............
  • 回答
    说到底,“拜金”这事儿,放在谁身上,摆在什么情境下,都有好多说道。如果单单问“女生拜金到底有错吗?”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太笼统了,因为“拜金”这两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和解读。要说有没有错,我觉得得先搞清楚,咱们说的“拜金”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说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态度,那这事儿就得从根上.............
  •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回答
    走进寺庙,香烟缭绕,梵音低沉,一股宁静而神圣的氛围扑面而来。很多人在踏入寺庙的那一刻,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想要靠近“善”与“希望”的情感,但这背后究竟是虔诚的祈福,还是内心欲望的投射,甚至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拜佛祈福: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升华我们说去寺庙是拜佛祈福,更多的是一种对生.............
  • 回答
    在香港的银幕上,你总会看到一些熟悉的画面:西装革履的重案组警察在警局里诚心上香,而转眼间,西装下面的背心可能就被纹满了龙腾虎跃,他们同样会在秘密据点里,将一杯酒送到关二爷的嘴边。同样,街头巷尾那些“江湖”人士,无论是茶餐厅的老板,还是某个“社团”的核心人物,对关二爷的崇敬更是毫不掩饰,祭拜的场景也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拜登上任之后都做了些什么,力求详实,也尽量让这篇讲述更自然一些。自2021年1月上任以来,乔·拜登总统的政府在诸多领域都展开了积极的行动,试图重塑美国的国内政策和国际地位。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可以用“复苏与重建”、“挑战与应对”来概括其主要轨迹。一、 国内政策的重塑:从经济刺激到基建升.............
  • 回答
    “拜拜啦人间”这个录音,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也引出了很多讨论和猜测。要说清楚这事的真相,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拜拜啦人间”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暗示着一种告别,甚至可能是绝望。而一个录音,能被大家关注到,并且引发如此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力求把事情讲得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什么是“佛像雕塑”,以及为什么要去“拜”。佛像雕塑,顾名思义,就是用各种材质(石头、木头、金属、泥土等等)塑造出来的佛菩萨的形象。它们是佛教徒用来表达对佛菩萨的尊敬、感恩、祈求以及作为修行观.............
  • 回答
    “一线土著男如何避免娶到拜金外地女”这个问题,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于伴侣选择的担忧,以及对“拜金”和“外地女”这两个标签的特定联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些“对策”。首先,我们需要 拆解并理解标签背后的含义和潜在的刻板印象。 “拜金”: 这个标签通常意味着一个人.............
  • 回答
    嘿,最近想吐槽一下,结果老是被说成“拜登经费到账了”,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也有点耐人寻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觉得这更像是咱俩在聊天,不是机器在说话。首先,咱得明白“拜登经费到账了”这个梗是怎么来的。这玩意儿,说白了,是一种“标签化”或者“刻板印象”式的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有点笼统,可能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才能理解你想表达什么。 “拜登的钱到账了”这句话可能有很多种理解方式,下面我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详细解释一下,并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可能性一:你可能是在询问关于美国政府的财政援助或福利金的发放。 背景: 美国总统拜登领导的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